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固始苏姓入闽徙台考略

2015-07-07 17:42:51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固始苏姓入闽徙台考略
戴吉强
    据《元和姓纂》记载:“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又据《苏洵族谱》:“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数姓,昆吾始己氏,其后为苏、顾、温、董……。”
    由此可知,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之后,祝融之裔,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北临漳县一带。在夏代,昆吾位居侯伯,历商而无闻。到周初,苏忿生官拜大司寇,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故苏氏即在河内(今河南新乡、焦作一带)发展,后支裔逐步向各地传播,有些成为当地望族。
一、史载苏姓居固始与入闽支系
    苏姓何时居于固始,地志谱牒无载。明嘉靖《固始县志》卷二“山川”条中有大苏山,“相传苏真人升仙之所,下有苏仙市”,此地今属商城县,这是固始历史域地内最早有关苏姓的记载。虽为传说,但说明早在汉代,固始己有与苏姓有关的地名,也可间接反映在当时,固始已有苏姓族人居住。
    目前,最早记录苏姓居住固始的,是苏振团编着的《福安外塘苏氏定居九百年志》:“外塘苏氏源远武功郡,河南洛阳苏氏,苏武派系,是南祖简公派下,前宋泰始乙巳年(465年)广公三兄弟居住河南固始县大桥头。”此记载又见福建福安《苏氏总谱》。
    其次是固始苏山堂苏姓所编的相关资料。2003年固始苏山堂理事会所编《苏世宗谱》中,有一篇为唐光州刺史苏奕“同子孙们成谱顿首拜序”的《苏氏总谱脉序》,其中有曰:“传至隋末、唐初时,有吾苏九十四世祖威公,为固始始祖,煬帝尚书右仆射、少保、房国公,因直谏被贬为河南光州刺史,丧前妻宇文氏,续娶黄太尉之女,黄氏祖居固始林德乡黄家楼(河北白露)。威公就此在固始西建一苏宅,取名苏堆子……。”如果此说属实,说明隋末“光州刺史”苏威曾在今固始西部居住过,只是明嘉靖《固始县志》无载此人此地,《光州志》亦无载。
    其三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随陈政前往闽南平乱的府兵队正苏道。据后来此支族谱记载,苏道也是固始人,至于住在固始何处,家族情况如何,甚至后裔分布情况,谱志不详。
    其四是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任光州刺史的苏奕。据苏颂为叔父苏绎所撰《墓志铭》及《苏世宗谱》等资料介绍,他致仕后即在固始西乡定居,终葬今县西胡族铺镇陈营村圆山上,墓今犹存,这是苏氏定居固始最早的实证。此支苏氏在固始西部生活了四、五代人,直到唐末动乱时苏益等后裔外迁。据1992年版《潢川县志》第十四编“政权•光州”中“光州知州(刺史•太守)更迭表”,时间起自后周,无苏威,而有苏奕,其籍贯为“陕西武功”。
二、固始苏氏史迹及入闽史料考略
    前依文所列的相关史迹、史料可知,固始地域很早即有苏姓族人居住,但由于年代久远,史迹、史料很少,不仅简略而多有矛盾之处。苏姓各支系自己也多在此方面有些研讨,有时各支系之间因史料不同有些纷争,实属正常。对此,笔者很赞成苏颂研究大家、北京大学教授管成学老师在编纂《苏氏总族谱》时,对各支祖源问题的看法:“对祖源有分歧的部分我们采取客观叙述的办法,如入闽各派始祖……专家组既不写谁第一入闽也不写谁是长兄,留给后人发现新的材料再做结论。”说的容易做着难,因为“客观叙述”的本身就是一种“看法”,编者态度自在其中,这也是编史修志的基本写作方法。
入闽各支苏姓,相当部分与“光州固始”有关。现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结合固始南迁移民历史探索,对所知几支从固始入闽苏姓的相关情况略作考证,并求教于方家。
有较早明确记载的入闽苏姓是福安苏氏谱和外塘苏氏的资料。笔者有福安苏氏《狮峰武功苏祠宗谱》及一份明代万历七年“穆洋苏家坂元孙应琚敬誊”的“苏氏族谱序”的复印件,对照外塘资料,可知皆为“居住固始县大桥头”苏氏三兄弟之广公派下,《外塘苏氏定居九百年志》有关其源流中介绍:“到隋朝广公五代孙惟忠、惟智、惟信,即大、小三公是入闽始祖……大、中、小三公兄弟于隋炀帝大业辛未年(611年)正月十二由淮入闽至福州乌石山月余,寻至长溪县穆阳奏儒峰下澳里迁居。唐景云二年正月十五雪满群山,大公长子曹公咏雪立房号‘江、南、瑞、雪、满、群、山’。外塘祖原住穆阳澳里池边,为第三房瑞房,生公派下……”而应琚敬誊的“苏氏族谱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历汉而唐,而有祖苏大公、苏小公自淮而入闽,复自闽而入长溪之穆洋,取名苏家坂。蒙天有佑,两公共生七子,时天地清和、霜雪和润日,对景咏诗有云:‘江南瑞雪满群山’,遂以七字分为七房。……其后分迁苏州、光州府固始及南安、淮安……”谱序还告诉我们另一个信息,广公的后人还有回迁固始者,时间和人名不详。另外,福安这部《狮峰武功苏祠宗谱》,在世系上与闽地芦山、阜阳谱系有所不同,虽然外塘苏氏述源时,强调是“苏武派系,是南祖简公派下”,但《苏祠宗谱》的世系是述公一一唐公一一侃公(旁有手写的“苏建”二字)一一文公、武公……,观谱中示线图所指,福安苏氏应在文公派下,详情待考。
    目前,固始西部胡族铺镇及周边,尚居住有一支号为苏山堂的苏姓,其上源目前尚不清楚。根据该支苏氏新编族谱分析,应是明代中期或回迁或始迁到今地,名其居地苏堆,兄弟三人连庄居住,子孙兴旺,今天尚有苏家三堆遗址。在胡族铺镇境内,现在仍保存唐光州刺史苏奕墓、奉祀苏威的蓼祖庙遗址(己重建),以及苏岗等一批苏姓地名村庄,然该支新谱所载先祖于五代时期从闽地回居固始,目前尚无史料依据。同时,关于固始苏山堂所编《苏世宗谱》所载唐光州刺史苏奕所撰的“序”,细研起来,多有违史、违制之处,可以确定为元代以后的作品。且不说目前尚未发现唐元和前后由个人公幵编撰私家族谱的记载,苏奕身为剌史,应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苏威即使在此时遭贬到“河南光州”,他也不能任刺史,只能任太守,何况“河南光州”连称是元代始有的区划称谓,唐朝时的苏奕何以先称之?苏威贬光州一事,在《隋书》、《北史》的苏威本传中无载,州、县志亦无载,不知何据。苏奕“序”文中还有苏威在光州任职时丧妻后又娶“固始黄太尉”之女,在当地建宅、生活,更与前封建时代外任长官“居衙”的制度相左。“序”文中的其它误处还有,此处不再详举,有兴趣者可详识之。
    其实,可考实者,最有可能居于固始西乡的是刺史苏奕。宋代名宦、科学家苏颂为其叔父苏绎写《墓志铭》,追述其祖先祖籍时说:“叔父讳绎,字谋甫。谨按家谱,苏氏自唐许文正公瓌至叔父,凡三徙籍,今为安州景陵人。许公之曾孙奕,元和中,终光州刺史,子孙因家固始。光州之四世孙赠隰州刺史,讳益,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又为泉州同安人。”苏奕退职后,在固始置产建宅,因而留居。唐宋时期类似的情况很多,王晔居固始是这种情况,苏颂居丹阳也是如此,“民爱其仁”等等不过是一种托辞而己。到了四世孙苏益,袭隰州刺史,适逢乱世,后随王绪义军入闽,开苏氏芦山支系,为芦山支系始祖。
    苏益之名,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四“苏氏”中有载,且只有他一人,尚未记录雁行;入闽事迹在其后各级志书如《闽书》、《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同安县志》及各支谱牒、碑记中均有记载,此处不列。当然,唐末中原、江淮大乱,仅从淮南固始地域随王绪入闽的苏姓人士也不仅苏益一人,就是苏益家族也应还有其它南迁入闽者,但因时逢乱世,资料很少,又无其它名讳记载,故有待进一步研讨、查证。记得笔者2002年调入史志部门工作不久,即收到闽地到固始寻根者赠送的一批资料,其中即有菲律宾苏氏大会特刊,刊中有苏进水先生编写的“苏族渊源总谱”(入闽前一世至一0五世),印象很深。后来又见固始苏山堂所编《苏世宗谱》,其中也录用了这份“总谱”,但在世系“103世晚”和“104世益”之间多了与苏益同辈的“义”、“羡”二人,颇不理解,也不知出处。到2007年秋天,苏进水先生托人给固始史志部门赠送一些苏氏史料,其中有一份文字“声明”,现简录如下:
    “菲律宾苏世庆宗长于1991年来同安芦山堂向我要《苏族渊源总谱》,印在特刊里。”
“固始县苏山堂编印《苏世宗谱》抄录我编的世系图,在103世晚和104世益之间加上义、羡二人,又注明:义,晚长子;羡,晚次子;益,晚三子……他们仍以:苏颂第三十五世孙苏进水编。”
    “正是《苏世宗谱》……把晚公生三子:长子益、次子盛、三子广,改为晚公有三子:长子义、次子羡、三子益。据谱载,大郎公字子先,益公六世孙。《苏世宗谱》把益公六世孙提升为益公大哥,……造成世系纷乱。”
    见过这份“声明”,笔者方明白同一编者的同一“总谱”在不同谱刊中,为何有所不同,当然这只是“总谱”编者的一家之言。至于造成世系记载不同的史据和早期相关资料,至今尚未见到。不过,按苏东坡学士的高见,“横看成岭侧成峰”,所处角度不同,所见史料有别,但史要科学研宄,广阅史料,加强沟通,定会收益良多。
三、入闽苏姓提台记略
    固始苏姓入闽后,经过数代的拼搏努力,有的已成为闽地址名门望族,如同安芦山堂苏氏,代有闻人,涌现出了以苏颂等为代表的名宦、文学家和科学家。苏姓后裔人丁兴旺,开始徙居东南数省,渡海入台或迁居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他们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和谐做出贡献,有的还成为当地名流。如同安藉苏鸣岗(即苏明光)于明代万历年间到东南亚谋生,定居巴达维,从事制糖业和商业,成为当地华侨领袖。现当代,旅居海外苏姓事业有成者更多。
    从目前资料看,入闽苏姓渡台较早的可追索至明代。据苏信吉先生研宄,早在明郑时期,苏振文即随郑成功入台,定居城仔内。如今,本支苏姓共有六房,己传十四代。而苏醒先生认为,此支苏氏为龙溪籍,万历初年入台,俟考。
    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实行鼓励大陆移民开垦台湾政策,沿海各省居民纷纷徙台发展,苏姓也不例外。据苏醒先生研究统计,从现存台湾的苏氏家谱中可以看到苏氏族人的入台始祖,大部分生活在清朝。来自福建汀州府永定县苏颂子苏诒后裔者,乾隆年间,有苏昌龙入垦台后里;苏禄进、苏干秀、苏干德入垦今新竹香山;苏章焕、苏周琮入垦今苗栗头份。嘉庆年间,有苏新长入垦今苗栗铜锣(铜锣湾);苏进魁入垦今新竹芎林(九芎林);苏湖宗入垦今桃园芦竹(桃仔园芦竹厝)。道光年间,有苏拔益入垦今苗栗公馆;苏成昭入垦今新竹关西;苏开全入垦今新竹东。自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入台者,康熙年间,有苏嘉祉入垦今高雄湖内。乾隆年间,有苏嘉祉入垦今高雄湖内;苏武入垦今台北市士林区。嘉庆年间,有苏全、苏燕、苏道、苏由、苏忒、苏老、苏足七兄弟入垦今台中大肚。道光年间,有苏进入垦今桃园市;苏宗信入垦今台北淡水;苏圆入垦今台北三芝;同治年间,有苏振信入垦今嘉义朴子(朴杼脚)。自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入台者,明永历时有苏泽恩入垦今台南安定(直加弄)。雍正年间,有苏国浩入垦今台北汐止(水返脚)。嘉庆年间,有苏嘉骞入垦今台北市南港区。自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入台者,康熙年间,有苏懋德入垦嘉义六脚(六脚佃)。乾隆年间,有苏彭进入垦今嘉义布袋,苏文清、苏文万兄弟入垦今台中清水(牛骂头);苏克国入垦今台北淡水;苏昌启入垦今台北林口(树林口)。同治年间,有苏式月入垦今台南市。自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台者,主要是苏结(苏颂从叔)派下。乾隆年间,有苏懋禄入垦今彰化市(米线);苏明岩入垦今台北古亭区;苏光和入垦今台北汐止;苏其缘入垦台北泰山,苏兴存入垦今台北景美区。嘉庆年间,有苏清葵入垦今台北汐止。自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入台者,乾隆年间,有苏共入垦今嘉义市。道光年间,有苏瑞祥入垦今台北士林区。另外,自广东揭阳县入台者,清乾隆年间有苏笑入垦今嘉义市。自广东大埔县入台者,乾隆时有苏扬武入垦今嘉义民雄;苏挺秀入垦今苗栗公馆。自惠州府陆丰县入台者,有苏朝尚入垦今苗栗三湾。嘉庆年间,有苏嘉七、苏嘉清兄弟入垦今新竹香山。苏姓明清徙台者还有不少,此处从略。
    苏氏入住台湾,在他们的聚居地,有一些与苏姓相关的地名,如云林县有“苏秦眉”、“苏秦村”;嘉义县有“苏厝村”,旧称“苏厝”、“苏厝寮”;台南县安定乡有“苏林村”、“苏厝村”。这些地名,有的仍是现代行政村的名称,是苏氏早期活动轨迹的反映。
同时,入闽苏姓子孙还有在台湾建功立业者。苏明良,首任台湾挂印总兵官,他是漳州海澄虎渡岭头社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于乾隆七年(1742年)十一月,先后任漳清守备,浙江提标中军参将、湖州副将,台湾镇总兵官等职,一生勤政务实,为台湾的安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关于谱牒的几点浅析
    其一,族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资产,它不仅是一个家族载世系、崇祖考、示子孙、分昭穆、明长幼的文字依据,也是一个家族在一个或几个地区生存、发展的历史记录。随着时代的发展,谱牒的文化、政治功能往往与血脉记事功能互相依重,特别是明清以来,合祠、联宗现象比较普遍,谱牒的转借传抄现象也日渐增多。以固始苏山堂《苏世宗谱》为例,它的“渊源总谱”世系借用芦山堂谱又有所“改造”;唐光州刺史苏奕的“序”当是元代以后的作品,而非真是苏奕所作,“序”的本身就是依据。
    其二,按厦门大学教授陈支平在《福建族谱》一书中的观点,谱牒热衷于把族内外政要、名人的文字显于谱首,也把族内名流列为显祖,以示显贵,这种情况全国皆然,它体现了中国家族文化的向心政治和追求正统的社会观念。这本无可非议,只是在我们使用谱牒资料时,必须认真做好鉴别,既不能过份肯定谱牒资料的可信性,也不能过份否定它应有的史料价值。比如诸多苏氏支系都以武功为郡望,苏武为显祖,只能理解为一种文化向心力的表现,其它姓氏也存在这种情况。
    其三,由于所处时代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不同,同一族系的各分支在发展繁衍中,都会面临新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他们的族谱记录也会必然不同。发展道路不同,史事有别,这很正常,在明代中期以前的谱牒中反映也最明显。但随着明代中期以后的祠谱合流现象增多,原有史料不同必然会在合流中显现出来,产生碰撞和争议,于是会产生两种必然结果:宗族内传统势力依据传统优势维护其支系及显祖地位,老的谱系得以保存;新的政治、经济力量会在族内逐渐分立,产生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显祖和世系,并出现新的族谱。当然,还有比较理想的结果,即在族内各支力量协调、平衡时,在旧谱基础上“增加”新的成份,续修新的“综谱”,这类族谱晚清以来比较多见。这些结果看似矛盾,其实都是家族文化向心政治和追求正统的社会观念的反映。目前,家谱存在的社会文化意义己重于血脉意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作者系河南省固始县史志研宄室主任)(责任编辑:王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