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走进漳浦·秦溪王姓聚居区

2013-01-23 22:38:17来源:王文径博客

打印 字号: T|T

      鹿溪发源于县城西部的盘陀岭,朝着东偏南的方向经旧镇港入海,形成了以漳浦县城为中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鹿溪也成为了漳浦县最主要的母亲河。而沿着鹿溪的两岸,就形成了整个王氏族人聚居的区域,其中西部的盘陀岭下有官陂为代表的王姓聚居地,中部出现了英山为代表的王姓聚居地,而东部在靠近旧镇镇区的鹿溪下游区域,则形成了以秦溪为中心,包括了郭厝,玉厝,黄厝,营脚等自然村的王姓聚居地。
     这是一片发育在鹿溪下游的弯曲而平坦的冲积平原,是一处依傍着古旧镇港的帆影悄然发展起来的土地,数百年来,承受了漳浦的母亲河鹿溪丰厚的历史文化,聚集了古旧镇港的富饶和美丽。
     秦溪原名应为“前溪” ,村南面临溪,村后为海拔36米的寨子山,依山而建,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地向平地扩展。东侧与郭厝相连成一个村子,西侧与潘姓聚居的石桥村相连。与王姓另一个聚居地玉厝隔垅相望,村北侧1公里处则有废兵营形成的营脚村,也是王姓聚居地。而南面即鹿溪下游,形成了“m”形的河道和冲积平原,溪的对岸为上梅宅,下梅宅,梅竹的浯田以及后埭等村庄。西侧与宋太祖的后裔聚居的甘霖村以及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的甘霖庙交界。
     秦溪民国之前实行保甲制度,其中明、清时期隶属七都辖区的一个保,清末至民国初期保甲制度名存实亡,乡村都由族长(俗称家长,清末民初秦溪家长由王九经担任)管理村民。民国十七年恢复旧时的邻闾制度,五户为一邻,廿五邻为一闾,四闾以上为村,市镇为里。因此秦溪就改为村。民国廿三年又推行保甲制度,秦溪录属旧镇的一个保沿续到解放。新中国初期又属第四区(旧镇区)的秦溪乡,1956年2月合并于旧镇镇。1958年8月成立属于旧镇公社的秦溪大队。自1964年至1980年从秦溪大队先后分出另设玉厝、石桥、郭厝3大队,从此,秦溪大队只辖秦溪社大部分(小部分划属郭厝村),今为秦溪行政村。
     秦溪东侧的旧镇,则是闽南著名的海港古镇,北宋初就作为港口,政府在此设立专门管理船舶和盐务的机构,从此成为闽南地区海外交通的重要窗口,具有繁荣的商贸气氛和独特的文化环境。同时旧镇也是历代兵家争夺的要地,很早就在这里建有旧镇城,城南侧临旧镇港,正处于鹿溪汇入大海的喇叭口处,明天启六年,当时作为海匪的郑芝龙驻扎城中多年,至明崇祯七年(1634年),漳州知府,升漳南分营守右参政施邦曜经营海防,重建旧镇城,并建铳城于城东南侧海岸的小石山,以利用火铳封锁海面。城址边的巨石上尚有: “漳南分营守右参政施爷惠建铳城功德碑,崇祯七年立”的刻石,见证了这段历史。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部潘庚钟毁弃县城,以旧镇作为县城,以铳城为主要据点。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令浙、闽、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以杜绝人民和郑军的联系。迁界自康熙元年开始实行,漳浦的旧镇以东,梁山以南率被列为弃土(俗称界外)。二玩具多年后复界,沿海村庄破败,田野一片荒芜,只有旧镇还能看到往昔的繁荣,因以旧镇名之。
     秦溪山清水物,人杰地灵,由于秦溪山面前是一片溪湖,早年尚未有泥沙冲积,溪埔还没有出现,秦溪山座东北、朝西南,两边略成弧形,状如海鲟。山中央有浮露的堆石,两边各有石头由上而下走势形如鲟螯,就像一只海鲟伏在海滩上,故称为为海鲟地。
     鹿溪水流过秦溪附近,须经过溪埔、过重坛、过田蚵丘等三处浅滩,随着潮水涨退时伏时浮,状如大鲤鱼,称腾水鲤鱼,成为当地一景。
     村南是海水和溪水交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水面,是为秦溪湾,也称为龙潭湖:古时还是一处天然的避风港,外海航行船只遇风暴时可以从旧镇港驶入避风。过去湖中常常会停泊载重量较大的,可通外海的八浆帆船,郭厝村就曾有很多水手,后因遇海盗而败落。龙潭南端有巨石,长近三百米,高数丈,从笔架山直入龙潭湖,成峭壁,称“百丈石”,是旧镇地区的一大胜景。百丈石周围出产著名的秦溪湾大蚝。由于这石头与梅宅村山界相接,以前采百丈石大蚝也只许秦溪人。旧镇桥闸建成后,巨石大部分淹入了水中。
     村前又有一大片溪埔,长满红树林。民国初,长桥镇橄榄林村(甘棠)叶良善秦溪王富华联合于村前内埭围垦成为埭田。叶良善后来又委托其女婿许锡安具体管理。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公社又于外埭进行围垦,二次围垦,增加了耕地面积500多亩。
     埭田边有一块突出的奇石,石中长着榕树,在平地的原野中有如一香炉烛照耀庙宇。也是当地的一景,称庙香炉地。
     西北面的天马山,有一处竖石相连,形状如人伏人,据传,古时入港的航船常常把天马山山尖当作航标。巨石前面为秦溪王氏始祖葬地。民间盛传天马山是风水宝地,能得其真龙佳穴,马头出公卿,马尾出万丁。明正德间的御史詹惠就得到马头穴,而秦溪总祖葬于此,得到马尾穴,出子孙数万丁。
     村后有寨仔山,明清时期族人以乱石沿山构筑,作为抵御海冠山贼的山寨,墙高丈余  。传说寨中有石鼓石锣,一旦擂动石锣鼓,山寨可随鼓声升高,再擂,山寨复原,从而将爬上半山的敌人压于山中,山寨因此是活地。后来石锣飞走,落在山下小丘上,石鼓也失去功效,山寨从此不能腾起,石锣降落的小丘叫虎头仔山,直到三年前还有人见到,是一个直径约1.5米的圆形石盘,其状如锣,中心有擂打的痕迹,此小丘因此而得名石锣。
    玉厝村东头状如蹲鹅的大石,大石上方左右还有两个圆窟,如鹅的眼睛,大石下排列着一群圆形小石,次序可见,因之得名“天鹅孵蛋”。相传天鹅孵蛋石,在阴雨来临会发出声音,预警天气变化。还传说得其真穴,能出贵人。后来,清中期玉姓果然出了一个才子玉速。但因锐气过露,被对手派地理师将天鹅孵蛋的地理破坏掉。玉速落第后忧郁而亡。其坟后  有七个排列次序的石头,称七星坠地,后在清末家变(玉厝与甘林宗族械斗)时被甘林人破坏。。
    一般认为,宋代,闽王王审知派下元吉公开基于现位于深土镇的前雄村,是为漳浦王氏的始祖,第四代惠应公传至官浔横口村、雅称衡山,明永乐年间,惠应公第四世祖、谟房王志容携子本孙公展播秦溪,(一说在此之前,三槐王氏有一支脉,已于宋末播居秦溪,并为秦溪王氏肇居之祖,漳浦秦溪王氏有“三槐”派和“衡山”派合居一地),当时鹿溪下游溪面宽阔,志容父子以钓鱼为生,结交当地陈姓,从搭草棚开始,不断扩展宅基地,后来又受高人指点,买到“鲟子地”这一风水宝地,后来成为秦溪祠堂的所在地。
    惠应公的后裔播迁于广东陆丰、汕尾,芗城区的巷口、屯地,龙海的黎明、下田、下溪坂,漳浦赤岭的坪林、官浔新庙、绥安王厝内,以及秦溪。到秦溪的这一支,后代有长房二房之分,其中长房主要分布于营脚、郭厝、下厝,也有远迁到广东澄海的外沙。二房则分布于深土雄厝,旧镇镇内、六鳌、东厝的大石后,玉厝、窗仔房、大祖边、郭厝、英山,云霄的莆中。又有一房称六房祖,后代分衍六房四巷尾,下街等地。
    六百多年来,秦溪王氏展播于闽南、广东、台湾等地者不在少数,但均疏于记载,大多无从稽考。所知如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秦溪王氏一支迁到云霄陈岱镇前江村,(雅名“秦江”),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前江村王姓第二世族人传入双岭村开基,均繁衍为大族。又有当地的一落第秀才爱本地人欺负,流落到广东澄海外沙当私塾先生,落藉外沙的传说,以及秦溪王姓做生意经过澄海汕头一带常常会受到族亲的帮助照顾等。
    根据位于李仔园附近的一通明万历三十年立的石碑记载,景泰三年,王松祖向“蔡阿、陈紫”买了一块山林。位于“ 倒店埔等处,东至放坑,西至振埔埒,南至官路,北至岩田边”。可见王氏始祖到秦溪地区定居不久,家族就迅速地发展起来了,业主王松,可能是秦溪王氏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祖。碑石是王氏为漳南分守道处理王林两姓山林纠纷,获“林宅得债,王松得界”的判决。说明王氏家族在创业过程中与周边其他姓氏之间必然存在的茅盾纠纷。
    陈厝埕北侧的原陈姓聚居地后有一条100米长的形似石蜈蚣的石路,在秦溪村后西北角方向有一个小水塘称“牛浴崛”,在阮姓居住的厝后放一只石狮,在许姓、吴姓聚居地附近建两台糖寮,据说使王姓之外的姓氏均受到影响。
    郭厝村的历史也说明了王氏发展的过程。郭厝位于秦溪村东侧,现两村已连为一体,从村名可知原来为郭姓的聚居地,从村中的郭王公庙看,该郭姓可能源自泉州一带,后来郭姓逐渐人口减少,外迁,(目前全县的郭姓人数亦仅有561人),王姓则不断地从秦溪等村迁入,以至一部分郭姓亦改为王姓,至2001年,郭厝村有405户,1714人。其中,住秦溪自然村的713人,住郭厝自然村783人,住营脚自然村的218人,其中郭姓仅存极少数,而纯粹的王姓则有1365人。
    此外,属于郭厝村的营脚自然村,则原为官军废弃的小城。康熙元年,官军为执行迁界,在秦溪村北侧的一座小山上建造了一座小城,设千总驻守,人们叫“管甫”,又叫营兵,城南的台地传说是当时营兵操练的地方,称“水埔头”。但二十年后城被废弃,之后秦溪王姓族人不断迁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现存营脚城墙底层以条石平,立交错砌筑,中间填土,厚1米,上夯筑三合土,厚0.8米,通高4.5米,西侧处于台地的坎边,与村子相连,呈直线,东,南,北三面大致呈圆形,周长约400米,西北,东北,西南面均建有马面,马面宽4米,深2米,原有四城门,现仅存西门,门为石构,平顶,宽1.2米,深1.5米,原四门均有匾,现仅见一块,被移到 村中,刻“晏海门”三字,城墙现存三分之一,其余坍塌,仅见遗址,城中还有平房建筑遗址三处,为同时代的建筑。
    从玉厝,黄厝这二个村的村名,也可以推断这段历史的变迁。
    玉厝村位于东与秦溪、郭厝二村毗连,西、南隔鹿溪下游与梅竹、梅宅二村相望。村子建于小山包上。玉厝民国29年为旧镇镇的玉溪保,民国33年并属秦溪保。新中国初期属第四区秦溪乡。1956年10月,第四区改名旧镇区,秦溪乡并属旧镇镇管辖。1964年9月,成立玉厝大队,今为玉厝村,辖玉厝、黄厝2社。玉厝,王氏其祖亦自秦溪分传而来,现有282户,其中纯粹的王姓913人。另有少量从甘霖村迁来的赵姓杂居。黄厝主要为源自东龙的黄姓,也有部分王氏杂居。
    一开始推动这一姓氏变迁的主要是在清康熙年间的迁界及复界的变乱,当时不少姓氏居住地被迫改换,其他姓氏式微,慢慢迁出,而王姓人口不断增加,居地不断扩展,以至该地区基本为王姓所居,除了上述的郭厝,玉厝、黄厝外,现在秦溪一带还保存着陈厝埕、李厝街、叶厝巷、下许、下许潭等历史地名。根据民间传说和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可知当地确实曾经是王、黄、陈、郭、卢、李、叶、吴、阮、许、林等杂姓的居住地。
    与秦溪北侧的李仔园,根据一通靠近柯林村的明万历三十年的石碑上记载,明景泰三年就属于王姓所有,后来可能荒废,近代秦溪人再次开垦种植李树,遂得名为李仔园。李仔园也是漳浦县城通往沿海地区的必经之地,1953年还因为战备需要,在甘林溪头另建一座木质公路桥,往梅宅,公路从桥头经玉厝、石桥至李仔园与原公路相接,并设李仔园停靠站。至七十年代后,旧镇桥闸建成,溪头渡桥梁也废弃。1992年旧镇镇在李仔园设立工业区,已形成规模。
    秦溪、郭厝、玉厝三村所处地理环境相似,农业条件较好,其中秦溪村现有耕地415亩,其中水田338亩,农地77亩;郭厝村全村有耕地603亩,其中水田356亩,农地248亩;玉厝全村有耕地593亩,其中水田328亩,农地265亩。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番薯,又有蔬菜和荔枝、龙眼、桃、李、香蕉等水果。历史上除了农业,一部分人从事讨小海,水产养殖,甚至远洋运输,捕捞。延至近现代,围垦埭田,特别是桥闸建成,农业地位有所上升。近年来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特色,其中由于靠近溪边,所有的水面均被承包,有的村民以捕鱼和养鱼为业。鸡鸭饲养业也很兴盛,出现了七八家鸭苗孵化工场,成为全县的鸭苗供应基地,产品行销于全县,晋江、广东等地。玉厝村则大力发展养鸡业,几乎户户都参与,从广东等地调进商品鸡,饲养销售。四个村还出现了四十多家养猪专业户,从广西浙江调来猪苗,三家猪苗批发站和十几家零售点,禽畜养殖业也带动了饲料,运输等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劳动力多半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也有一部分人在当地建立自己的企业,出现了铸铁厂、纸品加工厂、饮料厂、米厂、机砖厂、石材加工厂等企业,运输业也很普遍,此外秦溪又有传统的手工业制品斗笠,年产2万顶左右。
     1995年以来秦溪、郭厝、玉厝、石桥4村合作共建农民大街长1600米,宽17米,现大部分已完成水泥路面铺设,两边已是店面林立,逐渐繁荣了起来。
    秦溪小学先于1979年建教学楼一座,1994年再建教室6间,2003年又新建一座完整的新教学楼,目前设有22个班级,学生713人,教师27人。生源包括了秦溪和郭厝两村。玉厝小学校设有4个班级,学生139人,教师8名。秦溪北侧建有李仔园中学,漳浦三中位于旧镇镇区内,距秦溪村也仅二公里左右,学生就学条件尚称优越。
    位于秦溪村中半坡上的秦溪王氏祠堂,约建于清乾隆间,近年重修,现状保存基本完好,唯外墙改成条石砌筑。堂号燕翼堂, 占地320平方米 ,建筑面积198平方米,宽11米,深18米,坐癸向丁兼丑未,以围墙,亭式门厅(俗称伏龟亭),天井,正堂组成,悬山顶,正堂宽三间,深三间,第三间明间作祖公龛,梁架木结构,悬山顶,前面围墙建大门。亭式门厅,团菊门印,“斜阶倒吊莲”,(据说是清初族人王吉,官至乐清总兵,后来修建祠堂时加上的)。祠堂中分别挂“槐庭植翠”,”武魁”,”功垂千秋”匾。灯号:“荣禄大夫”。正堂后金柱联:
        从太原而衍派,鹿水近朝宗,征远流长钦祖德;
        对梁岳以构堂,秦溪挹秀气,翚飞鸟革振孙谋。
    因为祠堂的地称鲟仔地,故祠堂前面二层大埕,顶大埕分左右二组台阶到下大埕,状如红鲟的二支大钳脚,其中左台阶九层,右台阶八层,取左大于右。台阶下留空洞,俗称“鲟广桥”。
    秦溪、玉厝、郭厝等王姓共出一祖,燕翼堂也为这一地区王姓所共祀。作为祠堂,平时为村的老人活动中心,供附近老人相聚娱乐的场所。但每年的正月,特别是元霄节期间,祠堂总是以承载和呈示家族历史文化的平台,为族人所关注。根据当地的习俗,每年正月十四日,属当年出生的男丁,当年新娶进门的新娘,均须到祠堂中穿灯脚,拜竭列祖列宗。
    最早是正月初二,(现改为初一)迁到英山定居的族亲,凡是当年结婚成人的男人。都要到祠堂拜祖,当天,新郎们皆穿蓝色长衫,头戴礼帽,约齐奉上 “真鸡碰蹄” 等十二项菜,拜竭祖宗。
    从正月十一日开始,祠堂大门插上竹青,贴上“地接长春”横批,配对联“玉烛长调千古乐,花灯启蒙照万家春“等,祠堂正堂中脊吊起灯棚,竹棚作六角形走马灯状,供穿灯脚者从灯下通过。而当年新婚生男孙的,各人亦需置办一盏小花灯到祠中张挂,俗称吊灯尫。灯棚约二尺长宽,作舞台状,糊有人物戏出,写元霄佳节,点上蜡烛(现改为彩色电灯),灯下写着户主姓名。大房吊在正堂左次间,二房吊于右次间。秦溪地区王氏大房外迁,留下来的多是二房,所以灯盏主要吊在右次间。十一日开始“尪出社”,下午一点钟,秦溪庙奉祀的神像都要由庙会头家召集各社(按习俗,秦溪分有头社,二社,中社和尾社,现改为头社、二社和三社)从庙中扛出社,集中巡境,环绕村庄一周后,扛到各社所在地接受竭拜,称鉴桌。十一日在头社,十二日在二社,十三日在三社。
    每天傍晚,族人把这些神像扛到交通方便,场地宽阔的地方,供各家迎奉放鞭炮,称冲炮仔,有的家庭在这一天晚上仅放鞭炮就要花费上千元。各家各户放鞭炮维持到十四日唱戏结束。
    至十四日下午二点左右,穿灯脚对像都聚集到祠堂前,鼓声响起,穿灯脚开始,凡是新婚的新娘就身穿红裙,扛着甘蔗,跟着婆婆一起来,婆婆头插缎花,一起进入祠堂;新生男孩的则在母亲,祖母一起,婆婆插富贵春花,抱着男孙,媳妇举甘蔗跟在后头,也是一起进入。进入祠堂后,从正堂明间的灯棚脚穿过,从祖公龛前进入,对着祖宗牌位鞠躬后,属二房的从右侧边门穿出,而大房的则从左侧边门走出。均从自己悬挂的小灯下经过,走出祠堂。这时,新婚所持的甘蔗尾要缠起来,生男孩的甘蔗尾则不用缠。穿灯脚结束后,所有参加穿灯脚的新婚及生男孩的全部要起出祠堂。
    当夜按例要唱大戏,这台戏一定要唱到天亮,有“无声不敢引作十四晚戏”之谚。近年来稍有改进,演到半夜二点就结束了。
    十五日是元霄日,天一大早就要扛着元帅爷公(谢玄),由少年儿童举着彩旗前面开路,后面跟随的人敲锣打鼓(近年开始只敲锣),到当年新婚和生男孩的家门前接受竭拜,每户均备有花生炒豆绊红糖,糖果等供品奉祀,俗称打上元。以新婚的为先,生男孩的为后,又根据辈份、年龄的大小顺序排列。打上元的都要包红包给元帅爷公,数目由各户自愿,款项集中起来除一部分分给扛尫的,余统一交庙会作为公益费用。事后,各家将花生豆及糖果等分送邻居品偿。
    当晚每人准备一至二支火把,火把用竹片做成,劈成三片缠上纸,浇上油,一般可点燃一小时左右,于傍晚集中于祠堂内,关闭祠堂。聚集于祠堂天井中,至六—七点左右,三声铳响,由丁头,丁二(每年元霄后生的第一个男孩为灯头,第二个出生的男孩为丁二),由祖公龛引出烛火,点燃祠堂内其他人的火把,开祠堂门,冲出祠堂大门,向秦溪庙大埕出发,与等候在庙埕前族人汇齐,扛上的王公(谢安)王妈,元帅公(谢玄),太保、太史公、四大人等神像,打着锣鼓,扛上元帅(谢玄)神像,举着彩旗,高叫着“摇尫落埭”,从溪边堤岸(现为水泥路)走去,称为巡境。绕村一周后回到祠堂前,重新放起鞭炮,点燃预先准备好的稻草,每个人均跳过火堆三次,以祈求一年平安顺利。
    事后,执火指导的人把火指导带回家中,先放于灶门内燃旺后,取出插在厝前继续点燃至完,以示一年兴旺发达,扛神像的青年轮流跳起火堆,称跳火马,其时鞭炮声,呐喊声,锣鼓声持续一二小时,最后神像扛入庙中按次序上殿,三声炮响,整个仪式结束。
    十六日是元霄节的最后一天,俗称倒灯棚,当年生男孩的家长,于中竿前聚集于祠堂内设宴畅饮,称吃丁桌。酒后。折下灯棚的灯花等,分给新婚和生男孩的家庭,余下的灯花分给一般人家的。
    秦溪王公庙是秦溪地区王姓家族奉祀的庙宇,始建年代不详,,约清乾隆间重建, 庙位于秦溪村东北侧山坡上座北朝南, 背靠小山,前朝鹿溪,庙土木结构, 宽11.5米,深19米,以门厅,天井庑廊,  正殿组成, 梁架木结构, 悬山顶 ,青石或白石柱础,方圆石柱, 柱上刻有王光却题的“东山逸兴无双品,晋代衣冠第一人”,王元逊题的“履韵筝声江水碧,白云明月夜峰青”等对联,一眼就知道奉祀的谢安。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孝武皇帝的宰相,太元八年(373年),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打败强敌前秦苻坚,使东晋转危为安。据《漳浦县志》载:“谢东山庙,浦乡里在处皆有之,相传陈将军自光州携香火来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故今皆祀于民间。”  此外,王姓奉祀谢东山,也是历史上王谢曾经同为大族的见证。庙的明堂除了奉祀广惠尊王谢安,同时还有王妈,谢安的侄儿谢玄,因在淝水之战中任元帅,所以又称元帅;正堂右次间奉祀水仙王,五谷王。五谷王即神农;正间左次间奉祀观音;正展第二间摆香案,右侧奉祀太保公,左侧则奉大将军,二将军;左庑廊奉祀太史公,亦即明万历间云霄人林偕春,右庑廊奉祀竖南王,四大天王;门厅左侧奉祀代天巡狩王爷三尊。广惠尊王的诞辰为旧时是十一月廿六日,现改为十一月十六日,是日,受到秦溪王姓的共同祭祀。
    居住在郭厝的王姓,除了有祭祀广惠尊王的义务外,还需奉祀当地的郭圣王庙,郭圣王庙始建于明中期,庙南向,占地150平方米,建筑面积72平方米,夯土墙,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以方石柱承重,无柱础,石柱中刻有郭宜荣、郭宜德、王朝玉、杨新勇等人捐献的刻字。庙主祀郭圣王,郭圣王,俗名郭忠福,诗山郭山人,生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八月十二日。传说郭忠福长工出身,7岁丧父,牧牛俸母,乡邻郭孝子。由于他自小辛勤劳动,身体不支死于荒野。后人念其孝,立庙奉为神明。南宋绍兴、嘉定、开庆间多次加封至“威武英烈广泽尊王” 。庙左侧配祀广惠尊王,王妈,元帅,太保公,观音,右侧则配祀清代乡村之间械斗死难的四股公等。庙前进悬有清咸丰六年商绍囗书“正大光明”匾。过去每年均到南安诗山郭圣王祖庙引香,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郭厝原为郭姓聚居,后主要为王姓,郭姓式微后,王姓亦承担起该庙的祭祀责任。这一过程正是王郭两姓曾经共居一地的实证。
    玉厝村东北面山坡下有二株大榕树,榕荫复盖1 亩地以上,树荫下是一座古庙“清德宫”,祀“开漳圣王”及“玄天上帝”。庙始建于明未,西北向, 土木结构,不面基本呈正方形,宽10.5米,深9.6米,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粗石柱,梁架木结构,悬山顶,结构简单。主祀玄天上帝, 配祀开漳圣王,.农历三月三日庆祝玄天上帝诞辰,村民各备“牲礼”膜拜。
    清末,村民王大松(即王大诚),挑从清德宫“挂香”的玄天上帝微型神像到处供人朝拜,收些费用维持生计,同治四年挑神像到台湾,定居于嘉义番仔沟,神像为当地信士所供奉,后集资建一座庙宇,命名龙安宫,再塑玄天上帝神像,“挂”王大松所挑神像的“香火”,由王大松管理,王大松传下许多后裔,“世袭”管理龙安宫。1998年2月23日,王大松的后裔王正雄率32个不同姓氏的玄天上帝信士来玉厝寻根,朝拜祖庙,重修庙宇和神像。庙前有大石埕320余平方米,植二棵大榕树,立有台湾龙安宫挂香石碑。
     秦溪、郭厝、玉厝三个村庄,各自拥有一座庙宇,拥有独立的祭祀圈,而三座庙的崇拜圈则互相渗透,复盖到整个秦溪地区的王姓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