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纪念王安石千年华诞·《王安石诗词选连载2》

2013-01-24 15:05:17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虎  图①

壮哉非罴亦非躯②,目光夹竟当坐隅。
     横行妥尾不畏逐,   顾盻欲去仍踌躇 ③。
 卒然我见心为动④,熟视稍稍摩其须。
    固知画者巧为此,   此物安肯来庭除⑤。
    想当槃礴欲画时,   睥睨众史如庸奴⑥。
    神闲意定始一扫,  功与造化论锱铢⑦。
 悲风飒飒吹黄芦,  上有黄雀惊相呼。
    槎牙死树鸣老乌,  向之俯啄如哺雏⑧。
    山墙野壁黄昏后,  冯妇遥看亦下车⑨。

     【注解】
  ①虎图,画赏析。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②罴(pí):马熊。豸区(chū):古书上的兽。
  ③妥:下垂。顾盼(xì):向周围怒视。
  ④卒(cù):通猝,突然。
  ⑤庭除:庭前阶下,庭院。
  ⑥槊(pán)礴:席地而坐,随意伸开两腿,即箕踞。睥睨(pinì):斜视,不屑置顾的样子。
  ⑦锱铢(zīzhū):古代最小的重量单位。论锱铢:比轻重,比高低。
  ⑧槎(chā)牙:参差不齐。雏:小鸡,小鸟。
  ⑨冯妇下车:冯妇,晋国人,善打虎,见到有人打虎,他就下车参与。这里说,这画过于逼真,冯妇见之也会误认为真虎。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画赞诗。它赞美画家画功与造化等量齐观。你看,画中的虎,其身之壮,非熊罴所能比拟,双目怒视如镜,垂尾横行,前后顾盼,威风八面。乍看动人心魄,以为是真虎闯进庭院,熟视摩其胡须,方知是画。画面上除猛虎之外,还有悲风飒飒中的黄芦,空中还有几只黄雀惊相呼叫。画的另一侧,还有参差的枯树,树上落着_只乌鸦,正怒视着地上的几只小乌。设想当这幅虎图出现在“山墙野壁黄昏后”,即使是打虎的老手冯妇猝然一见,也会猛然跳下车去参与搏击。诗人揣摩这幅画之所以画得如此逼真,肯定是因为画家睥睨画史上的所有相关同人,神闲意定,一扫而成。全诗语言,斩截利落,一气呵成。读者能不感叹诗人赋物造诣,近于鬼斧神工?在宋诗的画赞中,此诗不失为上乘之作。

丙戌五月京师作二首①

   北风阁雨去不下,惊沙苍茫乱昏晓②。
传闻城外八九里,雹大如拳死飞鸟。

浮云离披久不合,太阳独行干万物③。
谁令昨夜雨滂沱,北风萧萧寒到骨④。

     【注解】
  ①丙戌,即庆历六年(1046),时诗人26岁,签判淮南判官秩满,由临川至京师请外任,适逢五月雨、雹、北风,赋七绝二首。
  ②阁,通“搁”。这两句大意是:北风之后就是下雨,交相而来,卷起的沙尘昏天黑地,难分白天与黑夜。
  ③这两句是说,天气异常,随后就是干旱。浮云离披,意即晴空万里,浮云飘散。
  ④昨天夜里忽然又下起滂沱大雨,随之而来是刮起彻骨北风。五月刮彻骨北风,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年头,气象、时序都变了。这是灾异的征兆。据《宋史》记载,北风、雨、雹、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年夏天。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两首七绝。诗人当时正窘迫地呆在船上,等待京外官额,以济家中的穷困,所以对当时气象尤其敏感,连续写了几首有关灾变的近体诗和如何对付灾变的相关书信与文章,提出如何解决灾变的方略。这两首近体七绝,直白写实,如同新闻报道。在自然常识上,提供这样的认知:在地震到来之前,是有若干反常征兆的。诗人客观如实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了,也是一种贡献。选注这两首诗,主要是看中它的这点认识意义,所以也就不去求诸诗味诗趣了。

除夜寄舍弟①

一尊聊有天涯忆,百感翻然醉里眠。
酒醒灯前犹是客,梦回江北已经年。
佳时流落真何得,胜事蹉跎只可怜。
唯有到家寒食在,春风同泛滪溪船。

     【注解】
  ①这首诗作于庆历六年(1046)除夕,在汴京写给临川的四个弟弟。
  ②尊,同“樽”。除夕之夜,远隔天涯,无法与诸弟共叙天伦之乐,只有客船与樽酒陪伴着,真是浮想联翩,不胜百感交集,但求醉中成眠。
  ③京中职馆,高消费令人咋舌,不敢问津;京外官职,只得一等再等,不觉一年过去。
  ④青春流逝,好事多磨,不胜嘘唏。
  ⑤寒食:清明节前后共三天不生火做饭。或称清明为寒食节。灏溪,在临川。结联是说,预期明春就可回家。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律诗。作于庆历六年除夕。诗人流寓京城,日食窘迫,岁月蹉跎,但在诸弟面前,显得淡然、轻松,“酒醒灯前犹是客,梦回江北已经年”。结语充满自信,乐观,“春风同泛灏溪船”,肯定明春就可回家与诸弟团聚,没有丝毫孤单之感。此诗总体给读者的印象是:诗人在窘迫中从容应对,展示出其坚强性格的一面。在艺术技巧上,前三联对仗工整,是经意的杰作。应了前人“穷而后工”的嘉言(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读诏书①

去秋东出汴河梁,已见中州旱势强②。
日射地穿千里赤,风吹沙度满城黄③。
近闻急诏收群策,颇说新年又亢阳④。
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⑤。

    【注解】
  ①庆历七年(1047)三月,仁宗下了诏书,形势严重,去年大地震,震中在沧州、登州一带,旁及荆湖,幅员千里。今复大旱,自冬至春,旱噗(hàn)未已,五种不入,农失作业,人心惶惶。诗人当时正在汴梁开封,有感而写下这首近体七律。
  ②汴河梁:汴河桥,在开封东门外。中州:河南省,泛指中原一带。
  ③度:这里是移的意思。
  ④亢阳:阳光炽热,久旱不雨。
  ⑤这一联,话中有话。大意是:我自己纵有好的解难对策,也因人微言轻,难以上达,现在只好苦了皇帝孤家寡人心忧天下了。参见他同年写的《与马运判书》。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律诗。诗人在签书淮南判官秩满之后,到京求职,希望谋职京外,降低生活费用,以解决二十多口之家的口食。一等就将近两年,只得以小船为家。即使日子窘困,他始终不忘家国,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前三联描写中州旱势严重,赤地千里,即使是京城,也是风吹沙度,满目黄尘。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仁宗频频自咎自责,以期抑制上天之怒。全诗警策,独在结联。“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我们仿佛看到年青的政治家已胸有成竹,站在急风骤雨的潮头,在离开京都赴鄞县就任之前给仁宗皇帝来个会心的幽默。
    究竟他难以自献的“贱术”是什么呢?同年年底,他给顶头上司江淮荆湖两浙转运判官马遵的回信上说,今年东南饥馑如此严重,汴水断流,漕运受阻,京都物价必然上涨,京畿兵食将成问题,心照不宣的民变迫在眉睫。如果仍用以往加重赋税的办法,这无异于关起门来去要子女献钱财。解决当前国家穷空的办法,就是用民力,开财路,济民穷。一句话,向老天爷要粮食。京畿的驻军要分流,就食各州郡。可惜我人微言轻,皇上也听不到我的这些建议,希望你能替我转达,以济当前国家之困。一个刚刚就任的鄞县知县,就有如此的眼力与魄力,当朝的宰辅,也未曾有人提及。所以,“心忧天下独君王”就不仅仅是一种诙谐与幽默,简直就是批判与讽刺了。

寄二弟时往临川①

   萧条冬风高,吹我冠上霜②。
   我行岁已寒,悲汝道路长③。
持以犬马心,千里不得将。
使汝身百忧,辛苦冒川梁。
青灯照诗书,仰屋涕数行。
不有亲戚思,讵知远游伤。

     【注解】
  ①这首诗大约写于庆历七年(1047)初冬,时在鄞县任上。王安石有四个弟弟,二弟叫安世。
  ②这两句是写初冬季节,万物萧条,风蔼以御寒。
  ③这两句是推己及人,我赶路已深感寒冬的艰辛,更何况你水陆兼程,山路崎岖,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临川。
  ④这两句是说,即使怀有犬马之心,为你驱遣,相隔千里,也是帮不了忙,解不了累。
  ⑤这两句是说,祖母年高,探视奉养,使你身集种种忧劳,冒着长途跋涉的辛苦。
  ⑥这两句是说,每天夜晚,青灯照着书屋,抬头环视再也见不到你熟悉的身影,我就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
  ⑦这两句是说,没有经历过亲人离别的牵挂,哪能体味到远行的煎熬。讵(jù):岂,哪能。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应是作于庆历七年初冬,时诗人27岁。他的二弟安世回临川,探视年高的祖母,路远形单,又是高风的寒冬,想替他分忧又无从下手,不胜惦念,不胜伤感。是一首抒兄弟情怀的诗。
  用五古抒怀,这是王安石之所长。章法疏密,伸缩裁剪,比之律诗,自由度高。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为一个层次,整齐划一。先从季节落笔,初冬萧条,高风严霜,已为旅途增加难度。紧随其后是推己及人,我赶赴鄞县,是往东南沿海,尚感风寒,更何况你是沿着西北方向,路途遥远崎岖呢!艰辛又增一层。然后是掏心窝的四句话,足以令人酥心。最后写青灯怀远,热泪纵横。层层铺垫,言尽意深。

鄞县西亭①

收功无路去无田,窃食穷城度两年②。
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③。

     【注解】
  ①西亭:鄞县县城,县衙所在地。这首诗,应是作于庆历八年(1048),时年28岁。
  ②收功:不搞政务。去:离开。窃食:谦词,混饭吃。这一联说白了就是:回家种田没田地,不从政全家就没饭吃,在两难选择中,在西亭这个穷城中,一呆就是两年。
  ③养风烟:这里是树新风的意思。全联是说:治鄞两年,从容应对,栽花植竹,轻松潇洒,颐养新风,人生一快。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绝。作于庆历八年,时任鄞县知县已两年。这是王安石首任地方志,以爱民为心,关心民瘼,不因循守旧,从容应付,胸有成竹,充分显示出其过人的才干。十一月刚抵县衙,他就用12天的时间,步行考察了14个乡,拜访老者,摸清了鄞县临海,沟壑纵横,不怕涝,只怕旱的基本情况。于是决定利用冬闲,发动民力,浚渠川,起堤堰,决陂塘,大兴水利。又贷谷与民,低息以偿,以度青黄不接之时。他以治国之才去治理鄞县,处处游刃有余。“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这一联,活画出他小试锋芒,用新套路,治民有成,称心得意的闲雅神态。全诗揶揄风趣,左右飞逢源,随手拈来,自成一格。剩下的就只有嫉妒的份了。

登飞来峰①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③,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解】
  ①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宋仁宗皇占祐二年(1050),诗人作鄞县知县秩满,归途游杭州有感,作七律《登越州城楼》和《登飞来峰》这首七绝,直抒怀抱。
  ②飞来山: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里,见飞来峰像天竺的灵鹫峰,顺口说:“不知何时飞来?”飞来山由此得名。千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其高。
  ③这里,王安石有感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另拓新意。浮云:原隐喻邪臣蔽贤。在此泛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障碍,也可以是指蒙蔽真理或正义的事物。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时诗人30岁,刚从鄞县秩满归临川,途经杭州。三年治鄞,他坚持实地考察,有规划地兴修水利;时值江南饥荒,实施青苗法,贷粟于民;积极开发民力,发展生产,生民财以救治民困。这些弃旧鼎新的举措,不仅深受鄞县百姓的欢迎,而且享誉海内,朝臣风闻雀跃,争相推荐,使他在仕途上更加踌躇满志。
  他登上越州城楼,放眼嘹望,满目青山,秋水如练,意兴正浓。又登上飞来峰,时值雄鸡报晓,红霞喷薄,一派旭日东升的景象。这不正象征人生灿烂的前程吗?此时此刻,诗人诗心为之撩开,视野顿然开阔,畅想的闸门洞开: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敢于面对国家业已形成的积分积弱的颓势,为国分忧,奋起革新,就一定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富民强。这就好比站在飞来峰的千里塔上,高赡远瞩,纵然有过眼云烟,还能遮住你的视野吗?
    全诗气势磅礴,寄托幽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卓尔不群的襟怀与气概。这是未来宋代伟大改革家吹响的第一声号角。读者还可从中领略到王安石有李白那样的豪情。

游杭州圣果寺①

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
下视楼台处,空多树木苍。
 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
    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②。

     【注解】
  ①这首诗作于宋仁宗皇韦占二年(1050),时诗人知鄞县秩满,归临川路经杭州。圣果寺:佛寺。圣果:即正果。佛教修行所达到的境界。因依佛圣所得,故称圣果。
  ②富阳,在杭州市西南,富春江的左岸。钱塘江自桐庐至萧山闻堰段称富春江,是著名风景区。
【说明与评析】
      这首近体五言律诗,作于宋仁宗皇祜二年,时诗人30岁。这首抒情山水诗,清新俊逸,隽永可人。首联写圣果寺在山水环抱之中,给人一种脱俗的自联是流水对,登高俯视所见,楼台四周,林木苍翠,给人一种幽雅深邃的美。颈联写仰望所见,东边是钱塘江上的浮云连着海气,景象万千;西边是落日余晖,映照在宽阔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水天跃金,给人一种朦胧的美,壮观的美。结联写笛声,也是流水对。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一种悠远的美,吟味再三的美。
  这首律诗,在对仗上很有特色,很有创造性。足以反映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律诗中至少有两对,即颔联与颈联。可以是工整对仗,称工对;也可以是流水对,上下两句,一意相贯。仅此,往往被诗家视为畏途。而王安石却从容自如。结联一般可以不用对仗,但他却巧妙地运用了流水对——“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使全诗的意境为之开阔,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王安石近体诗最长于捕捉景物形象,其和手段是细致观察,其手法是自描。登高临之视觉,或诉之听觉,左右逢源,意到笔驰,俊逸清新。这首五律,足以反映他在这方面的成就。

泊姚江①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
   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②。

     【注解】
  ①姚江,在浙江东部,余姚南,又名舜江、舜水。源出太平山及菁山,北流叫通明江,东流入余姚,称姚江。
  ②层城:据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层城九重,分为三级:下城叫樊桐,一名板桐;中层叫玄圃,一名阆风;上层叫层城,一名天庭,为天帝所居,上有不死之树。(见《淮南子·地形》、《水经注·河水》)
【说明与评析】
  这首近体七言绝句,作于仁宗皇祜二年(1050),时诗人30岁。他知鄞县秩满,归临川时,泊舟姚江。沿途所见,山如碧浪,水如青天。驻足其间,宛入画廊,如临仙境。九重天庭,莫过如此。诗如彩绘,画如层城。不是仙居,胜似仙居。全诗即景即兴,直抒襟怀。诗人的思绪,正如眼前的翻江碧浪,而改天换地的腹稿,就从这里起笔。

葛溪驿①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解】
  ①葛溪驿:驿站名,在江西弋阳,处在临川前往钱塘的交通线上。本诗作于皇韦占二年(1050)。
  ② :也称滴漏、漏壶,古时计时器。未央:未尽。漏未央:漏夜未尽,夜正长。缺月:残月。缺月秋床,应是深秋的后半月,点明时令与未眠。
  ③病身:旅途劳顿,秋凉而身体不适。归梦:与病身相对,本应理解为梦醒。但放到全句中就不知所云。如果把它放到上下联去理解,作归省如梦,似乎就更妥贴些。很多国事家事正萦回脑际,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不知劳顿,也就不觉山长水远了。
  ④岁时:时令与收成。这里特指东南连年干旱,收秋不好。这事关国家与民生,情感马上就严肃激动起来。凄凉,是写景色,也写心境。
  ⑤鸣蝉乱耳,鸣蝉成为噪声,反衬诗人行役心烦。蝉抱半黄桐叶嘶鸣,描写前景堪忧。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宋仁宗皇祜二年(1050)赴任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的旅途上,诗人时年30岁。
  这是一首慷慨的悲歌。诗人把近几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虑都集中起来,浓缩在这短短的四联八句五十六个字中。三年前在京都求职,经历了京畿大旱,汴河断流,五种不入,举国恐慌的全过程;随后到鄞县任职,眼见江南几省大旱,他小试用民力,开民财,济民困,外加贷谷与民,立息以偿的办法,才摆脱全县免于饥馑的局面。这回归省临川,这个十数口之家的知县,也是捉襟见肘,艰难备尝,更何况天下的饥民与百姓呢!今晚,躺在远离乡井的驿舍,面对残月昏昏,一灯明灭,秋肃风寒,耳听更漏滴,鸣蝉声声,搅得浮想联翩,夜不成眠。联想到舒州是个偏僻穷困的地区,通判虽晋了一级,但这毕竟是个副职,不能像知县那样主宰一方,可以随意施展自己的时才与抱负了。再联想到寒蝉抱着疏桐凄切呜叫,不觉倒吸了一口凉气,深感国事民生,前途多艰。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之势已成,“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像一腔热血,从胸中喷薄而出。这是一首直面时艰,用真知真情写就,足以使读者壮怀激烈的极品好诗!放在我们民族的光辉诗坛上而毫无愧色。
  从这首诗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诗人层层造景,创设氛围,从容点染,抒发幽思的超凡能力。

偶  书①

   戴盆难与望天兼②,自笑虚名亦自嫌。
   稿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独清廉③。

【注解】
  ①此诗作于皇韦占三年(1051)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通判任上,诗人时年31岁。圣旨召他进殿受试,他“伏念臣祖母年老,先臣(父)未葬,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乞免就试。
  ②戴盆难与望天兼: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比喻行为与理想相违背。这里是说实有难言之隐,决非图“恬退”虚名。
  ③稿壤:壤与“穰”通。泛指粮食。太牢:古时祭祀,牛、羊、猪三牲俱全,称为太牢。或专指牛为太牢。粮食与牛肉价值各不相同,但吃起来,都各有滋味。蚯蚓,生于土壤,吃进的也是泥土,说它清廉也行,说它没有别的办法也行。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写此诗时,王安石从他中进士到京外居官,已达十年。由于他为官自奉清廉,以爱民为心,治绩斐然,信誉满于朝廷,相府一再推荐他入京应试拔擢。这在宋代的士子中,都是求之不得的,他却以“家贫口众,难住京师”为由谢绝了。这首七绝就是有感于“召试不赴”而发的。
  全诗坦荡幽默,自我揶揄。戴盆与望天,两者不能得兼。家贫口众,京师费用比地方高,想要养家糊口,就顾不上进京的升迁。至于推荐书上延誉的所谓“恬退”,那是不真实的,是讨人嫌的,我自己也不喜欢。吃粗粮与品太牢,当然品位不同,但也各有所好,是环境使然,也是家庭教养使然。这就如同蚯蚓,它生活的环境就是泥土,吃的当然就是泥土,总不能说它满腔泥浆就说它是最清廉的。从这首诗里,读者可以品出他的为诗、为官与为诗、为官与为人之道。
  全诗四句,五个比喻,一个典句,风趣诙谐,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在韵脚上也颇有考究,起句就用平声入韵,而且一韵到底,节奏铿锵,琅琅上口,让读者朗诵起来,神情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