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历代官称职衔(6)

2013-01-23 23:54:50来源:互联网

打印 字号: T|T

【镇抚使】官名。南宋初始置,其职辖区至多个府、州、军,并兼“知府”或“知州”,职掌辖区兵、民、财政。
【镇卫将军】宫名。十六国时,后赵置,秩一品下。
【镇军将军】官名。魏代,始置“镇军”唐代为武散官,官阶从二品。宋代以后废。
【镇军大将军】官名。曹魏始置。第二品。吴、蜀亦置。北魏时位次尚书令。唐代、从二品。
【镇国大将军】散官名。宋置,秩从二品。元丰改制后废。
【镇国上将军】散官名。金、元皆置,金、元皆从三品。
【正仪大夫】散官名。隋、唐时代为正四品。元、明时代为正三品。
【正奉大夫】散官名。宋太平兴国由“正仪大大”改称,秩正四品上。元丰改制后金代秩三品上。元、明时代为从二品。
【直阁将军、直斋将军、直寝将军、直阁将军】南北朝时代置,职级不下三品。
【中军】官名。晋代始置“中军将军”。南北朝时亦偶有此官,以位置有权大臣。置“总督”、“督标”、“抚标”,“标”的统称官称“中军”。春秋战国时,军队作战,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其中军最为重要,天子出征多亲领中军。
【中丞】官名。汉代,“御史大大”的辅佐官有“御史丞”和“御史中丞”二官,外督各州剌史,监察郡国行政。东汉时,“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之长,是全家工作的最高执行官。以后历代多沿此制。
【中郎将]】官名。秦、汉时代,秩LL--千石,位在将军次,全称“五宫中郎将”。唐代“中郎将”为低级军官。宋初为虚衔。元代废。
【中卫大夫】散官名。宋代秩从五品。元代正四品。明代正五品。
【中书舍人】官名。历代皆置,往往由此宫渐渐升为宰相.
【中议大夫】散官名。金代、从五品上。元、明正四品。
【中军将军】官名。西汉为列将军之一。曹魏置一人,称中军大将军,第二品。
【中奉大夫】散官名。宋代正四品,金代从三品下,元代从二品,明代从二品。
【中散大夫】官名。秦代,九卿之一“郎中令”之属官有“中散大夫”。后至汉代、晋、南北朝均有此官。在唐代为文散官,秩文阶正五品上。宋代为正五品文散宫。元以后废。
【中极殿大学士】官名。明世宗,改华盖殿为中极殿,主官“华盖殿大学士”改为极殿大学士”改为“中极殿大学”。职位相当宰相。
【柱国】官名。战国时代,楚国置。原为统率武装部队保卫首都之官,地位略次于“令尹”。北魏设“柱国大将军”名号。西魏有八“柱国”以统率‘‘府兵”,每一“柱国”下统“大将军”。隋有上柱国勋号以封功臣。唐代作为“勋号”为正二品之官。
【转运使】官名。唐代始置此官。初称“水陆发运使”,掌洛阳、长安间的粮食运输,后设“江淮转运使”,掌东南各道的水陆转运,“诸道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之运输和出纳。代宗以后多与“盐铁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往往由宰相兼领,于诸道分设“巡院”。宋初为集中财权,改置专职“都转运使”、“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并有督察地方官吏之职权。其后职权益重、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事,成为府州以上之行政长官。辽代、金代均置“转运使”。明、清各朝均置“都转运使”。“转运使”之职位,高于州府职。
【资政大夫】散官名。金代置此官,正三品阶。元、明、清各代为正二品。
【资政殿大学士】官名。宋代,真宗专为安抚王钦若特置“资政殿大学士”之官,位在“翰林学士承旨”之上。
【总兵】官名。明代,派遣部队出征时,始置“总兵官”和“副总兵官”二人,以统辖部队。后因军务繁忙,总兵官变为统辖部队,镇守一方的重要武职。清仿明制,在各省“提督”之下置“总兵”和“副总兵”。
    【总督】官名。始于汉代。明初,遇有兵事,派中枢部院总督军务,称为“军务总督”。事皆即罢。清代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先后设有9个“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两湖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各“总督”综理军事要政,为正二品官,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官。
    【总管】官名。为军事长官。魏晋时代,有“都督军事”之官。北周“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隋代及唐于各州设“总管”,边州或大州设“大总管”。五代,为最高军事统帅。宋代钦宗时,曾设东、南、西、北道“都总管”,以抗御金兵。清代的盛京(辽宁、沈阳)、吉林、新疆等处设“驻防总管”,为该地驻防军长官。
    【左翼尉】官名。清代“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属下设此官。为正三品武官。
    【左中郎将】官名。秦代置此官。汉代因之,秩比二千石。
    【左布政使】官名。明初,中央派驻各省之最高行政长官为“左、右布政使”。
    【左龙武大将军】官名。唐代中期后,以“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等六军为皇帝直接指挥的禁军,各设“大将军”一人为其长,下辖“统军”,“将军”等官。
    【三师】北魏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位为“上公”,后世沿用。
    【三公尚书】官名。西汉尚书省三公曹之长官,掌刑法。三国魏、蜀,晋因之,秩六百石,第三品。
    【上大都督】武散官员。隋代置,位在“大都督”之上。
    【上柱国】官名。战国时代,楚国统军之最高官位,称“柱国”或“上柱国”。“上柱国”有权杀覆军之将。南北朝时代,北魏置“柱国大将军”。北周置“上柱国大将军”为最高军事武官。其后,隋、唐至明代均为最高勋位和次高勋位的封号,唐代为正二品之勋号,至清代全废。
    【将军】官名。汉代始置。三国时代,魏和吴各置“上将军”和“上大将军”。北周和隋代,此官为武散官。唐代改上大将军为“上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宋、金、元均置。明代废。
    【上轻车都尉】勋名。唐正四品。宋沿唐制。金正四品。元正三品。明正三品。
    【上柱国大将军】官名。南北朝时代,北周置此官,为最高军事长官,位在“柱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