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拯救文化基因:古建筑见证了桓台新城王氏兴衰

2024-06-16 08:16:09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2-12-14 08:16:22   来源:鲁中晨报  经历岁月变迁,四世宫保坊依然伫立。 

    说桓台的历史文化,怎么也绕不开新城王氏家族。这个家族自明代中叶靠科举起家成为望族,至清代中叶,持续兴盛了200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时过境迁,一切的富贵荣辱都随着历史的车轮一去不返,但王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已深深印刻在那些古老的建筑之上。古朴静雅的配套设施、彩绘艺术品、厚重的园林石刻、甚至古建筑上的木制雕花和飞檐走兽,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触手可及,让人不由自主地走进那古老的时光,感受那份优雅的静谧。


忠勤祠内的参天古柏。

王渔洋故居里,小巷深深。

 

牌坊下的王氏后裔

    12月6日午后,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桓台县新城镇镇南村大街上。几百米外省道上的喧嚣至此戛然而止,这里只有安静。
    大街南头,一座高大的牌坊矗立着,上面的青砖、彩绘在阳光下反射着柔和的光芒,“四世宫保”4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就是四世宫保牌坊,全国仅有的两座砖坊之一,是新城王家留下的。”尽管多年的私塾教育和深厚的家学渊源在王淇身上留下了很深的谦逊、平和的印记,但作为新城王氏家族第十六代传人,82岁高龄的王淇还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自豪。
    桓台县政协研究室主任苏士诚告诉记者,新城在古时就已设县。明清两代,新城县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县内人士积极参加科举,取得功名的家族纷纷修建功名牌坊以光宗耀祖,造型各异、规模不同、遍布县城乡村通衢官路的各类牌坊多达72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位于大街上的王氏家族牌坊,四世宫保牌坊就是其中一座。“那些牌坊以青石结构居多,只有一座是砖坊,就是这座四世宫保坊。”在王淇的记忆里,家族的牌坊有云路坊、功名坊、功勋坊、贞节坊、表彰坊、节孝坊等,多毁于文革时期,四世宫保牌坊得以幸存。
    苏士诚介绍,四世宫保坊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保国之功。同时,追赠其上三代,父亲王之垣、祖父王重光(王渔洋高祖)、曾祖父王麟,均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称“四世宫保”坊。“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王淇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逢重大节日,家族里的孩子总会集结在牌坊旁,在大人的带领下,齐声诵读王氏家训。
    现在再看家训,王淇更习惯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比如说‘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难道不是读书人就不值得交往吗?”上世纪90年代和2010年,王淇先后两次主持修订了新城王氏族谱。

纪念馆里的忠勤故事

    238省道将新城镇一分为二,也将新城王氏家族曾经的建筑群一分为二,与四世宫保牌坊隔路相望的是忠勤祠。
    有了忠勤祠,也才有了王士祯(即王渔洋)纪念馆。
    对于80多岁的桓台退休教师徐承诩来说,王士祯纪念馆里的一草一木他都再熟悉不过。从1990年到2012年,老人用了12年时间完成了50万字的《王渔洋传奇》一书。“新城王氏属于移民家族,他们的祖先从外地来到新城,历经明清两代,一度兴盛不衰200年,这个家族真正的崛起应该就是从王重光那一代开始的。”徐承诩告诉记者,忠勤祠是王氏后人为纪念王重光而建。
    王重光是明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后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皇宫的三大殿因雷击遭受火灾,嘉靖皇帝下诏命令王重光从贵州采伐大木修建新殿。而当时生长大木的原始森林被少数民族义军占据,官军根本就无法进入。王重光先派兵切断义军后援,随后率领骑兵突入义军首领的营寨,宣布皇帝的政令,用以“恩德招降”的办法促使3万多义军放下武器,随即带领武士、壮工去森林里伐木。一年后,王重光因操劳过度以身殉职,使嘉靖皇帝大受感动,亲书“忠勤可悯”四字,又命礼部尚书吴山写了“忠勤报国”以示嘉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宫殿竣工,皇帝又追赠王重光为太仆寺少卿,并在贵州永宁为王重光立祠以祀,命名为“忠勤祠”。王重光死后30年,其次子户部左侍郎王之垣、长孙兵部尚书王象乾认为贵州太远,不能在身边祭祀,于是奏得万历皇帝的恩准,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和万历三十年(1602年),在家乡新城先后两立忠勤祠。
    王士祯纪念馆馆长许志光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这组明代建筑和里面的石刻,1984年底,省、市、县三级政府先后拨款百万元进行了修复,成立了王士祯纪念馆,并于1986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的忠勤祠不但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处廉政教育基地,人们希望当年王重光的廉洁、勤政精神能继续影响后人。

渔洋故里的古城新韵

    同样是在新城镇城南村,一处大门被围挡挡住的古建筑群正在紧张施工。按照尊重历史、保护地方文化、修旧如故的原则,王渔洋故居修复工程已接近尾声。
    桓台县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魏恒远告诉记者,王渔洋原名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是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被誉为“一代诗宗”,如今的王渔洋故居,正是王渔洋当年罢官后常年居住的地方。“跟忠勤祠的情况类似,王渔洋故居也曾在文革时期作为粮库使用,所以有幸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你看这些门窗、砖头,都是原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渔洋故居是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的西城别墅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于1992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程结束后,这里将与王士祯纪念馆、忠勤祠、四世宫保牌坊等景观一道,组成新城王氏家族古建筑群的完整旅游项目。“无论是四世宫保牌坊,还是忠勤祠,还有王渔洋故居,这些都是桓台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种财富转变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我相信经过全面保护开发后的桓台古县城,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与活力,成为桓台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名片。”桓台县文化出版局副局长、文物管理局局长毕志胜的话满怀信心。

鲁中晨报全媒体记者 韩凯 隋旭光 通讯员 王心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