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桃城北门沧浯陈氏与金门陈氏对接
永春县桃城北门沧浯陈氏与金门陈氏对接
陈诗忠
1982年,本人幵始为陈氏撰修族谱并帮助他们寻根,至今被称为修谱专业户。十多年前,永春县城有陈氏宗亲对我说,他们的族谱经历多次战乱世变,已经早就失传了。下没有族谱,上不知前系,让我帮忙寻根。一、永春县桃城北门沧浯陈氏与金门陈氏是同宗
后来,本人见到一部《浯卿陈氏世谱》,封面题“清乾隆乙亥年镌,家庙藏版”,又题“二十世孙云行订定。应瑞原本,起凤重修”。经查考,陈应瑞,属子俊公三房,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为重修族谱作序,在乾隆六年辛酉科(1741年)中式进士;二十世陈起凤也属子俊公三房,在雍正乙卯年(1735年)中式副元,在乾隆乙亥年(1755年)作《重修陈卿族谱后序》。这部族谱复印后,经过查阅,并且向永春北门陈氏宗亲多方面了解,才发现他们是从金门迁移到永春的!
永春县北门沧浯陈氏来自金门,是无庸置疑的。细查《浯卿陈氏世谱》,知道金门县金湖镇下坑村第九世陈光显(号南海),属子俊公三房,是明洪武幵科经元。当时乏员分治,赐以进士,用授奉直大夫,曾经三任知州(汝州、隰州、德州),死于建文之难,清朝雍正皇帝赐《忠臣》匾额,族志有其传。陈光显后裔下传至第十六世陈恒尧(号裕基)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入永春北门开基。第十八世在明末清初,在永春建有永思堂(建于县城北门亭仔脚)、永和堂(建于县城北门外,因战乱被火烧毁)、德耀堂(建于北门亭仔脚)。清朝时,第二十三世建永嘉堂、永奎堂(清乾隆年间建于北门外),第二十四世陈齐侯(号文轩)在北门外建永德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桃城北门沧浯陈氏唯一的一座古厝。可惜不久前在县城拆建时,这座古厝也被拆除,现在仅存古厝照片。如何为金门、台湾和海外宗亲保留宗祠文化成为一大问题。现在,桃城北门沧浯陈氏最低辈份为第三十二世,人口共有三百余人;移居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台湾、香港及莆田、厦门、漳州等地数以千百人。经过不断查寻联系,终于与居住金门下坑村、山外村等地的宗亲(共有二三百人)联系上,原来他们与永春县桃城北门沧浯陈氏宗亲本是同宗。我和桃城北门沧浯宗亲曾经一起拜访金门宗亲,显得非常亲热,毕竟是一家亲啊!
二、北门陈氏
经过对接,永春北门沧浯陈氏的字行为:23世公,24世侯,25世可,26世期,27世诗,28世书,29世为,30世上,31世永,32世示,33世振,34世拔,35世千,36世载,37世垂,38世芳。四字一句,有其寄意。
为什么北门沧浯陈氏的世系字行定为这样呢?因为从《浯卿陈氏世谱》查知:金门十六世陈恒尧(号裕基)迁入永春县城为北门始祖,娶吕氏谥慈祥,子孙传播。城北陈氏宗亲回忆说,始迁祖在县城建德耀堂,大门灯写“沧浯”二字,布袋写“禄房”二字。建厝公名为可大公,谥肖江,生于明末,卒于清初,子四:期长、期月(字世星)、期三、期四。可大公曾任兴化武德将军,驻守兴化协,为五品官。妣赐五品夫人,卒葬永春县五里街镇蒋溪村内蒋山,地势为活虎形。陈氏自明末至清初有三座次祖祖厝:永和堂、永思堂、永德堂。后来又建永嘉堂、笃庆堂。至今在县城中的一座也被全部拆除了,仅留下永德堂古厝老照片。
三、金门陈氏历次续修族谱留下宝贵资料
从金门迁移到永春县城四百多年,现在人口只有三百多人。查《浯卿陈氏世谱》,永春第二十世陈禹志由桃城北门返回金门山外村传衍,其余的留居永春。而明末清初,倭寇频繁侵扰,朝代更换,战乱纷纷,这六座古厝人家,或死或逃,人口损失很多。
从《浯卿陈氏世谱》可稽其源流。该谱有多次撰修。嘉靖甲午年(1534)由十四世陈光佐(即世弼,庠生)草创族谱,他在序言中说:“吾族谱断自三郎公而下。其自光州固始县人,入泉家于晋江之瓷头陈卿村”,又说“三郎公仕于宋,官自侍郎,即今有侍郎墓在。”嘉靖年间,明朝人还不敢公然造假家谱,而明代后期家谱造假就比较普遍了,而今族谱造假则时有所见,容另文谈论。而这本《浯卿陈氏世谱》则足以传信。同年,十四世陈思鹄(即世烈,庠生)在族谱《后序》说:“吾族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入于泉州,卜居陈卿之地居焉。其人其世,吾固不敢知矣。浯岛自武峰之南地,又有陈卿名者,盖传自三郎公,有三子:长六郎,次八郎,又次九郎。意其南渡之季,始徙于是卿而名之焉。越元迄今十有四世,上下二三百年而谱犹未有修者也。”陈思鹄在《祠堂记》说:“吾祖六郎公启于兹土,数传至竹林公。有数传至高祖致旺公,其与兄弟致隆、致雍、致睦及堂兄弟致淳、致治、致和、致祥,分而小径、东洲、山外,同是而出也。则下坑之祠堂,实始祖之悠居而后裔复肯构以祀我祖考也。”
族谱次修于万历辛亥年(1611年)仲春,十六世陈崇复在《续修序》说:“吾族始自河南光州固始,唐末从王审知入闽居于晋邑之陈卿,历任礼部侍郎,今有侍郎墓在焉。生三子,卜居浯洲,地名陈卿。今六郎公子姓蕃盛,而分择处者,难以名字识。”
族谱三修于清朝顺治辛丑年(1661年)季夏,十七世陈克取在《浯卿陈氏谱志》沿袭祖源旧说:“陈氏之先,自河南光州固始,宋末入闽,家于我泉之晋江瓷头陈卿村。数传至三郎公生三子:长六郎公,今吾始祖是也。次八郎公,上杭城边族是也。又次九郎公俱徙于浯陈卿之陈,实自此始。前世离乱,遗我世系,自是厥后,分而为漳州赤水之陈、岛美大屿之陈、沧浯小径之陈、东洲山外之陈、同邑西浦东岭之陈、永春北门之陈、县东安岭之陈,其余曛分洲县,散处村落者不可胜纪。”这里对后代的分布说得详细,而未说出始祖的名字。
族谱四修于康熙癸丑年(1673)孟春,十八世陈邦玺(字尧篆)在《沧浯陈氏谱志》也持此说,更指出:“六郎公之父曰三郎,三郎公祖父仕于宋,官左侍郎。六郎公来沧浯,启我陈卿之派。其地何名陈卿?盖不忘陈卿村之所自也。继而支出为漳州赤水之陈,为海澄岛美之陈,为同安东浦石桥之陈,为德化高洋之陈,为西浦之陈,为永春北门之陈。在沧浯亦分为小径东洲陈卿、山外之陈。明文皇帝(案指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位)间,佥京富户多有埋名逃入漳界,或入别郡者,无可稽纪矣。”查考旧谱载:“三郎公生三子。长六郎,次八郎,三九郎。三郎仕赵宋,官拜侍郎,今有侍郎墓在焉。家于晋江围头陈卿村,祠宇虽坏,基址犹存。八郎公之十九世孙孔彰,曾经其处,现存子孙数百。八郎公家于上坑。九郎公亦在上坑,至九世忠进公,佥京富户,倒死绵羊,不报官而擅杀,剿提去讫。”因为擅自宰杀羊而不报官,就被连累而几乎灭族了。
四、南海公是开科进士
陈邦玺介绍可稽的后裔,说:“按六郎公时,兄弟三人,启我陈卿及坑南城兜,八郎公、九郎公是也。而扬翟之陈始祖曰七郎公,湖前之陈始祖曰十郎公,此皆六郎公一堂兄弟者也。”接着他津津乐道地介绍南海公的事迹,“自我六郎公递传至九世祖曰光显公,即知州南海公是也。谥希文,文章德业,冠绝当时,以论经魁闽省,开先同邑。国初(按指清初)乏员分治,奉高皇帝(案指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位于1616—1626年)恩旨经元,赐为进士,历任汝、隰、德三州事。因文皇帝膺符公持节靖难,后改绶归田。及使命召,则慷慨吐金而殡,乃四月廿八也,葬湖前盘坑之巨蟹穴,石鸣三日而裂。文皇帝求之不得,怒斩二使,仍诰勅旌表。公有四子,筑祖祠于浯之东坑,置祀租于浯之古宁头,地有百二十厢。盖深冀枝叶繁衍。四月廿八之辰,使云子云孙,群来礼拜,罗列于列祖之前,以介景福者也。不虞明季子孙以外讼故,从中侵尅,祀祖化为乌有。虽然,骏奔之礼,谁敢废耶?至郑世蕃釐岛,国朝(案指清朝)经议割岛修和,不意浯人周全斌主战,不和不克,致(郑)世蕃远遁台湾。嘉浯(案指厦门、金门)之人祠庙田宅,尽为坻墟。惜雨岛之人迁界流连,百中仅存一二。(周)全斌害人如此。(郑)经又投识国朝(案指清朝),凡我嘉浯(案指嘉禾、浯州即厦门、金门)残黎途遇者,莫不唾自羞之。盖自播迁之后,四月廿八之祀遂废。时友行百岁翁、有助公、恒行百岁翁、恒公公同集丹流,孜孜古意,痛祖不血食,示(陈邦)玺曰:‘汝之祖父在时,每与吾捐修祠宗老曹宁不记忆耶?四月廿八之祀,若曹宁无骏奔耶?吾侪已老,浯界未恢,祖祀既废,本谱且遗天地之道否?终必泰汝,略能文且详所知,宁不志之以启我后耶?’”陈邦玺回忆家世说:“玺涕泪潸然,气哑莫对。夫(陈邦)玺祖父恒仁公平生尚德,且乐修祖庙。(陈邦)玺父茂恬公年二十,进漳泮,士行高洁,漳之文人,争相从业,尝授(陈邦)玺书至范文正公、施与篇,辄叹曰:‘文夫子不当如是耶?’”他又说:“于戊子科(指顺治五年即1648年)中式,因房闱选溢二卷,总裁以房官争辩,乃设香案,错综抽出,惜乎吾父之卷与焉,遂使吾父广置义田之事未就而殒,承遗训者与嗟。有客忧愤十倍,岂不欲修先人故事,曾奈浯地未展,虽有其心,未有其时。古人云:作室无资,勿坏其基,以俟能为。今日语此,是亦存其意也。愿同根者,有同心焉。”
上述明末清初,战乱致使陈氏九世南海公祖墓废祀、宗祠不存,致修谱的后裔陈邦玺痛不堪言。本人与永春北门陈氏访问金门宗亲时,南海的坟墓已经修缮一新,显得雄伟壮大。
五、金门宗亲考证本派出自漳湖派
2004年的《浯江下坑陈氏开支山外世谱》说:“此重经考,本族系属漳湖派,循世系核稽,二十三世六郎公,即吾族始祖者也,上系支系继接自其父二十二世太庚公,考证字三郎公,溯上焉。”录如下:
漳湖支派廿一世,长子万宗,列漳湖派廿一世,字延吉,号省斋,为渥公长子,追赐为武经郎,东厢兵马都监兼司城巡检使,砌石修筑甕城。寿七十一,夫人谥静恭,合葬大场保。生三子:长子太丁,次子太戊,三子太庚。
廿二世
太丁,万宗长子。字神右,号简容。宋宁宗嘉定年间出擒海贼有功,授兵马
都监,陞漳州参军沿边巡检武经大夫,夫人黄氏,生二子:守义、以义。
太戊,万宗次子。生子一:正义。
太庚,万宗三子。旧谱俗称三郎公。子三:长子六郎,次子八郎,三子九郎。
廿三世
六郎,太庚长子。为浯卿陈氏始祖。
以下《浯江下坑陈氏开支山外世谱》采自《浯卿陈氏世谱》,以六郎公为浯卿陈氏始祖。
始祖,六郎公,太庚长子,宋末入浯岛下坑(现今之金门县夏兴村),开基为始祖。夫人林氏,生子一:十五郎。
二世,十五郎,六郎公之子,名珀仲乙。子一:十九郎。
三世,十九郎,十五郎之子。子:二十七郎。
四世,二十七郎,十九郎之子。子三:长子铜山公,次子铁山(止),三子季铭。 季铭下传六世四十六郎,七世荣、华(止),八世与太,至九世光远止。
五世,铜山公,二十七郎之长子。子:乐翁。
六世,乐翁公,铜山公之子。子:子俊。
七世,子俊公,乐翁公之子。子四:长与济、次与渐、三与同、四与爵。分为四房。
八世:
与济,子俊公长子,诰赠奉直大夫,妣绢汗。子:光显。
与渐,子俊公次子,出居漳浦赤水,子二:长季贤(即光耀,子三,以下不录),次子光德(进赘同安东浦石桥,缕分德化高洋,妣黄氏名细娘。以下不录)。
与同,子俊公三子,子三:长光亮(子四,运迂,死不归。墓坝后石坟,乃黄氏婆之墓。以下不录),次子光柞,三子光著。
与爵,子俊公四子,子:光焕(子二,以下不录)
下面仅录光显的后代,是与永春有关的。
九世,光显,与济长子,榜名讳显,洪武年间科经元,三任知州,死建文难,国朝(指清朝)崇祀忠臣。子四:长致淳、次致治、三致和、四致祥。
十世:
致淳,光显长子,子五,开支小径,续分一支在漳州。
致治,光显次子,子四,开支东州东宅下许东厝。
致和,光显三子,子一,祖居下厅。
致祥,光显四子,子二:长徽猷,次文猷。开支山外。嘉靖年间,十六世恒务一派分永春北门住。
六、金门下坑陈氏传衍入永春简况
下面仅录致祥派下略况,以示上下相接:
十一世
徽猷,致祥长子,子二:长尚高、次尚明(下略)。
十二世
尚高,徽猷长子,子三,第三子:仕濬。
十三世
仕濬,尚高第三子,子二,次子:国本。
十四世
国本,仕濬次子,子四:长子有仁(不传)、次子友义、三子有德、四子有节(传至孙而止)。
十五世
友义,国本次子,
友德,国本三子,
十六世
恒尧,友义之子,嘉靖年间迁入永春,居住北门,下传至今。子四,略而不写。
恒言,友德之子,下传至十八世尧置,从金门迁住永春,也下传至今。
以上浯卿陈氏从金门迁入永春,世系清楚,代代相接,录以供研宄者参考。
(作者系泉州市永春县文化馆退休干部)(责任编辑:黄旭茹)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