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漳浦·莆中村王姓社区
莆中是云霄县火田镇的一个行政村。火田位于云霄县东北侧,其东北面为闽南主要的山脉梁山,漳江东北面的支流亦发源于此,贯穿镇境。国道324线亦穿越火田镇区16.7公里。火田镇是闽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地区,莆中村北侧有乞丐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传说地名源于畲族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啸乱”,这里是主要活动地区,火田镇南侧的西林堡,被认为是漳州最早建州的旧址,是漳州郡治的发祥地,村东侧有纪念陈元光女婿的戴郡马亭,东南面二公里处有宋代的瓷址,明代中晚期建造的菜埔堡形独制,史料丰富,被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田镇民国时期曾为高岳乡、西岳乡。新中国成立初分属二、六区。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1960年分为火田、菜埔两个公社,1965年又并为火田公社,1984年改火田乡,1993年改为火田镇。当地盛产的荔枝、香蕉、枇杷等名、优、特水果享誉省内外,有“闽南荔枝第一镇”的美誉。
莆中村位于国道324线与镇政府西侧1公里处。村后是连绵的宜林宜果的小山包,村前是弧圈形的漳江支流以及平坦的冲积平原,莆中行政村包括了东北面的胜洪村,南侧的白石山等三个自然村。胜洪、白石山与北面的火田村均为朱姓。王姓独居其中,历史上承受过与各姓氏之间的种种茅盾。因此莆中村便形成了以圆楼为中心的,集中的,圆形的聚落形态。
根据老辈传说,莆中村王姓系明代中期从漳浦官浔横口,迁入平和县霞河堡(今云霄县下河镇下河村)。一说系先迁到英山,再由英山迁到下河。传衍三代人以后,祖上看中了一片好宅基地,多年积蓄准备购置,不想被蔡姓先买走,失望之后,迁居火田。起先居住于山坡上,某日下大雨,祖公到田里干活,祖妈一人在家,一地理师路经此地,全身被雨淋透,祖妈请其入内避雨,并取出家中男人的衣服让他换。老祖公回家后,并不责怪。地理师感觉此家人通情达理有大量。因指点称此地不宜长居,建议迁到山下的溪埔中建居。老祖公听从了地理师的建议,因此家族果然兴旺发达。
迄今全村王姓除外迁者,人口约1700余人。王姓最晚辈者为第二十一世。原先莆中本系的王氏有4个房系,其中的3个房系后来分衍为本村族裔,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4年)莆中村王氏一部分迁云陵镇大园村,现聚居于大园社区、北门社区、西河街、旧南门兜(塘坪村一带)等,约有300余人。
另一个房系则远徙广东省海丰、陆丰衍传子孙,村中有开车到陆丰,撞死一头猪,被扣,当地人从驾照上得知来自莆中,询问怀德楼以及祠堂的一些特征后,自称是族亲,以好酒好菜招待后,临离开时还送了一大桶海产。
莆中村以怀德楼为聚居中心,不断向外拓展,土楼为全村的早期建筑,平面圆型,双圈,三合土夯筑,外圈直径91米,分隔为60开间,每开间为一单元,其中二开间作为土楼公共大门,大门底层花岗石精砌,作券门,有匾,刻“怀德楼”三字,无落款。楼匾上为夯土墙。楼外墙厚1米,内隔墙0、4米,深10米,二层,各备有楼梯。分内外三隔间,其中外隔间宽仅1,2米,作为环绕全楼的通道,供战时村中壮丁守御用,最内侧的隔间单层,是为厨房。近代外隔间基本均被各户拆除,现全楼仅见一间标本。
楼内圈直径64米,平均分为38间,其中一间作为内圈楼门。共有37单元。每单元深12米,分内外隔间,外间为二层楼,有自备楼梯。楼内砖埕直径40米,中建祠堂。
莆中王氏祖祠称燕翼堂,清早期建,位于大圆楼“怀德楼”内圈中,祠朝向东南,处于怀德德中轴线中,宽广米,深15米,土木结构,以正堂,天井、凹窝亭式大门组成,大门距内圈土楼墙15米。后墙距土楼10米。正堂宽三间,深三间,鼓形柱础,木柱承重,台梁木结构,斗拱雕花沐漆,保存完好,屋悬山顶,祠悬匾“燕冀堂”算,白底红字灯号,写“开闽第一宗”。“科第世家”,楹联为:燕享隆时祭,春祀秋奠同举贤良;翼严谨追宗,左昭右穆共笃庄盟。燕毛原序齿,瞻此几筵勿忘老老宏宏;翼德在敦庞,当念其水共切亲亲贤贤“等。整座祠堂保存甚为完整,且自建造以来,似未进行过大修,弥足珍贵。
根据莆中王姓族人传说。怀德楼建于清初,当时为王姓与欧肖二姓共建,其中王姓仅占其中的4开间,可知当时王姓人口不多,后来王姓不断发展,而欧、肖二姓逐渐式微,人口减少至基本无存。王姓应该是在人口增长至占绝对多数时,才于楼中建造祠堂燕翼堂。
王姓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欧肖不断挤竞,也是导致二姓式微迁出的的主要原因。根据王姓族人传说。王姓人听从地理师的建议,和欧姓合资建窑烧瓷,让欧姓出大股,并根据地理师的指示,许亏不许赚,烧出的多是废品,应了“烧瓷弹破瓯(欧)“的话。瓷窑大亏,欧姓出大股,亏空太大,连家产也变卖了,然后迁到外地谋生。村后的大榕树下,尚可以拾到当年的窑址。
土楼的建造说明历史上莆中王姓与周围别姓有着比较明显的茅盾冲突。在近代也曾与朱姓有过三年六个月的对抗,以致村中男人均尚武成俗,不少人练就了好枪法。
其中莆中村南面的白石山村也是朱姓,历史上也是莆中王姓的对立面,但这种对立应该在某个时期有了极完满的结局,王姓与朱姓终于能够和平共处,开始有了通婚,并且在1990年两村共同出资修建了奉祀陈元公的王爹庙。
王爹庙位于莆中村西面约1公里的小山坡上,已修筑了一条可以通行小汽车的土路。从外墙的条石就可以看出庙是新修的。庙朝南向,以主座与厢房组成,建筑面积330平主米。其中主座面宽10米,深16米,以门厅,天井庑廊,正殿组成,正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均为水泥仿木结构。悬山顶。正殿明间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王妈,左侧祀五谷王(神农),祀妈祖。第二间左侧祀李辅胜,庑廊处祀观音,是为文边。第二进右侧祀马仁,元帅公(可能是谢玄),庑廊中祀关帝君,是为武边;
方形柱子上均写有对联,是近现代人的作品,写出了庙祀诸神生前身后的功德:
大启唐土永镇闽南厉忠勤二字,依旧云山维新庙顷怀功业千秋 。
漳水云山开万世衣冠文物,馨香俎豆报千秋伟绩丰功。
又有“断鹅平洞扫妖氛,干略克胜司马职”一联,是专为辅胜将军李伯瑶写的。
王爹的诞辰是2月15日,按例要祭拜,巡社,因此整个活动都要从13-16日四天,与白石山村也可以轮换,一年莆中先拜,第二年白石山先拜,约定成俗。此外,庙中的元帅公诞辰为9月13日,也是二村一年中重要的祭祀日。
村里组织有理事会,由十六人组成,均按各户轮流值年,十六人中又通过卜杯选出四个大福头,负责全年的祀神祭祖活动。
每年的祭祀活动始于正月十五,是日,当年新婚及新生男孩的,每户均要自扎或买二盏花灯,一盏悬于祠堂中,另一盏吊于戏台上,供族人赏玩,十六日扛王爹绕社,必需经过戏台,绕戏台一周,事毕,各自将花灯收回吊在家中。王爹绕社巡境前,各家吝户均要在家门前摆上香烛饭菜迎接。但当年新婚和妆年生男孩的家庭,则需隆重对待,拜二十斤面四斤肉,王爹扛到家门前时要鸣炮。向执事人员分烟敬金枣茶。拜过王爹后拜祖宗,各家均应摆桌到祠堂前祭拜,以前人口较少,祭拜后全村在祠堂内一起饮宴,现人口太多,此例渐废。
新婚生男孙的家庭到了八月中秋节,又要请土地公到戏台前祭拜,其时每户需拜一米筛的大龟(米倮),祭拜后分给亲朋。
正月半祭祖和二月十五王爹诞辰,传统也要唱戏祝寿,当地传统喜爱潮州戏。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村中逐组织了一台潮剧团,请潮州师傅传授戏艺。剧团除文化革命期间,前后京京在了三十多年。除了在附近演出,还唱到海丰陆丰一带,剧团排过《白蛇传》、《薛仁贵征东》、《陆凤阳》、《双附马》等较成熟的剧目,进入本世纪后,戏剧业务渐少,青年男女多半外出做工,剧团基本解散,成为莆中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件佳话。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