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与闽文化

2014-01-16 08:26:31来源: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打印 字号: T|T

 
廖楚强
 
    闽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炎黄文化大家庭中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区性文化。如果说宋朝是闽文化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那末晚唐五代则是闽文化的滥觞时期;而王审知便是闽文化的一个奠基者,播种人。是王审知播下了闽文化的种子,所以在以后福建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开花结果。不但在福建,而且在台湾以及海外华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礼贤下士  广纳人才
 
    早从南北朝时代开始,中原汉族人民,就多次南迁入闽。最著名的有晋代“永嘉之乱,八姓入闽”。但这些汉族居民南迁,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比不上晚唐五代王审知的治闽时期。不过有趣的是,南北朝时代和晚唐时代,两次入闽的汉族居民,都是自称来自“光州固始”。所以固始便成为“闽文化”的一个“祖根地”。现在有族谱可查的许多福建文化名流,其祖先几乎都是在晚唐五代跟随王审知王潮兄弟人闽定居的。如近代杰出的民主主义思想家严复的祖先怀英公,就是跟随王审知入闽之后而在福州的阳岐乡定居的。所有来闽定居的中原汉族居民当中,虽然都喜欢自称来自光州固始,却不一定真的全都从固始县而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为中心的中原汉族,就是福建人口的重要来源之一。
    晚唐时期,中原板荡,社会动乱。当时唯有王审知统治之下的福建,算是一块能够安居乐业的净土。加上王审知胸怀宽扩,能够礼贤下士,广纳人才,所以天下名流都纷纷来福建投奔王审知。而王审知都一一接纳。这些人来福建,对促进福建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据王滔为王审知撰写的《丈六金身碑纪》云,当时聚集在王审知身边的座客有“右省常侍垅西李公洵,翰林承旨知制浩兵部侍郎昌黎韩公,中书舍人琅琊王公涤,右补阙博陵崔微君道融,大司农琅琊王公标,吏部郎中谯国夏候公淑,司勋员外郎王公拯,刑部员外郎弘农杨公承休,弘文馆直学士弘农杨公赞图,弘文馆直学士琅琊王公倜,集贤殿校理吴郡紧公傅懿。”这些人“皆以文学之奥比偃”。当时他们都是游遍天下的名流,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指王审知)。”正因为王审知以“城”待人所以能够接纳天下名流。在这些文学名流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韩偓。近代福州诗人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中说:“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这里所指的中土诗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韩偓。
    韩偓,字致光,京兆人,龙纪元年进士,迁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他是晚唐的重要诗人,后来投依王审知,受到审知礼遇,遂侨居福建南安,对福建的诗教影响颇深。韩偃在《已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到才一夕,为闽相急脚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篇》云:“访戴船回郊外泊,故乡何处望天涯。半明半暗山村日,自落自开江庙花。数酺绿醅桑落酒,一欧香沫火前茶。”韩僵本来想去江西,却被王审知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于是半途又决定留居福建。晚年他寓居南安。他的《南安寓止》诗云:“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篱茅屋共桑麻,蝶矜翅暖徐窥草,逢倚身轻凝看花。”说明从中原来的文人名士,对王审知统治下的福建这片乐土,是很有感情的。他们都乐于在八闽大地安居乐业。
    王审知用人,不计较地域的差别,凡是人才,不管何方人士,他都一律启用。特别是对于福建本地的文化名流,他更加大胆栽培。一个外地来闽的统治者,能够大量选用福建当地的人才,这也是王审知的一大政绩。在王审知重用的闽人当中,最重要的有“以翁承赞为相,徐寅掌书记,陈峤为大从事,黄滔任节度推官”,真是“闽人任闽中机要人员,自审知始。”(黄滔《丈六金身碑记》)
    翁承赞,字文尧,福建(永泰)人,乾宁二年登进士第,又櫂宏词科,任京兆府参军,累官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天祜元年受诏,册封太祖(王审知)为琅琊王。后来承赞既依王审知,审知待之殊厚,遂以为相。这是闽人在王审知治下的最高职位。他曾劝王审知建四门学,以教闽土之秀者。所以王审知之所以特别重视文教事业,培养了不少福建的人才,主要也是听从翁承赞的谋略。翁承赞《文明殿受册封闽王》诗云:“龙墀班听漏声长,竹帛昭动扑御香。鸣佩洞庭辞帝主,登车故里册闽王。一千年改江山瑞,十万军蒙雨露光。吟寄短篇追往事,留文功业不寻常。”由此诗可以想见当时翁承赞与王审知关系的密切。
     黄滔,字文江,莆田人,乾宁二年进士,除四门博士,是福建本土的著名诗人。王审知据闽以后,使人王府为节度推官,对王审知的施政多加规正,因使当时的福建能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王滔与翁承赞的交谊又非常密切。在王滔的诗集中,很多是对翕承赞的怀念。在《奉酬翁文尧员外驻南台见寄之什》诗中有“人指南台山与川,大警喜气异当年。花迎金册非时拆,月对琼杯此夜圆”之句,可以看出当时的福建充满着一片升平欢乐的气象。这当然和许多文化名人协助王审知共同治理的结果。
     在王审知的统治时期,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是相当发达的,特别是听从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创设“四门义学”,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所谓“四门义学”,包含二种意义:1.这种学校是“义务性”的,不收学费,由政府财政拨款办学。这在历史上是首创的。中国人自古以来,求学读书都要交“学费”,连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招收学生,都要学生变“束修”(学费),而王审知时期的这种“四门义学”,却是一种义务教育。这是福建人民值得歌颂的事业。2、这种学校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它专门培养福建的优秀人才,即所谓“闽士之秀者”。正因为王审知实施了当时全国还没有实施过的教育制度,所以从此福建便开始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播下了繁荣昌盛的“闽文化”的种子。到了宋朝,更全面开花结果,“闽文化”才有可能进人一个“黄金时代”。
 
二、搜罗版籍   保存文物
 
     在王审知在福建文化事业中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搜罗版籍,保别是听从翁承赞的建议,这不但对于福建是一项重大的功绩,而且对于整个中华产的继承和发扬,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晚唐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战火频繁,许多书籍文献多付之兵火,损失惨重。有些南迁的文化名流,还携带了一部分古籍资料投奔闽越。所以当时全国的藏书文物,只有南方无损,王审知高瞻远瞩,认识到抓紧时机来整理古籍文化,是有深远的意义。于是唐天祐元年(904年),他立即命令福建各州县全面收集各种版籍遗书,整理成篇,缮写数份或请刻工刻印,长期保存。所以当时福建保存的古籍文献,几乎冠于全国。以后到了宋朝,福建的建阳麻沙之所以能成为宋代全国三大刻印出版业的中心之一。这和王审知所开创的搜罗版籍,保存文物的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建阳所出版的书籍,有大量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先秦古籍,这些原版,大部分都是王审知时代所保存下来的。
    在普遍整理抢救典籍文献之前,王审知已经先对佛经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工作,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就在福州开元寺藏经二套,每套五百四十一函,每函十卷,计五千四十八卷。黄滔《丈六金身碑》云:“王又泥金银万余两,作金银字四藏经各五千四十八卷,旃檀为轴,玉饰储末,实髹朱架,纳龙脑其中,以灭蠹蟫。”后来黄在《福州定光多宝塔碑记》中又谈到这四部藏经的精致:“其经皆极刻藤之精,书工之妙,金轴锦带以为之饰。”由此可见,当时福州藏经之丰富,保存得如此精巧,又是全国所少有。无可否认,保存全国的佛教文化,王审知也作了重大的贡献。这个风气,一直延续了近千年。福州各寺庙,尤其是灵山开元寺,鼓山涌泉寺,更成为历代佛教藏经的宝库。
 
三、扩建寺庙推崇佛教
 
    福州号称南方佛国,福州的佛塔寺庙,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也是冠于南方各省。正如宋谢泌诗云:“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由此看来,在古代的“闽文化”中,佛教色彩是相当深厚的。当然福州的佛教寺庙并不是晚唐五代才开始有的,早在晋代隋朝就已传来福州了。不过王审知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他也利用佛教来笼络人心。所以他曾经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福州各地,特别是福州扩建寺庙,雕塑佛像。这在整个“闽文化”中又有巨大的影响。
    在王审知统治时期所扩建的寺庙是很多的。唐乾宁四年(897年),王审知施给雪峰山钱五十万缗,创建雪峰寺法堂、方丈、廊庑等九十间。接着第二年再施给四十万缗,兴建雪峰山大殿及堂宇百余间。
     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在福州九仙山(于山)建造“报恩多宝定光塔”(即现在的“自塔”),又在雪峰山兴修枯木庵和开凿大池,名曰“万工池”。接着在鼓山又建造鼓山禅院(即涌泉寺)及义存十二高徒之一的神晏居住修道之所。天祐三年(906年),印度高僧声明三藏到福建,王审知特在福州正街毛应桥(杨桥路口)南筑“还珠门”。同年七月,为开元寺铸金铜佛像一座,高一丈六尺。继而又铸菩萨像二座,各高一丈三尺,十二月完工。梁贞明六年(920年),王审知又建泉州紫云寺(开元寺)西塔,取名“无量仁寿塔”。龙德三年(923年),王审知在福州城西南建立“炉冶,,十三座,备铜蜡三万斤,铸释迦弥勒诸佛像,又熔金银万余两,作金银字四个,每字盒内,藏经五千四十八卷。
    王审知和雪峰寺高僧义存的关系非常密切。义存,泉州南安人,俗姓曾氏,也是我国佛教界著名的高僧,唐僖宗赐号“真觉大师”,晚年住持福州雪峰寺。本来雪峰山原名象骨山,王审知曾问义存:“象骨山何奇?”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王审知曰“可名雪峰。”骨山遂改名雪峰山,象骨寺亦名之为雪峰寺了。后来王审知又延请义存及其高徒到王府中讲学,论佛“心印”。由于义存和王审知的关系密切,王审知后来又延义存的十二高徒之一惠棱先后住持泉州招庆禅院和福州城西怡山长庆寺(西禅寺)。
    王审知在福建大造佛寺,铸造佛像,一方面是劳民伤财的,不值得歌颂。但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福建的冶炼,建筑等技术的进步,使当时福建的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这都是积极的一面,总之王审知在整个“闽文化”中,涂上了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
 
四、郑成功与陈嘉庚
 
    王审知所散播的闽文化的种子,不但在以后八闽大地开花结果,而且还传播台湾和海外的华侨社会之中。可以说,台湾文化和华侨文化,都是从闽文化传过去的,而其共同的根源都是来自王审知的光州固始地区。
    把闽文化传到台湾去的最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郑成功,而郑成功的上代就是在晚唐五代从光州固始跟随王审知的部队迁来福建的。据台湾出版的郑氏《石井本谱序》记载:“光启间,十姓从王潮光州固始入闽,于是有郑焉。”石井在南安,是郑成功在福建的故乡,所以郑成功本人也是这次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大移民的后代,现在台湾二千多万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又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所带过去的福建移民的后代。查现在台湾的郑、王、张、李、陈、林、黄、吴、蔡、杨、谢、曾、郭、邱、周、叶、廖、庄、何、肖、詹、沈等家族的族谱上都一律明文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光州固始人,其中一部分是随陈元光父子入闽的,而另一部分则是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郑成功史迹研究》云:“郑氏在唐僖宗光启间(885—888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闽。约在明初,成功
的直系始祖隐石始开基南安县的石井巡司,逐渐成大族”。由这些史料证明,郑成功上代确是由王审知带来福建的。而郑成功又将闽文化移植到台湾去,成为台湾文化的开拓者。跟随郑成功到台湾的重要家族,也都和郑成功的上代一样,都是随同王审知入闽的。台湾《武功周氏家谱》:“先世居光州固始,于僖宗广明中(880—881年)随王潮入闽”。台湾《青阳庄氏家谱》:“唐光启间,始祖森公,王潮之行也,偕入闽。”台北县《詹氏族谱:“先世居光州固始,始世祖詹贤,任唐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检点,从王潮人闽。”总之,从许多台湾的族谱当中,都可以看出,台湾和福建的文化,都和王审知有着密切的关系。
     福建是海外华侨的故乡,华侨文化也同样是由闽文化衍化而成的。因为在移居海外的华侨,也同样有许多人的祖先是王审知从光州固始带来福建的。被誉为“民族光辉,华侨旗帜”的陈嘉庚,就是其中之一。陈嘉庚自己说过:“我始祖自唐朝末由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迁来”,谁都知道,今天厦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在福建文化史上,已经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但是如果没有陈嘉庚,能有今天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吗?如果没有当年王审知的入闽,又能有后来的陈嘉庚吗?而陈嘉庚在整个华侨社会中,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如果没有王审知在福建奠定了闽文化的基业。海外华侨们的文化素质及凭着这个素质争取来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恐怕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局面。
   
(作者单位:福建省文史研究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