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纪念王安石千年华诞·《王安石诗词选连载8》

2013-01-24 15:00:39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初夏即事①

  石梁茅屋有弯垮,流水溅溅度两陂②。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③。

    【注解】
      ①这首诗应是《钟山即事》之后的作品。
      ②石梁:石桥。弯琦(qi):弯弯曲曲的涧岸、渠堤。溅溅(jiānjiān):水流急速。
      ③麦气:春末夏初,麦熟时散发的清和气味。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作于元丰六年(1083),时诗人63岁。我们见过有诗人以“春宵一刻值千金”,“万紫千红总是春”来颂春日、春花的可贵可爱;以“夏日炎炎似火烧”来突现夏日的酷热难耐。王安石却独辟诗境:夏日的暖气麦气、绿阴幽草,要比万紫千红的春花更能使人振奋精神。足见眼前的石桥、茅屋、弯弯曲曲的渠涧陂岸,还有那昼夜唱不完的溅溅流水,这陶靖节先生憧憬的桃源般的仙境,并没有使他忘情于国事与民生。诗人在抒发这独家的豪情时,也是从容不迫,由眼前的“石梁、弯琦”落笔,引出了虚拟的“麦气”,作为“胜花时”持论的依据。“晴日暖风”与“绿阴幽草”,由气象而为景象,相生相对,创造了以议论入诗的先例。


  绝  句
  穰侯老擅关中事,尝恐诸侯客子来②。
  我亦暮年专一壑③,每闻车马便惊猜。

 

   【注解】
      ①元丰末,神宗闻王安石资用不足,遣使赐黄金二百两。王安石全数送蒋山(钟山)修寺,为朝廷祈福。由此诗可见他虽身居丘壑,但君臣彼此间仍未忘情。
      ②穰侯:即魏冉,战国秦人。秦昭王时,封于穰,号穰侯。秦昭王继位年少,魏冉摄政,举白起为将,先后伐韩、魏、齐、楚,秦益强,冉权倾一国。昭王三十六年,魏人范雎人秦,说昭王亲政,冉免相,出关就封。客子,指使魏冉失官的范雎。
      ③壑(hè):山谷,深沟。这里是指王安石退居的钟山。
  【说明与评析】
      这首近体七言绝句,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时诗人65岁。全诗设事类比,写各有各的惊恐。穰侯怕诸侯说客来会使他丢官,王安石怕听车马声是使他再得官。暮年相似相异,诙谐幽默,令人回味无穷。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人们总是从对立中去认识真谛。揶揄、含蓄,诙谐、幽默,构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集句(招叶致远)
  山桃溪杏两三栽②,嫩蕊商量细细开③。
  最是一年春好处④,明朝有意抱琴来⑤。


  【注解】
      ①集句,应为文人闲适时的一种文字游戏。晚年王安石对此玩得很有兴致。
      ②采自唐代雍陶《过旧宅看花》。两三栽,即两三株。
      ③采自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细细:慢慢。
      ④采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⑤采自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说明与评析】
      这是诗人晚年的集句,标题《招叶致远》。虽为文字消遣,却大显王安石的学识与造诣。这是一首合辙入韵的近体七言绝句。前三句极赞春光明媚,桃杏好像商量过似的,次第盛开,是仲春的最后季节。末句点题,邀叶致远前来聚会,赏花迎春。全诗意趣盎然,浑然一体,没有凑泊的痕迹。

 

  金  陵①
金陵陈迹老莓苔②,南北游人自往来。
最忆春风石城坞③,家家桃李过墙开。


【注解】
    ①金陵:又名江宁,今南京。曾为六朝古都,有“帝王州之称。
  ②莓苔:青苔。
  ③石城,即南京。诸葛亮有“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名言名世。坞:小城。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金陵是六朝的古都,素有“帝王州,,的美誉。诸葛武侯就其山川形势,有“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名言名世。其势何等险要雄壮!因此引来了多少天下英豪,以石城为舞台,演出了多少历史名剧。
    王安石17岁时随其父通判宁府,从此与金陵结下不解之缘。这里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熙宁末年罢相归隐以来,钟山就成他生活、兴感的依托,因而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他以这里的山川、风物、历史、文化为题材,写下了一系列流传千载的不朽诗章。
    金陵,应是个总题目。在诗人的印象里,金陵已辉煌不再,成为历史的陈迹,以至都已长成青苔,但仍然吸引着很多南来北往的人们前来晋谒。令诗人最不能忘怀的是金陵的初春,满城春色关不住,家家桃李过墙开。
    全诗虽有所取意,但都融化成诗人自己的意境,起承转合,顺畅如溅溅涧水,清韵可人。
    后面将按绝句与律诗,把与金陵有关的篇什,次第选出,以飨读者。


梅  花①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②。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解】
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无法考查。选材应取自钟山半山,取意应是来自《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暗香来。”(见南宋李壁《王荆公诗文笺注》)
②凌寒:战胜风雪严寒。
【说明与评析】
   这是一首近体五言绝句。由于准确的写作年代,无从考查,就只好就诗评诗了。北宋僧人惠洪,与王安石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在他撰写的《冷斋夜话》中有如下掌故:“荆公曾访一高士不遇,题《梅花》于其壁。”南宋李壁诗注引《古乐府》“庭前一树梅……”,说明王安石这首诗有所取意。在本诗选里,这种点铁成金的例子,不胜枚举。应该说,这是王安石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展示他的颖悟与才学的一个侧面。就诗歌的发展规律看,没有创造性的继承,就不可能呈现诗坛蓬勃的朝气。就这首诗本身而言,“凌寒”一词的转换,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糅进去了,这不只是客观的陈述,而是有所寄托,把“无我之境”变为“有我之境”。不只是就花写花,而是借花写事,就花拟人。“遥知”。“为有”两词的转换,就整体地赞美了梅花的晶莹、高洁与芳馨,也活脱脱地展现了不遇的高士那不屈的气节与特立独行的个性。

 

江  上①
江上漾西风②,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③。


【注解】
    ①江上:在长江边上送友人,抒缭乱的离情。
    ②西风:秋风。漾,原是形容有形的小水波,这里移易为形容无形的小风速。在修辞学上称通感。
    ③两个散句,构成一流水对,明白如话。

【说明与评析】
    这首近体五言绝句,写作年代无可稽考,应是退隐钟山之后的作品。全诗先写送客的地点——长江边上。时令是初秋,时间是傍晚落日余晖未尽。江面的景色是秋风飒飒,清波荡漾。落日的余晖洒在辽阔的江波上,泛成朵朵的江花,宛如铺满无数金色的落英。随着帆影的远逝,忽然传来悠扬的笛声,伴着缭乱的离情,飘过山东,飘向天际。
    这首诗的语言是如此的经济,文字的表现力是如此奥妙。以笛声传情,诗人在《游杭州圣果寺》已“吹”过一遍,不但没有重复的感觉,反而让人在欣赏中产生一种满足的愉悦,留出想象空间。


 欲  雪①
         天上云骄未肯同,
晚来雪意已填空②。
         欲开新酒邀嘉客, 更待天花落坐中③。


    ①这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应是诗人在归隐钟山后的一个初冬写的。
      ②《诗经.小雅.信南山》有‘‘天上同云,雨雪雾雾(fen)”句。同云:也作‘‘彤云”。冬季下雪前均匀密布的阴云。填空:充满天空。这首诗灵感显然来自“同云”,取意于《诗经.小雅.信南山》。前两句点题,写欲雪未雪的过程,在“同云”上蓄意。
      ③天花:雪花。这个词安在这里,真是无比美妙,意境、心情尽蓄其中。
   【说明与评析】
    这首七绝,捕捉到将雪未雪的瞬I'.-I,设想着当漫天雪花时,邀来几位嘉宾,在酒席上一起赏雪,那该是何等的惬意与乐趣。诗人晚年闲适自在的生活情境跃然纸上。虽然有所取意,意境却完全是王安石自己创造的。他把自己的感情糅进去,在“同云”一词中去孕育蓄意,在“天花”一词中去抒发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