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对发展福建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2014-01-21 16:19:06来源: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打印 字号: T|T
 
胡  慧  玲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迭遭兵燹,四分五裂,社会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而地处东南边隅的福建在王审知的治理下,“山川清明,人物蔚起,群灵赞轨,列帝嘉猷”。这种鲜明对比,烘托了这位“开闽王”的卓越业绩。他振兴福建经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创建了东南沿海八闽早期的文化基地。其后北宋的蔡囊、南宋的朱熹……等众多文化名人都诞生此域。曾被称为“蛮荒”的福建,如今人杰地灵,文化兴盛,为世人所赞誉。追溯福建发展史,“王审知”对发展福建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炳若丹青,伟如丰碑。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县)人。他虽出身世代农民之家,却以“才气知名”,少时颇好儒学,“知五典”“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钤之术尤所精至。”其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打下根基。
    王审知治闽“示以宽仁,俾以柔服”④,深得人们爱戴与拥护。在四起纷争,藩镇割据的形势下,他以“招怀离散,均赋缮兵,⑤一反朝吏贪暴枉法,无恶不作的黑暗统治,使民悦服。他率兵攻克泉州后,又进取福州,以“素服葬陈岩,并厚抚其家属,⑥收拾人心。各地游散武装力量相继归顺。乾宁(894年),饥民二万余人围汀州,他亲临阵前劝导饥民:“吏实为虐,尔复何辜?”⑦在他真诚抚恤下,汀州之围遂解。由于王审知治闽有方,许多人劝他“称帝”。可他自始至终以保境安民为重,他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⑧先后对唐王朝和后梁朱温王朝进表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等地方割据势力结姻睦邻。贞明二年(916年),他把自己的次女琅琊郡君嫁给吴越王钱鏐之子钱传响为妻,次年,王审知的次子延钧娶南汉王刘隐的女儿清远公主为妻⑨。与“江南雄镇,欢好会盟,外域诸蕃,琛赍不绝。”⑩他竭诚尽力维护社会的安定环境,为闽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王审知勤修政事,注重发展经济。在他用心治理,刻意经营下,福建经济发展较快,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体恤民艰,提倡节约,奖励农耕,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开辟交通,开发矿产,发展贸易。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连江的东湖、长乐的海堤、晋江的六里液以及泉州陂塘等,都是在这时兴建或扩建的。同时他还派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获得发展,取得了“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阅三年而民用足,”⑩的成效,并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增加经济收入。福州鼓山和建州茶叶均被列为贡品,并出口运销国外。当时,泉州、安溪各是福建出陶器与银铁矿冶的主要基地。王审知还积极扩大内外贸易,取消闽江流域关卡,畅通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开辟了闽江口黄岐岛的甘棠港,吸引南北舟商帆樯,使福州成为“控东欧引南粤”⑥的城市,呈现了“真郊溢郭,击毂摩肩”⑩一片繁荣景象。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王审知入闽后“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礼义”,⑩提倡文明兴邦,致力文化教育。他尊重人才,招聘纳士,在福州、泉州等地设有“招贤馆”,招贤各方人士来闽,及在外作官的闽藉人士回家乡献策出力。如曾在唐政府任职右拾遗的翁承赞,知名人士黄滔等先后还闽。中原各地的名士如李洵、韩偓、徐寅等也纷纷来闽。王审知对应招归附的名士“怀尊贤之志,宏爱客之道”,⑩给以重用,让其发挥才干,为推动福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王审知在五代十国“兵革之后,庠序皆亡”的情况下,“独振古风,郁更旧俗”,⑧他“兴崇儒道,好尚文艺,建学校以训诲”,“称善教化”,⑥号召地方“广设庠序,至于礼闱考艺,无不言文物之盛。”⑩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以教八闽子弟,力图实行普及教育。“常以学校之设,是为教化之原,乃令诱掖童蒙,兴行敬让”,⑩其主旨是“聚书兴教,使民知礼义,从善如流”,促使福建民风改善,“雅道靡靡,儒风优化”,①闽地成为讲究文化、礼义的区域。同时,王审知又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立“四门学”开办了福建的最高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⑨,始创了福建高等教育,并聘著名文人陈郯、黄滔担任“四门博士”,培养拔萃人才。“俊造相望,廉秀特盛”,吸引“四方名士,万里咸来”,“尽赴筑金之礼,皆归簪瑁之行”③。在兵燹不息的动荡年代,福建却存有“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于国庠”③的兴学重教的勃勃生机。教育的盛行,人才的造就,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发达,“闽境荆榛”的落后面貌,改观为“时和丰年,家给人足”的兴旺局面。
    “公私富贵,境内以安”给福建文学的成长,造就了难得的土壤和气候。当时许多名士“皆依审知仕闽”,并有“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王审知)”之感,使闽文化有长足发展的可能。闽文人学者擅长声律、诗赋,创作甚丰。其文风虽受中原的影响,但不同于西蜀辞采华丽,浓艳凝滞的花间词派风格,也有别于南唐君臣,耽于欢娱,奢靡颓废的情调。其作品对后人产生一定的影响。王士桢的《五代诗话、例言》载:“十国文物……闽则韩、黄、翁、徐诸君连茵接轸。”如韩促的“诗锋精切,皆善用事”④其著作有《韩内翰别集》、《玉山樵人集》等。他的香奁诗似乎是艳体诗,其实蕴含着难以明言的苦心,流露了“亡国之音”。他说:“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韩偓反对朱全忠篡夺唐朝,在当时朝臣中还算是较有气节的人,他以不附朱全忠被贬斥。南依王审知。著名文人黄滔也著有《黄滔集》十五卷、《泉山秀句集》三十卷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此外,翁承赞、徐寅、陈陶、柳永等他们的诗文著述都促进了闽文化的发展。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一首,为世传诵,他有诗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许多著名文学俊秀的才华,在闽中都得以施展。王审知仅积极培植闽中文化之花,同时还予热忱扶护。他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⑨。还命管内各州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充实编史资料,抢救因战乱散失的文物典籍,整理成篇,缮写妥存。“次第签题,森罗卷轴”亲自参加这项工作,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了实事。
     此外,王审知积极扶植支持佛教,并把佛教与玄学、儒学、道学熔于一炉,创立了以“南禅”教义为主体,渗入“净土宗”的教义,又混杂其他学派主张的具有福建特色的佛学思想体系。僧人陈义英曾为王审知缮写《金银二藏经》。当时保藏佛教存经九套,四万五千四百三十二卷,分别存在开元、鼓山、定光等九个大寺院。天祐二年,王审知亲自主持召开“藏经”、“迎佛”大会,“藏经于寿山,凡五百四十一函,总五千四十八卷。”④王审知尤其推崇佛教中的简
易学派——禅宗南宗,籍以教民化俗,把佛教从烦琐的戒律和义疏中解脱出来,冲击了天竺佛教奴仆各宗派的死守者,在这个意义上,起了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闽国“山路逢人半是僧”,大肆修建大批寺庙,是不利于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也证明了王审知并非完人。可他在教育、文化上的建树,为社会的繁荣和生产的富足做出了贡献,功不可没。
    王审知治闽业绩裴然,政声卓著。他为发展福建文化教育事业写下光辉一页,并为两宋时期福建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先河。或许王审知作为一代封建统治者,他在福建的苦心经营,只是希冀在“五州之地”建立一个“政教既宽,机务亦简”的乐土。但是,一千多年前的‘!闽王”在发展经济、保境安民的同时,能花大力气开拓文化教育事业,并且作出了永载史册的业绩,这难道不是王审知展现在八闽大地上的伟迹吗?人们尊他为“开闽王”勒功于石,立庙祀之。缅怀前人,以史为鉴,教育为本,科教兴国,应当成为我们切切实实、持之以恒的行动。
    王审知不愧为一代英明“闽王”,他振兴福建文化教育事业的历史丰碑,将永存闽人心中。
 
注释:
1、欧阳修:《唐闽忠懿王赞》。
2、《十国春秋》卷九十。
3、《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卷二五九。
4、翁承赞:《闽王墓志》。
5、《通鉴纪事本未》卷三九。   
6、于兢:《琅琊王德政碑》。
7、《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一四五。
8、《十国春秋·颜仁郁传》卷九六。
9、张宪生:《壶山赋》(抄本)。
10、钱昱:《忠懿王庙碑》。
11、《重修忠懿王祠碑记》。
12、叶向高:《忠懿王像赞》。
13、《新五代史》卷六十八,“王审知世家”。
14、黄滔:《黄御史集》卷五,“丈六金身碑”。
15、方回:《瀛奎律髓》卷三二。
16、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三一六。
17、朱维千:《福建史稿上册》一五七。
18、《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
    (作者单位:福州市政协文史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