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安石千年华诞·《王安石诗词选连载6》
离蒋山①
出谷频回首, 逢人更断肠。
桐乡岂爱我②,我自爱桐乡。
【注解】
①蒋山:钟山的别称。汉秣陵尉蒋子文在此立庙,故称钟山为蒋山。
②桐乡:地名,在安徽桐城北。汉大司农朱邑曾任桐乡啬(sè)夫(管诉讼与赋税的乡官),为民敬信,死后葬于此。晋潘安仁有这样的诗句:“齐都无遗声,桐乡有余谣。”可见朱邑在百姓中口碑极佳。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五言绝句。在王安石的诗集中,可谓凤毛麟角,精品中的精品。这首诗,推断起来,应是作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罢相而又复相,依依不舍地离开钟山时写的。前两句,情状近于白描,直白如话,但却感染至深。人言可畏,仕途未卜,诗人心中潜藏的忧虑隐约笼罩全诗。后两句用典,以汉大司农朱邑的事迹作类比,表明心迹:不是钟山爱我,而是我爱钟山。死后就埋葬在这里。王安石知江宁府,前后只有六个月,是他罢相复相的过渡。虽无朱邑治桐乡的政绩,却有深于朱邑对桐乡的依恋。那就是:蒋山有他父母及长兄的坟茔;是他青年时自学的地方;是成就他事业的起点;是他落职归隐的第二故乡。
泊船瓜洲①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③,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
①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神宗诏进京,年55岁。瓜洲,位于长江北岸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入口处,是船舶通往汴京的必经之地,与镇江隔江斜对。
②京口,故址在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钟山,在今南京市,位于镇江上游。
③宋洪迈《容斋续笔》记载:吴中土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日“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对诗人这种工于推敲、锤炼的精神,古今鉴赏家均有好评,并把它 作为精益求精的范例。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诗人第二次拜相,奉宋神宗诏,乘船溯流北上,泊船于长江北岸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瓜洲渡口,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千古咏叹的绝唱。人未走而心已还,我们再也看不到六年前诗人拜相时“不以荣辱是非易其介,不以个人安危利害辞其难”的那种锐气。这是为什么呢?六年来先后颁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在科举方面则破天荒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士。如此大刀阔斧的革新,冲击了旧传统的方方面面。尽管出发点“均利吾国,非利吾身”,却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重重围攻,甚至天旱也归罪于新法。可谓“群疑并兴,众怨总至”。与此同时,革新派内部也出现裂痕。在这种情况下,宋神宗只好暂时妥协,罢王安石相,贬任江宁知府。十个月后,才又得到起用。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虽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喜悦,但也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深层忧患。加之自身体衰多病,诗人恬退之心早已有之。钟山,那才是诗人施展诗才、坦露诗心的天地。后面,我们将会读到他有关描写钟山自然风物的诗章。
两山间①
自余营北渚,数至两山间②。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③。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④。
我欲别山去,山仍劝我还⑤。
只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⑥。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⑦。
【注解】
①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被罢相,通判江宁府(今南京),十年初,他上表辞免使江宁府;十年六月,被任命为使相集禧观察使,他又上表辞去使相官衔。至此,王安石完全去官为民,退居钟山半山。这首诗就是写于熙宁九年十月至元丰元年(1078)之间。
②北渚,即钟山半山园林。两山间,是指上山还是出山,是为民还是为官的两难选择。
③第二联:写出山临路,通衢大道,不愁山路难走,却失去依恋的自然山水;出山,就只能走官道,殊不知仕途更是举步维艰.
④第三联:写山花净如水,山鸟闲似云。上山眼见的是花净水净,鸟闲云闲,没有仕途上弥漫的浊与烦。所以山好。
⑤第四联:我想离开山,山却不舍我。大自然的多情惠,没有仕途上的冷漠。所以山好。
⑥只应,作“即使”理解。身后冢:王安石钟山的居所后面,就是谢安的墓地。眼中山:谢安是淝水之战的总指挥,他出奇制胜,大败苻坚,解东晋之危,是东晋的宿将。积弱思良将,谢安就成为王安石仰慕的精神高峰。此联是说,山上的草木遗骨,处处使我动情。
⑦第六联:写选择的结果,还是退居钟山,“归鞍未可攀”,绝了仕途之念。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作此诗时,诗人已是58岁了。他被罢相之后,是继续为官,还是幽居为民,有过艰难的选择。《两山间》把他这一难言之隐,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构思上,的确有独到之处。从题目到首联,都还隐而不露。两山间,可以是半山与后山,或北与西山。直至读到第二联的对句“出山愁路难”,我们才从悖理中揣摩出其微妙的所在。出山应是通衢大道,不是崎岖的山道,为什么反而愁路难呢?原来诗人所说的“出山”这条路,不是人们通常行走的路,而是让他吃尽苦头的“仕途”。洞悉了“出山难”这一处的奥妙之后,全诗就都活起来了。接下来诗人连续用了三联来抒发他“上山好”之所在:水净花净,云闲鸟闲,看不到仕途上的浊与烦;山水无语,鸟云悠闲,却多惠多情,令人依恋,看不到仕途上充斥的尖刻与冷漠;即使是山上的草木遗骨,处处都有诗人精神上的寄托。最后一联才点题,写选择的结果,即郑重地决定依山而居,断绝仕途之念。
全诗除了独特的构思之外,语言含蓄、淡雅、凝练是它的另一特色。诗人写山上的花、水、云、乌,都有所寄托,都在抒发对平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即使是“身后冢”的闲闲一笔,也是另有开拓。积弱思良将,闲静未敢忘忧国。这是诗人精神境界的又一升华。
全诗仅有63个字,内涵却如此丰富,让读者吟哦品味出诸多的情趣,获益良多。这是《临川诗钞》中的精品,但直到现在,还未见到今人有所绍介的文字,特此奉送给热爱王安石诗歌的读者。这是选注者在浪里淘沙中拣到了又一颗金子,欣喜之情真是难以言表,愿与读者共享。
定 林①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②。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③,悲虫亦好音。
【注解】
①定林:寺名。有上定林与下定林。这是下定林,在钟山宝公塔西北,南北朝宋刘义隆元嘉元年(424)建。寺内有王安石读书处。
②屦(jù),古时用葛、麻制成的鞋。衾(qīn)被子。
③真乐非无寄:隐者和道家之言。得道之人,能乐天下之乐,故称真乐;隐者随遇而安,无所不寄,故谓非无寄。
【说明与评析】
这首近体五律,是王安石退隐钟山初年(1078)的名作。定林、悟真,这些僧舍寺院,都是诗人读书、游憇的最佳选择。半山居所建成之前,定林寺就成为他暂时栖息的去处。首联写定林幽清的环境:甘泉既可洗漱,又可治病;林壑旷远,既可陶冶性情,又可远离市朝的烦忧。颔联与颈联,抒发潇洒的山野情趣。这里可以供你漫步水边,脱鞋濯足,也可以盘衾而卧,白天对云而眠,月出与月相寻,宛如僧道,随遇而安。尾联直抒胸臆,赞叹这才是天地间的真乐。这等生活,远离市井烦嚣,远离诽谤与是是非非。即使耳闻的只是悲虫啼鸟,也倍觉是人间的好音。全诗无景物的文饰,只写生活的片段。自得自了,溢于言表。
庚申正月游齐安①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②。
【注解】
①庚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时诗人年届六十。齐安:今属湖北黄冈。
②即:如果。物化:失去生命,逝世。这两句是说,如果不死,我将年年此时来游齐安。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时诗人已届花甲之年,对远出春游,兴致竟如此浓烈,足见齐安有其独特的魅力。齐安也称黄州,位于金陵上游,溯江而上,即可抵达,交通方便,此其一。绿柳红梅,梅柳闹春,这是其他地方很难领略到的,别有一番景致,此其二。更深一层,恐怕还有红梅的独特气质。红梅,有别于腊梅的凌霜傲雪,冰姿玉质,独占花魁;也有别于桃花的争红斗艳,娇媚趋时;它花期较晚,就像有口气憋在心头,急得满脸腓红,红中透白。这点气质,深为诗人称赏,此其三。这恐怕就是诗人不顾年迈,远赴齐安春游的原因所在。
首联出句对句,运用复沓的修辞格,对仗严整,气度非凡,准确地展现齐安“有水重重柳,山间处处梅”的独特景观,把诗人兴奋的情与梅柳鲜艳的景交融在一起。接着直抒胸臆,出人意表地说,如果我不随物消逝,我将年年趁着这个时令来游齐安。这种痛快淋漓,丝毫不留余地的抒情方式,是诗人晚年诗作的另一风格。
元丰行示德逢①
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②。
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③。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④。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⑤。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烧客追前劳⑥。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⑦。
元丰圣人与天通⑧,千秋万岁与此同。
先生在野故不究,击壤至老歌元丰⑨。
【注解】
①德逢,姓杨,号湖阴先生,王安石退居钟山时的邻居。
②俺倚(xiāoxiāo):羽毛失去光泽。这里形容山间树木枯焦的样子。坼(chè):开裂。龟兆:古时用龟甲占卜,灼其裂纹以推断吉凶。这两句大意是:火焰般的烈日照射着四山,烤得草木都枯焦了;田地也干旱得开裂了,就像龟甲上灼出的裂纹,凶兆毕现。
③沟车:抗旱抽水的龙骨车,一丈多长,脚踏引水。
④雷蟠电掣:雷声滚滚,电光闪闪。亭皋(gāo):水边的平地。
⑤尻(kāo):屁股。更苏:再生,返青。
⑥屋敖:屋宇,仓库。敖,通“廒”。烧客:烧炒饭菜以迎宾客。
⑦三年:元丰三年,即去年。西成:秋季的收成。秋,方位在西,谷物成熟。《尧典》有“平秩西成”之说。意即政理顺了,按次序安排农事,有助秋实的收成。
⑧元丰圣人:宋神宗有两个年号,即熙宁和元丰。这里指神宗皇帝赵顼(xū)。
⑨先生在野:王安石自称退居钟山山野。壤,通“穰”(ráng),丰收的意思。“二年而足,三年大穰。击壤,就本义解释,就是敲击麦秆或稻秆,以庆丰收,《尧典》记载:“八十老人击壤,以歌盛世丰年。”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时诗人61岁。自熙宁九年(1076)十月罢相通判江宁,遂退居钟山。元丰以来,继续推行熙宁革新变法的国策。王安石眼见去年的丰收,今年天旱又转成丰年,平静了五年的心,再也抑制不住了,连续写了两首《元丰行》,送给他半山的邻居,击壤以歌太平盛世。这是第一首。
全诗结构严整,层次分明,每四句为一层。第一层,写元丰四年的夏天,与湖阴先生同坐草室,看农民在炎暑龟裂的田野上车水抗旱,盼望秋实,心急如焚。第二层,写风云突变,电闪雷鸣,半夜里送来风雨,泽及江岸辽阔的原野。枯黄的旱禾返青,苗高盖过牛尻,濒临枯死的豆苗复苏,长出毛茸茸的豆荚。这象令诗人大喜过望。第三层,写旱情已经过去,沟车倒挂,放进仓库,家家户户置酒烧菜请客,慰问夏耕以来付出辛劳的入。元丰政通人和,去年丰收,谷贱如水,今年秋收,也将如去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第四层,写元丰以来仍坚持熙宁时期的国策,丰收就是顺应天时民意的朕兆,预示着盛世将绵延千秋。我虽恬退在野,但一样分享着举国的欢乐。我要击壤而歌,直至终老。
全诗叙事抒情结合,娓娓道来,从容自信。这有其深厚的政治基础。诗人主张推行均输法、青苗法,是为了抑制暴敛与兼并,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主张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农民修塘筑坝,是为了提高抗灾能力。现在这一切都收到成效,因此他击壤而歌,歌颂元丰,歌颂天子,歌颂国家。
全诗的语言,古朴练达,雅俗共赏。像“龟兆”、“西成”、“击壤”,真可谓典雅之至。像“牛尻”、“荚毛”、“谷贱如水”,却又通俗如话,如叙家常。读着如此平心静气的诗篇,如果隐去作者姓名,谁能想到是有宋一代开风气之先的下野宰辅所作,诗人身在江海,心居魏阙。对于事关革新变法的功业,那怕是旱涝收成,他都耿耿于怀;对于个人屈居钟山,只与大自然相伴,他却没有丝毫的怨尤。这正体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高尚的情怀。
壬戌正月再游齐安①
风暖柴荆处处开,雪干沙净水洄洄②。
意行却得前年路,看尽梅花看竹来。
【注解】
①壬戌:神宗元丰五年(1082)。
②洄洄,水流洄旋。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作此诗时诗人已62岁。时隔两年,重游齐安,欣赏黄州的红梅,又游览了驰名海内的竹林,别有一番情趣。限于诗的格律,所写内容未能展开,但意境是很美的。竹林深处,柴门洞开;临江处处,扬帆点点;春水未至,风暖沙净;烟云竹树,洄清倒影。这不正是诗人消遣世虑所魂牵梦萦的去处吗?
示元度①
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②。
凿池构吾庐,碧水寒可漱③。
沟西雇丁壮,担土为培蝼④。
扶疏三百株,莳楝最高茂⑤。
不求鸩雏实,但取易成就⑥。
老来厌世语,深卧塞门窦⑦。
更待春日长,黄鹂弄清昼。
【注解】
①元度:蔡卞,字元度,王安石的二女婿,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本诗作者自注:营居半山园作。
②今年:元丰五年(1082)。随分:顺应机缘。园囿:种植花木、养育鸟兽的园林。囿(yǒu):养禽兽的园子。
③漱:洗漱。取隐者“清流濯缨”的意蕴。
④培蝼(pǒulǒu):小土丘。
⑤扶疏:形容树木繁茂,枝叶披拂。莳楝(shíliàn):种植的楝树,为落叶乔木,花淡紫色,生长快,木材可制作器具。
⑥鹓雏(yuānchú):古书中说的凤凰一类的鸟。两句的意思是:不求结出贵重的果实,只求它生长得快。
⑦塞门窦:闭门谢客。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写于元丰五(1082)。诗人时年62岁,回钟山已七个年头,正准备营建他的半山园林。应该说,他是在心清意静中写下这首诗,送给他入朝讲周礼的二女婿蔡卞的。蔡也是他得意的门生。
全诗清新淡雅,明白如话:说今年要在钟山半山的南面,顺人意,依山势,营建园林。筑庐凿池,开沟修渠,引入山泉清流。请来丁壮,在沟西的开阔地上,垒上土丘,种上三百株苦楝树,不图它能结出贵重的果实,只图它木质好,长得快,花淡色紫,繁茂遮阴。守旧随俗,可以坐享清福,想有点作为,革旧布新,就会招来无穷的诟骂与非议,到老来已经厌烦、听够了。现在该是深居简出,闭门谢客的时候了。有了这处园林,每年春分之后,就可以整天听听黄鹂的巧舌清音,那该是何等惬意的人生!
参透恬退,与世无争,静享天籁,这无疑是诗人最好的选择。
悟真院①
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②。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③。
【注解】
①悟真院,又名悟真庵,在金陵钟山东,院后有八功德水,环境幽清,是王安石退居钟山后经常游览的地方。
②野水:纵横交错的山泉涧水。漱:洗涤。除:台阶。这里泛指室内庭院的每个角落。
③欲无:形容山路将被香草盖住。
【说明与评析】
这首近体七绝,作于元丰五年(1082)春,时诗人62岁。他游悟真院,见到这里野水漱屋,鸟鸣山幽,这正与自己宁静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相合拍。因此,前两句现情、现景,脱口而出,直白而率真。诗人由山寺而出山门,极目钟山,山南山北,正春风骀荡,树木葱茏,芳草萋萋,很自然地吟咏起唐人孟郊的诗句:“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见《连州吟》)。这又激起了诗人未尽的意兴,于是他写下了“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这一烩炙人口的诗句。从这首诗中,我们又一次窥见王安石为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付出了很大心力,下了很大苦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