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永春桃源方氏来源

2015-07-16 17:19:13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永春桃源方氏来源
方义声
    说起方姓最早的来源,就不能不提到上古时期的著名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
    在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发明了原始农业和制陶,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了。
    据史籍记载,神农氏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以“姜”为姓。他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民农耕,创建了原始农业,又尝遍百草,为民治病,成为中医药学的先行者,因此,他的部落很快强盛起来,被其他部落推选为领袖,称为炎帝。炎帝死后,他的子孙世代承袭帝位,也被称为炎帝。人类从此进入了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时代。
    一个漫长的时代过去了,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迫于生存的压力,领土扩张己成为各部族必然的选择,由此而导致的战争已无可避免。此时的炎帝神农氏部落早已衰落,面对来自强大的三苗九黎氏蚩尤部族的进攻,神农氏部族在最后一代炎帝榆罔的带领下一路败退,被迫撤离。占据了神农氏故地的蚩尤,“逐帝而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取而代之。
    帝榆罔长子姜雷带领弟弟姜实和族人一路北上,找到了“习用干戈”,“内行刀锯”,“以征不享”的轩辕氏部族。面对蚩尤部族的严重威胁,轩辕氏与姜雷结为联盟,合兵挥师南下,经过涿鹿、阪泉之战,终于打败了蚩尤。
    由于轩辕氏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和崇高威望,使姜雷清醒地认识到,辉煌的炎帝神农氏的时代己经悄然远去。于是,在轩辕氏得胜后会盟诸侯时,姜雷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是为黄帝”。“建立了以轩辕氏为王族的、四方万国诸侯共尊一主的、松散联盟的分封制中央政权”。
    轩辕黄帝为了表彰姜雷的卓越战功和逊让之风,封其为左相,封地于方山,姜雷自此以地为姓,称为方雷氏,成为方姓始祖,自此世代繁衍生息。方雷的后裔就成为方姓的主体族系。
    轩辕黄帝又娶了方雷氏的女儿节为妃,促进了炎黄二族的融合,构成了华夏族的核心。
    据谱牒记载,方姓在先秦时期主要活动于河南境内。方姓的南迁始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当时,摄政的外戚王莽已渐露不臣之心,河南太守方纮对此深感忧虑,在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莽的征召时,无奈的方纮只得挂冠而去,携家由河南迁徙到“歙之东乡”。“歙之东乡”在当时为丹阳郡歙县的东乡,并不是明清时的徽州地区,而是浙江严州府淳安县,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一带。方纮也因此成为方氏南迁之祖。
    方纮的儿子方雄,东汉光武年间曾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官至西河太守。方雄有三个儿子:方侪、方储、方俨。
    方雄的次子方储,汉章帝建初年间,举孝廉第一,任郎中,补章句令,历仕阜陵、阳翟二县。元和初年,举贤良方正,对策天下第一,拜博士郎,授洛阳令,升任太常卿。汉和帝永元五年,担任太常卿的方储,因对郊外祭祀选择日期的谏言不被和帝采纳,并被认为不忠,遂引以为耻而自杀身亡。事后才明白的和帝深为方储之死而悲哀,说:储死,谁与我共治天下呢!追赠方储为尚书令、黟县侯,命官护尸归葬歙之东乡,同时在方储修身炼丹的柳亭山敕建家庙,并取名为“仙翁庙”。宋政和七年,宋徽宗赐庙额:“真应”。方储虽然不是主导方氏家族移居江南的人物,但死后却被神化了,成为方氏一族的崇拜对象。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里,庶民不能随意建立的家庙本身是显示方氏为世家大族的重要标志,因此,方储成为后裔们精神上的凝聚点。
    方储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方仪,字观之,承袭父亲爵禄,裔孙衍莆田、九江、滁阳等支派;次子方觌,字赞之,封关内侯、安石将军,后裔衍生出池州、湖州、常州等支派;三子方洪,字弘之,拜郎中,封关内侯,后裔分衍严州、衢州、婺州、休宁等支派。这些支派分迁于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唐德宗大中年间,方储长子方观之的后裔都督长史方琐,从安徽歙县回归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椒的儿子方殷符,做过御史中丞,又生有七个儿子。其中,七子方廷滔曾任过左仆射,他的后裔有的迁到了饶州、信州、江州、苏州诸郡。三子方廷范,是唐大顺年间的进士,历任主管福建长溪、古田、长乐三县的官员,因正逢唐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无法回归故里,便选择莆田的刺桐巷居住下来,并把剌桐巷改名为方巷。
    方廷范有六个儿子都中过进士:长子方仁逸为唐朝光化年间进士,次子仁岳、三子仁瑞、五子仁载为唐朝乾宁年间的进士,四子仁逊、六子仁远中唐朝天祐年间的进士,时称“六桂流芳”,方廷范也因此被称为“六桂之父”。又因为第五子方仁载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也被封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于是便有了“金紫六桂”这个称号。宋朝时,“金紫六桂”方氏已成为闽中的著名大姓。后裔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香港、台湾等地。南宋末年,“二桂”方仁岳的后裔驸马方道盛迁居今广东开平,他的后代分布于广东、广西各地,还有很多迁居港、澳、台及侨居欧、美、大洋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明朝洪武年间,“五桂”方仁载的第十七世孙方胜,因军功封为世袭都指挥使,并由福建莆田复归河南固始。此后,方胜的后裔发展成为固始大族。
“五桂”方仁载后裔人才辈出,5世方彬赠大理寺丞;6世慎由,字道之赠大理寺丞;7世遵善太府寺丞、宣德郎;8世方达大理寺评事;12世大东字东叔,永春簿(端平乙未年公元1235年进士);13世洧孙学录,端平漕贡。15世崇善公永春桃源方氏始祖是方仁载后裔。据“桃源方山”族谱八卷载,入永方氏,其先祖,廷范公唐昭宗进士及第,历官闽浙,因广明乱,卜居莆阳,生七子,长至六子皆登甲第,因得“六桂传芳”之恩荣。五桂十二世大东公,于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进士及第,出任永春县主簿,置田产于永春六七都,至十五世崇善公于元顺帝十三年(公元1345年)入永开基,至今已经666年了,传有二十多世,分为三个房派。长房四世慎庵公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官广西郁林州司马,任满后于县治立小宗,称外方始祖。现有人丁包括出洋者已近千人,居住县城。二三两房,世居永春锦斗镇老家,人丁二三百人。二房还有部份宗亲迁往南安市向阳乡马迹村。历次修谱一修,康熙乙卯年(1675年)。
    二修,十世祖廷萱公(二房清公裔)再修于康熙庚子年(1720年)。
    三修,十一世祖霞生(廷萱公子)公与十三世祖士光公(长房怀西公长子)三修于嘉庆丁巳年(1797年)。
    四修,十五世祖逢时公/大琛公(长房怀西公礼房辉锦派)与十六世祖瑟玉公(城公胜居派承顺裔)四修于同治戊辰年(1868年)。
    五修,十六世祖天熹公倡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通家世侄郑翘松谨序,少岚作记。
  16-23世字辈                              1929年修谱新编字辈
讳行 有学宗朝,孝义垂世      万载宜显佑,大业永兴隆
字行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纯厚保尊荣,亨嘉昭道德
大宗六桂
    一世祖
    琡公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甲戌进士官都督府长史正三品官阶妣陈氏封硕人赠颖川郡夫人按全谱厥初食邑河南为光州固始人自东汉汝南尹方纮南徙歙州生司马雄雄生黟县侯储储生睦州刺史观之府君睦州?也也生于歙归于固始府君入莆奉葬于常泰里乌齊山坐亥向巳后子孙追尊为始祖云
    子讳殷符公府君
    二世祖
    殷符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乙末进士,官威王府咨仪参军,中和四年以平黄巢功晋银青光禄大夫,盐州防御使,国子祭酒兼御使中丞。妣张氏封清河郡夫人卒于固始金紫府君入莆奉葬于常泰里林坑丰田坐子向午子七廷康廷年廷范廷远廷英廷辉廷滔廷年官户部侍郎居滁州廷远官湘阴簿廷滔官左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居江州季讳廷范府君入莆
    三世祖
    廷范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辛亥进士历宰闽长溪、古田、长乐三邑。所在有惠政人称“长官”云。时中原割据卜居莆田刺桐巷遂姓其巷曰方巷以第五子赠上柱国阶金紫光禄大夫葬保丰里侯官南芹山坐壬向丙宋学士苏轼题碣在妣林氏赠济南郡夫人葬
    四世祖
    一桂水部员外郎仁逸,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己未进士;官将仕郎守尚书水部元外郎妣陈氏继张氏俱赠县君葬南芹山长官墓左子四廉永雩式
    四世祖
    二桂秘书省少监仁岳,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甲寅进士,大中大夫秘书省少监晋上柱国署左仆射门下侍郎;妣陈氏俱赠颖川郡夫人葬松岭杜溪子三震稷仪
    四世祖
    三桂秘书省著作郎仁瑞,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丙辰进士;官将仕郎秘书省著作郎妣潘氏封县君葬方林山子一錠
    四世祖
    四桂大理寺司直仁逊,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乙丑进士;官司户参军试大理寺司直妣吕氏封县君葬义门山子三玄文均
    四世祖
    五桂礼部郎中仁载,唐乾宁元年甲寅(公元894年)进士,官守尚书礼部郎中晋上柱国阶金紫光禄大夫,妣翁氏封京兆郡夫人葬方广九跳山子三咨偃彬
    四世祖
    六桂秘书省正字仁远,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丙寅进士官将仕郎秘书省正字妣杨氏王氏俱赠县君葬常泰澜滩石后子三兢程端
    四世祖
    七子文学府君仁杰,别迁杜塘里,是杜塘方氏始祖五桂
    五世祖
    方彬廼仁载公三子以子贵赠大理寺丞妣陈氏继陈氏俱赠福昌县君合葬尊贤里大灰?林山坐向子长慎终次慎由三慎德慎终奏补官太子中书舍人子遵度皇祐乙丑进士官司法参军慎德官大理寺丞 传讳慎由府君今太湖墙边乌石派
    五桂六世祖
    慎由字道之以子贵赠大理寺妣陈氏赠宜人合葬常泰里兴?院山亥巳向子长遵古季遵善府君
   五桂七世祖
    遵古娶氏合葬壶公山鹫峰子三传适
    遵善官太府寺丞妣陈氏卢氏俱封孺人葬壶公山鹫峰子?子可建炎戊申进士传讳达府君
    五桂八世祖
    适字彦周元符庚辰特奏名以对策忠谏抑实後名寻又上书?功时政奉旨?永不改官注选崇宁元年名入元祐党籍五年恩赦补福昌丞宣议郎著王杨类义十卷通志郡志列风节传祀世忠祠娶?氏合葬乌齐山子昇
    方达字彦通官大理寺评事载状元林环公传赞妣柯氏合葬白杜山兜子长庆长次讳庆献府君
    五桂九世祖
    庆献原名献字翼相达公次子妣留氏陈氏合葬八濑子三传庭辉庭煌庭珪庭辉公裔传仙游溪坂园永春庭辉之裔传仙游钟山月峰泉南德化雷峰竹山白阳山等派庭珪传仙游乌石后塘派
    五桂十世袓
    庭辉字耀卿娶陈氏合葬使华溪桥头子二楹大壮以子符庆元年己未进士官徽州判赠宣都郎传大壮
    五桂十世祖
    大壮字履之号履齊従朱文公讲学通志郡志列理学传祀乡贤
    娶谢氏叶氏合葬书林山子二粦大东粦嘉定乡贡传大东
    五桂十二世祖
    大东字东叔理宗端平乙未进士官永春主簿娶林氏合葬使华阪赤土山子三长洧孙次清孙三澄孙洧孙漕贡清孙监举澄孙进士大东公应当永春二甲
    五桂十三世祖
    澄孙字蒙仲号乌山大东公长子理宗淳祐丁未进士官淮西制置司泰议改秘书郎著纲锦通监表微等书郡志列风节传祀乡贤娶郑氏赠令人葬白杜路口子公权
    五桂十三世祖
    洧孙字溱仲大东公次子咸淳乡贡与弟清孙乔迁永春余庆始居焉承大东公永春二甲娶氏遭元兵卒葬失稽无考子卅一郎卅五郎传卅一郎永春徙尤地派初祖
    五桂十三世祖
    清孙字廉仲行十四大东公三子娶宋氏与兄洧孙同迁入桃源始居永春余庆后与侄徙居尤地建基焉宋氏葬赤头柄公葬山坪粪庭子虎跳墙穴坐辛向乙无传 公庶祖宇春秋香烟不减云
    桃源族谱承接莆阳谱牒
    五桂十四世祖
    卅一郎始祖之父生于莆阳娶王氏始祖崇善公自莆阳卜居尤地将公与氏骸骨同葬后隔垅凤嘴坐未向丑
    十四公始祖之祖叔娶宋氏葬本都山坪桃树坪坐辛向乙
    卅五郎始祖之叔父
    崇良公始祖之兄居莆阳东门内或同始祖乔迁亦未可知但旧谱有录其名乃存之以附春秋与享
    五桂十五世祖(永春桃源始祖)
    一世始祖崇善公卅一郎次子生卒失纪葬本乡后隔垅鳳形髻上坐未向丑
    妣郭氏生卒失纪
    男:均和
    旧谱曰按三世祖良孙公手誌云先祖崇善系莆阳东门内四房崇良公弟流裔已十三四代移居后亡骨葬后隔垅鳳形髻上由此誌推之则崇善为崇良公之弟崇良公居莆阳东门崇善公移来尤地无疑矣其云流裔十三四代者乃莆阳之流裔非桃源之流裔也前代相传公于元朝年间迁永春六七都尤地始至之日先在四五都徐坑居住后乃相原隰度夕阳卜地于牛眠之形而安焉嗣后子孙散處墩兜尾乾霞深及县治张補等處星罗其布??绵绵诗书之泽不断礼义之风长存采藻泮宮教授赣水虽后人之丕振实祖德之所贻百世不桃亶其宜云盖闻非难创业实难我始祖由莆入永恢基建祖至四世慎庵公建业邑治宦蹟煌煌本根固而枝叶昌历年传世永保无疆猗欤休哉十世孙廷宣赞
    甚矣创业之难也创业而能垂休光为百代之祖者为尤难我始祖崇善公或避元乱而来桃源俱无可考第以羁旅他乡独能相阴阳度流泉卜地锦水之阳建立祠宇开创鸿业俾子孙星罗其布分枝流派迄今三百余载传世无疆其规模岂不远哉十三世孙士光拜赞
    二世均和公崇善公子生卒失纪葬四五都南山坐丁向癸兼未丑
    妣某氏生卒俱失纪
    男:发初 良孙 友孙
    三世发初公均和公长子生卒葬俱失纪
    妣某氏生卒俱失纪
    男:得
    四世得公字贵能号慎庵发初公子仕将仕郎生景泰年间葬县溪南之州后被水崩坏无几至坟所后迁葬县后白马山下坐癸向丁
    嫡妣翁氏封安人生卒失纪葬与公同穴
    庶妣邓氏生卒失纪葬与公同穴
    男:斌(翁出) 英 雄(俱邓出)
    公于宣德六年授广西梧州府欎林州将仕郎复入京引见顺途回家买得黄孟生地基一所坐县前后巷及正统四年致仕建第于此以为子孙绵远之计自是长房以县前后巷为小宗焉
    闻之发迹非难成功为难故或有置身通显而子孙无以自立者公出身寒微远涉宦途而能恢鸿业于当时垂远绪于来世岂非所任者小而所就者大哉十世孙廷宣赞
    吾方氏于莆阳世家自崇善公入永迨四世得公始出仕著绩粤西留徽欎林及功成致仕建第于县治再恢鸿基嗣是瑞公接武铎云年公抡选储魁诗书相承克绳祖武后之继而仕者孰非我得公先有以启之哉
 
 
(作者系永春县方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黄旭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