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称职衔(8)
【通事郎】官名。三国魏,自黄初改秘书省为中书省,置“通事郎”之官,掌诏草,即后世南朝梁以及隋唐时代之“中书舍人”之任。
【同平章事】官名。即“同门下中书平章事”之略称。唐代,此衔加于“节度使”、“盐铁转运使”、“昭文馆大学士”及“集贤馆大学士”时,均为荣誉衔。
【同中书门下三品】官名。唐制,因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而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以及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无尚书令时为“仆射”)共同议政,共任宰相之职。当时均为三品官,故称“三品”。后于高宗时代(公元650年),中书令,侍中升为二品官,遂改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官衔。此后不加此衔之“仆射”,仅不能行使宰相之权。
【同签书枢密院事】官名。宋代置此官,秩从二名,位次于“枢密副使”,简称同签书院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名。唐初,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但也有以他官任宰相职者,主要在尚书省。这些其他官任宰相职者,给与“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与得失”、“参知政事”等官名,均由皇帝随时指定。宋代初期,犹沿用此号为宰相之官衔。至元代,尚书、门下二省职责为中书省吸收。宰相由中书令担任。下设八府宰相,其右、左丞相之下置“平章政事”等官为丞相之辅佐。
【文渊阁大学士】官名。文渊阁本为明清时代宫内阁名,当时职居宰相之位者,均以此阁系衔。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学士以辅导太子。成主即位后特任解缙、胡广、杨荣等为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清代,实行内阁制,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仍兼“尚书”。乾隆十三年(1748),定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三殿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为:体仁阁、文渊阁、东阁。诸殿、阁大学士的均为宰相职。下设“文渊阁直阁事”、“文渊阁领阁事”、“文渊阁提举阁事”之长官,秩级均在五品上。
【五兵尚书】官名。曹魏时代,始置“五兵曹尚书”之官,简称“五兵尚书”。五兵曹系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各曹而言。晋以后,中兵分左右,外兵也分左右。北魏时代,改五兵尚书为“七兵尚书”。北齐亦相应沿置。隋代,于尚书省设兵部,为六部之一,置“兵部尚书”为其长宫,直沿至清代。
【武义都尉]官名。清代,武官们之一,为正三品武官。
【武德将军】武阶官名。元、明代为正五品武官。
【武德骑尉】武防官名。清代为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武阶官名。清代为从三品武官。
【宪部尚书】官名。唐代,于天宝中期改中央六部之一的“刑部”为“宪部”,其长官为“宪部尚书”。
【相】官名。春秋时,齐景公始设左、右“相”。后世专指宰相。战国时各国先后置“相”,有“相国”、“相邦”、“丞相”等称谓,惟楚不置“相”,而以“令尹”为最高执政官。为百官之长。
【相王】指宰相。周亮工《书影》:“前代拜相者,若封王,则称相王”。
【相公】指“丞相”。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称曰“相公”。实即“丞相”之尊称,别称“相君”、“相国”。
【相邦】官名。指宰相。战国时,邦国之相称为“相邦”或“相国”。
【相君】官名。宰相的一种称谓。《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天下事皆决于相君”。
【相国】官名。古代“宰相”的另一种称谓。“相国”之名,始见于《史记·赵世家》。秦有“丞相”,又有“相国”。西汉初,高祖置“丞相”,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更名“相国”。唐以后多用“宰相”之称。
【相室】又称“相”、“相邦”、“相国”等,均为宰相的另一称谓。“相室”之名,见于《战国策·赵策四》、《韩非子》、《管子》等著作中。
【协领】官名。清代,各地驻屯的旗营皆置此官。秩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
【协理大臣】官名。清末皇族内阁置“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二人,为内阁正、副长官。
【协办大学士】官名。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于内阁置此官。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定为满、汉各一员。此官为从一品官。辅佐“内阁大学士”总理内阁事务,参与内阁机要。
【信武将军】散官名。金代为武散官第三十四阶之第十六阶,秩从五品上。元沿金制,秩升从四品。
【宣武将军】武阶官名。金、元、明三代置,均为从四品。
【宣尉使】官名。唐代置此官,为地区之军政长官。元代设宣尉使司,置宣尉使为长官,秩从二品。明、清时为秩从三品。
【宣政院使】官名。元沿唐“宣政殿”制,置“宣政院使”二人,秩正二品。
【宣抚使】官名。唐代,派朝臣巡视灾区,安抚民众,称“宣尉安抚使”或“安抚使”。宋代在用兵时多以宰相充任“宣抚使”。以负督察军务之责,职权高于“安抚使”,元明清沿置。
【宣政殿学士】官名。辽代,穆宗置此官,属南面官。金代,为诸殿阁学士之一。
【选部尚书】官名。东汉时代,灵帝曾一度改“吏部曹尚书”为“选部尚书”。
【巡抚】官名。古代,中央临时派员至各地巡抚,事毕即罢。明专置“巡抚”之官,
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正式以“巡武‘为省级地方政府之长官,总揽一省之军事、吏治、刑狱、盐漕等事,秩从二品,加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地位略次于’总督”。
【巡按】官名。明代,中央派“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
【仪同大将军】官名。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改称“仪同三司”为“仪同大将军”。九命。周代时,“仪同”为最高官位,与“三公”同。
【右相】官名。春秋时代,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置左右二相。后世,相职多称丞相,亦或有置左右丞相。唐代,天宝元年(742)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辽南面官三京宰相府长官之一称右相,位在左相之下。
【右弼】官名。汉代,置左辅,右弼文官,佐皇帝总揽政务,相当于宰相职。北周
时代,宣帝曾以大右弼为四辅之一。宋代,政和二年(1l12)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
【右丞相】官名。春秋时代,齐景公置左、右丞相各一人。战国时代,秦武王亦置左右丞相各一人。秦初沿置。汉文帝以后只置丞相一人。南北朝之北齐、北周均置左右丞相。唐代,开元初改左右仆射为尚书左右丞相。天宝初改侍中为左丞相,中书令为右丞相,尚书左右丞相仍为左右仆射。南宋、元、明初曾置左右丞相,后废。
【羽林中郎将】官名。汉武帝时,护卫宮城的长官,称“羽林中郎将”。及至唐代设“左右羽林卫”,由“大将军”、“将军”等军官指挥。在元代有“羽林将军”扈从天子,专司警卫任务。明代,在近卫部队中置“羽林卫”。
【宰相】官名。“宰”者,主也,治也。“相”者,佐也,赞也、助也。故古代称辅佐君王治理全国政务之最高长官为“宰相”。但历代执行此项任务者,多另设特定之宫名。除辽代设“南宰相府“与”北宰相府“,各置左右”宰相“外,均不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商代,伊尹为“阿衡”。西周为“太宰”。秦代先是“相国”,后为“丞相”。西汉先是“丞相”,后为“相国”。均行“宰相”之职权。东汉有“大司徒”、“司空”、“太尉”合称“三公(或三司)”,共负最高政务之责,行使“宰相”之职权。魏晋以后,以“三省”长官即中书省之“中书监”、“中书令”,门下省之“侍中”,及尚书省之“尚书令”、“仆射(分左右)及统兵大将,重要大臣有参与政务特权者,均行使“宰相”之职权。隋唐时代,则以三“省”长官为名义上的“宰相”,但仍用原官衔,不用“宰相”之称,而是皇帝派其他官,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为事实上之宰相。其后,除“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为“真相”外,尚书省之左右“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号者,仅能处理尚书省之日常事务,却不能行使“宰相”之权。北宋沿唐制,并直接用“同平章事”为“宰相”之官称,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与枢密院之长官合称“宰执(宰相、执政)”。南宋又恢复左右“丞相”,之制。元代以中书省为中枢之最高政务机构,其长官为“中书令”,其下又设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等官,执掌实际政务。明初设左右“丞相”,后废止,代以“大学士”为实际上之“宰相”。清代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行“宰相”之职。
【昭毅将军】散官名。明代为武散三十阶之第十二阶,秩正三品。金、元代称“昭毅大将军”。
【昭毅大将军】散官名。金代为武散三十四阶之第八阶,秩正四品中。元代为三十四阶之第九阶,秩正三品。
【知州】【知府】官名。唐代始置,掌一州,一府之长官,秩正五品,以后各代沿置。
【知开封府】官名。北宋时代,开封为首府,初以亲王任“开封牧”,以文臣任“开封尹”,不久即以侍制以上官充“知开封府”,如包拯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其权任甚重。
【执事官】官名。清代制度,于孔庙置“执事官”,三品者二人,四品者四人,五品者六人,六品者一人,七品者八人,九、十品者各十人。
【中堂】官名。宰相的别称。唐代,在“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公之所,后世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时代之“内阁大学士”位居宰相,其办事之处在内阁,中书居左右两房,大学士居中,故称为“中堂”。
【中大夫】官名。三代时代(夏、商、周)。官位分三个等级,即卿、大夫、士。在“大夫”中又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等。后汉,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唐、宋时代,秩从四品。元代升从三品。明代为从三品。
【中书令】官名。西汉武帝时,使宦者掌管尚书,为皇帝处理文书收发事务。东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以典尚书奏事。曹丕称帝,改“秘书”为“中书”,掌机要,后又为“中书令”。南北朝时代,“中书令”成为“中书省”之实际长官。唐代,“中书令”地位更高,居门下省,尚书省长官之首,实际任“宰相”者多授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事”。宋与唐代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更重,多以太子兼任。明代废。
【中丞相】官名。秦及两汉时代,以宦官任“丞相”职时,称为“中丞相”。
【中护军】官名。魏晋时代以后,设“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之选用,并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即“中领军”掌内军,“中护军”掌外军。均为重要军事长官。
【中书舍人】官名。历代中书省内均置有不同名称之“舍人”,如东晋至宋、齐置“中.书通事舍人”。梁,除“通事”二字,直称“中书舍人”。隋、唐初置‘‘内史舍人”。隋炀帝时置“內书舍人”,唐武则天时置“风阁舍人”等,简称“舍人”。此官自西晋始置,原为中书省主管文书之官,职位低于“中书侍郎”。南朝时“中书舍人’’实权曰重,由起草诏令,参与机密发展到专断政务,往往成为事实上之“宰相”。隋代始专掌诏令。唐代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宋代主管中书六房(吏、户、礼、兵、刑、工),承办各项文书,起草有关诏令。历代“舍人”员额为四至六人,因地位较高,官至“中书舍人”者,多不再典司撰拟,往往即由此官渐升宰相。至明、清时代,“舍人”一职之地位已显不重要。
【中书侍郎】官名。晋代始置,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之副职。隋代改称“内史诗郎”或“内书侍郎”。唐初改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唐宋时代多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衔。南宋废。
【中书省左丞相】官名。元代,中书省设八府宰相,以“右、左丞相各一人为长官”。“中书省左丞相”为中书省八府宰相之第二长官。
【中书省右丞相】官名。元代,中书省以太子为中书令,实际长官为右丞相,左丞相各一人,副长官称“平章政事”二人,与右、左丞相同为宰相。宰相之下置右丞、左丞各一人,以为宰相之助手。
【中书诗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名。唐、宋时代之“宰相”职衔。
【宗正卿】官名。东汉,此官为九卿之一,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第,宗室亲属之远近。佐官称“宗正丞”。魏因之。南朝梁、北朝魏沿置。自隋设宗正寺,长官称“宗正寺卿”。唐、宋因之。辽以后废此官。
【总统】官名。总持一切事务的人物。汉代之“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以参画国家政治,决定国家施政方针,而被称为“总统”。又称最高军事统帅为“总统”。请代军制,称近卫军的营官为“总统”,即“圆明园总统”,“大器营总统”,“健锐营总统”,“火枪营总统”等。民国初期,称国家最高统帅为“大总统”。
【总理】官名。明代,先后置“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护应天府”等官。为朝廷派往地方执行粮储、漕运、军事等任务的专员。
【总理大臣】官名。清朝总理衙门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主管官员。从总理大臣到办事官员由皇帝从内阁、军机处、各部院满汉大臣中指派专人兼任。
【总税务司】官名。清代,于咸丰十年(1860)始于上海置此宫。后沿驻北京,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职掌全国关税行政和官员任免事务。
【总管大臣】官名。清代,内务府长官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行内阁制,以政务大臣十四人组成内阁,置“总理大臣一人,左右副大臣各一人”。
【左丞】官名。东汉“尚书”有“左、右丞”辅左。至隋、唐时代于尚书省置“左、右丞”二官,以辅左“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分掌六部,即“左丞”掌吏,产、礼三部,“右丞”掌兵、刑、工三部主事。后历代沿此制。至宋代神宗时,改尚书省之“参知政事”为“左、右丞”(副相),成为执政官之一,权势尤重。元代尚书省与中书省合并为中书省,新置八府宰相,其中“左、右丞”二官为副宰相。明代沿元制,旋废。至清代末期采用新部制,又于各部“侍郎”之下置“左、右丞”二官为副宰相。明代沿元制,旋废。至清代末期采用新部制,又于各部“侍郎”之丁置“左、右丞”二官,为“堂官”与“司官”中间之一级。
【左相】官名。商始置。春秋时,秦武王置左、右二相。后世相职多称“丞相”,也有置左右“丞相”者。唐代玄宗曾置左右二相。辽南面京官三京宰相府长官。掌宰相府事,与右相相辅。
【左丞相】官名。春秋时代,齐景公即位之初,立“左相”、“右相”各一人。至战国时代,秦武王始立左右丞相各一人。秦统一六国后,亦分设左右“丞相”。西汉初年,高祖置“丞相”一人,后改称“相国”。惠帝及吕后时,置“左、右丞相。隋、唐时代沿置。至宋代孝宗时(公元1163年)改“尚书省”的“左、右仆”(宰相职)为“左、右丞相”,其下设“左、右丞”。金、元时沿置。明代初年仍沿置,但于洪武十三年以后废止。
【左民曹尚书】官名。西汉成帝时代(公元前32年),设五曹尚书,其中之一为“民曹尚书”,司掌吏,民上书之事务。至东汉光武帝时,设六曹尚书,其中也有“民曹尚书”,掌工程、盐池、园苑之事。至魏代的五尚书之一始称为“左民曹尚书”。至南北朝时代,发展为六尚书之一,仍有此官,掌“天下计帐户籍等事。隋代始改六曹制为六部制,遂将“民曹”改为“民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故后世以“左民”为“户部”的代称。
【左神武大将军】官名。唐代中期以后,由皇帝直接统率的禁军,共有六军。“左神武军为六军之一,其最高指挥官称“左神武大将军”。
【左神策大将军】官名。唐代中期后,皇帝直接统率的禁军六军之一左神策的最高指挥官。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中国古代军队里的官职
-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 · 感恩母亲节祝普天下王氏母亲节日快乐!
- · “王”字的造字本义考
- · 年岁别称与寿称
- · 列祖列宗生平简介
- · 明朝皇帝列表
- · 科举名词解释-科考功名及生员名词
- ·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王姓多半有贵族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