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移民与家族文化初探——以《永春梅镜梁氏族谱》为例
侨乡移民与家族文化初探
——以《永春梅镜梁氏族谱》为例
梁春光
永春梅镜梁氏始祖为宋状元拜相梁克家,“梅镜”堂号典指始祖镜映梅花,翌年科举斗魁的故事。克家裔孙妈养、普童父子于明末迁永春二十二都定居,即今蓬莱巷(吾峰镇吾顶村)。——以《永春梅镜梁氏族谱》为例
梁春光
《永春梅镜梁氏族谱》(1995)(以下简称《族谱》)图文并茂,记载大量梁氏族人向外移民及在移居地的奋斗历程和生活状况,还有部份代表性人物的详细介绍,其中蕴含丰富的移民资料及家族史料,值得深入挖掘探讨。
梅镜梁氏移民概况
—、数量统计
蓬莱巷梁氏历经三百多年的繁衍,至上个世纪末六修族谱时已约五千人,其中海内三千多,海外近两千。全族共分五房(仁、义、礼、智、信),其中礼房又分日、月、星三派。海外主要聚居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北美及澳洲等地。本文主要针对移居南洋及港、澳、台地区梁氏族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探讨。
1、《族谱》中有关移民南洋的记载较为复杂,许多并没有明确是哪个国家,只是模糊称“南洋”或“外洋”,具体人数就很难准确。根据初步统计,模糊记载移民南洋的条目共有173条,明确记载移民马来西亚的条目共216条,移民新加坡的条目有6条,移民越南的条目有4条,移民文莱的条目有4条。
梁氏族亲移民南洋最早的是仁房二十三世仍咏(字绳吟)和仍丰(字绳年),根据他们分别出生于道光己酉年(1849)、道光辛丑年(1841),可推测他们出洋可能是在咸丰、同治年间,如果按照二十岁出洋计算,那么他们的出洋时间分别为同治八年、咸丰十一年。因为在此之前部份出生于乾隆或嘉庆的族亲有“外出未详”的记载,不排除他们更早前往南洋的可能性。光绪以后乃至民国期间,为梁氏族亲出洋的最高潮,其中以马来亚为最,主要集中在吉隆坡、马六甲、森美兰州、柔佛洲及沙巴洲斗湖为多。
2、根据初步统计,《族谱》中记载移民台湾的条目共有58条。移民时间较早的是仁房二十世的宏坪,可惜族谱只有“生庚失纪,卒、葬于台湾”的简单记载,根据其父“元炽,字孙昌,生于雍正甲辰年(1724),卒乾隆甲寅年(1794)”的记载,可以推测宏坪大约是在乾隆年间往台。去台湾较早的还有仁房的宏涯(生于1773年)、征省(生于1777年)、义房的宏切(生于1760年),礼房月派的宏瀚(生于1749年),只可惜谱内大多只是“卒(葬)于台湾,余未祥”的记载,得不到更有价值的资料。
3、《族谱》中明确记载移民香港的有37个条目,移民澳门的有5条。这些只是以男性族亲移民的明确记载统计,实际人数远远不止这些,比如移居澳门的梁披云家庭成员就有数十人之多。
4、《族谱》中还明确记载族亲移民其它国家,包括移民美国的条目有8条,移民澳洲的条目有8条,移民加拿大的条目有2条,移民日本的条目只有1条。这些国家的移民以第二代、第三代为主,多数是去读书后留下来工作定居的。
二、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
根据《族谱》记载,梁姓自康受封于夏阳梁山,迄今近二千八百年,孕育出三次鼎盛时期,第一次为东汉、西晋期间,十代中共出过七侯二大将军一司徒三皇后;第二次为宋代中后期,九代中有八进士一状元三国公;第三次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两光双辉(梁龙光即梁披云、梁灵光、梁祖辉、梁清辉)、梁良斗等等,这次鼎盛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虽然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均致力于为大众谋福利,为文教事业作奉献。
1、澳门梁披云,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福建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澳门归侨总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黎明大学董事长等职,2007年获澳门最高荣誉勋章一一“大莲花勋章”。
2、归侨梁灵光,1936年赴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组建“华侨抗日救国会”等进步团体,回国后曾任第二十九军参谋长、厦门市市长、福建省副省长、轻工业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等职,是新四军儒将、改革开放的“工程师”。
3、斗湖梁祖辉,义房二十四世,先后毕业于永春润中师范、泉州黎明高中、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早年曾于上海、台湾、香港、日本等地经商,1964年举家南下马来亚沙巴洲斗湖埠,创设梁实业公司,任斗湖巴华中学名誉董事长、斗湖福建会馆永远名誉主席。
4、香港梁清辉,曾任新加坡南光分公司总经理,是香港新中行主要创始人之一,1950年回北京参加第一批国庆观礼,系香港永春同乡会名誉会长、永春华侨中学名誉董事长、永春南阳中小学名誉董事长。长子梁文垣曾任香港永春同乡会副理事长。
5、香港梁良斗,仁房二十四世,六修族谱副董事长。1938年读小学时,就慷慨献款购机卫国,弱冠以后协助其父处理商务,五十年代后定居香港,为家乡教育事业先后捐资达三千多万,被誉为永春的“陈嘉庚”。
6、台湾旅居台湾的梁氏宗亲较多,由于各种原因,多数生平记载不详。繁衍较为兴旺,在村内有点知名度的如:礼房月派二十五世的典淇,字武渭,《族谱》这样介绍:“早年离开故乡,赴台营商。数次省亲,为亲邻及公益事业先后捐资近万元。”典淇共育两子四女,子女儿媳均大学毕业,其中长子成基任工程师,次子成钧为硕士。据家乡亲人模糊介绍,他的事业很大,家产有好几千万。
7、其它族亲,如:梁祖愉,25岁任上海鸿荣行天津分行经理,1950年往港定居,先后创办毛衣织造厂、百货公司等,曾任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香港永春蓬莱梅镜宗亲联络处总代表;梁良壹,泉州培元高中肄业,1952年往马来亚北婆罗洲斗湖定居,先后创办幸运食品制造厂、发达发展有限公司、发大贸易行,曾荣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勋衔PMM;梁剑云,少时就读于德化师范,初当教师后从商,曾任新加坡金星公司董事经理、建新电脑公司董事主席、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经销商会副会长,其子汉民系美国西北大学电机博士。
三、移民的重要特征
1、移民的婚姻子女情况
从《族谱》记载可以看出,早期梁氏宗亲出洋或去台,有在异地续娶建有两头家庭的习惯,尽管海天阻隔,可能音讯全无,多数发妻会遵循传统思想,留守家乡终老。如礼房月派二十二世锡珑的发妻郑桃娘终老家乡,但他在越南另娶洪市娘;义房二十三世的仍拔侧室就是台湾人。但也有部份发妻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另嫁他人,如义房二十三世的仍赵葬在南洋,发妻“别适”;礼房星派二十五世的联翩早年往台,发妻“改适”。但也有夫唱妇随,异乡团聚的例子,如义房二十三世的仍狱,夫妇俩均旅居斗湖,死后葬于当地华人坟场。
早年往南洋或台湾,由于交通不便,不少青壮年葬身大海,就算侥幸到达目的地,也有不少人还未传宗接代就埋骨他乡。家乡父母或其他亲人就会物色男丁为其延续香火,通常会过继他兄弟或堂兄弟的儿子,《族谱》内会注明“(出嗣)或(两承)”。如礼房星派二十一世的征沾,葬在南洋,亲人就将其大哥征野的长子锡畲过继给他。有的梁氏宗亲尽管在南洋子孙兴旺,但家里还是如此,如礼房月派二十六世的典毓在吉隆坡育有七子三女,但家里还是将其大哥典谨次子庶奏两承给他,并且排在自己亲生的子女前面,变成“两承长子”。
2、移民者职业情况
《族谱》中较少记载移民的职业,特别是清朝期间前往台湾及东南亚的移民有记载职业的更是鲜见。只有几个附有简介的宗亲略有提到,如礼房月派二十三世的仍恩(1879-1928):“少有远志,海国谋生。种植致富,财货充盈。每逢义举,有益民生。挥金不惜,度量恢宏。”如果不是前有“葬外洋彭亨公司山”的记载,连他旅居国都难以清楚;还有礼房星派二十四世的玉壶(1862-1928),谱记如下:“公壮年具涉险之志,远渡重洋,营商海外,兼以种植致富,白手起家。身享高寿,庆衍多男,是处天伦中而无缺憾者。”从这两处资料可知早期到马来亚的梁氏宗亲从事种植业者较多。
当然也有从事教育的,比如礼房星派二十四世的旧显(1887-1926),《族谱》载:“公赋性聪敏,善于文章。少时下惟攻读,苦人咸以大器相期,继以科举废停,肄业于省立十二中学。五年毕业,被选为本邑教育会会长。适闽南兴讨贼军,公投笔从戎,应旅长吴铁胎聘,委任为九团一营少校营长。频年奔走国事,无补时艰,遂解甲归休,与二三同志逍遥海外作避世之举。而初心不忘教育,复于呷坡倡办培风、育民诸校,海桥文风有蒸蒸日上之概焉。综公为人刚直率真,廉洁自好,薄名利重然诺,有古豪侠之风。惜乎以强仕之年没于旅次,未克展其长才,良可悲夫!”从中可知,梁旧显生于乱世,投笔从戎,后避世海外,致力于马六甲培风、育民等学校的教育事业,正欲大展雄才,却埋骨他乡,让人不胜唏嘘。
四、《族谱》涉及的其它问题
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南进,不少华侨惨遭屠杀,血染异国他乡。《族谱》中不乏这样的记载,如义房二十四世的旧教,1917年5月出生,1930年往南洋,日军南进时被杀害;又如礼房月派二十五世的金堞,《族谱》这样记载“住居外洋,日军南进被害死亡。”礼房月派二十三世的仍系(1897-1973),“葬在南洋文特甲山”。其妻陈吉,“生光绪己亥年10月10日酉时。卒1948戊子年3月12日,日军南进时被害,葬在九岐山上。”如此记载似乎与事实不符,因为太平洋战争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如果她是在日本南进时被害,怎么时间会是1948年呢?
2、编修族谱数据量大,工作浩繁,加上不少宗亲远在海外或台港澳地区,实地调查很难详尽,难免有所遗漏。如礼房月派二十四世的旧集,族谱只有其出生时间(1916年)及“卒、葬于外洋”的简单记载。但据其家乡亲人介绍,他早年在马来亚曾做过小学校长,还加入马共,参加革命斗争活动,后来不知所终。
梅镜梁氏家族文化
1、梅镜梁氏旧谱有《家训八条》,意在规勉族人克勤克俭,互助互让,孝友廉洁,敬老尊贤,六修族谱时,族人将其拓编为新家风。其中就有一句“乐善好施”,梁氏族人素有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乐善好施主要表现在兴学、造路两个方面。
早在民国期间,梁祖辉、梁清辉就已经捐资家乡南阳小学。1986年在香港成立以梁披云为首的永春蓬莱梅镜宗亲联络处,海外宗亲闻讯纷纷响应,不到一个月,就集资一百万港元,并在海内成立南阳学园筹建处,在海内外梁氏宗亲的协同努力下,用近两年时间,建成大小十项工程。1987年底,梁祖辉、梁清辉合捐港币50万,在香港购买汇丰银行股票六万股,设立梁披云奖学奖教基金。1988年9月25日(中秋佳节)隆重举行系列工程落成庆典活动,盛况空前。
梁氏宗亲还带头打破地域、宗族观念,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全县、全市范围,于1987年春开始“下山”(时任县委书记刘成业语),先后大量捐资永春一中、永春华侨中学、黎明大学、永春职专、永春六中、汤城中学等等,赢得广泛好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梁披云、梁祖辉、梁清辉、梁良斗四人均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乐育英才”匾额。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祖辉、清辉经时任省教育厅长的梁披云推介,征得当局同意,准备开辟西蓬公路(西安镇至蓬壶乡),因各种原因未能全线开通。六十年代中,在时任副省长梁灵光的关照下,采取国家补助、沿线社队派工的办法,终于开通社汤公路(石鼓社山至蓬壶汤城)。近一个世纪以来,旅外乡贤陆续捐资先后开通并连接村中各角落的主要道路,方便大家出行。
2、梁氏家风第四条为:“崇尚节俭,即使家有巨资,亦忌奢华侈丽…”,这一点在港胞梁良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梁良斗粗茶淡饭,节衣缩食,租住唐楼(香港早期无电梯的简陋住宅),挤搭电车,却为家乡教育捐资三千多万元,被人称为“傻子”。正如他自己所讲的“我不是买不起住房自用,只是花了那么多钱仅够几个人享用,在整体经济效用上不大,而如果将那些钱用在建造教学楼、图书楼和宿舍楼上面,却能解决千百学子就读的场所,其经济效用何止千万倍”。
3、梁氏家风第二条为:“人才乃宗族最宝贵的财富,务必竭力培养子女弟妹…”。吾峰镇吾顶村的老人曾讲过两个故事,最能说明梁氏宗亲为了培养后昆,是如何做的。一是民国时期,梁祖辉尚未发达前为了兴建村中小学,特地拆掉圆明寺(邑人称岩地),将拆下来的木、石等材料全部用于学校的建设;二是礼房月派二十四世的旧越,民国期间任南阳学校董事时,义务维修校舍,不慎从屋顶摔下,“不幸伤残,却无怨无悔”。
4、梁氏家风第一条有:“致力维护宗族正当权益”。“想要富,先修路”。民国期间,梁祖辉开辟村中公路时,必须从一处外姓祖墓墓前经过,外姓族老以破坏风水为由,号召其族人如有取梁祖辉性命“牺牲”者,每家每户每年抽出定量粮食负责供养其后代,直至成人。1985年春节前后,蓬莱巷和德化盖徳美乡亲为罗升祖宇基地,跟当地苏姓发生摩擦,求援于海外宗亲。梁披云等海外乡亲两次前往查看,在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下,罗升祖宇地终于圆满解决。为重建德化罗升祖宇、永春梁氏宗祠,永春南阳中学、德化梅镜小学等系列工程,1986年在香港成立“永春蓬莱梅镜宗亲联络处”,海内外广泛开展大宣传、大集资,不但有父子(女)、兄弟同时捐资,还有祖孙三代、嫁出的梁家女亦十分踊跃,这就是梁氏家族团结协作的结果,这就是家族向心力的最好诠释。
(作者系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主任)
(责任编辑:黄旭茹)
(责任编辑:黄旭茹)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