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网络钩沉·一座古迹营 两部残缺史

2024-06-16 08:16:09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葫芦岛日报 作者:侯铁于苏军文 
 
    村小学成为市级民族教育示范校

  山上古刹

  ■ 本报记者 侯铁 于苏军 文/摄
  建昌西岭上,元宝山脚下,有一座蒙汉杂居的村庄。山腰里那座绿树掩映、红墙黄瓦、飞檐翘角的古刹,使这座村庄显得古朴典雅。这座村庄名唤古迹营,是建昌县碱厂乡一自然屯,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村居人家400余户,1800多口人,蒙古族居民占三分之二以上,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村。
  元代古村还是明朝古村
  刘占学,82岁,一位蒙古族老人。他说他们居住的这个村庄元朝时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古迹营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了。然而却无籍可考,甚至连一座可供佐证的古墓、古碑都没有,即便山腰里那座香火旺盛的古刹,也是修自清代中叶。问及原因,刘占学说他们是蒙古人,自然就是元朝那时候过来的。这个理由很难成立,元朝是蒙古人当政,古迹营这个村庄里的居民也以蒙古人为主体,但未必就是元朝的古村。
  接着刘占学提供了另一条依据,他们村刘家、王家两大姓的祖上都是从绥远查干日尔那个地方搬迁过来的。经过走访古迹营周边村屯的蒙古族老人,向内蒙古地区文史学家请教,又查阅一些地方志资料,基本弄清古迹营这座古村的发展脉络。
  刘占学老人所讲的他们王、刘两家先人,从绥远查干日尔(应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湖泊)搬迁至此一说有史可考。元朝时候,建昌西岭上还是“莽林茂密,水草蔽野,罕有人烟”的蛮荒之地。明弃三卫,馈赠兀良哈蒙古之后,该地“渐有蒙人移入驻牧”。当时蒙古地区表面为北元政权统一辖治,实际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明代中叶,鞑靼俺答汗为有效统治兀良哈蒙古,从土默特部(清代称绥远,即今呼和浩特周边地区)选派忠勇兵丁东迁兀良哈三卫,“间居各地,平时驻牧,战时为兵”。古迹营蒙古族王、刘两姓的先祖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呼和浩特一带移居建昌西岭上,古迹营始成村落。据此推算,古迹营约有450年历史,当为明代古村。
  姑子营还是古迹营
  古迹营原称查布根沁艾里,意为尼姑居住的村庄,汉民直接称其为姑子营,直到1940年方才改称古迹营。为什么先叫姑子营,又为什么改名古迹营,这里面有一段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
  古迹营上台子原来住着一户王姓蒙古族人家,当家的人称王大老爷,是一位握有兵权的武官。当年,古迹营蒙古族人的先祖从绥远往这边迁徙时,王大老爷为这支队伍的首领。至于刘、李、周、胡等姓蒙古族人,则是王大老爷旗下的兵丁。王大老爷家人祖辈习武,世代为官,辈辈相袭传了九代。王大老爷家财有多少,势有多大,今人已经说不清楚,只听老辈人传说王家的奴仆就有100多人。王家传世的练武时用的大刀须用四个家奴抬举,才能递给骑在马上的王大老爷。王家败势以后,这把大刀散落民间,用来压猪圈门子。1958年大炼钢铁,那户人家把大刀卖给铁炉,上秤一称重达200斤。古迹营村南,一过河有一块宽敞地方,因为王大老爷常在那里练习射箭,人们便将那地方称为箭场。后来人们以讹传讹叫白了,把箭场写成碱厂,这便是今天碱厂乡名称的由来。
  第九代王大老爷青年时进京比武夺魁,受道光皇帝喜爱留京入仕。不久,道光皇帝将一亲王女儿指配给王大老爷为妻。王大老爷没相中那位王府千金,只因圣命难违才被迫成亲。古往今来,没有感情的婚姻难得幸福。王大老爷与王府千金虽然生儿育女相敬如宾,却如陌路相逢毫无恩情可言。后来,王大老爷与一位风月女子相爱,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王大老爷行迹诡秘,被王府千金获知了真相。亲王听了女儿哭诉,盛怒之下奏请皇上颁旨,以镇守边关名义将王大老爷一家发配云南。
  王大老爷在云南守边20余年,王大老爷痴心不改,时刻都在思念那位远在故乡的佳人。见王大老爷决意还乡省亲,王府千金苦留不住也就开恩放行,亲手给他打点行装。王大老爷走了四五个月,终于出了山海关,见到那位已经青丝变成白发的红粉佳人。然而,不待开口说话,他便气绝身亡,原来王府千金在他的鞋垫里浸了毒药。王大老爷咽气前料知夫人做了手脚,示意家人掏出他写了多年的遗书,把老家这边的所有家产全都赠与那位红粉佳人,以报相遇之恩。红粉佳人将家产全部变卖,剩下的建了一座庙,自己落发为尼,每天念佛诵经,为王大老爷超度亡魂直至终生。人们以庙命名,这座古村便有了第一个名字“姑子营”。
  后来到了伪满洲国时期,另一支王家出了个叫王宗洛的人物,曾任张作霖大帅的秘书长,后出任伪蒙疆自治政府驻日本大使。王家士绅认为,王大使的故乡再叫姑子营有辱斯文,便倡议更改村名。经王宗洛首肯,改称古迹营,既文雅又谐音。至于古迹,一指上台子那座姑子庙,再指村西山崖上有一道白线,传说是佛祖给王家人画的救命符,实际是一道天然的硅石矿线。
  王大老爷那支人永远留在了云南,至今无人还乡寻根,所以关于王大老爷世家、官居几品、爵至几级、源从何来,均无从可考,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部残缺的史书。
  当年辉煌还是今日富强
  采访时候,古迹营人总要提及他们曾经辉煌的过去。那段岁月尽管远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仍然是值得他们炫耀和骄傲的历史。
  说起辉煌的过去,除了王大老爷,另一个必须提到的就是王宗洛一家。早年时候,王宗洛这户王家是王大老爷那户王家的随丁,直到清朝咸丰年间,王大老爷家败势,王宗洛这户王家,还有刘、周等姓人家才逐渐发迹起来。王宗洛的父亲本姓杨,原籍喇嘛洞镇下五家子村,为平民牧户。王家因无子嗣招婿上门承续香火,王宗洛的父亲得以入赘王门改姓王,生有王宗武、王宗洛诸子女。因经营得法,教子读书,家业逐巨,门庭渐显。王宗洛行二,其兄王宗武曾任蒙古军团长,三弟姓名不详,参加抗联后与家人断了音信。四弟出家当喇嘛,后还俗承继家业。王宗洛毕业于保定陆军讲武堂,曾在张作霖大帅府任秘书长,后出任伪蒙疆自治政府驻日本大使。虽然是一个蒙奸角色,可王宗洛却在暗中投身了革命,与党的早期领导人乌兰夫成为挚友,利用这个伪职身份为党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按党的安排王宗洛带领一批伪职人员宣布起义,与乌兰夫一道参加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联合会筹备工作,为党在内蒙古开展民族自治运动准备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王宗洛出任交通部长、参议等重要职务。关于王宗洛如何投身革命,如何在隐蔽战线上坚持斗争,如何组织伪职人员起义,至今未能解密,所以也只能是古迹营又一部残缺的史书。
  古迹营原是单一的蒙古人聚居的村落,分为南头刘家、北头王家两个部分。1943年日伪当局在建昌西岭上推行集家并屯政策,以此防止共产党八路军跟人民群众的联系。伪警察来到古迹营,想在这里建一座部落,即通常所说的围子。动员北头王家拆掉房子,合并到南头刘家居住地。王家仗恃王宗洛这位在朝里做事的大官拒不搬迁,声称要建围子可以,让南头刘家拆房子。南头刘家也有仗恃,也是拒不搬迁。日本人畏惧两家势力说不了也调和不了,便想出个折中方案,干脆建个大围子,把南头北头都围进来,再把外地汉族人口迁移进来,就这样在古迹营出现一座围墙长达八九里的大围子,远远望去犹似一座城池。伪满洲国垮台后,当地群众动手拆了围墙,那些迁移进来的汉族人家因与当地蒙古族群众相处很好,便没有搬回原籍,古迹营从而形成蒙汉杂居的民族村落。
  刘占学和他老伴儿都说一口流利的蒙语,采访中老两口时常来几句蒙语对话。村小学开设了蒙古语文课、马头琴音乐教学班,因而成为市级民族教育示范校,使民族村的语言特色得以延续和保存。
  谈到古迹营今昔对比,乡亲们说过去虽然辉煌,但还是现在富强,国家富强,人们也富强。过去辉煌的只是那几家,现在的日子家家好过,家家都有大学生,还有到英国法国留学的。就是在家为农,也不像过去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现代化高科技种田,一个农民的年收入不亚于一个国家干部。至于轿车、高档家用电器,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村小学那边传来了悠扬的马头琴声,和着田野里的风,在古迹营上空飘逸回响,让人感觉得到团结进步的和谐风气,在这座古老的村庄里正在绽放着新时代的光彩,勤劳智慧的蒙汉人民正在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