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十八将随王 九十姓从军(六十二)

2016-02-26 11:34:45来源:王光辉 著者 王祖麟 编辑

打印 字号: T|T
石獅定名 三郎相會
    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133年)安息國王晋獻第一頭獅子,接着疏勒國王又獻一頭,故班固在《西域傳》中寫道:“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之珍盈于後宫,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黄門,巨象、獅子、猛犬、大雀之郡食于外囿。”唐代王在《炙穀子録》中還記:霍去病謝世後在去病墓前始置石人、石馬及石獅,這是我國歷史上有關石獅的最早記栽。在唐時,獅子乃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由于歷代唐皇篤信佛,故獅子成爲繼龍之後中國皇權的第二象徵。
    衆所周知,泉州府至海邊,修有一條驛道,而盤石鄉乃必經之地。當年該鄉在修建觀音庵時,鄉绅陳涵育向國子監教授歐陽詹(後擢禮部尚書)求賜墨寶,歐陽氏當即欣然命筆寫下“來儀鳴鳳,泰運延鴻”八字行書。説的是,觀音庵乃座落鳳風鳥曾經落脚之地,因名“鳳裏庵”。
    當年王審知在固始縣城讀書時,曾與幾位學友騎馬到東京洛陽游玩,在宫殿、王府門口和文衙、武轅前後,看到了分别由石、銅、鐵打造的獅子,并買票到皇家動物園觀看關在籠子裏的真獅,回來後還向母親大人(董氏)講述觀看西域馬戲團(雜技)獅子的表演經過,董氏曰:“據佛經介紹説,釋迦牟尼佛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還作獅子吼。”因此有“佛爲人中獅子”之説,故审知對獅子目光遠射,仰天震吼印象非常之深刻。
    公元899年春夏之間,節度使王審知帶隨從從福州來到晋江(今石獅市)盤石鄉,從後花村登上鳳凰山觀看山海風光,發現在風頭流沙地方(丘陵地),儼然卧伏一頭沉睡的大獅子,審知高喊大家快來看呀,此乃一塊風水寶地,叫“獅形龍穴”呀!接着用手一指“你看那邊(今寬仁中學校址)象不象獅子頭?”“再看那邊(今霞澤村址),象不象一條尾巴?”“在獅子尾還有一口大水潭!”“大家再看,龍頭穴在那裏,’(今内透村址,爲本埠最高處)。“龍尾穴在那裏”(今新湖村内,爲本埠低窪地)衆人一看果然,審知笑曰:“想不到閩南還有如此山川形勝,本節度使今特命名鳳裏爲石獅,讓天獅永遠守護在地百姓。”
    節度使回到泉州使衙後,即潑墨“鳳裏庵”三字,命人制成基金庵額挂在庵前(可惜此額毁于文革),故時至今曰,石獅乃别名鳳裏,爲紀念一代閩王開閩功績,邑人在鳳裏中心打造一頭昂首挺胸威震八方的石獅雕塑作爲城市的標志。
    有一年春天,王審知上于山行香,跑過來報告説,福州也有一個姓王的,也叫白馬三郎,在鼓山下還有一個紀念他的廟宇。王審知一聽就來了精神,福州通陳祥解釋説:你講錯了,那個白馬三郎不姓王,他是閩越王郢第三子,是一千多年前的白馬三郎。當年鼓山西麓有一條溪流叫桑溪,因爲出現一條“鳝精”後來稱爲鳝溪。大峽谷中有一口深不可測的深潭,潭内潜伏一條長三丈的鳝魚精,經常出來危害人畜。那一天,白馬三郎率領吴陽、顏平臨潭射精,不料此精中箭後忍痛反撲,將王子甩絆深潭之中,幾經搏鬥,終于制伏鳝精,自己也因精疲力盡而壯烈犧牲。爲紀念這位少年英雄,邑人在溪畔建了一座廟祀之。收葬時,發現三郎的一衹靴不見了,後來被下游戌墾竹排營放鴨姆的士兵撿到了,在鴨姆洲建廟後又在瀛洲邊建了一座廟,稱瀛洲白馬尊王廟。審知聽了曰:“有這等事,我一定要到鳝溪去看看。會一會這位一千多年的白馬三郎。”一到鳝溪,衹見廟聨寫着“萬古名稱白馬廟,千秋績著鳝魚潭”。殿堂正中還塑有白馬三郎和夫人善姬娘娘神像。當地地保見節度使駕到,趕忙上前介紹情况,還説在白馬廟不遠還有一潭,潭水經常翻滚,人們認爲潭下有龍藏焉,每年大旱時,都到這裏祈雨,公元794年,福州大旱,觀察使王翊到這裏禱雨,讀畢祭文大雨果至。公元865年,李贊繼位,也遇上旱情,他還奏封三郎爲“龍骧侯”。審知在廟上香以後,命廟祝取出文房四寶,奏封一千多年的白馬三郎爲“宏潤王”,命福州府縣撥庫銀將廟宇修葺一番。有幾位固始王姓軍士見鳝溪山水如此明媚多姿,要求解甲留下屯墾,得到威武軍部的批準,還派人進駐桑溪口,開了一條進山大道,審知自己還隔三差五地到“曲水流觴”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