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安石千年华诞·《王安石诗词选连载3》
杜甫画像①
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
力能排天斡九地③,壮颜毅色不可求。
浩荡八极中④,生物岂不稠。
丑妍巨细千万殊,竞莫见以何雕锼⑤。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⑥。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⑦。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⑧。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⑨。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⑩。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飀。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
所以拜公像,再拜涕泗流。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注解】
①这首诗作于皇韦占四年(1052),时诗人32岁,通判舒州。
②元气:天地间的原始物质。侔(móu):相等。
③斡(wò):旋转。九地:九州大地。这句是说,杜甫有扭转天地之力。
④八极: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的极限,即大地最边远的地方。
⑤雕锼(sōu):雕刻。这两句意谓在他笔下,不论万物千差万别,都可再现。
⑥不期毕生穷途潦倒。
⑦衣服穿破了只能东拆西补,饿走半个国家。
⑧安史之乱,妻儿先后都死去了。
⑨他吟哦诗作,为朝廷分忧。
⑩他希望天子圣明,臣子个个都像伊尹和周公。
飕飗(suōliú):风雨交加,寒气逼人。
李绅,曾官至屯田,故称李屯田,他是中唐乐府运动的先导,世传《悯农二首》。屈,应是屈原,他是楚辞《离骚》的作者。嗟时之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呼唤“嗟,来食!”如同吆喝牲口一样的人。
面对杜甫画像,想起他的为诗、为人,就情不自禁地涕泗俱下。涕:这里特指眼泪。泗:鼻涕。
如能起死回生,我愿交他为友,拜他荛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乐府体杂言古诗,每句五言、七言、九言不等。在王安石眼里,杜甫一身充满天地正气,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他把天子、百姓放在心上,为他们分忧。在他的笔下,宇宙万物,美丑巨细,无不雕锼毕现。但他养不活他的妻子儿女,逼着他饿着肚子,跑遍半个中国。天道酬勤,而对杜甫却是如此不公。这有安史之乱的历史原因,也是天子之不圣。联想到自己在舒州通判任上作为郡守的副职,面对“市有弃饿婴”,“十室灾八九”的惨状,却无所作为,深感为官与为人,就如同戴盆就难以望天一样。所以,他特别推尊杜甫,也推尊李绅与屈原。
王安石的诗作,造诣最高的,应推他的古体诗乐府。他创作这种诗,处处得心应手。状物抒情,咏史怀古,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景致、事物、人物,各种素材为其所用。屈原、杜甫、李绅,与王安石一样,以爱民之心为心,置个人的安危与穷困于度外。他们怨治道之不公,哀世道之不平。“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诗句),这都是乐府中的警句,也是王安石毕生乐意仿效的。
诗言志。这首乐府体古诗,表明了诗人毕生要以杜甫为师,愿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中,与同情百姓疾苦的屈原、李绅等辈同游的心迹。全诗洋溢着一腔浩然的正气,足以催人奋起。
壬辰寒食①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④。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⑤。
【注解】
①壬辰,即宋仁宗皇韦占四年(1052)。诗人时年32岁。通判舒州。此诗系清明至金陵为其父扫墓而作。
②首联:客居异乡,思绪就像春风中的千万柳枝,上下飘舞着。借景以烘托心绪不宁。
③寒食:清明为亲祖扫墓。冶城:古城名。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此冶炼而得名。故址在南京市朝天宫一带。这里以冶城借代金陵。颔联写在父亲墓前,深感壮志未申,泪洒江潮。
④巾发:巾冠下的鬓发。颈联是说,年届老成,鬓发斑白,朱颜凋谢,深感事业无成。
⑥轩冕:卿大夫的车和礼服。渔樵:打鱼砍柴,借代退隐。结联是说,还未体味到官场的乐趣,就希望归隐山林湖海。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五言律诗。全诗情绪不高,大有官场失意之慨。
在诗人的笔下,春风杨柳万千条,不是在舒发一种向上的朝气,而是在发泄他乡不畅的万端思绪。通判舒州,面对千7)-饥馑灾民,自己只能发廪赈济,还要受到种种阻难。作为朝廷命官,对苦难的百姓,无所作为,完全不像三年前在鄞县县令任上,发展生产,让他们得以自救。面对父辈在天之灵,自己却蹉跎岁月,未老先衰,竟至于萌生恬退归隐的念头。
读着诗人这首诗,就如同面对一面镜子,丝丝缕缕,处处是真。“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人们读出的不只是惆怅,还有埋在心底深处的一股豪气,期待他的宏图壮志能够得到施展。
宣州府君丧过金陵①
百年难尽之身悲,眼入春风只涕演②。
花发鸟啼皆有思,忍寻常棣脊令诗③。
【注解】
①宣州府君:王安石对他的长兄王安仁(字常甫)的尊称。宋仁宗皇祜元年(1049),王安仁中进士下科补宣州司户。三年三月卒,寿三十七。四年四月,葬于金陵钟山其父王益之墓东南五步。
②涕演(yí,又读tì):涕泪涟涟的样子。演:鼻涕。
③常棣:《诗经·小雅》有《常棣》篇,召公欢宴兄弟时写的。《汉书》引用时写成“棠棣”,相沿成习。后人就把“棠棣”比喻为兄弟情谊。脊令,见《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
兄弟急难。”后用“脊令”比喻兄弟。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作于皇祜四年(1052)四月,诗人时年32岁,在舒州通判任上。
这首诗情感极为深沉,运思十分精巧自然。都说人生百年易尽,而哥哥你37岁就与世长辞,抛下两个未成年的侄女和有病在身的嫂子,一切悲哀均集于一身,怎不是百年难尽呢?在这春风骀荡的日子里,我把你安葬在严父的墓旁,真是无言以对,只有涕泪淋漓。在这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季节里,我要忍着眼泪,在常棣与脊令中去寻觅有关兄弟永诀的诗章。春风、花发、鸟啼,都是生机勃发的辞藻,常棣、脊令又是何等典雅的字眼,在这里都融化成无限伤痛的情怀。
喜庆容易写得典雅,哀丧也能写得典雅,这就是这首诗难能高明之处,值得反复吟哦。
发 廪①
先王有经制,颁赉上所行②。
后世不复古,贫穷主兼并③。
非民独如此,为国赖以成。
筑台尊寡妇,入粟至公卿④。
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⑤。
大意苦未就,小官苟营营⑥。
三年佐荒州⑦,市有弃饿婴。
驾言发富藏,云以救鳏茕。⑧
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
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⑨。
兹地昔丰实,土沃人良耕。
他州或皆窳⑩,贫富不难评。
豳诗出周公,根本讵宜轻⑩。
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
【注解】
①发麋(lǐn):打开粮仓,赈济饥民。
②经制:经国治世的制度,颁赉(1ài):颁发赏赐。
③兼并:将别人的土地、财物吞并过来。
④入粟;纳谷买官。批判官场的两面作风。
⑤井地平:以殷周时的井田制来抑制兼并。
⑥营营:这里是辛苦奔波的意思。
⑦三年:宋仁宗皇祜三年至五年,王安石通判舒州。府治在怀宁,今安徽西南部。
⑧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借皇帝的旨意。开仓救穷。鳏(guān):元妻或丧妻的人。茕(qiōng):孤单无依。鳏茕,泛指鳏寡孤独,无所依归的人。
⑨罢(pí),通“疲”。罢弱,指疾病困苦的人。
⑩酱窳(zǐyǔ):不勤奋,俗话偷懒。
豳(bīn)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也称豳风,共七首,第一首就是《七月》,写奴隶深受剥削,劳动与生活极为艰辛。相传是周公告诫成王的诗。根本:民,百姓。民为邦本,所以称根本。讵(jù)宜轻:意即岂能等闲视之。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作于宋仁宗皇祜五年(1053),时诗人33岁。写此诗时,正是王安石在舒州通判任上的第三年。按照宋代体制,州郡除设知州或郡守之外,还设通判。通判虽为副职,实为朝廷监理,可以通天。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充分表达了他亲民爱民的思想。他理直气壮地认为,开仓赈济是经国治世的一种制度,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做的。后世治国,主张兼并,卖官鬻爵,因此造成“丰年不饱食,水旱弃饿婴”的惨象。三年来辅佐治理荒州的亲历亲见,使他深切地认识到民为邦本的哲理,因此他提出应以殷周时的井田制来抑制兼并的主张,以周公告诫成王的《七月》引为教训。诗人意犹未尽,继而又写了《感事》、《兼并》两首五言古诗,与本诗所作的“筑台尊寡妇,入粟至公卿”的大胆批判一样,向最高的当局发出“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的警示,说如果“俗儒不知变,兼并赖以成”的政治局面持续下去,那么,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民变就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此尖锐的铮言,即使在杜甫的诗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感 事①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②。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③,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④。
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⑤。
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⑥。
况是交冬春⑦,老弱就僵仆。
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⑧。
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⑨。
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⑩。
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
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
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
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
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注解】
①这首诗作于仁宗皇韦占五年(1053),即通判舒州的第三个年头。时诗人33岁。感事,就是有感于官场的积弊,国事的危殆。
②在野:少年时在乡村。黔首:农民百姓。
③剽盗,拿起刀锤,抢劫造反。
④这两句是说,担心官吏无所作为,造成百姓十室九灾。
⑤农民耕地,粟麦无收,投诉无门。赇(qiú):贿赂,手信,见面礼。
⑥间关:艰难跋涉。见省:被接见。笞(chī)扑:用鞭拷打。两句的意思是:即使艰难跋涉能被接见,但刑罚很快就会跟上来。
⑦交冬春:冬末春初,正是饥寒交迫之时。
⑧这两句是说,州官正关好仓库,县吏又逼着交租赋。百姓不堪负担。
⑨铢两征:征收赋税,榨尽铢两。铢两,古时重量的最小单位。坐逮:坐等。这两句是说,乡邻百姓被征收到一无所有,眼巴巴坐等着那空空如也的田地来年的收成。
⑩赀(zī):通“资”。物资。桀,夏朝的暴君。这里是泛指不忠职责的官吏。两句的意思是,从官库里赈济灾民一点生活物资,不关心民瘼的府吏马上就会出来制止。
这两句的意思是:直至把百姓逼昏了,他们才高兴,还恬不知耻地自称是父母官。
竭(qiè):去。竭来:来来往往地奔忙。佐:辅助。通判是知州的副手。懔懔(lǐnlǐn):严肃,一本正经。这两句是说,往来奔忙,辅佐知州治理穷困的舒州,虽堂堂正正,但内心常常感到惭愧与自责。
内心充满矛盾,过去所同情的百姓,现在也要他们承当罪责。
乘田:管理牧场饲养六畜的小吏。这两句是说,做农牧小吏,这本来是圣人所勉励的,可惜这又是非我所长,深感不称职。
内讼(sòng):内心自责。这两句是说,我常常内省自责,值得共同忧虑的是广大治理州郡的同僚们,他们的好坏将决定国家的命运。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此诗时,王安石做地方官已有十年,所历所见,使他深感宋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而官逼民反的征兆已初露端倪。这首诗正写出了他内心的隐忧,同时,字里行间也显露出他作为政治家的思想锋芒。他敢于摆出“丰年不饱食”、“十室灾八九”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而对于地方官吏,只知催租逼赋,不事体恤,无所作为的状况,更是忧心如焚,指出广大治理州郡的同僚们是不称职的。当然,这只是揭示了宋王朝的病灶,还拿不出对症的良药。
奉酬永叔见赠①
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②。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坐中③。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④。
①这首诗作于嘉韦占元年(1056),诗人时年36岁,在京为群牧判官。欧阳修(字永叔)还朝,这是他们之间第一次会晤,遂有“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之句。以韩愈的诗文来比况安石,赞许有加,传为北宋文坛佳话。这首七律,是王安石惴惴不安的酬作。
②孟子:宋儒认为《孟子》是千百年来不传之绝学,唯孟子得以独尊。窥:偷看,这是谦词。韩公即韩愈。韩愈文章,是司马迁之后的第一人。何敢,这里也是谦词。王安石青年时期学习韩文,崇拜其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学识的渊博,对韩愈的言论已有所分析。可参见《韩子》、《送潮州吕使君》两诗的分析。
③这两句是自揭己短,自报家门,不拘小节,显得轻松、诙谐。倒屣(xi):趿拉着鞋,把鞋穿反,喻小节。
④贶(kuàng):赏赐,赠送。这一句是说,您的诗作作为赏赐是我的荣幸,如果把您的嘉许拿去夸耀,那是很不合适的。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律诗。是王安石与欧阳修的第一次会晤,酬答对方赠诗所作。赠诗恢弘豪放、气势凛然,酬答诙谐得体、轻松自如,不愧为北宋两大手笔。
首联委婉,不亢不卑。传道雄心不减,强学韩文已非当年,而抑扬批判,却是有增无已。
颔联对仗工整,“他日”对“终身”,妙在意在言外。他日学孟子可以,终身学韩愈是做不到的。但表达“何敢”,显得委婉,进退自如。
颈联对仗,更是令人捧腹。抠衣、倒屣,俗得不能再俗,却被他自如地请进大雅之堂,成为有名的工对。这种自揭疮疤,自报家门的勇气,表面是自谦,骨子里也是一种自信。
结联出句承上启下,对句称谢点题。
我们从两位诗人之间的交往中,窥见他们从容不凡的气度,为诗、为人,尽在其中。“不学诗,无以言”,又得到印证。
【附录】
欧阳修《赠王介甫》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樽酒盍留连。
韩 子①
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②。
力去陈言夸末俗③,可怜无补费精神。
【注解】
①韩子:韩愈。这首诗作于嘉韦占元年(1056),诗人时在汴京群牧判官任上,年36岁。
②这两句大意是说,人生百年很快就过去,生前传道是真是假,应由后人自由评说。
③陈言,是指韩愈的名言“惟陈言之务去”。夸末俗:只受末流社会的俗士夸奖。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诗人青年时期在扬州给朋友的赠言为“要以孟韩之心为心”,对韩愈的崇拜,可谓五体投地。随着年龄和学养的增长,现在开始采取批判的态度。他的持论,经得起推敲:人生百年很快就过去。生前认为传道是真,死后还有人承认吗?客观一点就是允许后人自由评说。他的切入点就是拿韩愈最为人们称颂的名言“惟陈言之务去”来开刀。在王安石看来,这句话只能在末俗中流播。对“陈言”一词,很难界定,是以个人的好恶还是以古奥为标准?王安石本人在很多诗什中就专爱用古字古义,而且十分称赏,颇有影响。结联实际上是对韩愈这一名言的否定。“夸末俗”,近于鄙夷不屑;“可怜无补费精神”,颇有讽刺意味与挑逗神情。
批判精神,是这首七绝的灵魂。归结到一点就是:对古人及其文学艺术的见解与主张,应该允许自由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人这种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在宋代应该说是相当先进的。而对于自己过去的见解与言论,敢于不断去修正,也是需要实事求是的勇气的。
平山堂①
城北横江走翠虬②,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③。
墟落耕桑公恺悌,怀觞谈笑客风流④。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⑤?
【注解】
①诗人原注:平山堂在扬州城西北五里,大明寺侧。庆历八年(1048)二月,欧阳公以起居舍人知制诰,来牧是州。假日将僚属宾客,过大明佛寺,登古城,遂撤废屋,为堂于寺庭之坤隅。江南诸山,拱列檐下,若可攀取,因名之日平山堂。
②虬(qiú):古代传说的有角小龙,也称虬龙。
③岑(cén):小而高的山。岫(xiù):峰峦。
④恺悌(kǎitì):和颜悦色,平易近人。觞(shāng):古时酒杯。
⑤岘(xiàn)首:小的高山头。不(foǔ):通“否”,读轻声。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律诗。嘉裙元年(1056),欧阳修在《致王介甫书》的信中说:“近得扬州(刘敞)书,言介甫有平山诗。尚未得见,因信幸乞为示。此地在广陵为佳处,诸公录于文字,甚幸也。”在此情况下,王安石的《平山堂》才送进欧阳府上。《平山堂》创作时间,应在嘉祜元年至二年之间。
首联介绍平山堂座落在扬州城西北青翠如虬龙的蜀冈上。登堂就可嘹望江南两三州,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写平山堂的地势,站在堂前的朱栏上,就可以看清太阳从淮北的群山冉冉升起,可以看到江南的岫色云彩与平山堂的碧瓦一齐升腾浮动。
颈联写平山堂的主人对周围村舍的耕桑农民,和颜悦色,盛情好客,怀捧酒杯,风流云集,谈笑风生。把欧阳修风流倜傥,举止平易近人的风度描写得栩栩如生。
最后采用反诘的口吻作结:登临江淮最高的山头,能有登临平山堂如此壮观吗?
诗人盛赞平山堂的壮观,同时也称颂欧阳修选址的眼力与建堂的魄力;平山堂能成为江淮地区千年的胜迹,欧阳修功不可没。
河北民①
河北民, 生近二边长苦辛②。
家家养子学耕织, 输与官家事夷狄③。
今年大旱千里赤, 州县仍催给河役④。
老小相携来就南, 南人丰年自无食 ⑤。
悲愁白日天地昏, 路旁过者无颜色⑥。
汝生不及贞观中, 斗粟数钱无兵戎⑦!
【注解】
①这是王安石早期的诗作,应是仁宗嘉裙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前后的作品。写的是由舒州通判至群牧判官,过河南人京所见所感。
②二边:与河北毗邻的辽和西夏。是北宋臣服的两大敌国。
③事:侍奉,服侍。夷:西夷。这里指西夏。狄:北狄。这里指西夏。狄:北狄。这里指辽国。
④河役:做修河筑堤的劳役。这两句的意思:今年大旱饥荒,还得抽丁壮去服河役。
⑤就南:从河北逃荒到河南。南人,指河南、江南的百姓。丰年自无食,是说南粟北运以供北兵备胡,即使是丰年,自家也没饭吃。
⑥这两句是说,河北逃荒来的男女老少,处于绝境,白天和黑夜一样过,南边过往的人也是面有饥色。
⑦贞观:唐太宗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对臣下说他有二喜:一是连年丰收,长安斗粟市价只值三四钱;二是北虏臣服,边境无患。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歌谣体的杂言古诗。诗人赴群牧判官任,自南向北,一路所见,民生凋敝,他不是冷漠旁观,而是哀其不幸,思忖着国家的未来。这回,他瞩目于“河北民”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饥荒而流离失所。这其中有天灾大旱、徭役苛重等原因,但主要是屈辱的边备国策所造成。每年要赐给西夏七万两银、十五万三千匹绢,输纳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这才是导致举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遇到天灾凶年,南人北人,就谁也顾不了谁。而出路在哪里呢?诗人想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对臣下所说的“二喜"。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与其说是对灾民生不逢时的感叹,不如说是对国家未来出路的思考。
南 浦①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②。
【注解】
①南浦: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旧有南浦亭,章江在此分流。本诗诗题即此地。清嘉庆南昌府志有此记载。诗人取意于唐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句。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二月,王安石自常州知州移提点江东刑狱。这首诗,应是写于这一年,时38岁。
②日落,强调时间,暗示游一整天。画桥西,点明地点。不写游兴,而游兴自明。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五言绝句。写于提点江东刑狱任上。首句别开生面,舟赴南浦,不是跟着人去的,而是冲着花去的,令人提神。二月花期正盛,不写花色迷人,却写回舟迷路,侧写反衬,不步陈规。不写花香袭人,却反过来写那幽香无处可寻。不正面写游兴,却写落日画桥,强调畅游整整一天,使游兴自显。全诗空灵清雅,意在言外。吟咏这样的神品,如品绿茶,饶有余香。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