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金井台湾桃园卓姓源自一脉
福建晋江金井台湾桃园卓姓源自一脉
卓安邦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卓氏相传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迁到福全所城定居。福全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东南沿海抗倭御寇的重镇。按编制驻军千余人,各带有家眷。城中驻军来自四面八方,故福全有“万人烟、百家姓”之称。又因人多地少,土地瘠薄,居民多以海为田,出洋经商贸易。清初海禁开放时,福全许多族氏的青壮年遂纷纷渡台开垦或经商。清乾隆年间,福全卓氏十世卓昌月亦迁居台湾,勤劳致富,置有产业,因回乡谒祖省亲,拾其父克喜骨骸移葬于台湾,并将本厅谱牒带往台湾抄录,不料渡海时突遭风浪,人虽幸免,行装及谱牒尽为大浪卷没,原记载谱系遂无以查考。昌月在台地,人丁蕃衍,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再立族谱,以示后昆。迄今其在桃园的传衍己达数千。福全衍台卓氏族谱记载大清国福建原籍泉州府晋江县十五都福全所啸(眉)山境,开基自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吉月移来台湾北路上淡水桃涧堡大坪顶大湖尾下湖庄。昌月公置买埔园壹所吉宅居住。迨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大球公再移来枫树坑庄置买田业数处吉宅居住,生财发福,子孙螽斯衍庆,麟趾呈祥矣。”
因族谱散失,福全迁台湾卓氏仅记其祖辈字行自九世起为“克昌大赐”。又再造新字行以续:“宗伯邦甫卿尔子,元男仲淑振云孙;孝悌友恭恢祖德,诗书奕世绍经纶”。而福全卓氏所记字行,自十五世起续编为“正则泽源流,弘扬祖德,宗风昭世代,继振家声”。并按祖厅存留旧枋牌及神主为依据,整理抄录为《西河福全卓氏祖厅谱》。
在台湾的卓氏均系清初大陆福建、广东移民的后裔,至今已繁衍数万人,为台湾百家姓中第65大姓,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商业巨子。卓氏较集中地分布在台北、新竹、桃园、台中、彰化、台南等地。人口较多的乡镇市区如台中梧栖、彰化田中镇、桃园观音乡、台中清水、大甲,台北莺歌镇等地都组织了卓氏宗亲会,每年定期集会,举办各种活动,增进同族互助、团结、友爱精神。福全传衍桃园卓氏只是台湾卓氏一个支派。
自1989年开放大陆探亲以来,台湾卓氏便多次组织大陆探亲团,前往大陆故园谒祖探亲,寻根溯源。为搜集卓氏族谱史料,桃园县卓姓宗亲会理事长、桃园县十三、十四届议会议员卓德树先生数次至广东、福建等地区,拜访卓氏宗长、宗祠,寻找台湾卓氏各宗支源头,拟编纂卓氏族谱资料。其先后携回各宗支族谱20余册,据此编辑成《卓氏世系纪》,其中包括自一世祖黄帝至四十二世楚王负当的“先祖世系”和自秦代始迁安徽睢宁一世祖到宋宣和间由闽迁浙的四十世(瑞安一世祖)伟人的“卓氏本系”。
台湾卓氏曾联络新加坡卓氏总会、新加坡长秀馆、緬甸勃生坡卓氏西河堂、马来西亚砂拉越卓氏公会、马来西亚森美兰州波德申卓氏联宗会、马来西亚柔佛州卓氏公会、印尼苏北卓氏宗亲会、旅泰月湄乡卓氏族亲会、香港卓氏宗亲会和大陆卓氏宗亲,以“为发展而团结”的目标.于2001年在新加坡筹办“亚洲卓氏恳亲会”。遂于2004年4月在台湾桃园举办“卓氏第二届亚洲恳亲会”。并计划持续下去,推展至世界,“期有朝一日能举办卓氏世界恳亲大会……扩大组织,加强为宗亲服务,充实组织技能”。
1998年初,由卓德树先生带领的台湾卓氏谒祖探亲团回福全寻祖,经谱系核对,确系本支一脉。自是分外亲切。至2006年清明己经6度组团来访,每次来访人数都在20人左右。因见祖厅残破,台湾宗亲遂踊跃捐资,规划扩地重建而因事未果。
福全卓氏因历代迁徙台湾、南洋,本村中现卓氏族人只有12户50余人。然合族皆励志笃亲,于2005年俱各献地捐资,集资12万余元,依原址重建祖厅。祖厅坐东朝西,为三开间两庑廊燕尾脊大厝。白色水磨石门墙,大门镌联:“灵秀山川锺福里,英奇俊彦出眉山。”横披是“集瑞凝祥”。中厅金柱镌联“正则泽源流弘扬祖德,宗风昭世代继振家声。”是卓氏自15世起的字行。厅堂内案桌上安放着记录清代列祖列宗的旧枋牌及神主。下厅东庑壁间碑刻,记载着族人献地捐资的数额。
置身其间,不由令人想起《西河福全卓氏祖厅谱序》中写的:“叶落根深,胥归一本,流长派远,宄竟同源。愿我等儿孙世代慎终追远,继振宗风,是厚望焉。”一旦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定然能创造出光前裕后的辉煌事业来。
附件:
探访晋江金井卓氏宗亲
三月一日,吉坤、鸿添、为民一行三人前往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探访卓姓宗亲,受到卓清辉、卓健儿等宗亲的热烈欢迎,热情地介绍情况,提供资料。
据介绍,福全村卓姓现有12户50余人,有博士生1人,大学生16人。先祖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随抗倭官兵迁来“福全所城”肇基衍世(福全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周长六百五十丈,基广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窝铺十有六,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有大桥窟亦属文物古迹),第三世祖卒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繁衍至第十七代,二00五年重建《福全卓氏祖厝》,重修《西河福全卓氏厅谱志》,并续编《西河福全卓氏字行》(附后)。
福全卓氏第九世克喜公次子昌月公徙居台湾,主要在桃园县聚居,奉克喜公为开基一世祖,人丁蕃衍兴盛,今有1800多人,宗亲往来频繁密切。另尚有徙居安南(越南)、菲律宾等地。
卓安邦整理二〇一四年三月三日
重建福全卓氏祖厝碑志
吾始祖公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肇基福全所,历经五百余载,人丁蕃衍,瓜瓞绵绵,传衍闽台迄今世界各地。福全祖厝历经修葺,因世旧年湮,椽桷腐朽,屋盖倒塌。诸裔孙共议重建,踊跃集资腋成裘,又献出私房归公,齐心协力,共襄厥策。择于二零零五年兴工告竣。祖厝原为土木结构,为长久计,改建砖石结构,既保持原貌,且较坚固,敬祖尊宗,岁时祭祀,欣得其所,愿吾卓氏裔孙枝荣叶茂,世代永昌,落成之日,爰书以志。卓氏裔孙立
公元二〇〇五年孟冬
重修西河福全卓氏厅谱志
窃维国有史志,以载历代兴衰,成败忠奸,而知贤愚。家有谱承溯源流,世系序昭穆而别亲疏。吾祖约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来闽定居于晋邑十五都福全乡,历经五百年余载蕃衍,至今已十七世,原谱亦有详载,至第九世克喜公之次子昌月公徙居台湾之后,人丁蕃衍兴盛,广置家业田园。今台湾已另立谱系记克喜公为第一世祖。
昌月公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回乡谒祖省亲,而拾克喜公骨骸移葬于台湾,并将本厅谱系带往台湾抄录,不料渡海之时突遭风浪袭击,公虽幸免于难,惟行装及谱系尽为大浪所冲没,谱系既失,原记载无从查考。自是昭穆失序,世系失讳。
今厅谱之重修按原旧坊牌及祖厅中残存神主为依据而整理抄录,无如年代湮远,坊牌残缺,字迹亦多剥脱,祖厅神主亦散甚多,其生卒年代均失详。
盖先世人丁蕃衍缓慢,期间或幼殇或中殇或外出,不知所终者甚多,直至子嗣后裔无续,是以多子多承,或一子多承,兼承混乱,不堪重修之日,莫不认真复核,力求准确,无如中断者甚多,不敢任意罔续,其遗落者俟日后发现查详填补。
十世祖昌月公定居台湾之后,人丁蕃衍按本支计算至今传至世,人丁人。
闽台两岸仅一水之隔,二百余年来,儿孙终不忘尊祖敬宗之信诚,胤裔同源,两地情牵,一九九八年由台湾多位宗亲组团回乡寻祖,经谱系核对,确系本支一脉无误,自是几次往来,热情洋溢,宗谊情深而为本支,两岸宗亲奠定万世之基。
叶落根深,胥归一本流长派远宄竟同源。愿我等儿孙世代慎终追远,继振宗风,是厚望焉。
卓氏祖厅诸裔孙
西河福全卓氏字行
一世不详、二世不详、三世不详、四世不详、五世我、六世仰、七世奕、八世瑞、九世克、十世昌、十一世仁、十二世文、十三世志、十四世孙、十五世正续编字行(自十五世正字起)
正则泽源流弘扬祖德
宗风昭世代继振家声
以后填谱切按昭穆支系填写参阅谱首
(作者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卓氏委员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王凤英)
(责任编辑:王凤英)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