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太原王氏》(连载16)

2013-01-24 15:05:29来源: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编

打印 字号: T|T

宋 元

王 溥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省)人。五代宋初政治家、史学家。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卒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享年六十一岁。
        其世系如下:

  

        王溥家族世代以来一直定居并州祁县。王溥的父亲王祚,为郡小吏,有心计,从晋太祖入洛阳,掌管盐铁政务,以母老解职归。后汉高祖刘知远镇守并州,统行营兵拒契丹,委祚经管粮草。不久刘知远在太原建立汉政权,擢王祚为三司副使。协助三司使掌管汉室钱财,后入周为随州刺史,有便民政,移商州刺史,以俸钱募人开大秦山岩梯路,行旅感其德惠。显德初年,改任华州刺史,继而出镇颖州,均部内租税,补实流徙,疏导通商渠,遂使舟楫畅通,郡无水患。北宋建立,升王祚为宿州防御使。课民凿井修火备,筑城北匙以御水灾。旋拜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
        王溥于后汉乾祐右中举进士甲科,授秘书郎。周太祖广顺初年(951年),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周祖平河中藩镇,欲杀朝中与藩镇交结之权贵,他力谏宽抚。广顺二年(952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三年,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周祖病笃,召学士草制,以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周世宗将征泽、潞,冯道力谏,王溥独赞成。师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将讨秦、风,求帅于溥,溥荐向拱有功堪任。显德六年夏,命参知枢密院事,恭帝嗣位,加右仆射。
        宋初,进司空,仍任宰相。宋太祖见溥,谓左右日:“溥旧相,当宠异之。”乾德五年(967年),丁内艰。服满,加太子太傅。开宝二年(969年),迁太子太师。赵匡胤曾说:“溥十年作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卒,宋太宗赵光义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
        王溥好学,手不释卷,曾集唐朝苏冕《会要》及崔铉《续会要》,补其遗漏,成《唐会要》一百卷,是研究天宝以后的最早史料,可补新、旧《唐书》及其它典志书的不足。王溥还根据五代实录及有关史料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该书分二百八十目,系统记载五代时期典制沿革。因五代时期史料贫乏,此书向来为学者所重视。该书既可补五代史之缺,又可纠五代史之乖谬。如卷二十五、二十六《租税》、《逃户》、《盐铁》等目中,详细开列了后唐以来各朝统治者对人民加重榨取的史实,足以补新旧《五代史》之缺。再如,《四库提要》云:“租税类中载周世宗读《长庆集》,见元微之所上均田表,因令制素成图,颁赐诸道。而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乃云世宗见元微之均田图,是直以图为元微之作,乖舛尤甚。微溥是编,亦无由订欧史之谬也。”王溥对史学的贡献不只在于编撰了《唐会要》和《五代会要》,更重要的是他将唐朝苏冕创始的会要体完善定规,后来历代皆在仿效,从而使会要体史籍成为我国继纪传、编年、本末体之后又一重大编史体例,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史学编纂方法。
        王溥有四子:长子贻孙,字象贤,少随周祖典商、颖二州,署衙内都指挥使,赠侍中,以父在中书,改朝散大夫著作佐郎。宋初,迁金部员外郎,累迁右司郎中。淳化中卒。次子贻正,官至国子博士。三子贻矩,官至司封员外郎。贻正子克明,娶宋太宗女郑国长公主,授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领高州刺史,迁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奖州团练使。后历官成德军观察使,武定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官至尚书右仆射。
        资料来源:
        ①《宋史》卷二四九《王溥传》。
        ②《王氏零派通谱》卷十八。

 

王 祜

        王祐(《宋史》本传作王祐)字景叔,大名府萃县(今属山东省)人。北宋名臣。生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享年六十四岁。
        其世系如下:

        王祐是北周王褒的后代,三槐王氏的始祖。褒长子鼒,鼒次子弘直,弘直第四子纟林,纟林第三子皦,皦长子宠,宠子仲连,仲连子绍,绍子玙,玙长子及,及长子钅岁,钅岁子搏,搏第四子言,是王祐的祖父。言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初为滑州黎阳令,世居渭南,因父搏遭人陷害,被赐死于蓝田驿,言遂迁居魏州萃亭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年六十二岁。后以曾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配姚氏,追封鲁国夫人,生二子:彻、永。彻字伯通,为王祐之父,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年),举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卒,年五十一,葬莘县群贤堡。后以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鲁国公。配田氏,追封沂国夫人,生二子:祜、祉。
        祐少年笃志词学,后晋天福中,以书见中书令桑维翰,因桑赞“文章藻丽”而闻名京师。后汉乾祐元年(948年)科第二十名举人,登联会试第十七名进士,为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后汉初,杜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祜劝其勿反汉,被其贬为沁州司户参军。入后周,先后为魏县、南乐县令。宋太祖赵匡胤知其文章清节兼著,拜为监察御史,不久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965年),知制诰。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
        祐为官清正廉明,积德行仁。宋太祖亲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饷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以稽留罪转运使,令祜知潞州。及至,响馈无乏,路亦无壅。太谷镇守使符彦卿不力,太祖以祜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祜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彦卿无罪,对帝日:“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太平兴国初,祜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疾请告,太宗改拜为兵部侍郎。
        宋太宗谥祜为“忠烈”。御祭日:‘‘惟尔祜:高标绝俗,正直言身。两都赋就,八斗才雄。腹化文昌,身藏武库。大吕九鼎之器,明堂一柱之才。六合资润于笔端,九品定称乎舌表。胸中堪镜,照秽吏之百奸;时后奇云,起疲民于九殒。对芳躅之当前,宁可自弃;念孤忠于往昔,岂昧愚忱。竟赴仙游,追踪莫及。时颁葬祭,爱贲始终。”
       祜晚年为积德扬善,教子成材,于开封城东居处门前植槐三株,日:“吾子孙必为三公者”(即司徒、司马、司空)。祜有四子:其配任氏生三子,日懿、旦、旭,其继配边氏生一子勉。长子懿,字文德。太平兴国举人,登吕蒙正榜进士,历秘书丞,至道初知袁州。懿子二:长曰睦,字孟和,作监主簿、华阳尉、太子中书舍人;次日淳,字仲睦,太庙斋郎、司法参军、水部郎中。
        祜次子旦,字子明,宋进士、大理评事、平江县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太保、太尉、宰相。旦子三:长日雍,字肃行,秘书省校书郎、大理评事、淮南转运按察使;次日冲,字仲和,宋进士、作监主簿、司农丞;三日素,字仲仪,太常寺太祝、赐进士、屯田员外郎、淮南转运按擦使、龙图阁直学士、工部尚书。
        三子旭,字仲明,荫补太祝、兵部郎中、知应天府。旭有子四:长日质,字子野,宋天章阁待制、朝奉大夫、勋上护军爵;次日徽,字道损,历官兵部职方郎中,赠银青光禄大夫;三日诲,字信任,宋进士,历官几部郎中;四日端,字信臣,宋进士,历官秘书监、赠太子太保。
        祜四子勉,字勉之,历荆湖南路安抚副使。勉有一子,名辑,早卒。
        祜子孙果俱极显贵,故宋翰林学士苏东坡特为其作《三槐堂铭》日:“美哉盛矣!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即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保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吾公所庐;蔚蔚三槐,惟德之符。美哉盛矣!”
        资料来源:
        ①《宋史》卷二六九《王祜传》。
        ②《三槐王氏通谱》卷一。

王禹偁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文学家。生于后周太祖显德元年(954年),卒于宋真咸平四年(1001年),享年四十八岁。
        其世系如下:

        禹偁祖先属琅琊王氏,由其父辈上溯的前几代人,情况均未详明,只知道他们世代居住于济州。
        禹偁少时词学敏瞻,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为文多涉规讽,故颇为流俗所不欢。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授成武主簿,旋知长洲县,又改大理评事。与吴县宰罗处约,日共赋咏,人多传诵端拱元年,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时边事未宁,献《御戎十策》,陈说“合兵势而重将权”等防御契丹之计。京城旱灾,上疏请减百官俸禄,节约开支,减轻刑罚。次年,拜左司谏,因上疏为他人雪诬,贬漳州团练副使。及召还,拜左正言,迁礼部员外郎。至道元年,入翰林学士院,后因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上疏言边防、裁兵、慎举、汰僧、亲贤五事,召知制诰。成平初,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所不满,贬官出知黄州。咸平四年出宰蕲州,未逾月而卒。
        禹僻性刚直,屡遭贬斥,尝作《三黜赋》,有“屈于身而不屈于道”之句,此言不仅道出他从政为官的原则,而且也体现在他的文学思想上。他反对宋初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于文推崇韩愈、柳宗元,于诗推崇杜甫、自居易。其诗文风格简古淡雅,对当时政治现
实有所揭露与批判。遗著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诗三卷。其作品如: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自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畲田词(其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春居杂兴
    雨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王禹佴有二子,长名嘉结,次名嘉言。嘉祐供职翰林馆,寇准尝称其深识远虑;嘉言祥符间中举进士,授扬州江都尉,历官福建转运使、侍御史、兵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判官、京东转运使等。
        禹傅之孙共五人,他们是:嘉祐之子,名未详;嘉言长子延度,为潭州观察使;嘉言次子延禧,为荆州通判;嘉言三子,名庚;嘉言四子,名庾。另据谱载,禹僻还有八个重孙,他们是:嘉祐孙王汾。尝官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终工部侍郎;嘉言孙王鸿、王浩、王淮、王汴、王渐、王淑、王沈。
        资料来源:
       ①《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
       ②《琅琊王氏通谱》卷九。

王 旦

        王旦字子明,大名府萃县人。北宋名臣。生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卒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享年六十一岁。
        其世系如下:

        王旦是三槐王氏始祖王祐的次子。幼颖好学,六岁即信口为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淳化二年(991年)累迁知制诰。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理检院,进贡部郎中。真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咸平三年(1000年)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逾年参知政事。契丹犯境,随真宗至澶州。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天禧元年(1047年)以疾罢相。
        旦一生胸怀磊落,宽宏大量,知人善用,不计得失。北宋名臣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何?旦日:“理固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比多,准时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真宗天禧元年,旦以疾罢相,入宫见帝。帝日:。卿今疾亟,万一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手?”旦仍荐寇准为相。
        旦自俸廉俭,严守家教门风。宋真宗以其所居陋欲为其修缮,旦辞以先人旧庐乃止。婚姻不求门阀,被服素质,家人欲绘锦饰毡,不许,所服止于赐带。为不使子孙争财而自立,不置田宅。临危戒子弟曰:“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天禧元年卒,帝临其丧,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葬开封新里乡大边村。旦妻赵氏,为景肃公赵昌言次女,封荣国夫人。生三子:雍、冲、紊。四女:长适太傅韩亿,适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苏耆,三适右正言范令孙,四适观文殿大学士吕公弼。雍字子肃,仕宋,历官司封郎中,终两浙转运按察使。配李氏,继吕氏,生二子:恬、整。冲字仲和,仕宋为赞善大夫。配沈氏,生三子:庆、吉、靖。素字仲仪,仕宋,历官工部尚书。配李氏,生二子:厚、固。继滕氏,生四子:坚、巩、本、硕。继张氏,生三子:凝、常、奥。二女。
        资料来源:
        ①《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
        ②《三槐王氏通谱》卷一。

王 素

        王素字仲仪,大名府萃县人。北宋名臣。生于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熙宁六年(1073年)。享年六十七岁。
        其世系如下:

        素是三槐王氏始祖王祜之孙,北宋丞相王旦之子。素天资颖异,赐进士出身。初知鄂州,以直谏事仁宗,仁宗思其贤,擢知谏院,从此出入侍从将帅达三十余年。皇子生,帝将进百僚以官,惠诸军以赏。素直谏:“今西夏畔涣,契丹要求,县官之须,且日急矣。宜留爵秩以赏战功,储金缯以佐边费。”被纳。王德用以二子献侍皇帝左右,素以“臣之忧正恐在左右尔”以阻。帝赐素以银绯,擢天章阁待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改知渭州,坐市木河东。后迁龙图阁直学士。
        素为政务合人情。在出知定州、成都府期间,严禁重苛牙校税,厉罢铸钱十年以权物价,蜀人纪其目,号日“王公异断”。治平初,夏人寇静边砦,素被召拜为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三镇、泾原故老皆欢贺,敌畏退去。素拓渭西南城,浚隍三周,积粟支十年。属羌奉土地来献,悉增幕弓箭手。为激发边民防御积极性,改筑堡专防为耕防结合:平时“听散耕田里,有警则聚,故士气感奋,精悍他道莫及。”熙宁初,以学士知太原府,汾河大溢,素亟命具舟楫、筑堤防,人赖以安。后入知通州、银台司,转工部尚书。熙宁六年卒,谥“懿敏”。
        素九子。自素至第三代孙,在金兵南侵,或仕途调遣,或避难迁徙,散居繁衍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华中、华南各地王氏分支。素之长子厚,无子,以三弟巩之长子奇为后。奇生二子:倓、作。俄生二子:道、随。道居余杭,形成王氏“余杭分支”。随居山阴,形成王氏“山阴分支”。素之三子坚,有四子:祐、禔、禧、祉。祉生二子:似、倧。似居铅山,形成王氏“铅山分支”。倧生二子:斌、岁戈。斌居诸暨,形成王氏“诸暨分支”。岁戈居萧山,形成王氏“萧山分支”。素之四子巩,有四子:奇、时、由、皋。时生四子:颜、华、熙、然。华生四子:惇、性、度、志。惇居洞庭,形成王氏“洞庭分支”。性居萧山,归萧山分支。度居金华,形成王氏“金华分支”。由居湖北,形成王氏“湖北分支”。皋生三子:易、铎、允。易居东沙,形成王氏“东沙分支”。铎居中沙,形成王氏“中沙分支”。允居西沙,形成王氏“西沙分支”。
       资料来源:
       ①《宋史》卷三二o《王素传》。
       ②《三槐王氏通谱》卷一。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文学家。生于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卒于哲宗元祐年(1086年),享年六十六岁。
        其世系如下:

        安石祖先为太原王氏。曾祖王明,以子故赠尚书职方员外郎,后以孙贵赠太师,中书令。祖王用之,官卫尉寺丞,后以孙贵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葬于临川县灵谷山。祖母谢氏,卒于皇祐五年(1053年),享年约九十岁,以子故封永安县君,葬于金溪县某乡。叔祖王贯之,真宗成平三年(1000年)进士,官至尚书主客郎中,卒于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享年六十二岁,葬于和州历阳县。
        父王益,字损之,后改字舜良,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授建安主簿。天禧中官临江军判官,安石即生于此。改大理寺丞,知庐陵县,移知新繁县,改殿中丞。天圣八年(1030年),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丁父忧去职。景祐四年(1037年)任江宁府通判。宝元二年(1039年)卒于官,享年四十六岁,卒于江宁牛首山。赠尚书工部郎中,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康国公(一作楚国公)。妻徐氏,早卒。继妻吴氏,金溪吴畋之女,嘉祐八年(1063年)卒于京师,享年六十六岁,卒于有弟四人,幼曰孟,官除州司理参军。王益四弟均早卒。
        王益妻徐氏生二子:长日安仁,字常甫,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下科补宣州司户参军,旋以转运使监江宁府盐院,皇祐三年(1053年)卒,享年三十七岁,生二女。次日安道,未仕早卒。
       王益继妻吴氏生五子:长日安石。安石弟安国,字平甫,熙宁元年(1068)召试赐进士及第,除武昌军节度推官教授西京国子,旋书崇文院,特改著作佐郎秘阁校理,官至大理司丞,熙宁七年(1074年)卒,享年四十七岁,葬江宁府钟山其母墓左百六十步。有支集六十步。有文集六十卷。妻曾氏,有二子五女,长子日旊,次子日斿。安国弟安世,官太平州当涂县主簿。安世弟安礼,字和甫,嘉祐六年(1061年)进士,官大名府萃县主簿。安礼弟安上,未仕。
        王益有女三人,长适尚书处部员外郎沙县张奎,次适衙州西安县令天长朱明之,次适扬州沈季长。  
        王安石少年时就酷爱读书,一过目能终身不忘,作文动笔如飞,见者皆服其文之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欧阳修为之赞  叹。庆历二年(1042年),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安石登进士榜第四名,签书淮南判官。七年调知鄞县,重民之利,邑人便之。皇佑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嘉祐元年(1056年)为群牧判官,明年知常州,又明年移提点江东刑狱。五年召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六年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八年居母丧,在江宁。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命安石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年),拜参知政事,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命安石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创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定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制,遣提举官四十余人颁行天下,发动了一场轰动千古的变法运动。安石所定新法,对于抑制豪强土地兼并,发展经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财政收入,都是有益的,但由于推行过速,超过了中上层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上措施不配套和执行中的偏差,因而遭到中上层不少人物的反对。熙宁七年,神宗不得不罢安石,移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但八年二月,再拜安石为相,并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然事不顺利,情绪益差,加上爱子王雱病逝,多次请求辞职。熙宁九年十月,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明年,改集禧观使,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年),复拜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换特进,改封荆国公。哲宗即位,加司空。
        元祐元年(1086年),安石卒,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人称王文公。崇宁三年,又追封舒王。
        王安石变法坚决。熙宁三年(1070年)春,官员中流传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议论,以此指责王安石变法是胆大妄为。而这三句话,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和信心的表现。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农田水利建设达一万多处,灌溉民田、官田三十余万顷,许多荒地变成良田。财政收入增加了许多,军备武器、边防士卒都有改善。王韶收复河、洮五州之地,是北宋空前的一次大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在学术研究上也有很大成绩,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学者。
        他在变法期间,曾训释《诗》、《书》、《周礼》,颁发到各地学官,天下号为《三经新义》。晚年居金陵,又作《字说》,是一部语简意深的文字训诂著作。王安石还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写有很多诗文,被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安石夫人吴氏,金溪吴敏之孙女。生二子二女。长子名王雱,字元泽,聪敏过人,未冠时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年)登进士,调旌德尉。熙宁四年(1071年),除太子中允,充崇政殿说书。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八年迁龙图阁直学士。安石变法,王雱是积极推行者。熙宁九年(1076年)卒,年仅三十三岁。无子,以族人之子棣为继。安石次子名旁,字仲元,官奉议郎、秘书正字。旁子桐,承议郎。桐子珏,字德全。安石长女嫁吴安持,次女嫁蔡卞。二女皆能诗文。
       资料来源:
       ①《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②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
       ③《太原王氏通谱》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