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历代官称职衔(1)

2013-01-23 23:54:46来源:互联网

打印 字号: T|T

一、职官官衔品级   
    【安抚使】官名。隋代始置。唐代,当各州发水旱灾害时,由中央临时派出使官,委以职分,至灾区完成賑济任务。此类使官的官名有“安抚使”、“巡察使”、“存抚使”、“观察使”、“采访使”等不同的称谓,但职掌相同。至宋代,节度使、观察使等官职被废止,由中央派遣“安抚使”、掌管该区军政事宜。南宋任用“安抚使”较多,几乎全由皇帝的侍从充任,其官阶在二品以上者称安抚大使。元代沿此置,于各路均置“安抚使”。明清时代,此官改为对西南、西北少数民族的管理官。职阶不低于宋代。
   【按察使】官名。唐初仿汉刺史制置此官,以为派往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之大员。宋、金、元、明、清均沿置、职衔为正三品。
 【按察副使】官名。明初所设按察司的副长官,秩正四品。
    【安东将军】官名。东汉所置列将军之一,曹魏置一人,秩三品。吴制同魏。两晋南朝加“大”字者,亦同魏制。北魏二品下。北齐秩三品。
    【安北将军】北魏秩三品,北周、北齐皆置,秩三品。
    【安西将军】曹魏时秩三品;北魏秩二品下,北齐秩三品。
    【安抚大使】宋代、由二品以上大臣充任。
    【安夷将军】三国时为秩五品。
    【安远将军】三国时秩从三品下,北魏秩四品,明代从三品加绶。
    【安南将军】曹魏秩三品,两晋,南北朝沿制。北魏秩二品下。北齐秩三品
    【安远大将军】金、元皆置,为三十四阶之第十阶。金秩从四品上。元秩从四品。
    【八旗都统】清代八旗兵长官,秩从一品,副长官(副都统)秩正二品。
    【保顺大夫】医阶官名。金代为太医官,秩从五品下。元代秩从四名。
    【保宜大夫】医阶官名。金代太医官,秩从四品上。元代为从三品。
    【保章大夫】医阶官名。金代为司天翰林官,秩从五品下。元秩从四品。
    【保康大夫】医阶官名。金代大医官,秩从四品中。元代从三品。
    【保颐大夫】医阶官名。金代太医官,秩正五品。
    【保冲大夫】医阶官名。元代为正五品。
    【保安大夫】医阶官名。金代为太医官,正五品中。元代为正四品。
    【保和大夫】医阶官名。宋代,政和二年,由旧医阶官西绫锦使改称,又改保全大夫,再改称保和大夫。金代为太医官,秩从四品下。元代沿置,秩正四品。
    【北府左右丞相】官名。辽代,北面官北宰相府的长官,置有左、右丞相,职掌佐理军国大政。
    【编修官】官名。唐始置,为史官。唐至明职级较低,为正八品,唯清末升从五品。
    【兵马总管】官名。辽、金、元各代以统辖府兵兼掌民政,为地方军政长官。
    【兵马都监】官名。辽始置,属北面边防官,位在都部署,副都部署(大军区统帅)以下。宋代,于各路置此官,掌本路军旅屯戍,兵甲、边防、训练、差使之事,位于州、府上。
    【兵部尚书】官名。殷代称“司马”,为六官之一。周代称“夏官大司马”,亦为六官之一。秦、汉时代称“太尉”(大司马),为三公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代称“五兵曹尚书”,为六曹尚书之一。以后各代均设置。
    【兵部郎中】唐·宋时代为兵部下属兵部司的长官,明、清时兵部下不设司。自唐至清兵部郎中均为府、州职上。
    【兵马大元帅】官名。职级在州、府上。历代多以太子,亲王任其职。
    【兵马都元帅】官名。唐代始置此官,掌行营之兵马。其后至元代,为最高军事长官。
    【兵部中大夫】官名。北周夏官府置此官,为正五命。
    【博士祭洒】官名。秦,汉,曹魏秩第五品。
    【布政使】官名。明代,洪武九年(1376)废“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长官由原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改称布政使,各省级左、右布政伎设一员秩从二品。为中央直辖官,与“按察使”同为该辖区即一省之最高行政长官(州、府级布政使同为该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步兵校尉】官名。西汉,于京师所置屯兵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相当州、府五品)。东汉沿置,秩比二千石。曹魏、蜀、吴皆置,秩四品。两晋,南北朝,北魏皆置,秩从三品。
    【步军统领】官名。清代掌管京师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西直、朝阳、阜成九门内外之守卫巡警等事,以满族亲信大臣(正二品官)兼任。
    【参将】官名。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位在“总兵”,“副总兵”之次。清代、绿营的统兵官,位次于“副将”,为正三品武官。
    【参领】官名。清代为正三品武官。
    【参议中书省事】官名。元代,世祖中统元年(1260)始于中书省置此官,秩正四品,辖六部之事,实为副宰相职。
    【漕运总兵】官名。明代,永乐间置。品秩与总兵同。
    【漕运总督】官名。明代,常以“都御史”总督漕运。清代为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茶马道】官名。清代秩正四品。
    【茶马司大使】官名。宋代,有“都大提举司提举”之官,掌茶马贸易之事。后至明代,于秦州、洮州、河州三地置“茶马使大使”,担当茶叶运输负责人。清代于陕、甘二省置“御史”专理事其,其职级不低于州、府级。
    【常侍曹尚书】官名。汉武帝时(前32年),少府设五曹尚书,“常侍曹尚书”为其中之一。此官专为丞相、御史、公卿等服务。
 【朝仪大夫】隋初始置,唐、宋、明、清皆置,秩正五品。
 【朝列大夫】、【朝清大夫】、【朝奉大夫】、【朝散大夫】隋始置至元、明皆沿置,职级正五品,从四品不等。
    【采金铁冶都提举】官署名。明代置“提举”,一人为长官,秩正四品;佐官有“同提举”,一人,正五品;“副提举”一人,从六品。
    【参知政事】官名。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用此名。宋代与宰相同议朝政,称“参知政事”为执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最高政务长官。“参政”往往升任“同平章事”。明代由承宣布政使司取代,称“左、右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清代改为“左、右侍郎,是谓各部之副长官。”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名。据古代仪制,“仪同”指与“三公’’(周代最高官位)待遇相同而言。或称“仪同三司”。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代均置。唐代改“上开府仪同三司”为“上轻车都尉”,改“仪同三司”为“骑都尉”。后来“开府仪同三司”成为文职散官。至明代废止。
    【车骑将军】官名。汉始置,职秩一品、二品不等。
    【丞相】官名。为百官之首,始于战国时代。其尊称在各朝代有“相国”、“相邦”、“左、右丞相”、“大司徒”、“司徒”、“大丞相”。唐与北宋时代无“丞相”之称,唐有“令”,“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相、右相。北宋有“同中书门下午章事”。“左、右仆射”,孝宗时有“左、右丞相”,辽代有南北二宰相,各有“左、右宰相”,金,元有左、右丞相。明、清以“内阁大学士”实行“丞相”职权。
    【承宣使】官名。唐,五代至宋、辽沿置,秩正四品。
    【承制学士】官名。元代,天历二年(1329)于奎章阁学士院,置承制学士二员,秩正三品,位低于大学士,侍书学士。
    【承政厅左右丞】官名。清末于法部设“承政厅”,置“左、右丞各一人’秩三品,为该厅长官。
    【充容】嫔妃名。隋代九嫔之一。唐初沿隋制,置一人,正二品。宋代的充媛位在充仪之下,婕妤之上,第二品。金代为九嫔中之第九级,正二品。
    【充仪】嫔妃名。品级同“充容”。
    【充媛】嫔妃名。品级同“充容”。
    【崇福(司)使】宫名。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始设“崇福司”官署,置“崇福(司)使”,秩从二品。
    【祠部尚书】官名。三国时代,魏置“祠部尚书”,为六曹之一,掌国家礼制,其后,历代因之。
    【崇进】宫名。金、元皆置,为四十二阶之第四阶,金为从一品下,元为正一品。
    【储政院使】官名。元代,天历二年(1329)改詹事院为储政院,置院使共六员为其长官,秩正二品。下置同知二员,正三品。佥院二员,从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司仪二员,从五品。
  【春官正兼夏官正】官名。元代置,定员一人,掌测天象的南北曰官,秩正五品。
  【刺史】官名。秦代始置,秩为二千石(相当正五品)。以后的东汉,南北朝,隋,唐,宋,清均沿置,以州、郡称“刺史”、“太守”、“知州”。宋代以朝臣充“知州”,称权知军州事”。
  【大夫】官,爵名。三代时职官分为“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为上、中、下三级。殷周时代,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冢大夫”等官称,均由诸侯策封。“大夫”主宰所受封地的军政大权。
  【大史】官名。殷,周天官六大之一,正五命。
  【大驭】官名。周始置,正二命。
  【大帅】旧时对高级统兵的尊称。
  【大元帅】官名。宋辽均置,为最高军事统帅。
  【大学士】官名。唐玄宗始置,由宰相兼顾,宋元明清均置,正一品,正二品不等。
  【大将军】官名。各代均置。有大将军,次、东骑将军,次、卫将军。有前、后、左、右将军。有“抚远大将军”、“靖远大将军”,“奉命大将军”等。秩一、二品不等。
  【大都护】官名。唐代置,管理边区边防,行政及民族事务,于安西、北庭等六地大都护府,每府置大都扩一员,秩从二品,副大都扩,秩从三品,副都扩,秩正四品。
  【大都督]】名。始于东汉末期,曹魏置一人,秩一品。以下各朝代均置。
  大中大夫】官名。金,元置。金从四品,元从三品。
  【大司农卿】官名。元置,秩正二品。
  【大宗正府】唐,宋,秩从一品。
  【典军】官名。唐代,亲王府并设亲事府及帐内府各置典军二人,秩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秩从五品上。
  【殿中省】官置名。三国魏始,置“殿中监”官,历代沿置,掌供奉,领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主管置监一员,秩从三品;少监二员,秩四品上,丞二员,秩从五品上。
  【殿中监】官名。魏始置。唐代“六局”职称同“殿中省”,置“监”一人,秩从四品、“少监”二人,秩从四品。
  【殿前(司)都指挥使】官名。五代时之帝王多由节度使起家,拥兵自重,以亲信军队置于殿前,设“殿前使”统之。宋代因之。“殿前司”长官,称“都点检”。陈桥兵变后,不再置此官,而以“都指挥使”,“指挥使”,“副指挥使”为禁军长官。
  【殿前(司)副指挥使】官名。宋代,殿前司副长官,佐“都指挥”统领禁军。
  【大臣】官名。古代,称官职显贵者为“大臣”,至清代始成为官称,如内官有“内大臣”,“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外官有“通商大臣”,“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特派者称“钦差大臣”。至清末,则改称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
    【大理】官名。上古时代,掌刑法之官称为“大理”,皋陶曾任之。至秦、汉时代,改称“廷尉”。隋复置“大理寺卿”、“少卿”。其后历朝沿此制。
    【大禄】官名。西汉时代,鸟孙国置此官,掌管军政,位在相之下,左、右大将至上。
    【大司马】官名。《周礼》:夏官司马之长为“大司马”,职掌兵事,即“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大”、“太尉”。如宣帝时霍光曾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位在“丞相”之上,与“’丞相”、“御史大夫”并位三公。东汉、魏、晋至隋、唐以后实权逐渐消失。明清时代仿古官名俗称“兵部尚书”为“大司马”。
    【大司农】官名。西汉置。秦代称“治粟内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三国、晋、北齐、北周、隋、唐均置略同。元代设“大司农司”置“大司农”为其长,掌农桑、水利、学校、救荒等事。明初改设“司农司”,旋废。“大司农”相当於现代“农业部长”。
    【大司空】官名。周代置。与“司空”同。《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春,晋士薦草大司空”。杜预注:“大司空,卿官。”掌工程建筑、车器制造及监督手工业生产。汉代,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时称“司空”。明清时代“工程尚书”别称“司空”。
    【大司徒】官名。周代,为六官之一,即地官之长。掌教化庶民之责。汉哀帝时,改称“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去“大”字单称司徒,仍与“司马”、“司空”并列“三公”。元代废。
    【大司寇】官名。周时代置,为中央六官之一,主掌法务,是最高司法长官。后世
仿古代官名,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
    【大执法】官名。十六国吋,后赵石勒置此官以为辅佐,职掌总理朝政,位压群僚。
    【大后丞】官名。北周仿古制,为天子设四辅,即大前疑,大后丞、大左辅,大右弼四官。
    【大丞相】官名。北周时,分置左、右丞相、后除去左、右二字。辽为南面朝宫中书省之长,位在中书令之下,下辖左、右丞相。元代,于至元五年(1339),加右丞相伯颜为大丞相。
    【大学士】官名。唐玄宗天宝初始置,为崇玄署长官,由宰相兼任。肃宗至德时,置于集贤殿书院。五代后梁有金銮殿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宋于资政、保和、集贤、昭文等殿皆置大学士,位于学士之上,或以宰相兼顾。元有奎章阁大学士,正二品。明代、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有华盖(后改中极),谨身(后改建极)、文华、武英四殿及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俱正五品。明中叶后职权渐重,大学士遂代行宰相职权,位列朝班之首。清代顺治时,改内三院为内阁,以大学士为主官,满汉各一员,俱正一品;各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从一品。
    【大长公主】封号。为外命妇号。汉代,皇帝姑母受此封号.北周沿置,正一品。隋、唐、宋、金、元、明均沿置,明代授金册,岁录二干石,其夫称驸马都尉。
 【大理寺卿】官名。隋代,置此官为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南北朝时代,北齐设大理寺置“大理卿”,为九寺九卿之一。其后历朝相沿。
 【大理寺少卿】官名。隋代,国家副司法长官。左“大理寺卿”掌刑法。后历代沿置。
 【殿中省】官署名。三国魏始,置“殿中监”官,历代沿置,掌供奉,领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主管置监一员,秩从三品;少监二员,秩四品上,丞二员,秩从五品上。
 【殿中监】官名。魏始置。唐代“六局”职称同“殿中省”,置“监”一人,秩从、“少监”二人,秩从四品。
 【殿前(司)都指挥使】官名。五代时之帝王多由节度使起家,拥兵自重,以亲信军队置于殿前,设“殿前使”统之。宋代因之。“殿前司”长官,称“都点检”。陈桥兵变后,不再置此官,而以“都指挥使”,“指挥使”,“副指挥使”为禁军长官。
 【殿前(司)副指挥使】官名。宋代,殿前司副长官,佐“都指挥”统领禁军。
 【典军大将军】官名。为晋代高级武官。其开府者位从公,品秩,奉录及官属并与诸公同。
 【殿中尚书】官名。晋始置。掌宫殿禁卫、供御衣食事、秩六百石,第三品。
 【定远将军】武散官名。唐代为三十一阶第十二阶,秩从五品上。宋代因之。明代为三十阶之第十五阶,从三品升授。
 【定国将军】武散官名。明代,为武散宫三十阶之第九阶,从二品,升授。
 【定远大将军】武散官名。金、元皆置,为三十四阶之第十一阶。金从四品中。元从三品、宣授。
 【东台侍郎】官名。唐代高宗时一度将“门下省”改为“东台”,故“门下省”侍郎“黄门侍郎”,  门下省副长官)亦改为“东台侍郎”(门下省为省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