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安石千年华诞·《王安石诗词选连载4》
明妃曲二首①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②。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③。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为曾有④。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年枉杀毛延寿⑤。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⑥。
寄声欲间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⑦: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⑧。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⑨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⑩。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头。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注解】
①明妃:王嫱,字昭君。晋以来避文帝司马昭的讳,称王明君,简称明妃。据《汉书‘元帝纪·匈奴传》记载,王昭君是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汉元帝时选为嫔妃,人宫数载,不得宠幸,积旷怨愤。时值呼韩邪单于来朝,愿结姻亲言和。元帝敕令五宫女赐之。昭君自请和亲。昭君出宫见呼韩邪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元帝见之,动容失态,意欲留她,又怕失信,遂与匈奴。生一子,二年后呼韩邪病死。其前阏氏(yānzhī王后)之子代立,欲妻子。昭君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于是再成为后单于阏氏,又生二女。曲:一种韵文形式,与诗相比,曲的句法更灵活,在一首曲中,可以是三言、五言、七或十言不等,而且多用13语。如“人眼平生”、“君不见”等。
②春风,温润,拂面不寒,这里借代为姿色姣好的脸庞。后面的“春风手”,也是形容其美好、美妙的意思。泪湿春风,即满脸泪痕。鬓脚垂:未经梳妆,鬓角下垂、散乱。
③无颜色:失去平Et的红润,显出心焦意乱的病态。不自持:没有人搀扶就站立不住。形容元帝心动失态的情状。
④丹青手:画肖像的画师。“人眼平生”句,意思是有生以来何曾见过如此风韵标致的女性。
⑤意态:神情、仪表、风韵、气质的总和。毛延寿:据晋朝葛洪《西京杂记》载。毛延寿是汉元帝后宫的画师。他笔下嫔妃的雅、俗、美、丑,都是由贿金的多少决定的。元帝按图索幸,昭君不甘俯首,虽为后官佳人,数年也不得宠幸。元帝一睹明妃真容,迁怒于画师,立即把毛延寿等人杀了,查抄出大量的钱财。
⑥一去:一经离开。更,再。着尽,这个细节极言明妃对汉服、对故国的深情。“可怜”句的意思是:她把心爱的宫衣,不论是穿过的还是还未穿过的,全试了一遍,然后全部带走。对此,谁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谁能不为之怦然心动。
⑦塞南:关塞以南。泛指中原地带的汉朝。这两句是写明妃到了匈奴,思念江南父母乡亲,只能寄声于一年一度的鸿雁南飞北往了。
⑧毡城:匈奴的帐幕,即聚居的蒙古包。这两句是承上“寄声”的内容。从昭君这边说,是给万里以外家人传递这样的消息:我在蒙古包里生活得很好,不必挂怀。从家人那边说,是叮嘱万里以外的昭君:你好好在塞外生活,不必惦念家乡的父老亲朋。都可解。
⑨阿娇:汉武帝姑母刘嫖的女儿。小时汉武帝与阿娇两小无猜,姑母曾问武帝:“阿娇好不好?”武帝回答:“要是阿娇为妻,就盖间金屋让她居住。”这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武帝即位,阿娇得意,成为皇后,得宠十年。后因色衰,被打入近在咫尺的长门宫里,失意幽居。昭君身在汉宫,近在咫尺,数年不得宠幸;远嫁异域,却得到单于的欢爱。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得宠与失宠,失意与得意,由阿娇到昭君,从来就部分远近,是塞北还是中原。
⑩毡车:用毡篷覆盖的迎亲车。胡姬:匈奴迎亲的侍女。
这两旬是说,内心的情感,满腹的话语,无处可以倾诉,只好通过琵琶的弦音抒发出来,其中的甘苦幽怨,只有自己知道。
捍拨:弹奏琵琶时拨弦的工具。这两句的大意是:妙手弹拨琵琶,目送飞鸿,形在劝酒却游心物外。
这两句的大意是:昭君弹奏琵琶的弦外之音,深深地触动着心有灵犀的随行汉宫侍女,令她们暗自饮泣,同时也打动了塞外沙漠中的行人,使他们频频回头。却:再,一再。
这是两句千古警句,道人所未道。意思是:汉家对昭君的恩宠是浅薄的,单于对昭君的恩爱是深厚的,人生最看重的是两心相知,有了它就不必去计较汉宫还是毡城了。颇
有弦外之音。
青冢(zhǒng):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墓草终年长青,故称为“青冢”。哀弦:哀怨的琵琶曲。后人同情昭君远嫁拟作,非她自作。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两首古体诗,作于宋仁宗嘉祜四年(1059),时诗人39岁,在提点江西刑狱任上。此前一年,他有感于北宋积贫积弱之势已成,胸怀兴复、图强、革新之志,上仁宗《万言书》,结果石沉大海,大有士不遇之失落感。这两首《明妃曲》,有吊古伤怀的弦外之音,借题发挥之意。
王安石之前,历代已有五十多位诗人涉猎这个历史题材,同情王昭君,怨恨毛延寿,非议和亲国策。由于脱离汉元帝时期的特定历史背景,都没有敲到点子上。王安石敢为天下先,撇开皇权道统,只从“人生乐在相知心”这一根本点出发,体认昭君和亲,慨然请行,具有出乎一般人的远见卓识。自古以来,帝妃之间的得宠与失宠,君臣之间的知遇与不遇,向来是不分远近,也不分南北的,也不在谁的恩赐上,关键只在自我的把握上。明妃主动请行,获得了单于阏氏的尊严,赢得了呼韩邪单于的恩爱,在中华民族的和睦与沟通上,确立了她崇高的历史地位。这是诗人在构思立意上,扣动每个读者心弦的所在。这是明妃的得。
然而,明妃的失,在心灵的创伤上,也是难以磨平与弥合的。由于语言不通,“欲说独无处”;习俗不同,“着尽汉宫衣”;怀念亲人,只能“寄声”鸿雁。诗人用许多感人的细节与浓重的笔墨,淋漓酣畅地抒发明妃思国、思乡、思亲的情怀。如此撩人心魄的抒发,自然在同时代人中引起轰动,光用原题应和的就有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刘敞、曾巩等畏友与名流,成为文坛一时的佳话。
王安石的《明妃曲》,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而不衰。千余年来,用这个题材来创作的古今诗人不下三百五十人,但论格调之高雅,还没有人能出其右。从诗歌的艺术技巧上讲,《明妃曲》的确有它独特之处。《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自请和亲,出汉宫见呼韩邪单于时,她“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以失信,遂与匈奴。”这是一个经过梳妆打扮的明妃。但王安石笔下的明妃,却是未经梳妆,病病歪歪的形象。写她是在经过彻夜未眠之后走出汉宫的,泪流满面,头发鬓角下垂。这说明出塞和亲这个选择,是她经过激烈的思考才最后作出的。她来不及梳妆,徘徊不定,左右顾盼,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因此,她的容颜完全失去往日的光泽,显出憔悴的病态。即便如此,也仍然使汉元帝失态,不能自持,觉得其丰韵标致是平生入眼以来从未见识过的。如此侧写、烘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明妃是美的,但究竟有多美。任由读者想象去吧。
野史《西京杂记》有汉元帝按图索幸的记载。王安石对此不齿评说,却另辟蹊径。他以蔑视的口吻问:“人的精神、仪表、风韵、气质,难道是可以画出来的吗?即使把毛延寿杀了,也只是愚蠢的枉杀!”人们好议论王安石喜欢翻历史上的旧案。事实他不是冲着毛延寿来的,而是针对腐朽的封建道统来的。在北宋,能有这点民主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思王逢源①
蓬蒿今日想分披, 冢上秋风又一吹②。
妙质不为平世得, 微言唯有故人知③。
庐山南堕当书案, 湓水东来入酒卮④。
陈迹可怜随手尽, 欲欢无复似当时⑤。
【注解】
①这首诗作于仁宗嘉韦占五年(1060)。时诗人在京三司度支判官任上,年40岁。原作三首,这是第二首。王逢源,名令,五岁而孤,十数岁就与里人赋诗酬唱,气质高雅,特立于时。至和二年(1055),王安石奉召入京,路过高邮,王逢源赋诗相见。王安石大异其才,书札往返,两次会面,遂成至交,期望能与他共成天下功业,并以妻妹嫁给他。没料他28岁就与世长辞。嘉韦占四年九月,葬于常州武进南乡薛村之原。夫人吴氏时刚怀孕,未知其子是男是女。
②诗人想象,王逢源已逝世一年,坟墓上的蓬蒿一定长得很高,在瑟瑟的秋风中披拂着。
③妙质,语出《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匠人挥斧砍去郢人鼻端(妙质)上的尘埃,竟不伤其毫厘。比喻彼此配合默契。微言,语出《汉书·艺文志》:“仲尼没而微言绝。”意即具有深远意义的话。颔联的意思是:像王逢源这样特立妙质,并不为世人所推重,他的真知灼见只有我理解,我赞赏。
④嘉奉占三年(1058),王安石自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巡视九江。六月,王逢源闻讯特地赶到鄱阳湖口拜会。颈联就是抒发他们不同寻常的会晤,庐山、湓水成为见证。南堕,向
南倾斜。湓水,源出江西瑞昌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酒卮(zhī):酒杯。
⑤结联,叹惜昔日的欢聚,随着逢源的早逝而一去不复返。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律诗。诗人长王逢源十一岁,以师自许,两人自相识以来,书信交往五年,会晤两次,成为莫逆之交。最后这次会晤,诗人在信中动情地说:“始得足下文,特爱足下之才耳;既而见足下,衣刓(wán)屦(jù)缺(衣屦破旧),坐而语,未尝及已之穷;退而询,足下终岁食不荤,不以丝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谓知及之,仁又能守之。”在王安石心目中,王逢源的操守,近乎完人。因此,决心要以自己的所学,和他共成天下功业。王安石没有食言,他在给仁宗皇帝《上万言书》中,综合他十八年来对州县的考察,决心要矫世变俗。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以天下之财,济天下之困。在安邦治国上,他把王逢源视为用世之才和能与他共成天下功业的知己,并把妻妹嫁给他。他郑重其事把庐山、湓水拉来为这次会见作证。“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这是何等的雄伟气魄,无这等豪言,难申这等壮志。可是所有这一切,都因逢源的早逝而成陈迹,所有的美好寄托都再也无法欢复了。天地间还有比这更为巨大的悲恸吗?
全诗在构思上,也是独出心裁。古人有言,“友之墓,有宿草(隔年草)而不哭焉。”(《礼记·檀弓》)王安石却反其道而用之。失之既久,痛之弥切。首联以墓景反衬心境。“妙质”、“微言”,都在用典对仗,却都翻出新意,用以表达他们彼此的境遇,不为世所推重,却成为知已与知音。鄱阳湖口的欢聚,既是情缘,也是天成。“庐山”与“湓水”构成工对。诗人想象非常浪漫:庐山南倾下来,给他们当天然的书案;湓水东来,热情为他们祝酒加餐。可谓把他们之间的友谊推向极致,而生离死别的哀痛也就将成为永远。 “
这首七律,造语典雅,工于对仗,意深气盛,想象浪漫,极富感染力,在他所作的七律中属上乘之作。
示长安君①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②。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③。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④。
砍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⑤。
【注解】
①宋仁宗嘉韦占五年(1060)五六月间,王安石奉召进京,出使辽国,临行前写这首诗给他大妹王文淑。时其妹已嫁工部侍郎张奎(字剑州)为妻,封号为长安县君。文淑在王安石的心目中,是一个“工诗善书,博闻强记,不自高显。衣不求华,食不厌蔬”(《墓表》)的女子。
②首联:少年时离别就已心事重重,何况已届中年将出使辽国,这种饯别更是令人心情倍觉沉重。
③颔联:匆忙炒作的酒席,只供做笑谈之资;昏暗的灯光,聊以叙叙别后思念的手足亲情。
④颈联:刚感慨于湖海三年阻隔,好不容易得以欢聚,马上又要出塞,冒着尘沙作万里远行。
⑤结联:重逢有期,信札恐怕要到深秋北雁南飞之时,才能奉达。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律诗。作于宋仁宗嘉祜五年(1060)。这年五月王安石被召进京,任三司度支判官,年四十。六月间,奉诏出使辽国。这时二兄一嫂已丧亡,他除要奉养母亲外,四个弟弟,两个妹妹,以及嫂侄诸人,他们的婚丧嫁娶,饮食起居,都需他一手操办。真可谓长兄如父,艰辛备尝。近期家人的聚少离多,又给他不轻松的心绪增添了一层惆怅。
这首诗就是饯别即兴之作,情真意切,细腻感人。诗人从少年到中年,絮絮道来,有多少往事引起共鸣,有多少掌故永志难忘。颔联和颈联则告诉读者,从眼前的杯盘笑语到治国安邦,从阔别的思念到远使的牵挂,都进入他们的视野,都是他们交谈不完的话题。结语铿然而止,有抚慰的温存,有自信的诗心。读着它,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家宴的温馨。
近体律诗,只求颔联、颈联对仗。这已经使一般人视为畏途,知难却步。而这首七律,四联都两两对应,不是辞工,就是意对,以至有问有答,浑然严整,可击。这种求工、求雅、求真的锤炼精神,是永得学习与继承的。
寄纯甫①
塞上无花草,飘风急我归②。
梢林听涧落,卷土看云飞③。
想子当红蕊,思家想翠薇④。
江寒亦未已,好好看春衣⑤。
【注解】
①这是仁宗嘉韦占五年(1060),王安石出使辽国时,在塞上寄给他的四弟安上(字纯甫)的一首五律。
②塞上:长城以北为边塞之地。飘风:在空中回旋的风,这是塞上特有的自然景象。首联是说:凉秋的季节,塞上已经没有花草,头上的旋风,紧推着我后退。
③颔联是说:可听到从落叶的树梢中传来的淙淙涧水声,可透过风卷的尘土看到天上飞动的层云。
④颈联:想起你在家乡,现在正是花红山青。
⑤结联:这里虽然已是江寒水肃,但还未到结冰的季节,穿上薄絮春衣正是时候。
【说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五言律诗。它精练准确地勾勒出深秋北国的风光:风急天高,林寒涧肃,童山卷土,与江南的花红山青适成截然对比。结语是淡淡的手足情愫,应是彼此慰藉。
呈陈和叔(并序)①
嘉佑末,和叔以集贤校理判登闻鼓院、同知太常礼院。……某以直集贤院为三司度支判官,以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同营句三班院。住所至陋,坐卧场院砖上,笑语常至夜。如此三岁,而和叔遭太夫人忧。未几,某亦丧亲以去。元丰元年,某食观使禄,居钟山南。和叔经略广东,道归故怅然,某作诗以叙其事。
毁车为屋仅容身,三岁相要薄主人②。
昼寓椁砖常至夜,冬沿沟徇复寻春③。
南陔不泊公归里,苍墓垂成我丧亲④
后会纵多无此乐,山林投老一伤神⑤
【注解】
①陈和叔,是王安石交游近三十年的相知朋友。嘉祐五年(1060)同知太常礼院,在三亩荒园,两具棺椁旁共度三年。元丰元年(1078),他们又在钟山相会叙旧。这首七律和另外两首七绝,都是回忆当年“永日终无一杯酒’,的清苦和促膝与共的深情。
②首联叙述他们两人三年同住在_间用黑车布盖起的小房子里,并相约清苦为怀。
③这间屋子是靠着停柩待葬的外椁盖起来的。与外面的沟通就靠一根独木桥。椁:棺的外层。杓(sháo):在沟渠上架起的独木桥。
④南陔(gāi):《诗经·小雅》篇名。《诗序》谓孝子相戒以养也。后谓“南陔”为称颂孝子的典故。苍墓:虞舜之墓在苍梧之野。舜为孝子,苍墓就是孝子舜之墓。洎(ji):尽,到。
⑤投老:到老。一伤神:竞至如此伤神。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律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诗人时年58岁,归隐钟山。当他回忆十八年前与陈和叔三年同住破屋,日以继夜地坐在棺椁旁边的砖头上促膝谈心,由春到冬走着那简陋的独木桥与外界沟通时,是那样的津津乐道,不厌其烦。他们置贫乏的物质生活以度外,并相约就是要不怕过这样的日子,志趣何其高尚。颔联“昼寓椁砖常至夜,冬沿沟彴复寻春。”不是感到艰苦,而是充满乐观的情趣。他们有共同的志向,都把清廉放在首位,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而且品德高尚,都讲孝道,都是孝子。颈联写共同的不幸,他们都几乎在嘉祜八年八月前后母丧居忧而各归故里。结联有点怅然,乐不起来。和叔还好,他还将经略广东,继续参与治理国事;而自己只能老归山林,再也找不到
经国济世的乐趣了。这对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来说,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怎能不伤神呢!
王安石律诗的对仗是十分工整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尤其是颈联,“南陔”对“苍墓”,都是有关唐虞三代孝子方面的传说。你不能不感慨诗人涉猎之广,学养之深,而在语气上、语感上、修辞上并没有觉得他在用典。如果把这一联直白地说就是这样:孝子要奉养双亲的告诫还没有传到耳边,你早已回到故里;我为老母营造的墓冢即将完成,就传来了她老人家的噩耗。“公归里”对“我丧亲”,都因死了母亲,直白如话。
全诗总的印象是直抒胸臆。无论写十八年前的友情回忆,还是眼前的投老归隐山林,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加任何掩饰。
送潮州吕使君①
韩君揭阳居,戚嗟与死邻②。
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③。
当复进赵子,诗书相讨论④。
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⑤。
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⑥。
亦勿与为礼,听之汩彝伦⑦。
同朝叙朋友,异姓接婚姻⑧。
恩义乃独厚,怀哉余所陈⑨。
【注解】
①潮州:汉武帝时称揭阳。是南海郡六县之一。隋开皇十一年(591)分循州置州。州治海阳(今潮安)。辖境为今广东平远、梅县、丰顺、普宁、惠来等市县以东地区。使君:汉时称州官、郡首为使君;唐时称州牧为刺史;宋时称郡守为知州。汉以后古典诗词对州郡长官有时也称使君。吕使君,能进入王安石视野并以诗歌相酬唱的,恐怕只有比他小十一岁的泉州晋江人吕惠卿(1033~1111)了。吕惠卿,字吉甫。举进士,为真州(今江苏仪征)军事推官,秩满入京都。时王安石也应召入京,两人第一次相见,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在交往过程中,吕惠卿给王安石留下了“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的良好印象。而在王安石和他认识之前两年,欧阳修就很赏识吕惠卿,认为他“材识明敏,文艺优通,好古饬躬,可谓端雅之士”,并亲自向朝廷推荐他为集贤馆职。(事见《宋史》卷471,《王荆公年谱考略》143页)
②韩君,即韩愈,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三月二十五日贬低潮州。他离开长安时给他的侄孙韩湘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诗句,视潮州为蛮荒瘟瘴之地。悲戚之状,溢于言表。十月被赦,改为袁州刺史(治所在江西宜春)。
③吕使,即吕惠卿,闽南人。潮州与闽南,水土相连;潮州话与闽南话同属一个语系。吕惠卿对潮州的人情风物,自然了如指掌。所以,当他作为朝廷命官,要到潮州任所,在与王安石辞行时,谈笑风生,满面春风。
④赵子:应是潮州知名人物赵德。海阳人。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举进士,比韩愈来潮州还早四十一年。这说明,到唐代中期,潮州文化已达到相当水平,并非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这两句的意思是:潮州通诗书的人本来就不少,这次吕使去,又多了一个赵德,谈论诗书的风气不是更浓了吗?
⑤移鳄鱼:韩愈抵潮州不到一个月,就以王命自居,写了一纸《祭鳄鱼文》,限令鳄鱼三El之内离开。在王安石眼里,这不仅是诡怪的举动,简直就是在愚弄百姓。
⑥大颠,本名陈宝通(731—824),唐潮阳(潮州九县之一)人,为佛教禅宗南派的三传弟子。初,于潮州师事惠照,后往衡山师事石头希迁。贞元五年(789)回潮阳,创建灵山禅院,自号大颠和尚,传弟子漳州义中禅师。韩愈来潮州专程拜访过他,后常往来。
⑦汩彝伦,依照常规伦理交往,就像流水一样,听其自然。汩(gǔ),流水的状态(或声音)。彝,常规。
⑧这两句的大意是:不要端着一副官架子,居高临下,应该象朋友那样,与他们叙旧话家常。
⑨结语蕴藉深沉。弦外之意是:这里贤者辈出,人杰地灵,决非蛮夷之邦。要懂得,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敬重你。这样,三年秩满,彼此建立起来的恩威与信义,就深长可靠。这也是我的心声与期待。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大约作于宋仁宗嘉祜五年至宋英宗治平元年(1060—1064)。全诗幽默、诙谐,不同一般送别诗的离情别绪。王安石与吕惠卿,都是博古通今之士,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彼此之间,一点就通。谈到潮州,不能不涉及韩愈。他到潮州贬所只短短半年,而政绩斐然。他恢复久废的州学,自出俸禄赞助兴学,还组织驱恶溪鳄鱼的祭奠活动。潮州有古朴的民风,为感念他的治绩,当地山河通衢被改了名。府治东侧的笔架山改名为韩山,山麓置祠为他致祭,尊称韩文公祠;蜿蜒绕城东流的恶溪改名为韩江;府城自北向南的最大街道命名昌黎路。直到现在,稍有点文化的潮人,出口都尊称他为韩文公。时年八节,韩祠香火仍然很旺,信男信女,都尊他为神。在这些人面前,是不能谈韩愈的缺点与失误。但在曾被欧阳修誉为“端雅之士”的吕使面前就不同了,诗人可以闲谈韩愈的缺点与失误。
在诗人看来,韩愈劝阻唐宪宗迎佛骨进大内,可以说是理直气壮,但一朝被贬为潮州刺史时,表现却是何等颓丧。他思想深处,那里就是一个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到那里去必死无疑。因此,他嘱咐侄孙要到瘴疫横行的恶溪边上去收他的尸骨。“戚嗟与死邻”,就是对他当时的态度与神情作最形象、最风趣的点染。在叙说“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之后,王安石委婉地连数了韩愈的三个缺失:当韩愈还是孩提的时候,潮人赵德早已是满腹诗书进京中举了,这显示他史识上是不足的;当韩愈还是青年的举子时,潮人的大颠和尚已创建灵山禅院,收徒传经,名播海内,成为韩愈来潮登门拜谒的首选,足见这里绝不是他印象的化外之州;至于像庙祝一样,搞祭鳄鱼的恶作剧,那完全是愚弄百姓以提高自己身价的把戏,只能欺骗无知,永世不能登大雅之堂。这就是以人事辨正,不动声色的幽默。
吕使作为朝廷的命官,又是诗人的知交,在为他送别的时刻,王安石对他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也是他二十来年作地方长宫的经验之谈:目中无名贤当然不行,但像大颠和尚这样的高材宗教名流,也未必要像韩愈那样越礼屈尊,他这样做的动机无非只是表明自己不再反佛。端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官架子当然不行,应该做到是朋友可叙叙旧,不同姓氏宗族,彼此还可谈婚论嫁,话话家常,给人有一种亲和感。这样积三年秩满,恩威信义就会向你倾斜。这就是我作为朋友的一番忠告,也是由衷的期待。
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这首送别诗的高雅之处就在于它的含蓄委婉。全诗集中批评韩愈治潮政绩的虚妄,不足为训,但处处不露声色。诗人用闲谈的形式,说吕使这次去潮州,又多了一位识诗书的赵德,讨论诗书学问更不成问题了。这实际是严肃地指出韩愈对潮州文化的无知。接着又半开玩笑地说:“不必移鳄鱼”。这是针对韩愈设坛杀猪宰羊祭鳄鱼这件事来说的。说白了就是:以此作为政绩是最不可靠的。事实正是如此。北宋真宗成平三年(1000),陈尧佐通判潮州时,鳄鱼又在海阳留隍村吃掉了一个姓张的十六岁的壮小伙子。陈通判不得不采取一次驱鳄斩杀的真行动。对待大颠当地佛门的高材,韩愈一改初衷,越礼屈尊,登门拜谒,实际是尊贤行私,以洗刷在朝的反佛言论。这种为了官场上的进退,可以放弃原则的政治软骨病,与同为唐代古文革新运动的旗手柳宗元,始终不向宪宗承认革新运动是错误的,以致一贬再贬,最后屈死在柳州相比,在人格上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事关大局,而诗人聊起来却如此平心静气,不动声色,使意寓于事中,妙就妙在这里。
作为潮人的后代,读着《送潮州吕使君》这首五言古诗,感到从未有过的舒心。人们用于正的心,看待潮州的文化传统,尊重潮人的起码人格,是从王安石这首诗开始的。我们也从这首诗中,领略到中年王安石政治思想的批判锋芒。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