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十八将随王 九十姓从军(八十七)

2016-06-26 10:56:05来源:王光辉 著者 王祖麟

打印 字号: T|T
吳勖辦學陳郯執教
    一曰,平章事翁承贊匯報説,福建土著多爲佘族沒文化,對官府所貼的告示不懂的看,個個目不識丁(官府大門之銅釘,官大小銅釘數量都不一樣),脾氣又強的要命,世人稱“青盲牛”(意爲瞎子牛)。還方人是“兩假聲”。部隊軍校與尉官中有文化者也不多,)多數戰士鬥大字識不了幾個,以至有的官員傳達王府檔象“歪嘴和尚念經——經常走樣”。西漢初,曾設中央士學,五經博士多人衹教生員五十人。到東漢(贊帝)時,拿生、達三萬人。當(唐)代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學制。爲改變閩、不知學現象,要辦一個教育機構,通過選拔明師,用最快速度進行掃盲運動。爲培養人才,卑職建議先在福州開一所高等學校,祇學“經、史、哲、文”四門課,(當年中央辦的太學要學七門)故稱四門學。配備教授、助教、直講。審知“辦學地點選那兒爲好?”翁答在迎暉門(今南門兜聖廟附近)。還説:當年孔聖人招生,還要家長交‘束修’(学費),爲把廣大窮孩子培養成可用人才,建議讓學生免費入學,爲此需要政府撥出一筆教育經費作膏伙(辦伙食)。
    開學第一天,全體師生在禮堂拜了至聖先師孔子,然后由閩王致詞,鼓勵生員要用衹爭朝夕的精神用心攻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美如玉”,如考中了舉人,就可以到學堂當老師,就有人聘你當師爺;中了進士,被吏部銓上了就可以入翰林院,有本事的還可以當官。總之孤王要培養的是能裨益於國家與人民的經世人才,天要降大任於斯人也,衹要你等有真才實學,孤王定會破格使用之。
    學習期間,審知還經常帶官員到校幫助生員答疑,在質疑時,有的官員還提醒王爺,説這批學生書生氣太重了!審知曰:“多幾分書生氣|才好呢,少官員俗氣!我們辦學院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一批新人,因爲新人賢明,老人比較傳統守舊啊。”
     爲了培養精通儒家經典官吏,閩王又命老管城丞周啓文在於山腳辨了一座高等學府,人們稱這個學府名於山書院,書院建有講堂三間,於山精捨、藏書樓、蓮池(洗硯池)、齋捨(住宿讀書)、禮堂(拜孔|子)等建築物。師資方面,把閑賦在家的吳勖請出來,禮聘黃滔等著名人士當大教授。
    平章事的建議被閩王照單采納後,在全省辦了很多庠序(即學校),做到州有州學,縣有縣學,禮聘吳勖、陳郯、黃滔等爲四門博士授課。閩王自己亦如期親臨考閱,致使生員學而優者則仕,首屆畢業生周啓文爲其中的佼佼者,一畢業即授管城丞職務(相當今曰城市建設局長)。因審知重視教育工作,在他當閩王期間,福建中進士者計有王仁貴、方仁岳、廖儼、鄭或、王虬、蕭孔衛等十七人。後來,伍德普、廉若等都分別在府學、縣學執教,使各州府“儒風悠悠,雅道霏霏”,七閩成了“海濱鄒魯”。若幹年後,單是侯官一縣就湧現蕭膺等四個舉子同科及弟,侯官大出人材驚動朝野,朝中有人寫詩稱贊“幾人天山爭仙佳,一歲江南折四枝”,侯官成了文儒之鄉。至宋朝連出張確、葉齊、蕭國梁、黃定、鄭僑、陳誠之、徐爽、章衡、許將、梁克家等多名狀元。時至今日,人們都認爲這與閩王重視教育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在這方面王審知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