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闽国、开闽古迹汇总(三)

2024-06-16 08:16:04来源:王刚

打印 字号: T|T

    1.东台祠

  位于泉州永春乐山。神姓庾,唐·光启间(885~888年)随王潮入闽,为奋威将军,镇戍桃林,家于此。年八十卒于永春乐山,“时著灵异,以卫乡井,凡水旱祷之多应。”乡人立庙祭祀。
 

    2.龙凤宫

    坝头连氏入闽始祖连恺,原是唐·乾符(874-879年)年间明经(进士),中和(881—885年)间出任叶县(河南)通议大夫,因黄巢起义.北方动荡,携母入闽避乱,落藉福州。初期生活艰辛,幸闽王统一福建全境,社会安定。王审知对唐末避难入闽的仕宦给予礼遇。连姓后辈世代口碑相传,对王审知的为人,莫不感激备至。

  入闽连姓传至九世连治,时逢南、北宋之交,金兵节节南侵。连治为了举家安宁,乃从福州迁往仙游盖尾。

  到十一世连钊,社会已较前安定,为了生活出路,迁家到坝头村,与早期定居的刘姓同村,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长,而早期的刘姓反而日渐减少,最后全部移居他乡。

  明代中期,有坝头居民到莆田忠门经商,偶见寺庙奉祀王审知,顿生怀念之情。连氏后人也感到必须像莆田忠门一样将王审知作为“神像”敬拜,最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几个人先把开闽王和太保公神像包裹好,艰难曲折地运回到坝头,与刘姓居民商量,共同建宫奉祀,以刘氏为宫、连氏为社,称“刘宫社”。此宫因早坍塌,遗址已无从稽考。

  清·康熙(1662—1722年)时,刘氏居民迁徙他乡,刘宫社也已坍塌。坝头连氏重新择地于凤山东南的山脚下,按皇宫模式建成一座巍峨壮观的寺庙,因开闽王·王审知是一小国的国君,应属龙,庙又建于凤山脚下,故名龙凤宫。

  规制;

  龙凤宫坐北向南,墙壁采用出砖入石建筑,南北长21.7米,东西阔10米。宫庙建筑完全按皇宫礼仪标准严谨安排。

   宫门前大石庭南北长6.5米,东西阔10米。庭南有一放生池,南北长13.5米,东西阔13米。

  大门顶两边用“水车肚”建筑,肚中饰有花鸟。东西两垛墙壁的花荫下,用腰线加礼脚。梁脊用三连结,特别是后三结用构龙须脊。宫门两边边壁上,分别备开两个青石透雕“龙凤”窗,东龙西凤,直径4尺。
  顶厅长8.8米,阔8米,高5.3米;下厅高4.6米,连天井长9.7米,阔9米;顶、下厅高度相差1.15米。两边通道建有5层石阶上下来往。

  天井中间有一块“鸡舌阶”(斜坡平面阶),烧香求神的善男信女,必须像朝拜皇上一般,沿鸡舌阶徐徐而上。

   顶厅正殿分内、外殿,以木屏风隔开,神香案属外殿,神龛放在内殿。内殿深2.7米,顶厅东西两宫壁在神龛稍南,画有东西两宫女,高近2米;往南壁上画二十四孝等古色古香的画;两边壁南处又画了两个太监,与宫女高度相等。

   有联:“龙游坝水神灵濯,凤舞阿山圣德高。”
 
 
     3.玉泉广济庙(玉泉广济院、回山寺、王公宫)

   又称玉泉广济院,前身回山寺, 俗称王公宫,位于泉州市郊洛江区马甲镇霞井侨村梅桐岭,供奉兴福尊王一门七贤。1984年列为被泉州市第三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永徽年间(650年-655年)。相传唐·永徽年间,兴化籍(今莆田)名将林绍德奉命率兵镇闽平乱有功。受封之后,有一天,林绍德一家七口途经梅桐岭,看到这里三山鼎立,形似烘炉(山家称为烘炉穴),风景秀丽,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当即立地化身成佛。邻里乡民闻知后,尊其为神,称之为“兴福尊王”,修建庙宇,安位供奉,庙名梅桐岭回山寺。

   五代时,回山寺毁于兵,留从效依旧址重建新庙,改称玉泉广济院。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玉泉广济院》载:“玉泉广济院,在城北四十一都。五代时,留从效与朱文进交兵于此,杀伤甚众。从效遂即其地作数区葬之,名千人冢。后建是院以荐冥魂。后废。”
 
 
    4.西禅寺
  西禅寺,又名净居寺,在泉州府城西北隅西姑池(即何厝池)畔。唐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罗城》:“先是,王延彬于唐·天祐间(904—907年)权知军州事,其妹为西禅寺尼,拓城西地以包寺。”
 
 
   5.沙格灵慈宫

  位于泉州湄洲湾南岸、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东端,沙格灵慈宫,初名圣母庙,俗称沙格宫,扼沙格村中的“河墘”水尾。1996年列为福建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咸淳始建为圣母庙,灵慈宫的起始兴替,与沙格村的历史变迁、人文鼎盛,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至二年(936—947年),陈美容主持开凿沙河。沙河贯通沙河村东西,两端皆设有排水入海的出口,河上曾造七桥,今通称“河墘”。西首堆土填平,再开剥排水沟渠清除沙河淤泥,放水调源,村落方得安居。

  北宋初,沙格富商陈义与莆阳(今莆田)沙坂人王某私交甚笃,为之作媒,娶沙格蔡氏女,并邀其定居沙格。此后,陈、王二姓枝繁叶茂,繁衍至今。

   清·嘉庆正式冠名灵慈宫

    明末清初,因王忠孝竭力襄助郑成功抗清复明,沙格村屡遭清兵洗劫,圣母庙也遭受严重破坏。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圣母庙始得大加修缮、扩建。这次大修,可说是里程碑式的,不仅形成了延续至今不变的规模格局,正式冠名“灵慈宫”,而且添置了数对石雕龙柱和木构藻井,使灵慈宫平添了文化品位。
    王忠孝为闽王审知公后裔。
 
 
   6.青山宫(灵安王庙)

  位于泉州市惠安东南沿海山霞镇下坑村境内,坐落于青山南麓。从泉州前往,可出后渚大桥,顺沿海大通道,经百崎湖湿地、南面山、青山湾直达。

 青山宫又称灵安王庙,青山宫供奉五代·闽将张悃,与湄洲天妃宫、龙海慈济宫并称“闽中三宫”,是惠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附属建筑有文昌阁和英烈祠,整体规模较大,是旅游、景仰的圣地。

 青山王信仰的形成 

 张悃,光州固始县人。光启年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任闽将。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8》载:“张悃,五代时天下割据,兵燹叠告,民各鸟兽四散,乡闾不保,悃集民兵训练之,旗鼓严肃,刁斗时巡。青山一带,盗不敢犯,桑麻无恙,鸡犬敉宁。

  青山王信仰当始于惠安置县前,五代时期为民间自发崇拜阶段。张悃殁后,乡人即在青山建一小庙祀之。《闽书》:“将军张悃立寨山上,以御海寇,乡人因建庙奉祀。”明·嘉靖《惠安县志》亦载:“青山在县南,闽时将军张悃尝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既殁,乡人庙而祀之,至今不废。”此庙当为青山、崇武等地乡人在张悃逝世不久即兴建的小庙。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在山霞青山由官府始建青山宫。

 是年,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首任知县崔知节移古县至今县治址,开基时发现张悃墓,并有小石碣一方,上刻:“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3》载:“旧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螺山之阳,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坟于青山,今邑即其地也。”

  明·隆庆、万历间惠安知县叶春及《惠安政书》云,他据当时所看到的郡志得知,张悃“没葬螺山之阳,宋·太平兴国间,即其地置县,乃改葬于青山立庙
    《大田张氏谱》也载:“神……先葬螺山,陈震建县,始迁青山。”

  上述,无论是官修的郡、邑志,还是私撰的谱牒,对宋初置县时迁张悃坟一事都有明确的记载,张悃的初葬地在螺山之阳是没问题的。而“改葬于青山立庙”则说明,五代时民间自发的青山王信仰,至太平兴国间已拥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因此,新成立的地方政府才会如此重视,顺从民意,出面以改葬立庙的形式加以承认。

  见载于方志的祀奉青山王庙宇,除位于县南青山铺的诚应庙外,还有邑治的青山王祠和崇武半岛诚应庙,这与张悃生前立寨青山时的保护范围有关。有学者调查崇武城中的诚应庙后指出:“传云:该诚应庙之建早于青山诚应庙(青山宫),因而历来从未到青山宫进行子庙神谒祖庙神的‘过炉’仪式”。因此说,早在张悃迁葬青山前,也就是青山宫立庙之前,螺山之阳和崇武半岛的百姓已把张悃作为神在崇拜了。

  传说,明·隆庆、万历间惠安知县叶春及(广东归善人)欲前来青山毁庙,青山王曾托梦告曰:“未有惠安,先有青山”。“青山”当指青山王,这名话可理解为惠安未置县前,民间已存在青山王信仰。

 “改葬于青山立庙”,所立为今青山宫无疑,因此说青山宫始建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是对的。但是,当时是于青山南麓卜地新建,或是把民间于五代时在青山南麓建立的小庙加以扩建而成,并不确定。当地世代相传一个说法:“在青山宫的右前方有一小庙,据传是在青山宫未兴建以前,乡民已建小庙,作为烧香膜拜青山公之所”
  南宋初年,青山王信仰得到官方承认。惠安群众尊张悃为“惠安境主”。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引《宋会要辑稿》云:“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县守节里。绍兴五年(1135年)十二月赐庙额诚应,绍兴十九年(1149年)八月封灵惠侯。”《宋会要辑稿》是宋代官修政书,是政府档案的分类汇编,说明青山王信仰在南宋初年即得到官方承认。后来,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晋封张悃“灵安王”,赐额“敕封青山灵安王庙”。
 
 
   7.定明院

  位于泉州安溪崇善里谷口(今金谷镇金谷村)石峰山(又称石龟山)麓,始建于唐·光化三年(900年),是闽国安溪兴建的主要佛寺之一。
 
 
    8.契真院

  位于泉州安溪县金谷乡洋内村大尖山南麓。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年),1971年遭毁,仅存墓塔。

    契真院舍利墓塔为明代所建,糯米灰混凝土构筑,在宽广祭台上,筑六角形,三层出檐,仰莲葫芦刹顶,前后筑交椅形护坡,规制恢宏,建筑独特。塔中纳历代僧人骨灰罐。
有契真院来源的朋友请相告,谢谢!
 
    
    9 (显应庙)

   位于泉州安溪城厢乡砖文村,现称王公宫。“文革”中遭毁,1986年重建。

  清·乾隆《安溪县志·卷10·寺观》载:“显应庙,在县南厚安村。神姓陈名潼,唐时人。大顺中,长官廖俨招集流民,以神为都将,戍溪南。既殁,民即旧垒祀之。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赐今额。嘉熙三年(1239年)重修,邑人余克济记,即今之乡约所也。”

   1986年重建时,从覆盆柱础下挖出一方残碑,残高0.74米,宽0.67米,厚0.14米;阴楷残存二行书“郡主墓道”,字径27×25厘米。残存的“郡主墓道”四字书法好,刻工也是高手,能够根据运笔用力之轻重而刻深浅,刀法恰当,神韵绝伦。根据字体初步推断应为唐中后期之遗物,但所谓“郡主”是谁则无考。今碑收置在县文庙。

唐中后期“郡主”怀疑与“闽”有关,查无实据,望有了解朋友相告。
 
 
    10.程田寺

  位于德化县城东薜萝峰下现德化县陶瓷机械厂内,与戴云寺、香林寺、龙湖寺并称德化四大古刹。1988年5月列为德化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五代·后唐(923—936年)间,高僧行端趺逝于此,里人程国知献田地建寺祀奉,故名。

  北宋·天禧(1017~ 1021年)间,敕封寺名匾额。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官府在程田寺设僧会司,管理宗教事务。

  清·康熙(1662—1722年)间僧三檀主持重建。后陆续进行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