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与郑良士
闽王王审知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赏识重用郑良士,便是一例。
郑良士(857——931),字居梦,又名郑昌士,仙游巩桥(今赖店 圣泉村)人。晚唐著名诗人,著有《白岩中垒》诗集。唐昭宗景福二 年(893年),郑良士献诗五百篇给朝廷,昭宗李烨授予国子四门博 士,后升康州、恩州知州兼御史中丞。时朝廷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战争频繁,便辞官回乡。闽王王审知知道他才华出众,延聘为八闽署、馆、驿的巡官,后升迁建州判官。不久,闽王又以郑良士德高望 重,委任他为威武军节度书记,掌管文牍和军令。明宗长兴元年 王延钧提拔良士为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享年75,唐御史王伧 为他写墓志铭。
王审知赏识郑良士,《仙游巩桥郑氏族谱》有详细记载,却鲜为人知。该族谱历代有七次编修,最早有唐兴元元年(784年)大司农卿郑伯良谱序,最迟有清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郑占元篡修,郑嘉禾协辑,郑淮斯编订。今据嘉庆版本,摘录主要记载,供专家学者研究之需。
荥阳郑氏56代,即入闽郑昭17代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年)迁居莆田,在南山构堂讲学,繁荣莆仙文化,人称南湖三先生,后郑淑又徙仙游巩桥生息繁衍。族谱记载淑生侄,伍生执,执生良士,有关郑良士及其知遇王审知记载:
“第四代,良士公,原名冒士,字君梦,行十三。执公子,前唐昭宗景福二年癸丑,应宏词科献诗五百篇,授国子四门博士。昭宗乾宁二年乙卯七月,转朝议郎授太子中书舍人,十一月转鸿胪少卿,三年丙辰上幸太原及华州,公随驾即事诗十首,序载金台集,十二月公转朝散大夫,守卫州尉,少卿四年丁巳,升福建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十月公除康州刺史,昭宗光化元年戊午,上以王审知为威武节度使,有诏搜访名门及三逢随驾功臣,公在銮舆之列,特恩除恩州刺史,昭宗天复二年壬戌,三年癸亥,上出凤翔,入长安,是年秋退居白岩故垒(原注今拱桥西),有白岩文集十卷,诗集十卷,中垒集五卷。尝与泉州刺史王延彬,秘书陈乘正及徐寅辈更相唱和,温陵太尉寄诗云:‘诗格高于赵渭南,九天频锡紫泥函。如今官爵酬身了,特地担书卧白岩’。至梁太祖乾化元年辛末,始自白岩赴闽,王审知辟署,馆,驿巡官,梁末帝贞明四年丙子十月,审知又蝶请依前充节度使行军判官兼建州军事,末帝龙德三年辛已闰四月,后唐庄宗进尊三代,尊祖考昌国日献祖文皇帝,乃改名良士避庙讳也。庄宗同光二年甲申,审知赍书到上州(引者注:拟为建州),取公下府庭以二月十四日参见,请公充节度掌书记,三年乙酉,审知卒,明宗天成元年丙戌,王延钧为留官,又请公依前掌书记,二年丁亥,延钧具表奏公依资转充职,是年十一月,勒下转中散大夫右散骑常侍,四年已丑二月,延钧差押衙送前件诰勒还公。乃有云:‘群英且莫轻衰晚,汉帝曾同访老儒”。明宗长兴元年庚寅十月,朝命授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大夫。公性沉厚寡言,乐善好施,曾捐慈孝里田120亩为祭田,重新鸣峰草堂,塑像立碑,旁建架支云楼,又建通惠庵,即今普惠寺也。公生于前唐宣宗十一年丁丑,卒于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六月初十日,享寿七十有五,葬于巩桥郑墓山”。
族谱还记载良士子十一元弼、元恭、元谦、元素、元龟、元礼、元振、元渐、元庆、元谕、元忠,并附良士诗22首,其中有《辞清源王延彬》日:曾陪阆苑旧神仙,杏折桃开二月天;青鹘共斟南宅雨,紫袍;同曳北岩烟。修竿对引黄金鲤,健笔分裁白云篇。从此恩深酬未得,何堪憔悴话归田。说他因唐朝廷腐败,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无 法施展经世才能而归故乡白岩,亲见王审知保境安民,生息休养,发展生产,八闽大地“桃开二月天”,出现太平景象,遂应王审知之请,出山工作,时与王延彬接触,来往密切,“共斟”、“同曳”,既共襄 政事,“对引”、“分裁”,又同垂钓吟咏,唯有为国为民奉献自己智慧才能,以报闽王知遇之恩,岂能长卧白岩田野,虚度年华。
(作者单位:惠安老年学校)
王审知赏识郑良士,《仙游巩桥郑氏族谱》有详细记载,却鲜为人知。该族谱历代有七次编修,最早有唐兴元元年(784年)大司农卿郑伯良谱序,最迟有清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郑占元篡修,郑嘉禾协辑,郑淮斯编订。今据嘉庆版本,摘录主要记载,供专家学者研究之需。
荥阳郑氏56代,即入闽郑昭17代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785年)迁居莆田,在南山构堂讲学,繁荣莆仙文化,人称南湖三先生,后郑淑又徙仙游巩桥生息繁衍。族谱记载淑生侄,伍生执,执生良士,有关郑良士及其知遇王审知记载:
“第四代,良士公,原名冒士,字君梦,行十三。执公子,前唐昭宗景福二年癸丑,应宏词科献诗五百篇,授国子四门博士。昭宗乾宁二年乙卯七月,转朝议郎授太子中书舍人,十一月转鸿胪少卿,三年丙辰上幸太原及华州,公随驾即事诗十首,序载金台集,十二月公转朝散大夫,守卫州尉,少卿四年丁巳,升福建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十月公除康州刺史,昭宗光化元年戊午,上以王审知为威武节度使,有诏搜访名门及三逢随驾功臣,公在銮舆之列,特恩除恩州刺史,昭宗天复二年壬戌,三年癸亥,上出凤翔,入长安,是年秋退居白岩故垒(原注今拱桥西),有白岩文集十卷,诗集十卷,中垒集五卷。尝与泉州刺史王延彬,秘书陈乘正及徐寅辈更相唱和,温陵太尉寄诗云:‘诗格高于赵渭南,九天频锡紫泥函。如今官爵酬身了,特地担书卧白岩’。至梁太祖乾化元年辛末,始自白岩赴闽,王审知辟署,馆,驿巡官,梁末帝贞明四年丙子十月,审知又蝶请依前充节度使行军判官兼建州军事,末帝龙德三年辛已闰四月,后唐庄宗进尊三代,尊祖考昌国日献祖文皇帝,乃改名良士避庙讳也。庄宗同光二年甲申,审知赍书到上州(引者注:拟为建州),取公下府庭以二月十四日参见,请公充节度掌书记,三年乙酉,审知卒,明宗天成元年丙戌,王延钧为留官,又请公依前掌书记,二年丁亥,延钧具表奏公依资转充职,是年十一月,勒下转中散大夫右散骑常侍,四年已丑二月,延钧差押衙送前件诰勒还公。乃有云:‘群英且莫轻衰晚,汉帝曾同访老儒”。明宗长兴元年庚寅十月,朝命授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大夫。公性沉厚寡言,乐善好施,曾捐慈孝里田120亩为祭田,重新鸣峰草堂,塑像立碑,旁建架支云楼,又建通惠庵,即今普惠寺也。公生于前唐宣宗十一年丁丑,卒于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六月初十日,享寿七十有五,葬于巩桥郑墓山”。
族谱还记载良士子十一元弼、元恭、元谦、元素、元龟、元礼、元振、元渐、元庆、元谕、元忠,并附良士诗22首,其中有《辞清源王延彬》日:曾陪阆苑旧神仙,杏折桃开二月天;青鹘共斟南宅雨,紫袍;同曳北岩烟。修竿对引黄金鲤,健笔分裁白云篇。从此恩深酬未得,何堪憔悴话归田。说他因唐朝廷腐败,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无 法施展经世才能而归故乡白岩,亲见王审知保境安民,生息休养,发展生产,八闽大地“桃开二月天”,出现太平景象,遂应王审知之请,出山工作,时与王延彬接触,来往密切,“共斟”、“同曳”,既共襄 政事,“对引”、“分裁”,又同垂钓吟咏,唯有为国为民奉献自己智慧才能,以报闽王知遇之恩,岂能长卧白岩田野,虚度年华。
(作者单位:惠安老年学校)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