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修谱的规范及发展趋势
浅淡修谱的规范及发展趋势
方港水
本着对中华传统文化——姓氏文化的爱好,几年来对民间谱牒进行研究和学习,并亲身实际编纂族谱。在编纂几部族谱中,不继探讨编写族谱的方法、规范和注意的事项,归纳出几点体会。方港水
一、编写族谱要以存真求实的精神加以考证
(一)将谱中所列人物(特别是同一时代并且同名者)的生平履历及其后裔状况一一考证,再对照与正史(如《县志》、《府志》、《通志》等)所载的生平状况看是否有出入。不要一味照抄旧谱,以免以讹传讹。
有些族谱为体现本族是名人之后,特为先祖美化、贴金,为其擅撰封号、官职等,但在正史上并无记录,所以不是史实,应予纠正或作相应说明。
【例一】
(1) 某氏先祖是“解元”,在生平中又增写:官侍讲学士。
(2) 《漳州府志》载:XXX,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黄懋冲榜举人,公安知县。 但在祠堂悬挂的“文魁”匾中又加入“十三省巡按”。
以上增写之秩官,在《县志》、《府志》等查无记录。
【例二】陈政后裔几代任漳州刺史?
在开漳圣王(龙湖、将军)派陈氏族谱(包括台湾、金门)中,大都写陈政祖孙八代(陈政、陈元光,陈垧、陈酆、陈谟、陈则、陈汤、陈江)袭任岭南行军总管兼漳州剌史,其实不然,是为祖先显耀和帖金,有些与史实不符。
1.关于“岭南行军总管”:据《漳浦县志》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奉命入闽平乱,任岭南行军总管。陈政逝世后,由其子陈元光继任岭南行军总管。平乱后,于686年奏准建置漳州郡,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兼任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逝世后,已建置漳州剌史(州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以下者不设岭南行军总管了。
【资料】
在隋末唐初的乱局中,岭南因为僻处南疆,属于唐朝的藩属,向唐称臣的。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和福建省南部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岭南”之概念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2.据《漳浦县志》载:陈政祖孙五世(陈政、陈元光、陈垧、陈酆、陈谟)主事漳州、任漳州刺史一百五十年(669—819年),其中还有卢如金、殳伯梁、柳少安三人任漳州刺史近二十年。
3.唐漳州剌史任职年表说明:
卢如金,任漳州司仓户参军,管理财赋,是陈元光亲家翁(即是陈琬姐夫的父亲),因元光逝,陈琬年少无执政经验,由卢如金代理执政刺州事。
陈珦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以年老(时57岁),上疏请求辞职,获准。时陈酆仅16岁,朝庭调殳伯梁任漳州刺史。
陈酆,字有芑,珦之子。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举秀才,荐辟进士,授辰州宁远令,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访固始旧第,重建将军府,并修建奶奶庙,再新而居之三年。朝庭应漳州父老请求,于天宝九年(750年)调其任漳州剌史。
陈谟,字以忠,酆子也。建中二年(781年)袭父刺州事。初政率直,不协舆情,州民曾拱壁等请观察使言之,朝议以柳少安刺州事,而谟以中郎将检校本州别驾。柳少安任刺史三年,后调入京,陈谟续任刺史。
陈谟之后,漳州刺史一职已不是陈元光后裔所任。
(二)将历代世系作世代平均年率的计算分析,一般概律为25-30年/代,看是否符合繁衍的生理概律。
如:由黄帝至舜帝(共计9世,历传八代)

2. 尧帝到舜帝之间隔了四代人,年代悬殊,何以禅让?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都给了舜,可能吗?或许是尧帝的世系有误。但诸多史记、族谱的载录,把帝尧、帝禹都列在第五世,恐有谬误。帝禹应在第八世较合理。
3.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世志,生卒年代,帝位年限,异说颇多,正史野史,尚无定论。
4. 通过对历代世系作世代平均年率的计算,可帮助验证传世的正确与否;或可进一步考证、挖掘“继代”的可能性。
(三)正确对“世”与“代”的描述。多数族谱把“世”与“代”混为一谈,即“世=代”。其实“世”与“代”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世”的计数是包含始祖,父为一世、子为二世、孙为三世……;“代”是不包含始祖,父为始祖、子为一代、孙为二代 。
“世”数计算:世-世+1=世。
“代”数计算:世-世=代。
如:某一世祖1800年出生,二世(子)1825年出生,三世(孙)1850年出生,四世 (曾孙)1875年出生,五世(玄孙)1900年出生。
计算1:(1900-1800)/(5-1)=25 正确(代均25年)
计算2:(1900-1800)/5=20 错误(代均20年)
(四)查对同宗分支的异地谱载看有无不同,分析其原因作出科学判断。
(五)综合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口头传说等因素来分析家族迁徙路线和大致时间,以佐证世系的正确与否。
对于自己的考证拿不准或难下结纶的可以把自己考证的过程和观点写成文章罗列于后,供后人进一步去探讨,别急于轻易地下结论。
二、家谱内容要与时俱进,有时代特征,注重内涵
家谱既是一部家族繁衍史,又是一部爱国爱家的教科书。谱牒文化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优良传统,有其自身的独特体例,经久不衰,理当予以继承。但不能仅仅着眼于复印原始家谱,接续世系,或理顺世系支脉,编写一部仅有世系支脉名讳的谱书,或者编写一部前有序文、中有世系支脉人名、后有小记的简单谱书。世系名讳固然重要,只是存史而已,时至今日,家谱的编写应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彻底剔除封建糟粕、摒弃族权宗法,其实每一次的修谱过程也就是一次家族文化的认同和融合过程,若把握好了它能成为一促进家庭和睦村族和谐的载体,服务社会和时代,一致更好的发挥它存世和育人的作用。正因如此,为了适应时代所需,在编修当中可以根据情况在家谱内容上进行些必要的创新和改革。例如:
(一)在谱中的《族规祖训篇》添加“人生感悟”、“懿行懿德”赋予有关育人理念和新内涵。因为一家一族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能薪火承传,子孙成材。
(二)增添村族资料含量。
在家谱中增设相关村族资料,如居地地图并志(居地志中要尽可能把地方历代建制沿革叙述详细,以便后人寻祖)、大事记、民俗风情、传闻逸事等。有些资料还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像祖居、祖祠、古碑;牌匾、书画和名人证件等家族文物就可采用此形式,这样不但能更好的展示村族文化,而且还能增加谱书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方志价值。
(三)现代文明社会,男女平等,生男生女同样入谱。续谱要革除旧规“续男不续女”陋习,本男女平等原则,凡生男生女、赘婿、承嗣、承产等都可写入族谱。
(四)旧族谱中的谱序、人物生平介绍(行传、谱志)所用到的年份日期,都用甲子年和农历记载,对于现代人阅读还要再换算,很不方便。新修谱时应对相应的年份日期,用括号补记。
(五)年份的书写。公历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1956年7月8日”,就不宜用中文字写成“一九五六年七月八日”;农历则用中文字书写,如上例。即公历、农历书写不一样,有所区分的。
三、修谱时要准确使用称谓词语
(一)在谱志修撰过程中会常常碰到一些称谓用词,我们要准确使用不可张冠李戴。由于本家无生男者,对于继入本家的男丁,在族谱中要写明他的身份。如“继子、祧子、养子、嗣子、赘子”等等。
(二)还有一类较容易搞错的称谓词语就是对己故者如何称呼?因已逝者年龄、身份、业绩等不同对其称谓也所不同。在族谱中对己故者,一般不用“死、亡、夭、折”等字。现在修谱一般亡人俱称卒,但对具体年龄死亡者要有所区分:15岁以下死者称“殇”、15—29岁死者称“殁”、30—49岁死者称“故”、50岁以上死者称“显”;对国家生存和民族危亡献身者可称“殉国”;为正义献身者可称为“就义”;为国为民战死者称“牺牲”等。这些词虽意思相同而其用法却大相径庭不可乱套,要与其身份相符。
(三)历代母亲在谱中称谓的定位。
1. 历代母亲在谱中的称谓。
在各类族谱中,对历代母亲的称谓各种各样,可称是百花齐放,例如:“妣”、“夫人”、“配”、“妻”、“娶”等称谓,依我们现在看来,很不统一,让阅谱者感到困惑,让续谱者无可适从,更重要的是,有的称谓是非常错误的,应该更正过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各种称谓重新认识、比较,选择好的、正确的称谓载入族谱,不致于错用。
2. 查阅词典注释。
词典:《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6版
(1) “妣”:母亲的尊称,特指已故的母亲。如,先妣,考妣。
(2)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在特定的场合也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为“夫人”。
(3) “配”:两性结合:配偶,多指妻子,如,择配、原配。
(4) “妻”:妻子:男女两人结婚后,女人是男人的妻子。
(5) “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泛指男子结婚:娶妻,娶媳妇。
(四)对以上称谓的看法,由此作出选择定位。
1. “妣”:特指已故的母亲。意思说,专指儿子(女儿)对母亲的称谓,孙子及孙子以下的后人就不能这样称谓,故谱中不能用“妣”。
2. “夫人”:丈夫地位较高的才用此称,不适合一般人,故谱中不能都用“夫
人”。
3. “娶”:应理解为:“把女子接过来成亲”,是结婚过程正在进行时,也可以说是婚姻才开始,没成定局。娶妻、娶媳妇都是这个意思,故谱中用“娶”不够妥当。
4. “妻”:是常用名称,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为“夫人”。说到妻子,词典中的配偶多指妻子,词典中还说,妻:妻子,男女两人结婚后,女人是男人的妻子,可见妻的说法从古代到现在都这么称谓,说明用“妻”的称谓是正确的,但是在宗谱中却用得很少,为什么呢?大概是“妻”字比较俗气,所以,谱中也不采用“妻”字。
5. “配”:配偶是两性结合的专用名词。特别是现在政府要求填写的个人表格中,无论那级政府的男女工作人员填表时,都要填写“配偶”一栏,连国家领袖人物也不例外,可见“配”字之大众化,之规范化。
根据以上的认识和比较,我们认为还是“配”字最好,特别是“妣”字不能用,因为谱牒上是各世代人名的累加,不能作为每代人已故的母亲,所以以“配”取代“妣”为宜。于是在族谱中,对历代部分母亲称谓写为“娶”,“妣”等字样的,应该改用“配”字。不是说其它几个称谓都没有用处,是说要用在适当场合,比如,儿女在己故母亲的灵牌上、墓碑上就都用到了“妣”字。但是,在给前几代的祖母立墓碑时,就能刻上“某老太君”而不能刻个“妣”字。
四、家谱编修中要严把质量关
家谱乃传家之宝,是传于后人的史书。为了不贻误子孙,不让自己“好心办坏事”,我们要严把谱书的质量关。结合平时所见的一些问题,列举如下:
(一)文字繁体简体互化错误。因现在修谱大都采用国家颁布的简化汉字为准。所以在修谱的时侯进行了繁简转化,在操作期间或由于编者水平差异或粗心造成了许多失误甚至影响了文意。我们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借助大量工具书如《康熙字典》、《字汇》等,细心查证。还可结合上下词语进行校正。旧谱中有很多的“通甲字”(代替字)要认清,最好是予以订正。
同时,文字简体换为繁体时也应注意,如“吾祖云”,“云”这里的意思是指“说”是作为动词的,无繁简之别,今某谱改“云”为“雲”,非也!而“雲”作为名词时可简化为“云”。还有利用电脑word中繁简互换功能时,要注意有个别的字电脑是不能识别的,如乾坤的“乾”字它换简化成“干”等。
还有易错字误写校对时要多加注意,如“戊、戍、戍”,“己、巳、已”等。一般不使用电脑拼造字,以免给印刷带来不便。
(二)文言文的断句加注。旧谱文章为繁体文言文,通篇上下连接,很不适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在续修新谱时,把旧谱繁体字转为规范简化字,一般无可非议,也容易做到,但对旧谱古文是否进行断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家族在纂修时不想断,想保留原汁原味,谓之原一脉相承。有的家族是不敢断,怕误断贻误后嗣;有的家族是想断又不敢断,因为古文断句确非易事有一定的难度。但我想为了让后人能更好的读懂理解先祖的好文章,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进行加注断句。我们在做相关工作时,要有信心、要有勇气、要有责任心、要竭尽全力。古文断句虽有难度,但文章只要多研究、多琢磨、多推敲,只要肯下功夫没有办不成的事。另外,我们在断文加注时一定要谦虚请教有关人士或请人校勘,集思广议使之尽善尽美。若怕误断而误人的话也可采用原文和译文的一同编入谱中,这样既可以使读者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原文,又可以供读者研究勘正。
五、族谱整体架构“总篇目”的设计
经近几年的编写族谱实践,综合各种版本,即保留传统又有新意,做到相关内容集中,专题不杂,图文并茂。在编写的开始,要做好族谱整体架构“总篇目”的设计,以便资料的分门别类及收集。总编目有八篇(卷):瞻仰篇、谱序篇、源流篇、世系篇、谱志篇、名贤篇、家训篇、综合篇。
瞻仰篇(卷):多用图片展现(或称谱图篇),用以展示历代先祖对国家贡献良多,显名于生前身后,遗泽于千秋万代。让我们在动人的传说中寻找先祖的足迹,在如画的胜境里领略前贤的胸怀。这既是对前人功德的推崇,也是对后人奋进的激励。主要内容包括:远祖画像、始祖画像,祖祠、祖墓,家庙重光,敦宗谒祖、宗族联谊,耀祖扬宗(历届大学生),名人题词及祖籍地、美丽家乡等照片。
谱序篇(卷):历代族谱谱序中既有对各支源流的综述,也有对先祖艰辛创业的赞叹与歌颂,更有前贤对后人的期望与劝勉。每一篇序言都是家族的简史和伦理道德教科书。主要内容有:录用历代族谱的谱序,行辈字派,楹联等。
源流篇(卷):用文字陈述本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受姓始祖开始,到入闽衍传,到肇漳启基,至开基本村(本族)及传衍等。主要内容有:溯源,入闽,肇漳,衍传。
世系篇(卷):“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每个姓氏都是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有其悠久的历史,支派众多。本篇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到受姓远祖,从受姓始祖到本宗始祖,从入闽开漳始祖到开基本派某公至现代族裔繁衍,薪火相传,代代衍传逐一详细记载(至现代每一个人都有位置)。以世系树(世系图、吊线图)方式,按历史的传统记谱法,以父系为主体,详细载录世传昆裔。世系图以竖列直系为经(父子线,无直墨垂下者无继嗣),横行辈世为纬(兄弟线),经纬分明,条理清晰。依房序遽行,均为一体,世次源流,昭然可见。
谱志篇(卷):谱志(或称行传)是记述每个入谱者的生平简介,本篇以房序世次辑录,每款有世次、本名、父讳、妻名、子嗣诸项记录,一目了然,纵有同辈兄弟之列,行有承上衍下之叙。
名贤篇(卷):每个姓氏在其近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涌现出众多的杰出名人,或治国安邦,或爱国爱族,或除暴安民,或著书立说,或教学育人,或发明创造,或赋诗给画,或治病行医,各领风骚,显赫一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篇尽可能的收集记载本族的名贤,包括历史人物、当代人物,现代历届大中专毕业生、企业英杰等。
家训篇(卷):国有法,家有规。历代贤达对修身齐家之道多有著述,选录其精粹,以其族人共勉。其中虽有部份内容与当今时代不相符,但作为参考资料,使今人了解先辈的伦理道德观。
综合篇(卷):专篇之外,还有不少与谱牒有关的辅助文摘,汇集在本篇中,以便宗亲查阅。
六、族谱裁体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族谱编写完成后,用毛笔手抄写、或木刻、或石刻、或铅印、或电脑打字等印刷成书本(纸质)族谱,为家族的文献资料予阅读和收藏。但书本族谱必须妥善保存,否则时间长了就会变质腐脆,字迹模糊。随着几千年的演变,家谱发展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种类,直至形成当前的电子家谱。
前人修谱为我辈所用,我辈修谱也应为了后人着想。电子版族谱是编修族谱的一次伟大革新,是对传统族谱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升华,它应用了现代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使传统族谱从印刷版本到无纸版本的一次质的飞跃。现在已进入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族谱电子化、网络化是必然趋势,更是势在必行。
(一)电子族谱是发展趋势。
中国的传统是每30年修一次家谱,每一次修谱要花大量时间,动用很多人;而现在出现的电子家谱,大大降低了修家谱的门槛,不仅可以随时更新,还可以收藏照片和故事,制成便于携带的U盘族谱、光碟族谱,永久保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现在是新旧替换时期,最好是书本族谱+电子族谱并存。
(二)网络族谱的逐步实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把传统家谱文化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让家谱登上网络,可在网上阅谱。并可通过计算机编程,快速实现“一健寻祖”的功能。它是一个上谱及时、查谱便捷、寻亲广泛、图文并茂、交流自如的家谱平台;它可将同姓氏(或与不同姓氏间的婚姻关系)不同地域家族的辈分关系进行详细罗列,让各地零散的家谱形成有机联系。网络族谱还可进行常态化续谱,不用等到10年、20年再修一次谱了。
(三)网络族谱的思考。
网络族谱有很多便捷和优点,发布在网络上,不仅本族(本姓)或他族(他姓)的人都可浏览查询,但有些“隐私”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不利于保密。虽可进行某些权限设置,但又失去了大众化的意义。本人之见:把在网络上可实现的“查询”、“编辑”等功能的程序(代码),一并制在光盘里,用光盘(或拷贝到电脑)可单独运行操作。
(作者系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编纂委员会副会长、副主编)
(责任编辑:王凤英)
(责任编辑:王凤英)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