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大中华谱牒申遗联合会的倡议书
谱牒编修及其研究虽然世界有之,但大都局限于皇族和贵族。中国的谱牒编纂和研究最初也仅限于皇族和贵族,但在宋代就普及至民间。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近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都经历了许多朝代更迭和战火摧残,唯中华民族各姓氏谱牒非但没有因此中断,反而越来越普及和昌炽。放眼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族谱就会在那里延续。她以真实的父系血缘关系为主脉,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涉及到各个家庭的个人历史状况。中华谱牒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庞大、方式之独特、体例之严谨,流传之广泛,世所无匹,这足以证实她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她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文化宝藏。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对谱牒研究并不重视,史学研究者们因为谱牒收集的繁杂无章和文献品质的参差不齐而却步不前,谱牒研究者们也长期为此困扰,无法打开研究局面,而民间修谱依然“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遇到疑难时往往无处求助。我們曾看过湖北的方为民先生为方氏统谱编修大会所写的发言稿,令我們感触良多,使我們真切地看到谱牒编修环境的艰辛和无奈。这种“单打独斗”的情形何时了?!
我們国谱牒编修和保存,数千年以来都是依靠家族体制来完成的,正是这个“草根性”才使得她具有了独特的个性,正史纪一国之史,方志纪一地之史,家谱纪一族之史,国史、方志、家谱,此三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史料的三大支柱。但同时也由于家谱的“草根性”给我們们带来了种种困扰。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既要保持此种民间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又要普及并提高民间修谱者的知识和素质。
怎样将谱牒编修及其研究工作引领到一个新的境地?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出现了谱牒编修的热潮。许多有识之士例如中华大族谱协会的黄秉聪先生、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闾国年先生,早在四、五年前就分别提出了为振兴中国谱牒,建立一个全民族共享的族谱大平台。最近中国政府一再宣传要振兴中国文化,并数度呼吁年轻人积极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我們认为这是非常明智之举。为此我們呼吁和建议,利用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中华大族谱协会联合召开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研讨会的契机,成立“中华谱牒申遗联合会”,联合海内外各界的力量,为中国谱牒申遗迈出一大步。
为什么要将中华谱牒申遗呢?除去上文提及的中华谱牒的独特性之外,申遗不但可以借助联合国对世界遗产的认定规则,有效地提升世人对谱牒文化严肃性的认知,还可以借此使青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多的关注和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法和维护法,将直接成为谱牒界开展未来工作的统一指导方针。有了这些具体条文的指导,各界谱牒人士的工作方向将更容易求得统一。
这个联合会就是谱牒文化的交流平台。我們们可以借此平台将学界与民间谱牒编修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术的东风吹进“百家姓”中去。这个联合会可以成为谱牒文化的整合中心。除提高民间编修界的理论水平之外,联合会的另一重大举措就是向各界征集意见,然后,适时整合出一个世界第一流的中华谱牒电脑软件大平台。而这个软件整合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各姓氏谱牒要把他们的“家”落在哪里的大问题,也关系到联合会工作的成败。 因此,我們同时建议以此次国际研讨会为契机,就如何整合这个大平台做出详细的设想和示范。这也是我們们举起申遗大旗的同时,向世人展示中华谱牒申遗的队伍组织起来了,并将不断发展壮大。
考虑到以上提出的方方面面,申遗联合会至少应该涵盖以下 6 种人员和组织:
1 )各姓氏谱牒编修人员及各界研究谱牒的专家;
2 )各级图书馆、各级社科院、各大专院校涉及研究谱牒的单位;
3 )各种谱牒研究刊物;
4 )谱牒软件专家和机构;
5 )谱牒申请国家和世界遗产的律师界和政府人士;
6 )热心公益事业和谱牒申遗的义工(自愿者)。
联合会建制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机构:
1) 常委会:制定工作方针和主持日常 工作;
2) 义工部:接纳和组织志愿者,这是联合会的动力的来源,从各大专院校做起。
3 )申遗部:草拟申遗文件,展开申遗程序,报告申遗进度;
4 )技术部:主持电脑软件系统的整合、升级和维护,报告进度;
5 )秘书处:根据常务委员会安排,办理日常文秘事务;
6 )联络部:广泛联系各界力量,壮大申遗队伍。
趁大会筹备之际,我們們谨向召开和主办此次大会的各方提出以上建议,抛砖引玉。 预祝大会完满成功 !
林伯工 2010 年 7 月 21 日写于波士顿
昌庆旭 2010 年 8 月 24 日修正于武漢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