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舌尖上的台湾味道

2013-03-15 11:25:22来源:

打印 字号: T|T

         时间:2013-03-15 04:21:0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丽铮 整理 

  《旅人的食材历》与《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将关注点转向了人们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各地美食生态,特别是坚持以说故事的形式挖掘台湾地区深度之美,通过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唤醒人们对传统的传承。作者更把味觉比喻成一场壮游,认为“壮阔的不是看得见的距离,而是饮食文化与本土节气交融的历史纵深。”
 
  三月春韭,永远的乡愁
 
  在台湾,春韭是三月的礼物。韭菜有丰富维生素,可以消除疲劳、促进肠胃蠕动,硫化丙烯的成分还能杀菌。
 
  别看韭菜生长力旺盛,其实体质娇贵,怕冷怕热,难耐摄氏十度的低温,处在摄氏33度的高温,叶片就会转黄丧失口感。《本草纲目》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所以春天是韭菜口感最好、最娇嫩的季节,夏天的韭菜,纤维粗又老,就不宜多吃。
 
  韭菜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韭菜是中国人栽培最早的蔬菜之一,也是唯一可以祭奠先祖的蔬菜,韭菜也有“久”的谐音,一次种植之后可以连续采收,也代表生生不息的草根韧性。《诗经》写着:“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农历二月献上羔羊与韭菜来进行早祭。《礼记》也提到:“庶人春荐韭,配以卵。”用鸡蛋炒韭菜来祭祖。
 
  韭菜代表诚挚不变的温馨友情。杜甫写过:“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他曾在夜里突然造访久未见面的挚友,主人冒雨到菜园剪春韭,刚煮好的黄粱掺米饭散发热香,菜色平常却无比温馨,抚慰了诗圣的流浪之心。客居海外的诗人张错,也藉春韭写下对友情的乡愁:“只是每逢连夜苦雨/总缺一束春韭/或是一个久无音讯/飘然前来的旧友”。
 
  台湾当地盛产的韭菜,不仅是春天的乡愁,也代表韭农的诚挚心意。因为韭菜很娇贵,韭农需要用心对待韭菜。韭菜收成前一个月,韭农要在韭菜根部铺上一层厚木屑,阻绝阳光,以延长甜嫩韭白的长度。另外,韭菜身躯低矮且柔软,采收时必须费力蹲在田畦上,一把一把地抓稳、割下,不能伤韭身,还得留韭白,力道拿捏与割取部位要靠老经验,动作简单,却是深功夫。
 
  清代大才子袁牧的《随园食单》就提到韭白的作法:“专取韭白,加虾米炒之便佳,或用鲜虾亦可,蚬亦可,肉亦可。”他也提到韭盒的作法:“韭菜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我想这应该就是大街小巷庶民食品“韭菜盒”吧。 我在宜兰三星看到肥大的韭菜田,一年产季只有在三月,非常珍贵,三星韭稍微汆烫一下,淋点酱油,拌柴鱼片,就是一道简单开胃的凉拌韭菜。
 
  杨桃枇杷迎三月,送春福

  三月依然春寒料峭,娇生惯养的杨桃与枇杷,正是润肺顺气,抵御寒气的当令水果。
 
  杨桃一年四季皆产,以三月产量最大,横切成片,模样像小巧可爱的星星,又名“星星果”。杨桃味甘且酸,水分含量高,有丰富的醣类与维生素C,可以消除疲劳,预防感冒,《本草纲目》记载杨桃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能。
 
  杨桃在汉代从马来半岛传入中国,种植集中在华南地区,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福州任官时,写下对杨桃娇贵风韵的迷恋:“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卢桔熟,贵似荔枝来。”黄金星星果的惊喜,也成为台湾奇迹之一。台湾在嘉庆年间(约公元1800年)从华南引入,现在以台南楠西、彰化员林为主要产地,楠西气候高温多湿,排水良好,入冬后降雨量少,让杨桃甜度更高。
 
  杨桃也陪伴台湾走过一段甘苦岁月。作家履疆的短篇小说《杨桃树》,描写他家乡云林褒忠乡祖母家的杨桃树,在困苦环境中,全家靠这株杨桃树酿出甘甜清凉的杨桃汁,才得以度过最难最苦的日子。
 
  枇杷是让人惊鸿一瞥的黄金果,就像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产季千呼万唤只从二月到四月,三月产量最盛。产季有限,产地也有限,枇杷生长环境只在南投国姓、台中太平与新社等海拔较高的地方,容易受天候影响,产量也不稳定。
 
  枇杷气韵与模样似弹琵琶的仕女,养育过程也得耗费心力。幼果时得用套袋保护,采收时要小心翼翼在果串缝隙里穿梭,挑选剪果,也得细腻谨慎,打开包套一颗颗剪开。
 
  三月是与黄金娇客相遇的好时机,万一无缘,将是春天美丽的憾事,下次相逢,还得再煎熬一年。
 
  三月正宜饮酒暖身品石蚵
 
  高粱烈酒入喉,燃起原本斯文腼腆的诗人郑愁予的豪兴,顾不得妻子“少喝点”的婉言提醒,两颊微红的他,继续与宾客相互举杯。宾客朗诵起诗人的《饮酒金门行》:聚饮?到金门去!主人慷慨群贤豪兴,而战地订交以啥为凭?哈!饮高粱酒者方称得性情中人。
 
  当高粱烈火在咽喉与腹腔燃烧之际,一大盘蚵仔(牡蛎)煎饼格外引动食欲,里头挤满金门石蚵与翠嫩的韭菜、葱、蒜苗、芹菜、豆芽菜、高丽菜,口感酥脆黏稠,Q弹有劲,配上高粱的后劲,春天特别猛烈豪爽。 农历“二月蚵肥韭菜香”,正是阳历台湾金门石蚵最肥美的时刻。金门的石蚵虽然瘦小,但口感更紧实,硕大的蚵仔煎馅料饱满扎实,成为金门独有的春盘。 小明大厨曾给我示范过独特的金门蚵仔煎作法。她将浸满地瓜粉的春盘材料与蚵仔一一放入炒菜锅,用料随她高兴,想放什么蔬菜就放什么蔬菜,总之越多越好越热情。接着用锅铲翻炒,过程中不断用锅铲压实馅料,等到两面都炒好,内嫩外脆之后才加蛋,而且没有过多的勾芡,也没有甜辣酱,完全用豪迈原味取胜,让人只恨肚皮容量有限。
 
  由于金门物产有限,石头特多,造就金门人用石块取代蚵架的独特养蚵方式。在金门乡村,常会看到阿婆坐在门口用蚵刀挖蚵,朋友说蚵仔晒成蚵干,可以当成粽子内馅,或是蒸成蚵干饭,就是糯米跟蚵干、红葱头稍微爆香炒过,然后放在容器中,加入米酒一起蒸,香气浓郁,这是他小时候经常吃的家常菜。 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金门就有养蚵的纪录,藉由蚵苗攀附在潮间带的小石条上,透过潮水涨退带来丰富的浮游生物滋养,而且代代传承,家家户户各有疆域界线,甚至还有字据为证。蚵石数量甚至高达二百多万块。
 
  如果要品尝石蚵的原味,市场里有一家制作面线六十多年的小店,店里头老板不断用机器切面线,老板娘趁着太阳露脸,把一排排跟人身高差不多长的面线挂在太阳下晒,三四十排面线迎风飘动,很壮观,阳光穿过面线,在地上形成一条条整齐划一的影子。
 
  金门海风大,面线有淡淡的天然咸味。金门蚵仔面线内容简单又豪华,吃之前用高汤滚一下,放入现煮的蚵仔,洒上韭菜、葱花,一碗满满的石蚵,几乎看不到面线,口味清淡,但是吃得到新鲜蚵仔的原味,以及面线滑顺的淡香。吃完面线,不妨顺道逛逛周围金门传统闽南建筑的聚落,我逛了王氏宗祠,抬头看到梁上高悬的明朝匾额,有巡抚、翰林……王家历史就这么传承下来,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家族骄傲,难怪金门人不卖土地,过年一定回家乡祭祖。
 
  《旅人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

  洪震宇 等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