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谱牒知识问答》
一部族谱的重修需要多长时间?
某谱康熙乙未谱序载:“赖二君协力赞助,两冬告成,不洵一时之盛事乎!”笔者曾有一次参修体验,以三万之族众为例,首起倡修文告,继而组建编修班底,及分支门稿人(称门长)约需二月,门户丁稿人谱局汇集时需六个月,丁稿接续需八个月,初稿校核约需四个月,付梓成书约四个月,总计两年。作为一部具有三万族众约二百万字的谱牒,用时仅两年,其中漏丁、错数、别字等现象均有出现,更无从对原稿、世系史料进行认真的考证。因此,民间修谱既是一个延续不断的文化行为,又是一个很临期的文化过程,它制约于经费的收入和捐输,也就难以对族史进行认真研究与考证,这是民间谱牒存在缺陷的因素之一。所以一般宗族重修一部族谱所需时间,一般两年较为现实,都不可能跳出这个现实作长期的撰修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民间谱牒存在的缺陷有哪些?
谱牒作为民间族人生活实录的史籍,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根据古往今来的研究与分析,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在撰修的组成人员上,随着期届的不同而不同,没有什么人对撰修班底进行训练或鉴别,也无须对史、谱进行严格的考证研究,参修人员良莠不齐,有的“主持人甚至是白丁”,这就很难保证撰文内容的真实可靠和谱牒整体的质量。就谱牒内容而言,只要族内认可即可,若有虚构、造作,也无须他审,这是导致谱牒不实的根本原因所在。二、世系的虚构,尤其是远古世系的虚构,是所有缺陷中表现得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所谓“凿凿精实,百无二三”,只能作“有识者喷饭之助矣”。自宋至今批评的重点也就在这里。只要是世系不实的这类谱牒,也就失去了它的史料价值。三、有过多的虚华赞颂,空洞无物,洋洋千言,尽为堆叠之词。根据笔者曾经历过的体验,产生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执掌人为标榜近亲所为而达到扬名、称誉于族的目的而大力渲染;另一方面,由于族亲的关系,对族内的阴暗面揭露不够,哪怕纵有劣迹于世,也不能如实记述,还持以“隐恶扬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态度而“子为父隐”。作为史料,谱牒不能达到真实可靠。四、民间修谱,是族自所为,无须对族外社会和历史负责,社会也没有为此而监督审核的责任,这是谱牒修撰过程中的体制性缺陷,因为这是“私家之谱,不登于朝”,即便产生一些问题也只局限在这个族众的内部,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缺陷的存在,致使一些讹误长期存在,后续修谱也只得这样循环下去了。
造成谱中世系虚构或错误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本来谱牒的关键是记述宗族繁衍的史实状况,但自宋元以后,由于私修谱牒的大量出现,其中世系的虚构或错误便出现了,甚至比比皆是。谱中的这个通病与缺陷,主要反映在世系的主观虚构和客观错误之上。其原因又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一、因谱牒原附有的分封、选士、婚嫁等功能,虽然在宋及后失去了它的作用,但这种残余的宗族理念并没有彻底的消亡,若依附于王室大夫之后,可以显示其宗族支派的高贵,这样,主观上的虚构就成为可能。二、追认“帝王圣贤,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个宗族确有先贤应当敬仰,另一方面有可能出现由敬仰而产生无据追封一个先贤或王侯为“始祖”的现象。三、宗族谱牒载述、传承于后,其颂祖恩德善行,以范后人,尚属情理之中,但假如某公有劣迹恶行,又不可载之于谱,客观上会导致史料不实。四、史料不全造成世系误记。如某族谱,先祖为唐代,与之同姓、同名、同大致时代的有三人,且均有史载,将先祖下衍世系如实载述,其上溯世系又误承同姓同名的他人世系中去。像这类的错误,就是由于史料不全,由人为的错误所造成的。五、对于民间私修谱牒,既没有专门机构为此监督审核,也无须对本宗族以外的社会负责,而且族谱只在宗族内部流传,秘不示人,主观世系上虚构也罢,人物事迹造作也罢,只要宗族执掌人认可,无须旁人干涉,也无人干涉,这样虚构及错误的存在,一代代延续就不足为奇了。六、民间谱牒的世系虚构与错误,大多集中在宋以前的上溯世系人物中,其原因,私修谱起始于宋代,宋以前也许并没有一个版本为这个宗族留下完整的史料。宋代以后的各世代虽其中有错误之处,因每“三十年一修”,一般族人的记录,总体上都是准确的。
考证一个世系是否属实和正确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一个对家族历史关注的人,往往也关注本身直系世系,对近亲世系一般可信,越上溯到远古世系,质疑就越多,这对于一个具有历史常识和有严谨史学态度的人来说,是正常的。尤其是民间家谱本来就存在上溯世系的虚构问题。世系是最容易虚构的,也是最容易暴露其不实之所在的。要考证这个世系的真实与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为了显示本支曾有显赫之祖,往往将帝王、诸侯、大夫、著名人物作为先祖。对这类情况则先查阅正史的本纪、宗室、传记,看是否有其后裔的记载,从中了解其生平、事迹、居迁、生殁等情况。二、将谱中所列人物与正史所载的生平状况相对照,看是否有出入。三、将该人物世系作世代平均年率的计算分析,看是否基本符合繁衍的生理规律。四、查找同宗分支的异地谱载,看其中的异同之处及这些异同的基本原因是什么。五、历史上同姓同名,甚至同时代的名人,如作为先人,须得考查其各自的生平履历及其后裔状况。六、对于没有史籍记载的远古世系人物,只计算世代平均年率,分析其基本繁衍规律的合理性。通过考查,如发现年代倒置,祖小孙大,或百岁有余仍生子育后等情况,则这个世系一定存在问题或不实,在没有充分史料考证的情况下,唯一解决的办法只能实事求是地取其真实可靠的部分世系,并注明与历史不符的世系人物和史料来源,无须追溯到远古。
自古至今谱牒是由哪些人所撰修?
自周始有谱籍,按《周礼·春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又“奠系世,辨昭穆”。据注,小史是史官,既记《国史》,也撰辑《帝系》和《世本》。因此属于谱牒范畴的撰修事务,由小史完成。官修时期,由史官撰修帝系、玉牒、世本等已成为古之惯制。除此之外,自汉起,又有一些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热衷于谱籍的研究、收集、整理、撰编,如《刘向·世本》、《邓氏官谱》等,并由此成为谱学。其后谱籍专著越来越多,并将其书目收录在正史中。官修时代也有改称宗人院,或宗人府,以专职“掌皇族的谱牒和族中事务”。谱牒进入私修时期,是以当时的史学、文学名人为首创建的撰修体式,如宋代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苏洵的《苏氏族谱》。在民间修谱普遍扩展后,从事或倡导本宗族撰修族谱的多由闲赋官员、生监或下层士人、绅士所组成。从谱牒撰修人的构成看,官修具有专职、专人、史料可靠的特点。私修是临期组合,临期督修,虚实相兼,宗族自为,较之官修,难全史实。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