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纪念王安石千年华诞·《王安石诗词选连载7》

2013-01-24 15:05:10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寄蔡氏女两首①

  建业东郭,望城西堠②;
  千嶂承宇,百泉绕溜③。
  青遥遥兮缅属,绿宛宛兮横逗④。
  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⑤。
  兰馥兮众植,竹娟兮常茂⑥。
  柳蔫绵兮含姿,松偃蹇兮献秀 ⑦。
  鸟跤兮上下⑧,鱼跃兮左右。
  顾我兮适我⑨,有斑兮伏兽。
  感时物兮念汝,迟汝归兮携幼⑩。

  我营兮北渚,有怀兮归女。
   石梁兮以苫盖,绿阴阴兮承宇。
  仰有桂兮俯有兰,嗟女归兮路岂难!
   望超然之白云,临清流而长叹。

  【注解】
   ①这是王安石寄给在汴京二女儿的诗。因其夫蔡汴,故称蔡氏女,以别于大女儿吴氏女。
   ②建业:三国孙吴在此建都,治所在今南京城。晋改名为建康。五代南唐改为金陵。宋初改为江宁府。郭:城的外城墙。也称外郭。(hòu):古代用于瞭望敌方情况的土堡。
   ③溜(liù):快速的水流,直泻而来。
   ④缅(Ii)属:连续不断的带子。横逗:突然停留。宛宛:这里是形容曲折蜿蜒的流水。
   ⑤积:通“绩”,功绩。缟:白绡。崇桃,与积李相对应。崇与积,本义都是高。这两句的大意:那功绩无量的李树,春天绽放白花,夜里望去,就像一匹匹的白绢;那令人歆羡的桃树,花期闹枝,白天看去,就像一片朝霞,耀眼炫目。炫(xuàn):耀眼。
   ⑥馥(f ù):香气。娟:秀丽。
   ⑦蔫绵:柔嫩连绵。偃蹇(jiǎn):屈曲婉转。
   ⑧跤(qì):抬起脚后跟站着,或踮着脚尖立着。
   ⑨顾:拜访。适:到,往。
   ⑩迟(zhì):等待,期待。
   ⑨北渚:北陂(bēi),北山。指诗人居所钟山。
   ⑩苫盖:用草、席作为屋顶,以遮风雨。
       岂难:路途遥远,关山迢递,怎能不难!
       从两首诗的总体结构、格式判断,这两句应是全诗的结语。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两首骚体杂言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时诗人62岁。
  全诗结构严整,层次分明。每三联为一个层次,共四层。最后一联是结语。
  第一层次,写钟山半山园林的方位与环境。江宁东郊,望城西侧,就是半山园林的所在。周围是层峦叠嶂,承接天宇;百泉盘山而来,有如高屋建瓴,直泻沟壑。远处青山如带,飘然而来;绿水蜿蜒,盘桓骤至,积成陂塘。
  第二层次,写园林种植的花果林木。春催桃李,李花白如绢絮,桃花红似朝霞,不分昼夜,绚丽缤纷,目不暇接。房前屋后,兰香四溢;庭院道旁,秀竹青青。垂柳柔媚,婆娑多姿;苍松屈曲,秀色可入。
  第三层次,写钟山万类齐聚,只缺亲情。鸣禽在树梢踮脚,上下翻飞;游鱼横塘,左右摇摆,欢跃欲出;山崖间,山坳里,蹲伏着斑斓的走兽。它们从四面八方光顾我,亲近我,深恐我寂寞。这怎不令我感物伤时,更加怀念骨肉亲情,期待着你带着外孙回来探望。
  第二首,全诗的第四层次,写营建半山园林,兰薰桂馥,就是盼着女儿归来团聚。石条为梁,苫席为顶,绿阴接天,陋则陋矣。然而,仰视有桂树,平视有兰蕙。它们象征德泽长流,后代昌盛。但一想到关山远阻,水陆迢递,女儿携幼的归路,怎能不艰难呢?每一念此,我又不免犹豫起来。
  全诗结语:每当环视这旷世的佳境,仰观这超然的白云,我好像有点飘飘然起来。可是每当孤坐横塘,面对清流激湍,落寞之感又不免勾上心头,不由自主地发出长长的叹息。一种团聚之心,期待共叙天伦之乐,自建园之日起,就没有一天停息。
  这首骚体古诗,是诗人晚年得意之作。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八月,苏轼从贬所路过钟山,与诗人唱和颇多,驻足月余。诗人出示近作,东坡见《寄蔡氏女》,惊喜地说:“自屈原、宋玉以下,千余年来,再也无人问津《离骚》句法,今天才见。”诗人也未觉这是过分的褒奖,自负地认为是这样(见《王荆公年谱考略》305页)。
  骚体与骚气是互为表里的。这首诗是否也流露出诗人的牢骚呢?粗心是很难品味出其所以然来的。有宋一代的弄潮儿,革新变法的中流砥柱,竟成为局外的雅望清流,感时能无动于衷,感物能不长长叹息吗?“临清流而长叹”,是否是另类的骚气呢?一孔之见,敢请读者相与评析。
  全诗集中反映了诗人晚年诗歌的特色:一是观察细致,如“鸟跛兮上下,鱼跃兮左右”。一个“跂”字,那捕捉形象的功力,真可谓到了极致。二是修辞巧妙,像“青遥遥”对“绿宛宛”,“积李”对“崇桃”,真可谓精思独运,非常人所能企及。三是用字考究,像“迟”字,其读音、字义,稍有疏忽,足以使读者、注者汗颜。凡此种种,足见诗人古文字的涵养与造诣极深。至于结语的超然清新,更是令人吟味无穷,不忍释卷。

与吕望之上东岭①

靖节爱吾庐,猗歼乐吾耳②。
适野无市喧③,吾今亦如此。
纷纷旧可厌,俗子今扫轨④。
使君气相求,眷顾未云已⑤。
追随上东岭,俯仰多可喜⑥。
何以况清明,朝阳丽秋水⑦。
微云会消散,岂久污尘滓⑧。
所怀在分襟,藉草泪如洗⑨。

【注解】
①吕望之,即吕嘉问,其字望之。他是王安石颁行市易法的得力支持者。此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时诗人63岁。
②靖节:陶渊明私谥的号。在此昵称望之。猗玕(yiggān):赞美之辞。
③适野:喜欢山间野趣。市喧:市井的喧闹。
④扫轨:扫除轨迹,意谓谢绝与客往来。
⑤使君:吕望之时为润州(今镇江)知州。气相求,《易》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话。意谓意气相投。眷顾:关爱,怀念。
⑥俯仰:周旋。与追随意思相近。
⑦况:比较。朝阳与秋水,相得益彰,很难分开比较,难分轩轾高下。
⑧微云:浮云。两句意思是一切都会去污明净。
⑨分襟:比喻别离。藉草:比喻写得杂乱。两句意思是让我动情的是即将别离,思绪零乱,禁不住泪流如注。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写得真挚动情。诗人退隐钟山已经七个年头,过去的志同道合者,前来叙旧探望的已不多了,所以诗人对还在为官任上的吕望之的到来,不仅感到喜出望外,而且近于感激涕零了。他们之间,不仅有官属的关系,猗矸寒暄如故,而且彼此都欣赏陶渊明“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的个性,同气相求。钟山与东岭,就如同朝阳与秋水,难分轩轾;在诗人看来,变法遭受攻击,被泼滥污,是暂时的,就像浮云蔽白日一样很快就会消散的。遗憾的只是马上就要与友人离别分手。喜其来,悲其去,不胜感慨。全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读之如饮醇酿。

南  浦①

南浦东岗二月时,  物华撩我有新诗②。
含风鸭绿粼粼处,  弄日鹅黄袅袅垂③。

【注解】
 ①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仲春时节,时诗人退隐江宁钟山,63岁。
 ②南浦:江宁的送客渡口。东岗:江宁城东的山岗。物华,是物华天宝的物华,取其辞不取其意。这里的物华,是指大自然的景色。
 ③鸭绿:深绿色,形容春水。.粼粼:形容水清澈明净。鹅黄:嫩黄色,形容柳枝初绽。袅袅:细长而柔美。
【说明与评析】
   这首近体七言绝句,是诗人晚年得意之作。仲春东岗送客渡头,正清风徐来,绿水粼粼;丽日当空,垂柳依依;物华万象,袅娜多姿,撩拨起诗人层层叠叠的诗意,挥之不去,欲罢不能。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不知捋断了几根胡须,功夫全用在对仗工整上。而诀窍仅仅是白描而已。他曾不加掩饰地说:“此(后两句)几凌轹(Ii)春物。”(凌轹:欺压。)公允地说,这是诗人的偏爱。

即事二首①

  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
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②。
    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③。

  【注解】
      ①此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时诗人63岁,对佛道禅悟已达到新的境界。即事:就眼前的事物说开去。
      ②无心:这两个无心,是无成心的缩写。即事出自然,初本无意。正如钟山云,来无意,去无踪。取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
      ③无心:这两个无心,是佛家语,即解脱私心杂念的真心。无心则自乐,有心则不安。佛家这个无心,是修炼出来的最高境界,是寻觅不来的。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两首近体五言绝句。其构思真可谓别开生面。寂静安定的山野心境,萌生了禅心,与佛道自然而然地悟到一起了。从眼前钟山天天的云起云消,来无意,去无踪,事出自然,初本无意的自然现象,由此及彼,忽然悟出佛家需要修炼的真心。但从退隐七年来的经历与体验看,要摆脱人世间的纷争、思绪的杂念,谈何容易!既然这个“无心”是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寻觅不来的,又何必去苦苦追求呢?一切顺其自然,求得自在足矣。这看似消极,实为人生的最高旨趣。从钟山白云到佛学,由佛学到人生哲学,娓娓道来,潜移默化,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
  两诗言浅意深,尤其是第二首,好像拿四个“无心”编绕口令似的,由景象而佛象,由佛学而人生哲理。这既要有学养的积淀,又要有阅历的磨炼,经历人事的沧桑,决非浅薄者所能做得到的。

谢公墩二首①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
   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②。

  【注解】
   ①谢公墩:山名。在南京市江宁区北。东晋谢安生前曾居半山。后王安石也居此地。谢安(320--385),字安石。一生辅晋,使桓温篡晋未能得逞。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攻晋,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遣侄谢玄破苻坚于淝水。并乘胜北伐,收复洛阳及青、兖、徐、豫等州。山因人显,称谢公墩。
   ②桓伊:东晋时人。前秦苻坚攻晋时,桓伊与谢玄协力大破秦军于淝水。史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记载。王安石生于宋,积弱思良将,对谢安、谢玄、桓伊,仰慕至深,赋诗以表其志。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两首近体七言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诗人已63岁。他生于中国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时代,一生革新图治,富国强兵,却遭至守旧派的无端攻击,只好退隐山林,又正好是谢安旧居之地。积弱思良将。他在许多诗篇中,都抒发对他们历史功绩的仰慕,也深感国家与民族在屈辱与危难中,自己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每每有愧对英烈的自责。
  第一首强作诙谐,拿姓字开个玩笑。谢公墩仍然姓谢不姓王,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自己没能扭转局面的缘故。表面上戏谑调侃,实为愧叹不如。
  第二首,写山月淮云依旧,陈迹难追。深叹造就英雄的时代已经不再,使入侵的敌人闻风丧胆的历史风云已经不再。皓首穷年,壮志难酬,怎能不老泪纵横呢?王安石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他这种发自肺腑的自责,往往能激起人们的同情,产生奋起的共鸣。坚信它能流播千秋,陶冶百代。

北  山①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②。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③。

【注解】
  ①北山,即钟山。亦称蒋山、紫金山。在江苏南京城东。
  ②横陂(bēi):大池塘,大水池。滟滟:池满水缓,泛起粼粼波光。
  ③细数落花、缓寻芳草:白描惜花寻芳的闲适生活和难以平静的心境。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诗人63岁,在北山闲居下来,已有七个年头,对北山的陂塘,情有独钟。十五年前,他在汴京所作的《题西太一宫壁》中,有“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的预言。如今不但成为现实,而且天天与之相依为命。他归来营建北山,首先是修筑沟堑陂塘,因为只有引来北山泉水,才有游鱼、花草、树木、四时的景致。这种自我营造环境所产生的情感上的满足,是旁人难以体验的。这首诗完全直抒胸臆,读者从中可听到诗人对晚年山林闲适生活的弦外之音:让一切的中伤与诽谤肆虐去吧,我将正道直行,我行我素。请听诗人独白:
  从北山源源而来的清泉,输满了层层叠叠的陂塘。直沟曲岸,依山盘桓,绿波荡漾花因春水而争艳,暮年因落花而流连。眼见花瓣片片涂地,不由得发出内心的呼唤:久违的人间芳草啊,你的懿德清芬,将飘散谁家?

北陂杏花①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②。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解】
      ①北陂,是王安石退居钟山,最早筑室、修渠、造陂塘的地方。这首七绝,是《北山》的姊妹篇,作于元丰六年(1083)春。
      ②妖娆:形容杏花及花影娇艳妩媚。
  【说明与评析】
  这首近体七绝,是诗人退居钟山七年后写就的又一佳作。经过惨淡经营,诗人对这里的花水草木情有独钟。诗人描写杏花,再现陂塘春水溶溶,树花与倒影各展新姿的杏源胜境。这里的水,在诗人笔下,是养花、润花、美花的天使;这里临池的杏花,在诗人笔下,赋予清新、高洁、脱俗的天性。刚毅而不可屈,皎洁而不可污。把个人的遭际糅进去,写花言志,壮怀激烈,堪称为人品与诗品的标格。

书湖阴先生壁①(二首选一)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②。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③。

  【注解】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半山园的邻居。
  ②茅檐,即庭院。静:清净。成畦(qí):整齐,品类多。
  ③排闼(tà):推开天门。青:青苍辽远的碧空。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诗人63岁。这首诗题写在湖阴光生的墙壁上。首先赞美庭院清净,主人高洁勤劳。庭院长扫,即使江南春夏多雨也不长苔痕。门前花畦井然,林木成荫,都是老先生亲身侍弄,亲手栽种的。后两句再写庭院的近景与远景。一道清渠,盘绕梯田,禾苗一派生机。向远处嘹望,两山象推开的天门,青苍辽远,直逼天际,气象何等恢弘。这种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布局构思,显得从容大气,非小家碧玉可比。

金陵即事①(三首选一)

昏黑投林晓更惊,背人相唤百般鸣②。
柴门长闭春风暖,事外还能见鸟情③。

  【注解】
    ①金陵即事共三首:第一首写梅香;第二首写桃李芬芳;第三首即本诗写鸟情。作于元丰六年(1083)。
    ②晓更:天蒙蒙亮时的更鼓声。背人:避人。
    ③事外:人事之外。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作这首诗时,诗人已63岁。这一年,他所写的有关钟山或金陵即事题材的绝句,不下十首。诗人对金陵的历史、人情、风物,落笔溅溅(jianjian),充满感情。这一首,专抒发他对金陵的鸟情。退居半山以来,已有七个年头,人情冷暖,感触尤深。只有自然景象,鸣禽清涧,依然如故。你听投林的百灵,昏黑进窝,天蒙蒙亮就被更鼓唤起,避开人们,相呼齐鸣,使远离红尘的山谷显得更加清幽。这时你会紧闭柴门,迎着杨柳清风,忘记人间琐事,去领受鸣禽不知疲倦的清唱,去品味它们自家无争的情话。诗人们写过人情、亲情,有谁写过鸟情?足见此诗选材独特,捕象精绝,拟态毕肖,寄意尤深,近于神品。

钟山即事①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解】
      ①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诗人63岁。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作此诗时,诗人退居钟山已有七个年头了,对钟山的风物,他爱得真切,吟咏起来挥洒淋漓。涧水是他七年前从钟山深处引进来的,它绕着绿竹,从寓居前缓缓流过。绿竹西边,繁花吐艳,芳草如茵,正展示着各自柔美的身姿。这是一个静穆而又无争的世界。春日融融,和风习习,坐在庭院的台阶上,面对茅檐,眺望清空,苍鹰翱翔,百鸟齐喑,钟山显得更加幽静、更加寂寥。
  全诗四句,一、二、四句即景白描,唯有第三句与人事有关。难道这位落职宰执,幽居独处已经七个年头,终日听浅浅(jiānjiān)涧水,闻幽幽花香,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心事吗?本来“鸟鸣山更幽”已是空谷足音,够震撼人了。难道“一鸟不鸣”还有什么更深的寄托吗?题目不写“即景”而作“即事”,这本身就耐人咀嚼、寻味。借钟山的景寄诗人忧愤的事,这就是应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