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石狮金门董氏骨肉情

2015-08-19 17:27:51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石狮金门董氏骨肉情
董承耕 董正雄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两岸同根,闽台一家”,这是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铁的事实。石狮与金门董氏宗亲的关系,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一、两地董氏,同根生
    一道海峡连两岸,世世代代一条根。沙堤董氏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祖谱资料,能清楚地说明这个家族的由来。据记载,沙堤董氏的入闽始祖叫董思安,是随王审知入闽的一名部将,一直忠于王审知。据了解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弑王延曦自立,董思安与留从效、王忠顺合力除逆铲叛,复立王氏。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兵围建州,王氏部属大多叛将。董思安坚定不移忠于故主,不降南唐而退隐于泉州。其子孙八世相袭,英才辈出。所以沙堤董氏宗祠现仍保存一副对联,记载着他们祖先光荣历史,对联是这样写的:“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元代时,朝政腐败,社会混乱,董思安第十四世孙善顺和善应为了躲避元兵迫害就从晋江青阳迁出来,善顺迁居到永宁沙堤乡,而他弟弟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成为金门董氏开基祖。这就证实了沙堤董氏与金门董氏的先祖系同胞骨肉,血脉相连。
    闽南原来风俗都是在七月十五做节,祭祀娱神、敬奉先祖的,但唯独永宁沙堤和金门董氏不同。这是因为纪念善顺和善应两兄弟在七月十四日被迫分别迁往石狮和金门的,这里还流传着两地十四做节的故事。
    相传永宁董姓原祖青阳(今青阳董厝崎),因历代封官,家庙门前竖有下马碑。文武官员经过都得下马或下桥步行。传至十一至十二世时,恰值元代,时有一位专横跋扈的武营(泉州)知州从董氏家庙门口经过,蛮横不下桥。董氏族人便叫孩子抛石袭击轿窗。恰恰有一尖锐石头刺入知州的太阳穴,知州受伤血流不止而亡。皇上闻讯大怒,遣兵前来围剿,董氏族人直到七月十四才知道大祸临头,就急急忙忙提前祭礼祖先,然后全族大人小孩一起逃难去了。从此之后,永宁和金门的董姓就沿袭此例,把做节从七月半,改为在十四日举行。
    此事永宁董氏宗谱中也有记载:“七世皆袭封侯伯,又有郡马王亲群从,兄弟多列仕籍,子孙族盛,不免奢侈。有武营(泉州)知州过家庙门,不下轿,杀之。于是诏书特下,切责吾族之横,侯伯俱革世袭,族人多抵罪,而吾族始散逸流寓他乡,或山谷海滨间。”
    我们从董思安十四世孙被迫前往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和金门古岗乡,以及两地董氏改变风俗在十四日过节的事例,充分证明石狮与金门董氏的先祖系同胞骨肉,血脉相连,完全属于同根同源。
    二、同族齐心,献爱心
    关于研究石狮和金门董氏同心协力表现爱国情怀时,必须提到三个著名人物:一是郑成功,二是董飏先,三是董酉姑。郑成功(1624-1662),汉族,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他以金门为基地开展抗清驱荷活动,他的一生,因驱赶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
    董飏先是沙堤董氏第二十世祖,明崇祯丁丑科进士,授泰州知府知事,后任广东按察司副使,礼部郎中。但到他退休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了,因此他没有办法回到故乡永宁沙堤,于是就决定到金门定居,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郑成功是以金门为抗清复台的基地,他去金门定居以示对郑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石狮永宁董氏和金门董氏是骨肉同胞,他到金门可以直接联系那里的董氏宗亲,帮助和支持郑成功抗清复明事业,而且董飏先在做官是非常清正廉明,所以也结识了很多有本事的人才,也有意识地搜罗人才,举荐给郑成功。在他宣传和激励下,沙堤宗亲董惟哲以武举人身份参加郑成功的抗清活动,率军在仙霞关与清军作战时,牺牲在仙霞关。还有就是隆武丙戌科武举人董惟卿,也追随郑成功驰骋沙场。就连他的儿子董腾也加入抗清队伍,后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曾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清代《广阳杂志》还记载他向郑成功推荐杨于两的经过,郑成功也非常信任杨于两,表奏封其为兵部郎中,多次受郑成功委托,秘密赴京回见郑芝龙。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飏先去世,墓葬于金门古坑乡湖南。清代《金门志》视之为“寓贤”,为之立传。
    董酉姑,是董飏先的长女(对此曾有争论,有的认为她是董飏先的侄女,后经石狮博物馆馆长李国宏等一批专家的研宄确认是长女),也是郑成功的原配夫人。根据族谱记载,明崇祯十五年春,董酉姑与郑成功结为夫妻。董酉姑不但贤惠治家,而且经常率领姬妾、婢妇为前方将士缝纫军服,捐金银首饰,使郑成功能专心致志征战四方。同时,董酉姑还能识大体、顾大局,在郑成功一生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族谱中也能找到佐证,如“辛丑之变踉跄出逃,人竞怀珍宝,董氏独包裹姑之神主以出,成功大加敬服,亦足征家训矣”、“传其禁奸止杀,董氏与有力焉”等。
    以上我们以郑成功、董飏先父女三人为中心,联系石狮与金门董氏宗亲在抗清驱荷、收复祖国领土台湾所做的不可磨灭贡献的事实中,不难看出石(狮)金(门)董氏同宗同根的深情所激发出来的爱国情怀。
三、祠堂两匾,寄深情
沙堤董氏宗祠,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此地临海、风光秀丽,人称“迷茫回顾青千倾,翡翠盈时碧一湾”。宗祠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年(1805年)扩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较完整地保留闽南宗祠的古建筑风格。董氏宗祠中最令人神往的是祠堂天井左侧耸立一天然“石笋”,露出地名约3.5米,最大直径约1.5米,形同春笋。无斧凿之痕迹吗,乃天然而生成。乡人传闻,此石笋摄日月之精华,沐浴露之膏泽,汲地泉以沾濡,禀士气以熏蒸。不与草木同楛,而与时序共荣,有“活笋”之称。故沙堤董氏素以“玉笋传芳”为荣。
    在宗祠的上方有两块珍贵的匾额,第一块在宗祠正厅前横梁高悬着题为“玉笋宗祠”匾额,字迹猷劲,有颜鲁公之神韵,下款清晰可辨,题为“金门董氏诸裔孙立”。1947年,沙堤董氏宗祠修谱晋主,金门宗亲特地组团回沙堤谒祖归宗,故敬献此匾以示纪念。第二块匾额是题为“振我宗风”。沙堤董氏祠堂于1989年,由旅菲侨领董尚珍先生捐资重修,注重维持古建筑风貌,修葺工程取得良好效果。1991年,沙堤董氏宗祠举行庆典活动。牵挂多年的金门董氏宗亲欢欣鼓舞,特地组团返乡祭祖,敬献“振我宗风”匾额一块,再续亲缘。如今,沙堤董氏宗祠、金门董飏先墓葬以及沙堤宗祠内高悬的两块匾额等文物史迹启示着石狮、金门董氏宗亲之间不可分划的骨肉亲情。
    正是因为两地董氏宗亲是同根同源,满怀着骨肉深情,因此长期以来,两地宗亲在清明等重大节日是都互相组团扫墓祭祖恳亲。如2008年11月5日在永宁石狮进行福建省第二次董氏恳亲会时,金门县董氏宗亲理事会就组织36人前来祭祖恳亲。今年清明节金门董氏理事长董群华又领团到泉州回乡谒祖扫墓,充分体现“两岸一家亲,同宗同祖中华心”。这种活动不仅在金门,而在石狮也常态化。如2010年6月4日,在沙堤董氏宗亲会理事长董金锁带领下,一行13人前往金门石岗红山顶寻找同为沙堤嫡系先祖董飏先古墓,并以素果金箔祭拜礼敬,表达慎终追远之意。
    由此可见,从沙堤董氏祠上方悬挂的两块珍贵匾额到双方长期以来坚持祭祖恳亲的感人活动,也都深刻反映出“两岸同根,闽台一家”,昭示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宗亲渊源。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试看神州大地满眼春。
    (作者董承耕系福建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董正雄系福州大学计算机系教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