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纪念王安石千年华诞·《王安石诗词选连载1》

2013-01-24 15:05:05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世界王氏网编者按:本网为配合江西省王氏文史委员会纪念王安石1000周年诞辰,邀请全世界热爱诗词聨墨的王姓宗亲和王姓亲朋好友开展纪念王安石的诗画聨墨创作活动,特将有关王安石诗词、资料进行连载,以飨宗亲与网友:

王安石生平简介

刘万煌/选注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十一月十二日,死于宋哲宗元年(1086)四月初六。享年65岁。历经真、仁、英、神、哲五朝。
      他出身于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王益(993—1038),一生只做几任地方州县官吏,45岁时,就过早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通判的任上。王益为官清正廉明,家无田园,在外地为官,都携带家眷同行。王安石兄弟7人,还有3个妹妹,家给只靠父亲薪俸度日。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贫寒清淡中度过的。他随父游宦四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的影响,眼界开阔,形成刚毅而富于正义感的性格。清寒的生活,使他不同于一般官宦的纨椅子弟,他富有理想,充满同情心,易于接近贫苦的百姓。他少怀大志,有为国家效命的强烈政治责任感。10岁随父亲到韶州(今广东韶关市),16岁随父兄到京都(今河南开封市),17岁随父亲到江宁府治。他在《忆昨诗示诸外弟》这首带有自传性的七言古诗中,谈到曾有过恃才傲物、流连风物这种经历。他在追忆这段感悟的过程时写道:

    端居感慨忽自悟,青天闪烁无停晖。
   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
    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
    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他猛然省悟,深感时光倏忽流逝,于是谢绝一切红白喜事、婚庆吊丧,发愤读书。上至儒学经典,周、召、文、武、孔、盂,下至诸子百家,以至《难经》、《素问》、《本草》、小说,无所不读(见《答曾子固书》)。上通千载,下及百工。他读书好求甚解,不作俗儒,学以致用,勤奋自学而又得法。即使在他父亲逝世,中断了生活的经济来源,“三年厌食钟山薇”(《忆昨诗》)的艰难困厄之中,也从不问断。自学,读书,科考,成就了他通向仕途,问鼎国事之路。
      终于在丁父忧之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春三月,年仅22岁的王安石以优异的成绩进士及第,在同榜的839人中,名列甲榜第四。在这前4名中,后来有3人均位尊至宰相,王安石是其中之一。随后即赴扬州上任,签书淮南判官,从此走上了34年的仕宦生涯。
      庆历三年(1043)自扬州回临川省亲,写下了他诗集的第一首诗——七言古体诗《忆昨诗示诸外弟》,以及著名散文《伤仲永》。13岁开时,王安石随父亲归临川奔祖父丧,于舅家见到同龄的方仲永,那时的方仲永,已不如5岁时那么聪颖,下笔成诗。又过七年,从扬州还,“复到舅家问焉”,方仲永已泯然如众人。这个活生生的事例,深深地触动了王安石,使他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并暗下聚徒讲学的决心。
      庆历五年(1045),王安石在扬州秩满。庆历六年至七年期间,在汴京求京外职。家贫口众,祖母、母亲在堂,两个兄长也都已成家,四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他们的婚嫁、口食,都靠王安石一人承担。系累太重,使他不敢在京城求试馆职,活活困在汴河的一条小船上,几近两年。他在京时,正好去年河北大地震,旁及荆湖,幅员千里。今年又逢大旱,五种不入,农作失业,灾及北国江南。汴河几乎断流,漕运不济,京都140万兵民,粮草都成问题。举国上下,惶惶不知所措。宋仁宗只好下了“罪己诏”,以求平抑民心,摆脱这次天灾的惩罚。青年诗人对此都有所反映,写下了《丙戌五月京师作二首》、《除夜寄舍弟》、《读诏书》等诗篇。尽管当时处境十分窘迫,人微言轻,但他仍心忧天下,为天子分忧。国家在天灾面前束手无策,长期国库亏空,寅吃卯粮,引起了青年政治家王安石的深入思考。积习相沿,靠苛征暴敛和高额捐税来提高积累,这无异于竭泽而渔。王安石打个比方,这是家长关起门来,跟儿女们做生意,永远也富不起来。他认为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用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用天下之财,济天下之困。既要节流,更要开源。他还想到给漕运判官写信,提出撤退京畿的士兵,到左近的州县,来减轻饥馑的建议。当然这只是想法与建议而已。
      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等来了。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王安石被调知鄞县(今浙江宁波市)。这是他首任的地方县职。他踌躇满志,关心民瘼,不因循守旧。刚抵县衙,就用12天的时间,步行考察了14个乡,拜访老农,摸清鄞县临海,沟壑纵横,河道短浅,不怕涝,只怕旱的基本情况。于是决定利用冬闲,发动民力,浚渠川,起堤堰,决陂塘,大兴水利。又贷谷与民,低息以偿,以度青黄不接之时。当时东南各省灾荒,鄞县却安然度过。三年知县,治绩斐然,名播朝野,显示了他过人的才干。时人纷纷举荐其人京,但都被他以家贫口众为由谢绝了。
      从庆历二年至嘉事占五年(1042—1060),前后十八年,王安石都在地方州县为官。先后任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今安徽安庆)、知常州(今江苏常州),提点江东刑狱。这是王安石充分施展他政治抱负的重要时期,也使他有机会了解官场的腐败与大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写下了不少揭露黑暗现实、同情农民悲惨命运的瑰丽诗篇,如《感事》、《发廪》等,留下了像“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三年佐荒州婴”、“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这样一串串振聋发聩、警示千载的佳句和不朽的篇什。他的思想脉络与系统化的革新主张,也在此期间形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上万言书》)就是在提点江东刑狱时写成的。这期间写就的《洪范传》,较系统地提出了对宇宙,对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运动变化的基本看法,初步奠定了他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万言书没有被宋仁宗采纳,石沉大海。在失望中,他借古讽今,写成了光照千固的《明妃曲二首》,发出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感喟。
      嘉祐五年(1060)五月至嘉祐八年(1063)八月,王安石被召人京,作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他在诗、文、理财诸方面,多有建树。他出使辽国,与包拯同僚,结识吕惠卿,后来成为他变法革新前期最有力的支持者。这一时期,有七律《示长安君》、五律《寄纯甫》,抒出塞,示弟妹,话别情。还有五言古诗《送潮州吕使君》。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同一般的送别诗。他不写离愁别绪,而是谈潮州的历史,谈韩愈对潮州文化的无知,谈祭鳄鱼的欺骗性。侃侃而谈,不露声息,诙谐而幽默。这是读者不能不读的一首好诗。你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年王安石对传统文化批判的锋芒。还值得一提的是他著名的《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度支副使厅,是掌管宋朝财政经济命脉的总机关。这篇文章,他为宋朝第一次提出理财、立法、择吏的一套完整的主张。熙宁二年他人主相位,第一手就抓三司度支的工作。而这对他来说,正可谓轻车熟道,游刃有余。
      仁宗嘉祐八年(1063)至英宗朝(1064—1067),王安石因母亲吴老夫人去世,归江宁(今江苏南京)居丧。四年间,他潜心学术研究,聚徒讲学,培养了陆佃(陆游的祖父)、蔡卞(后来成为他的女婿、徽宗朝的宰相)、龚原、王秀(其儿子)等得意门生。他用研究的成果当教材,与他们互相切磋,并由此形成“荆公新学”学派,为八年的革新作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储备。
      治平四年(1067),英宗逝世,神宗继位,改元熙宁(1068)。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神宗破格起用主张变法图强的王安石。熙宁二年(1069),任命王安石为副相(参知政事)。翌年,就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王安石迎来了推行新法,大显身手的时期。
      从熙宁二年至熙宁九年(1069—1076),是王安石一生最风光的时期。他认为富国强:
      就是生财,发展生产,实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开荒、扩圩、淤田、兴修水利。几年间,全国兴修水利一万多处,灌溉田地达三十六万多顷。仅京畿一路开垦的淤田,每年就可增产粮食几百万石。第二要着就是理财。把财政大权集中到中央,不旁落在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之手。推行“青苗法”,就是为了抑制大地主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推行“方田均税法”,就是为了杜绝大地主的隐产漏税;推行“募役法”,就是迫使原来享有特权的豪绅、官僚、富商、僧侣都得出助役钱;推行“均输、市易法”,就是为了限制和打击富商大贾对物资和商业市场的垄断。这就大大压制了官商豪富的兼并与特权,大大减轻对农民的赋敛,有利于发展生产。第三要着就是强乒。他首先推行“强兵法”,精选部队,裁减老弱士兵。经过裁剪精选,全国军队员额不到80万。划分成地区,配备将领,训练精兵,保证打能致胜,兼可省财。其次是推行“保甲法”,用民兵代替庸兵。规定村民的十户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由地主充当头目。每户有两丁以上的,都应抽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置旗鼓弓马,进行军事训练,增强武艺。保甲法还起到了维持地方治安的作用。
      王安石这些富国强兵的措施、法规,朝野为之轰动,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抵制。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他力排众议,真有一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硬气。他甚至不惜与重臣、好友以至亲朋决裂。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例。仁宗朝时,他们彼此曾以明妃为题,同声应和;现在王安石不得不据理抗争,以崭绝的言辞,驳斥司马光有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种种责难。但由于保守派强烈反抗,神宗动摇,推行新法阻碍重重。熙宁七年(1074)四月罢相;次年二月复相;九年十月再罢,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在这十年间,王安石勤于政务,诗作不多,但几乎都是神品与精品,盛传不衰。如七绝《夜值》、《元日》、《试院中作》,六绝《题西太一宫壁二首》,七律《详定官作》,五绝《离蒋山》,七绝《泊船瓜洲》,五言排律《两山间》等。这些诗作,既抒发功成名就的喜悦,也表露失败的尴尬,而艺术造诣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神宗熙宁十年至哲宗元年(1077—1086),近十年间,王安石归隐钟山,营造半山园,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创作了大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瑰丽诗词,即景遣兴,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钟山的春荫,初夏的陂塘,秋日的碧空,冬至的雪梅,江上的落照,曲岸的归帆,都在他尽兴的观赏之下入笔。展读之后,给人以美感,也分享了诗人温婉的情趣。如五绝《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七绝《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五绝、七绝《江上》:“江上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江上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些精工巧丽的佳作,其共同特色是观察入微,修辞巧妙,意境清新。
      更奇的是,人、禽、兽三者竞出现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如五律《乌塘》:“地僻居人少,山稠伏兽多。怒狸朝搏雁,馋虎夜窥骡。篱落生孙竹,门庭上女萝。未应悲寂寞,六载一经过。”如此毛骨悚然的场面,诗人无惊心动魄的余绪,却有静观默识的雅兴。难怪《载酒园诗话》要说:“读临川诗,常令人寻绎于语言之外。当其绝诣,不唯于古人无愧。特推宋诗第一。”这样的评价,也是极公允的。王安石不仅近体诗写得好,他的乐府诗,五古、七古,也都精湛绝伦,在这本诗选中,都不乏范例。能够像他这样,“各体具工,有宋以来,就要算他第一了。”(见庄蔚心《宋诗研究》)
      王安石的词,流传下来不多,只有30首。他虽称不上大家,却也是名家。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问世以来,就以婉约为正宗,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王安石从他填第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开始,在词的题材与风格上,就一扫绮罗香泽的脂粉气,比范仲淹来得彻底干净,走出浅斟低唱的狭小天地,开拓了表现空间的新领域。与他的诗一样,咏史、写景、抒情,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虽不是扭转局面的大家,却是开宋词豪放的先声,使词别开生面。此功决不可没。
    王安石毕生的功业,与年轻有为的宋神宗皇帝相终始。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仙逝,变法宣告失败。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四月初六,在疾病与忧愤之中,王安石与世长辞,终年65岁。
      总其一生,他是我国宋代敢于和能够扭转历史局面,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变法革新虽然归于失败,但他的进步思想与革新精神,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后代以积极的影响。19世纪末,我国梁启超改良主义的变法维新,就是这份文化遗产的直接继承者。王安石不少的诗文,自宋代以来,就被选人我国大、中、小学的教材或青年业余读本。他的为官、为人、为文,以及他做学问的方法,都足以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

忆昨诗示诸外弟①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
短垣困困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②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
   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③
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缁人衣。
明年亲作建康吏,四月挽船江上矶。
   端居感慨忽自悟,青天闪烁无停晖。④
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
 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
   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⑤
旻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
精神流离肝肺绝,眦血被面无时唏。
   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⑥
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
  kè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身着青衫手持版,奔走卒岁官淮沂。⑦
淮沂无山四封庳,独有庙塔尤峨巍。
时时凭高一怅望,想见江南多翠微。
   归心动荡不可抑,霍若猛吹翻旌旗。⑧
腾书漕府私自列,仁者恻隐从其祈。
暮春三月乱江水,劲橹健帆如转机。
   还家上堂拜祖母,奉手出涕纵横挥。⑨
出门信马应何许? 城郭宛然相识稀。
永怀前事不自适,却指舅馆排山扉。
   当时髫儿戏我侧,于今冠佩何颀颀。⑩
况复丘樊满秋色,蜂蝶推藏花草腓。
令人感嗟千万绪,不忍仓卒回骖斟。
   留当开樽强自慰,邀子剧饮毋予违。⑪

   【注解】
    ①外弟:姑舅表弟。这里特指舅家的表弟。
    ②以上六句(以下每注亦均含六句),忆昨相逢,春入深谷,山岭苍翠,蜂蝶翻飞,与诸表弟盘桓在曲折的短垣之中,翠岭之上,徜徉在万树、幽草、芳菲之中。穷:深。囷囷(qūnqūn):曲折盘桓。冠:覆盖。红:花。
    ③回想当年,少壮自负,敢与日月争辉。闲情伴春色,洒脱无旁人。凭借这一切,就可以取得高官厚禄,只要愿意,浸润儒家学说,还愁饥寒吗?脱略:也作脱落,超脱、洒脱之意。坐:因为。博:换取,取得。轩冕:官吏的车子和礼服,借代官位。言:虚字,无实在意义。
    ④16岁时,与父亲到京城开封,风沙与浮尘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第二年四月,父亲就赴任江陵通判。从此就定居江陵。但闲居令我猛省,岁月如流,时不我待。丙子:宋仁宗
景祐三年(1036)。坌(bèn):风沙微尘。缁(zī):黑色。建康:即江宁,今南京。矶:长江边上的岩石滩。端居:闲居。
    ⑤回到江宁,深味“少壮不树立,老大徒悲伤”的道理,就痛下决心,谢绝一切交往,不参与红自喜事。一心读书,顿长志气,明白“材疏命贱”不是与生俱来的,决心要以先贤稷、契为榜样。这年17岁。庆吊:婚庆丧吊。生伊威:长见识,长志气。伊:虚字,无实在意义。不自揣:不是自己带来的。契稷:先贤。稷是五谷神之首,契为舜五臣之一。遐相希:远看,引申为仰慕,榜样。
    ⑥苍天突然降祸,父亲仅46岁就逝世了。我当时只有十九岁。上有两兄,下有四个弟弟、三个妹妹,全家十一口,顿然失去衣食之源。三年守孝,吃遍钟山的野菜。在如此艰难  的情况下,我没有停止自修,反而阅尽古今典籍。旻(mín)天:一作昊(hào)天,就是苍天。畀(bì):给与,降临。眦(zì):眼角。唏(xī):干。呱(gū):哭声。薇:野菜,通称大巢菜,或野豌豆。
    ⑦三年居丧之后,适逢朝廷下诏取士,我从江陵出发,进京应礼部试。时年21岁。第二年三月,我雕章琢句,荣登礼部进士榜,名列甲榜第四,并于这年年底赴扬州任淮南签书
判官,告慰早已心枯的母亲。属(zhū):适值,刚好。群彦:国家才德兼备的士子。下国:谦阋,指自己的居所江宁。王畿(jī):京都汴梁,现开封。庭闱:父母居室,这里借代母亲。青衫:卑职的官服。
    ⑧扬州地势低洼,莽莽平川,每当登上巍峨的庙塔,江南家乡苍翠的山岭,仿佛就呈现在眼前。在判官第二年的任上,归心突然就像风中的旌旗,无法抑止。庳(bì):低洼。翠
微:苍翠的山色,这里泛指青山。霍:突然。
    ⑨我忝居漕府,递送文书,虽职位卑微,但由于水运粮食,事关民瘼,济困救急,上下同一个心思。我爱我的职责,更思念阔别多年的家乡。终于在暮春三月,劲橹扬帆,横渡
长江,很快回到临川。高堂拜祖母,捧手泪纵横。漕府:水路运粮机关。腾:传递。乱:横渡。
    ⑩临川城郭依旧,相识不多,只剩下追怀往事,随意走走,兴味已经不多了。于是翻过几座山门,来到舅父家。从前绕膝的小孩,已经衣冠楚楚,高大成人了。信马:随意走
走。宛然:一点不变。舅馆:舅父母家。髫(tiáo)儿:小孩。颀(qí):长。
    ⑪已到了秋色满山,花草枯萎的季节,我还是依依不舍,不愿离去。于是宴请诸表弟,开樽痛饮,请不要拒绝我的盛情。丘樊:山林。腓(féi):枯萎。骖騑(cānfēi):驾在车辕两侧的马,这里泛指马。毋予违:不要拒绝我。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长诗,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时诗人23岁,正在淮南签书任上,颇有衣锦还乡、意气风发之概。全诗六十句,一韵到底,回忆他23年的人生经历,是目前我们可能查阅到的他的第一首诗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一个书宦之家,由于父亲中年病故,十多口之家骤然处于绝境。他上有两兄,下有四个弟弟,还有三个小妹妹,三年守丧,吃遍钟山的野菜。这并没有把他的意志轰毁,相反,却激发他更加发愤图强。他那骄示有宋一代的渊博学识,就是在这个时期自修铸造起来的。居丧之后,在七兄弟中,他第一个中礼部进士,在839人的进士榜中,他名列甲榜第四。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他自强不息的阅历,也窥视到他坚韧性格的形成。可以说,此诗是研究王安石不平凡人生的入室前导。全诗结构严整,文字古朴典雅,流利简洁,意趣盎然,吟哦咀华,一股昂扬向上的朝气扑面而来,在宋诗中,不失为上乘之作。

与外弟饮①

一自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①。

不知乌石冈头路②,到老相寻得几回。

   【注解】
    ①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时诗人23岁。是在访抚州金谿舅家表弟时写下的。 
    ②六年:应是仁宗景祐三年青(1036)。前诗“丙子从亲走京国”惧,说的就是六年前的饯别,与父亲水陆兼程到京城的事。  
    ③乌石冈:由临川到金黔必经的一个山冈。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时在签书淮南判官任上,回临川拜见祖母,顺访舅家表弟。一别六年,相见情深。乌石冈头,道路崎岖,走一趟很不容易。一想到老能有几次相见,几个六年,就倍感亲切、爱惜。言简意深,与唐顾况的“一别二十年,人堪几回别”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诗人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首绝句,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