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10)
第四节 著书立说有王巩
王巩在北宋中后期的历史上,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在政坛上春风得意,官高爵重,而是因为他正直的品格和傲世的豪气,以及与苏轼兄弟的真挚友情,都为同时代人所钦重。而且他一生勤于著述,是三槐王氏中唯一有著作流传至今的人。
一、生平仕宦
王巩,字定国,号清虚居士,王素第四子。他的生卒年,史书未载。据陆游记载:“王定国素为冯当世(京)所知,而荆公绝不乐之。一日,当世力荐于神宗,荆公即日:‘此孺子耳。’当世忿曰:‘王巩戊子生,安得谓之孺子!’盖巩之生与同天节同日也。荆公愕然,不觉退立。”这是说王巩与神宗俱生于戊子年,此年为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其卒年,按《王氏宗谱》云:“卒政和七年(1117年)丁酉十二月初一日”。则其享年应为七十岁。
王巩年轻时,“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言”。上书言事,多切时病。特为大臣吴充、冯京所器重。
王巩人仕,是靠恩荫,补为校书郎。累官大理评事,迁太常博士。
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四月,坐见徐革言涉不顺而不告,追两官勒停。不久,又复为秘书省正字。
熙宁九年(1076年),坐借赵居兵书,追两官勒停。
熙宁十年,筑清虚堂于其居室之西。苏辙为之作《王氏清虚堂记》。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叙复太常博士。但不久,又“坐与苏轼交通,受谤讪文字不缴,又受王诜金,谪监宾州(今广西宾阳)盐酒税”。当时王巩的官职还是“秘书省正字”,因御史舒直奏言: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苏轼被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还牵连了一批人。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由司马光推荐,擢为宗正丞。十月二十五日,他上疏论“宗室疏远者,不当祢皇伯、皇叔。言者摭其疏,指为离间宗室,除扬州通判”⑧。苏辙为作《制词》云:
具官某,亦故相之子孙而名臣之子也,生于富贵而笃志于学,勇于议论而不谋其身。淮南大邦,民病水旱。往贰其事,益试尔才。
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注”云:王巩于是年十一月十六日“通判西京”,那么,王巩为扬州通判,应在任西京(今河南洛阳)通判之后。拟或有西京之命而未赴任,又改任扬州。
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二十六日,“前通判扬州王巩知海州(今江苏淮安)”②。同年六月八日,又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同年九月二十二日,“诏王巩罢知密州,送吏部”。因恩例,乞得管勾太平观。
元祐五年(1090年),“起判登闻鼓院”,又为御史朱光庭所攻,“诏巩别与差遣”。
元祐六年正月,“右承议郎王巩用苏辙、谢景温荐,除知宿州(今安徽宿县)”⑤。制词为刘敛所作,词云:
有地千里而长百吏,发政施令,良民足以驯养,猾吏足使畏服,有志之士,知其可以有为,莫不愿之矣。以某等通敏用务,付之专城之寄,符离、吴兴又东南之奥壤也,思所建置,以副休命。
但这次任命,王巩依然没有做长,到六月八日,“巩罢宿州”,“十月六日,巩责”。这次罢职仍然是因为被人攻击,只好依旧管勾太平观。“改朝奉郎,管勾鸿庆宫”。
哲宗绍圣初(1094年),谪签书荣州(今四川荣县)判官厅公事。
绍圣中,王巩在蕲州(今湖北蕲春),至于是何官职,则不可知。
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因经常上书议论朝政,“追毁出身以来告敕,除名勒停,送全州编管”,一直到元符三年才归来。
徽宗建中靖国(1101年),王巩“复朝散郎”,用为河南通判。
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王巩被“送吏部,与合入差遣”。秋,“按事永安县”。九月己亥(十七日),朝廷大兴党祸,“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秦观等、内臣张士良等、武臣王献可等凡百有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在“余官”中,就有王巩。在“侍从”中,有王巩的从侄王古。此后,王巩的事迹据《王氏宗谱》云:“党籍兴,再贬广西。大观中,例还,遂致仕。晚年徙居高邮(今江苏高邮)。”看来,王巩最后应是终老于此的。马永卿《元城(刘安世)语录》云:“王巩定国多识前言,往乃服林灵素丹药,暴得疾苦。”黄宗羲引为“王定国多识前言往行,乃服林灵素丹药,得疾焚死”,不知如何改变。但王巩得享高年,大概是没有疑问的。
二、事迹评述
王巩一生虽然丰富多彩,被称为“文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但在仕途上却始终磕磕绊绊,史评其:“跌宕傲世,好臧否人物,其口可畏,以是颇不容于人,每除官,辄为言者所论,故终不显”。
对王巩评价分歧最大的是他在扬州判官任上。刘挚曾经就王巩的事论说:“通判扬州,在任皎皎当事,府赖以治,更谢景温、王安礼二守皆相欢喜。”史称“在官无过”,但安鼎、
喇时,却论列王巩“在扬州日,交通州吏马守珍,逾违公事”。为此,他在宿州的差使也没有能干多久。这些人攻击他的另一借口是他在扬州有“少年之过”。刘挚这样说,苏辙也说:“(王)巩之所长,人所难能,所短,或少年所不免。”是何“少年之过”?诸人未明言,朱光庭曾云:王巩“顷为扬州通判,以私用刑而得罪去”,似乎是王巩少年使气任性,耍公子哥儿的脾气吧。
王巩善应对,绍圣初,陈次升曾“累章劾章惇”,哲宗对章惇宠替不衰,故奏章都被留中。又对陈次升说:“章惇文字勿令绝。”陈次升向王巩请教,“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
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居数日,复人见,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曰:‘然,顾未有代之者尔。’讫不克去”。
王巩喜上书,议论朝政,在当时也很有名,虽曾为此屡次吃大亏,但赋性不改。早年“上书言事,多切时病”。从宾州归来后,“言事如故”。哲宗初立,高太后主政,求取直言,“吏民上书以千数,诏司马光采阅其可用者十五人,独称奖其二,乃宗翰与王巩也”。这次上书,为王巩带来了好运,从此为司马光所知,并且,“缘此得减二年磨勘,仍擢为宗正寺丞”。司马光曾对苏轼称王巩“忠义”,并“亲书与巩简帖,与巩往复议论政事”。司马光还曾对另一大臣李清臣,“称巩之贤”。王巩后因上书论宗室事,被斥贬。到元符元年,朝廷甚至来了个算总帐,“坐元祐中及元丰末累上书议论朝政,欲尽变先朝法度,追毁出身以来告敕,除名勒停,送全州编管”。可以说,上书论政带给他的多是灾祸。
王巩得到很多人的赏识,如前所言冯京、司马光,苏轼兄弟更是对他青眼有加。丞相刘挚甚至与之结为姻亲,为子娶王巩女。宰相吕大防也“爱其才”,当王巩对除知海州不满意时,
特改王巩知密州。其余黄庭坚、秦观、王安礼、谢景温亦都喜与王巩交游。但,朝臣中还有不少人对王巩有看法,前述王安石说他是“孺子”;除知宿州,为安鼎、姚劻所弹;受苏轼牵
连贬宾州,也是有人看不惯他;为宗正丞,被指离间宗室;判朱光庭执奏“未协公议”,宋人记载:“王巩定国为太常博士,常从术士作轨革,画一堂庑,庭中有明珠一枚,旁置棋局。未几为御史朱光庭所抨,得补外”。直到最后算总帐,被”除名勒停”,可谓毁誉不一,荣辱不等。
三、王巩的性格
王巩平生最让人称道的事有两件,反映了王巩的胸襟气度和洒脱不羁的名士性格。
第一件事颇能反映王巩名士风流的一面。王巩与苏轼兄弟相识,风华正茂,诗作的好,书法也很有造诣,故苏轼特别赏识他。南宋罗大经云:“东坡于世家中得王定国,于宗室中得赵德麟,奖许不容口。”亦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王巩的诗为苏轼所激赏,张邦基也曾作过记述:“王定国持诗与东坡答书云:‘新诗篇篇皆奇,老拙此回真不及,穷人之具辄欲交割与公。’魏道辅(泰)见而笑曰:‘定国亦难作
权摄耳。’”
康熙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知徐州。王巩时年三十岁,第二年秋季到徐州访苏轼,过了十几天饮酒赋诗、快乐似神仙的日子。“与客游泗水,登魃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辄待之于黄楼上,谓巩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这件事宋人广为流传,成为文人雅集的典范。
第二件事是因受苏轼诖误,被贬监宾州盐酒税。元丰二年(1079年)月,三苏轼知湖州。言官何正臣、舒宜、李定等摭拾诗文表章中语,弹劾苏轼攻击新法、谤讪朝廷。这其实是朝
廷内部党派的斗争,苏轼只是反对派藉以发难的借口。御史台派人到湖州逮捕苏轼,“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因高太后救解而神宗也爱重其才,到十二月庚申(二十八
日),才释放出狱,“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牵连了许多人,其中王巩被贬监宾州盐酒税。这次贬谪,对王巩而言,遭遇堪悲,“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但他仍然心胸坦荡’“安患难不戚于怀”。许多朋友对此赞叹不已,包括苏东坡,也十分感慨。王巩奉调回江西后,首先就是把在岭外作的诗歌数百首,寄给苏轼,让苏轼品题。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序》中说:“定国以余故得罪,……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知人之浅也。”又说:“(王巩)顷者窜逐万里,偶获生还,而容貌如故,志气愈厉。”
黄庭坚在为王巩的文集作序时也说:“定国富于春秋,崎岖岭海,去国万里,脱身生还,邂逅江滨,斗酒相劳苦,但以罪大责轻,未有以报君为俗人道也。”
刘挚说:王巩“坐事,窜南荒三年,安患难,一不戚于怀。归来颜色和豫,气益刚实。此其过人甚远,不得谓无得于道也”。
罗大经也记载:“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尤为坡所钦服。”
不仅王巩能如此,王巩歌儿宇文氏,也让苏轼大为叹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特为之作《定风波》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件事,反映了王巩忧乐不戚于怀的宽广胸襟,这是他能在艰难困苦之中,不被压倒而得以生还的原因。
四、结语
王巩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中期熙丰变法前后,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变法和反对变法的党争也非常激烈。王巩作为一个有见识的士大夫,不可能不关注这场变革,也不可能不在其中有所作为。从他来往的朋友和王安石对他的态度看,王巩是不赞成变法的,在这一点上,他与苏轼兄弟的政治主张是相同的,这是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也因此而博得司马光的赞赏。他的正直的品行与操守,使他的宦途充满了坎坷。熙丰年间,他同情旧党而受牵连;元祐,他又置身于朔、洛、蜀党争之间而无法自拔,最终因与蜀党之友谊而饱受艰辛流放之苦。
南宋罗大经说王巩晚年“乃阶梁师成而进”,“士大夫晚节之难如此”。梁师成是徽宗时著名的“六贼”之一,臭名昭著。王巩与之结交,并无其他史料佐证,王巩晚年也并未仕途畅顺,飞黄腾达,此说也就无事实根据,应予澄清。
苏轼说“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称其贤,寄以“复兴”大任,对王巩而言,这是最好的赞扬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