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王审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潘 群
王审知曾任福建威武军节度使、观察史,后朝廷加封为琅琊王、闽王等。在任时,他采取一系列保境安民,选拔贤能,严格执行政令,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等措施,所以唐末至五代时期,福建社会相对安定。
王审知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在福州、泉州两地建有招贤馆,招聘贤能。因此,当时在外做官的闽人,如福清县翁承赞,莆田县黄滔等先后返闽得到重用。中原各地的著名文人,如李徇、王涤、王倓、韩偓、杨沂、王倜等当时国内著名的学者纷纷来闽投靠王审知。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大批入闽的人士对福建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王审知在福建广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做到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于国庠”;拨出专门经费供给师生膳食,号召人民自学童开始,入学念书。《福建通志》“书院’’记载:五代后梁隆德元年(921年)王审知采纳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立“四门学”。“四门学”是一种高级学府,为经过一定教育者的进修深造之所。据《闽书》记载,当时的“四门学”在福建留晖门外(即是福州文庙),至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才改为孔子庙。著名文人仙游陈郯就做过当年的“四门博士”(相当教授)。
王审知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事迹,《恩赐琅琊王德政碑》里有记载:“兴崇儒道,好尚文艺,振兴古风,郁更旧俗。岂须齐鲁之变,自成诛泗之多,此得以称善教化矣。”“酷好礼下士,唐公卿子弟依以仕宦。又拓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从以上可窥见当时王审知兴学重教之一斑。
唐末,北方因战乱,古籍丧失十分严重,为了充实编史资料,王审知组织大批文人学士开展了一个寻访、收集古籍的活动。同时,他亲自参加这种活动。凡找到的古籍,都让人仔细抄写,装订成册,奉献给唐朝廷。王审知还为莆田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是福建早期刻印书籍记载之一,为抢救和保藏祖国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王审知十分信仰佛教,兴建和修复了许多寺庙、浮屠。唐天祐元年(904年)王审知为答报其死去父母和哥哥——王潮之恩,兴建了定光塔在于山白塔寺内。相传,开基时发现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于是,便把此塔取名为“报恩定光多宝塔”简称定光塔。原塔初建为66.7米,十分壮观。可惜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毁于一场雷火。十四年后,人们又在原基上重建,仍是七层八角,41米高,砖头砌成,塔身涂上白灰,因此俗称“白塔”。塔内有旋式木梯登上塔顶,可俯瞰榕城的风景。相传,王审知曾请僧神晏代替他出家为僧,曾称之为国师。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又在鼓山白云峰下填潭建寺给国师居住,人称“国师馆”。到宋真宗时期,才赐名“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升为寺。当时,王审知命人缮写精美的佛教藏经九套计45432册,分别存开元、鼓山、定光等九个大寺院。
王审知重视文化事业为社会繁荣和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在建造和修复许多寺庙、浮屠,宣扬迷信方面过了头,也有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如铸造开元寺的铜佛像,从冶炼的技术和工艺而言,是引人瞩目的,但铸的佛像是为了顶礼膜拜,便不利于生产发展。僧伽过多,寺院过滥,正如《福建史稿》所评:“审知的迷信作风,影响了下一代,延钧因为禳病许愿,病好以后,要写经五藏,要度僧二万人,要饭僧三百万。他把闽中的上好良田,施舍给寺院。结果是福州有这样的现象,僧多寺多。“闽王国”山路逢人半是僧,“不利生产发展,不利于社会文化的进步,应引以为戒。
(作者单位:福州晚报社)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