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上源世系部分“三说”史料粗浅辨析
三槐王氏上源世系部分“三说”史料粗浅辨析
王 贵 银
(2024年10月1日)
围绕三槐王氏上源世系发生的争论自宋至今愈发热烈,非常引人关注。争论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说”,即王搏〔1〕王言说、王乾王言说和王练王言说。争论的焦点可以概括为“王言的父祖到底是谁”,即:王搏王言说为“王鐬—王搏—王言”,王乾王言说为“王庆存—王乾—王言”,王练王言说为“六世祖王练—王言”。在争论中,“三说”史料真假混杂,需要认真辨析。本文就普遍关注的部分“三说”史料分三类作一粗浅辨析,供参考和批评。
第一类史料:内容总体客观真实、个别误写误传
这类史料影响较大的有:桑维翰《黎阳府君像赞》,刘昫《唐检校兵部尚书王公墓志铭》,王阳明《易直先生墓志铭》,戚澜《槐里先生传》,《余姚上塘王氏宗谱》,王国栋《修谱辩异》,王庸敬《琅琊王氏通谱》等。主要特点是,史料形成过程基本真实完整,史料内容总体客观真实,但也有个别误写误传等问题。下面辨析三例典型史料。
(一)桑维翰《黎阳府君像赞》
【原文摘录】“公之先系出太原,嬴秦乱离避居琅琊,及江陵之变家于渭南,三世相唐,衣冠轩冕,甲于海内。后遭蓝田之祸,遂占籍东京。公之固守黎阳也,筹画乱略有条有理,洁己治民,囗有政绩。屡遭国变,隐居魏州,课子成名魁,天下是可以观公之德矣。”
【主要背景】《黎阳府君像赞》(下称《像赞》)原载萧山车里庄《王氏家谱》。车里庄王氏的始迁祖为王旦五世孙王性。《像赞》作者桑维翰(898年—947年),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登进士第并充任河阳节度使石敬唐幕下掌书记,后晋时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王彻( 892年—942年),与桑维翰同科进士,排名王彻第一、桑维翰第二,知信阳府罗山县、襄阳府宜成县,通判湖北道鼎州,官至后唐左拾遗。王彻与桑维翰交往甚好,桑维翰曾大力宣扬王彻之子王祐〔2〕文才,使王祐早年即名满京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应王彻之请,桑维翰撰写本《像赞》。936年,桑维翰怂恿并帮助石敬唐推翻后唐建立后晋,王彻与桑维翰从此分道扬镳。
【主要释疑】一是王搏有第四子。根据《像赞》及有关资料判断,王搏有四子:王倜、王倓、王伦、王言。王言即第四子。王言,原名王信,信字带“人”字偏旁。由王信改名为王言的这个王言就是黎阳令王言,后世均称王信为王言,如《宋史·王祐传》:“祖言,仕唐黎阳令。”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皇曾祖讳言,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二是蓝田之祸为真。《旧唐书·本记·卷二十》《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八》记载:唐光化三年(900年)六月,唐昭宗欲除掉专横擅权的宦官宋道弼和景务修。王搏赞同除掉宦官,但劝其稳重行事,不能操之过急。宰相崔胤勾结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诬陷王搏勾结宦官危害国家。唐昭宗听信谗言,废黜王搏宰相职,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事,行至蓝田驿被唐昭宗赐死,同时被赐死的还有宋道弼和景务修等人。蓝田之祸使琅琊王氏遭受重创。三是王言选择长期隐居。在父亲冤死后,面对生死存亡,王言四兄弟被迫隐居避祸。王言改信为言、辞去县令、隐居莘县。唐天祐元年(904年),崔胤和唐昭宗先后被朱全忠弑杀,李柷被立为哀帝,一批被崔胤迫害过的官员复出。此时,王言、王倓、王伦选择继续隐居,长兄王倜选择复出并复职直弘文馆。唐天佑三年(906年)十二月,王倜亲笔为闽王王审知手书宰相于兢撰写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落款为“将仕郎、前守京兆府户县尉、直弘文馆王倜书”。该碑现存于福建省福州市庆成路闽王祠前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贡献】一是《像赞》归纳先祖遇难迁徙规律。嬴秦乱离避居琅琊,江陵之变家于渭南,蓝田之祸占籍东京(即今莘县),每次都磨砺出不少杰出人物,形成王氏家族新的起点,仅琅琊王氏在唐朝就有四位宰相〔3〕。二是《像赞》记述王言迁徙原由。王言在黎阳令任上履职尽责,政绩显著,但遭遇藩镇战乱、外族入侵等多次囯变,特别是遭遇父亲冤死,从此便隐居魏州莘县,潜心教子,成为三槐王氏的开基祖。三是《像赞》是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重要证明文件。《像赞》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记述王搏王言父子关系、最早说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是琅琊王氏的历史资料,作者、过程和内容都具有真实性,并得到广泛证实和认同。前清王国栋在《修谱辩异》中说:“今查桑维翰《题黎阳公像赞》云:‘公之先系出太原,嬴秦乱离,避居琅邪,后遭蓝田之祸,遂占籍东京。’”晚清王庸敬在《琅琊王氏通谱》中说:“言,唐相抟四子……因父抟遭蓝田驿之祸,言遂占籍魏州之莘亭县。”至于那些指责王国栋、王庸敬对王搏四子论证不够的说法毫无道理。本例史料不足之处:一是记述有误。“公之先系出太原”一句与历史事实不符:子晋、宗敬时只有晋阳名,没有太原名,而且子晋居洛邑而非晋阳,宗敬居平阳而非晋阳。二是按图索骥无果。按萧山车里庄《王氏家谱》提供的信息,在《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中没有发现该《像赞》,这虽然不影响《像赞》的真实性,但也说明其说辞不够严谨。
(二)刘昫《唐检校兵部尚书王公墓志铭》
【原文摘录】“按状〔4〕,公讳璧,字大献,姓王氏,出晋丞相始兴文献导公之后。十七传至唐丞相简怀公玙,生二子,长曰及,次曰乂。及为中书舍人,生右谏议大夫鐬,鐬生鲁国公搏。乂生鏚,公所自出也……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御使,命陶雅守歙。雅累奏公之功,历补军职。以兄摶入相,请进奏京师。会董昌叛浙东,诏镇海节度使钱鏐讨之;加摶右仆射,宣抚浙东西。摶令公以书遗鏐,戮力王事。搏未行,鏐诛昌。请公参其军事,授镇东节度判官。光化三年,摶为崔胤谮害。公痛恨,说鏐以兵问罪。”
【主要背景】据祁门县有关资料显示,王璧事迹、功爵以及世系包括《唐检校兵部尚书王公墓志铭》(下称《王公墓志铭》)载于《新安文献志》。王璧,生于845年,卒于912年,唐肃宗朝宰相王玙的曾孙,新安琅琊王氏始祖,唐乾符年间因功被吴王杨行密得承制而授为检校兵部尚书,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后出任祁门县令。王思聪,王璧长子。明永乐年《祁阊志·先达篇》记载:王璧本处有墓存,九子皆显宦。王思聪生于863年,先后仕后梁后唐,官至朝散大夫。刘昫(887年—946年),后梁时为幽州节度使李存审部从事,后唐时为翰林学士,后晋时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主修《唐书》。王思聪与刘昫虽然相差24岁,但二人同朝为官。后唐同光初年,王思聪持父亲王璧行状请求刘昫为父亲撰写墓志铭。刘昫认为王璧组织民间武装保卫乡邻四里功劳卓著,于是欣然撰写了《王公墓志铭》。
【主要释疑】一是新安王氏上源为琅琊王氏。明末清初,泰州王氏曾出现始祖王千三世系的上源是琅琊王氏还是太原王氏的争论。王千三第八世孙王好问等数代人都认为始祖王千三是安徽历溪村人,历溪村人出自琅琊王氏,而王千三第十世孙王相说则认为海陵王氏(泰州王氏分支)的先祖是安徽历溪村人,历溪村人出自太原王氏。据新近资料报道,祁门县历溪村800多人,百分之九十姓王,而且都是王璧后裔。由此看来,王相说“本自太原”是指按太子晋、王宗敬所谓“谪居太原”而开启的整个姬姓王氏,并不是指王威、王霸所开启的太原王氏。二是三槐新安为兄弟世系。两个世系能够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离不开三槐、新安两个世系的共同始祖唐肃宗朝宰相王玙。王玙是王搏、王璧共同的曾祖父,王搏与王璧、王言与王思聪分别是两对从兄弟,正如明代《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著家谱后序》称:“家谱序述始祖大献公与唐乾宁相昭逸,伯仲也。”因此,“玙—及—鐬—搏—言”是三槐王氏与琅琊王氏的衔接世系,“玙—乂—鏚—璧—思聪”是新安王氏与琅琊王氏的衔接世系,而且这两个世系的血缘关系为四代之亲。
【主要贡献】《王公墓志铭》是新安琅琊王氏也是三槐琅琊王氏的重要证明文件。新近发现的修于1262年的祁门《王氏族谱》第一篇序言中关于王璧被“行密子渥〔5〕奏任祁山(门)令”的内容与墓志铭记述的内容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王公墓志铭》的真实性。《王公墓志铭》的内容说明,三槐世系与新安世系是名副其实的兄弟世系,正如王璧与王思聪是父子关系一样,王搏与王言也是父子关系并且是联结琅琊王氏与三槐王氏坚不可摧的纽带;也正如新安王氏与琅琊王氏具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一样,三槐王氏与琅琊王氏也具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另外,王搏与王璧在关键时刻相互帮助和支持,尤其是王搏拜托钱镠为王璧谋求军职,王璧央求钱缪为王搏报仇雪恨的事实,充分体现了血缘关系相互帮助、舍得付出的显著特点,对王氏后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本例史料的不足之处是落款时间没有准确显示,新安琅琊王氏的世系节点错乱比较多,需要深入研究。
(三)王阳明《易直先生墓志铭》戚澜《槐里先生传》《余姚上塘王氏宗谱》
【原文摘录】《易直先生墓志铭》:“吾宗江左〔6〕以来,世不乏贤。自吾祖竹轩府君〔7〕以上,凡积德累仁者数世,而始发于吾父龙山先生。”《槐里先生传》:“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 ,学者称曰槐里先生。”《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记述王阳明三槐琅琊王氏世系一线图为:王言一王彻一王祐一王旦一王素一王厚一王奇(王巩之子,过继给伯父王厚为子)一王倓一王道(颜洪)一王补之一王元龙一王松一王季(应良)—王子俊一王士元一王纲一王颜达一王与准一王杰(字世杰)一王伦一王华(号海日)—王守仁。
【主要背景】《易直先生墓志铭》《槐里先生传》来源于《王阳明全集》,《余姚上塘王氏宗谱》(1934年版王钦安主修)来源于浙江图书馆。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伯安,名守仁,明朝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与孔子、孟子、朱熹一起并称“孔孟朱王”。易直先生名王衮,王阳明叔父。戚澜,明永乐十六年二甲进士,其父戚冷川与王阳明曾祖父王杰为同乡好友。余姚上塘王氏始迁祖王寰在南宋时自会稽县徐家渡村迁居余姚县上塘村。王阳明世家称为余姚秘图王氏,王寰世家称为余姚上塘王氏,他们都是出自江左琅琊王氏。目前还没有发现余姚秘图王氏族谱,而余姚上塘王氏宗祠列有文成公(王阳明谥号)神牌及乾隆十六年御赐“名世真才”匾额,因而上塘王氏宗谱载有文成公世系(世系至文成公止)。
【主要释疑】王阳明家族上源世系历来有不同说法。《槐里先生传》称:“王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国子司业陆深撰写的《海日先生〔8〕行状》说:“其先出自光禄大夫览之曾孙右军将军羲之。”后人补撰《世德纪》诸传以及钱德洪等编纂《王阳明年谱》时仍用这种说法。这里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王阳明世系是不是三槐世系?多个资料提及王阳明世系与三槐王氏的关系,如王阳明世系南渡族人王道是王言第八世孙,王言是王阳明非常崇拜的第二十一祖。河南王阳明研究院研究资料说:王阳明于1499年登进士第并获工部观政职,奉命到浚县(黎阳县)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墓,对王越之子王春说:“曾祖为纪念三槐堂,自号槐里子。三槐堂始祖王公言曾任黎阳县令,从世系上排,是我二十一世祖。”这些记述说明,王阳明世系无疑是三槐世系。二是王阳明世系是不是王导世系?王羲之父亲王旷与王导是从兄弟,王导是王羲之的堂伯父。自王览之子王裁、王正开始分支,形成王导世系(王览—王裁—王导—王洽)与王義之世系(王览—王正—王旷—王羲之)。王阳明在《易直先生墓志铭》中自述“自江左以来”就已表明自身世系属于江左琅琊王氏。这些事实说明,王阳明世系无疑是江左王导世系。三是王阳明世系是不是王羲之世系?认为王阳明世系属于王羲之世系的原因,主要是受一种感性认知的影响:东晋时王羲之家族在南渡金陵后由山阴县迁剡县金庭观,南宋时王阳明家族在南渡余杭后由上虞达溪迁余姚秘图山。这两个家族的迁徙虽然相隔七百多年,但都有南渡迁徙后再度迁徙这个相似度很高的特征,所以很容易产生混淆。有趣的是,主张王阳明世系为王羲之世系的人还列出了一线图,这里仅举一例:王羲之—王献之—王靖之—王恒之—王安之—王大之—王清—王猛—王缮—王弘—王明—王御—王易—王冕—王昕—王知仁—王彦超—王言。这个例子除了乱搭乱接、辈代混乱外,关键是王言的“父亲”无法与“儿子”王言对接。这里的王彦超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将领,生于914年,而王言生于唐末869年,这就成了父亲比儿子晚出生45年的笑话。事实证明,王阳明世系不是也不可能是王羲之世系。
【主要贡献】一是明确王阳明世系上源为三槐琅琊世系。王阳明明确记述,自江左始祖王导至祖父王伦,世代积德累仁,到父亲王华一辈开始加速发达。曾祖王杰不忘手植三槐的祖先,自名为“槐里子”,以示永远纪念。王言为王阳明二十一世祖,王搏为王阳明二十世祖,这就从根本上认可了王搏王言的父子关系,使王搏王言具有连接琅琊王氏与三槐王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王阳明对王搏王言的认可成为三槐王氏上源是琅琊王氏的重要依据。二是明确王阳明家族南迁过程。自王言至王阳明共二十二世,其中王道由汴京扈驾南渡余杭县仙宅界、王补之由余杭县仙宅界迁居上虞县达溪、王季由上虞县达溪迁居余姚县秘图山、王华由余姚县秘图山迁居山阴县光相坊,家族迁徙过程十分清晰。三是澄清混乱说法。有资料说王阳明家族是从山阴迁余姚,而实际是从上虞达溪迁余姚秘图山。有资料说王言的八世孙王俣从驾南渡迁绍兴,但王俣是宛丘王氏,不是王言的八世孙。有资料说王阳明二十三世祖王寿从驾南渡迁余杭,但王阳明世系中没有二十三世祖王寿这个先祖名字。本例史料的不足之处是,王阳明世系被误认为是王羲之世系这个错误延续400多年,直到上世纪前期才被发现。
第二类史料:内容大多客观真实、少数不实不全
这类史料影响较大的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王友谧《初纂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杨万里《王氏谱序》等。主要特点是:史料形成过程是完整真实的,史料内容大部分是客观真实的,但有少数不全不实等问题。下面辨析三例典型史料。
(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原文摘录】王氏总述:“王氏定著三房:一曰琅邪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琅琊王氏世系序言:“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徙,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离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四世孙吉,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融二子:祥、览。……裁三子:导、颖、敞。导字茂弘,丞相、始兴文献公……褒,字子渊,后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琅琊王氏唐朝宰相世系:“弘直(字长宗,魏州刺史)—綝(字方庆,相武后)—曒(字光辅)—宠—连(扬州府録事参军)—绍—玙(相肃宗)—及(中书舍人)—鐬(字声仁,右谏议大夫)—搏(字昭逸,相昭宗)—倜(字垂光,户尉,直弘文馆)、倓(河南府文学)、伦(校书郞)。”
【主要背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下称《新唐表》)由欧阳修、宋祁主编,于1060年编成。《新唐表》的基础资料来源于各宰相姓氏的族谱。王氏部分的具体来源为唐中期及其以前的少数几种王氏族谱,主要有王方庆所修的《王氏家牒》、《王氏谱》及不知作者的《王氏著录》,另可能征集到编修于唐未五代和宋初的极个别王氏族谱。《新唐表》参考了《国语》《世本》《潜夫论·志氏姓》等历史著作。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主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吕夏卿,北宋大臣,曾任东路高要县主簿、江南东路江宁县尉,因欧阳修、宋祁推荐而参与《新唐书》编纂,具体编纂《宰相年表》、《宗室世系表》和《宰相世系表》。王素,王旦之子,赐进士出身,累官兵部员外郎、同判国子监,拜端明殿学士、右谏议大夫,转工部尚书,曾请欧阳修为父王旦撰写神道碑铭,有条件为《新唐表》提供王氏家族历史资料。
【主要贡献】一是留下了王氏家族的宝贵资料。《新唐表》说:“一曰琅邪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表明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是并列关系。《新唐表》补充了琅琊、太原世系的部分空缺,尤其是首次补充了宗敬、王元、王威等实名及其官衔,形成了以太子晋、王宗敬、王翦、王元、王吉、王导、王褒、王綝、王玙、王搏等为关键人物的琅琊世系重要节点,为理清王氏世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研究王氏文化的必备工具书。二是体现了王氏人才辈出。《新唐表》列出王氏唐朝宰相13人,其中琅琊王氏有王方庆、王玙、王搏、王璇,太原王氏有王溥、王缙、王珪、王涯、王晙、王播、王铎;京兆王氏有王徽、王德真,另外还有尚书、谏官、大夫、刺史、县令等一大批官宦人物。三是突出了王氏家族的重要贡献。《新唐表》特别是《新唐书》对王氏重要人物的事迹作了部分记述:比如对治理周灵王时期水患的太子晋、助秦统一六国的王翦三代、帮助建立东晋王朝的王导、深受武则天信任的王方庆、被唐昭宗冤枉赐死的王搏等都有一定的记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氏高层人物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主要疑问】一是省略子晋宗敬居地和周难。历史本来是:《国语》记载,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居住和归葬于洛邑。《潜夫论·志氏姓》记载:“仙之后,其嗣避周难於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即:太子晋之子宗敬仕周王室为司徒,宗敬与从弟太子猛为同党,在废长立次、废嫡立庶的斗争中太子猛被群臣立为周悼王,太子猛之弟、周景王庶长子子朝自立为王并起兵反叛,宗敬与周悼王投奔晋国。宗敬在平阳筑舍安家,并改姬姓为王姓。周悼王由晋国军队护送回朝不久即不明原因死亡,周悼王胞弟子匄被立为周敬王,不久子朝攻入洛邑王城并血洗猛、匄二王的亲信。宗敬幸好奔晋,否则难逃扼运。子朝之乱持续14年,造成周王朝无尽的灾难。《新唐表》省略“避周难,家于平阳”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写成“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徙,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这里既不写周难与奔晋,也不写晋国与平阳,把充满血腥的历史写得过于轻松。二是省略王搏第四子王言。按桑维翰、新安琅琊王氏等留下的一大批史料记载,王搏共有四子,第四子为王言,王搏与王言为父子关系。《新唐表》却写成:“倜,字垂光,户尉,直弘文馆;倓,河南府文学;伦,校书郞。”这里省略王搏第四子王言的名字,对连接两个世系的重要人物王言一字不提,写得若无其事。总之,《新唐表》这两处“省略”,在有意无意中引发了无尽的争论。
(二)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
【原文摘录】“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也。曾祖乾。祖言仕唐黎阳令。父彻举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公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既而旦为相,故世传三槐堂云。”
【主要背景】《宋尚书兵部侍郎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下称《王公纪略》)源自北图所藏重刻明修《嘉定王氏支谱》。嘉定王氏为王旦后裔王玄在北宋时迁居苏州昆山、王玄后裔王焜在清初时移居嘉定而形成。赵孟頫,元代著名大书法家,赵匡胤的十一世孙,曾任南宋真州司户参军事。王泰来,靖康时南渡避难者王逖的五世孙,南宋时故辞不就。赵、王二人文学、书画功底深厚,1286年皆被征为元朝官员。1319年至1322年,二人同在杭州为官,其间交往甚深。1322年在王泰来去世后赵孟頫为其撰写的《有元故征士王公墓志铭》记述:“公讳泰来,字复元,姓王士。其先大名人,宋三槐文正公之后……孟頫从先生游甚久,顷仕杭三年,无不来,虽极寒盛暑不废,相与谈连日夜,殆有意引之于道,盖尝窃闻微言者也。”由此判断,《王公纪略》有可能是应王泰来之请而作。检索赵孟頫《松雪斋集》,有《有元故征士王公墓志铭》,无《王公纪略》。
【主要贡献】一是肯定王祐的重大贡献。《王公纪略》记述王祐在地方和朝廷任职、排除进军太原路障、如实保护符彦卿、不从卢多逊拉拢等事迹,与宋史记载完全一致,让后人看到一个南征北战、为北宋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能办大事、秉公执事的王氏贤人和朝廷能人。二是宣扬王祐的为人处事。《王公纪略》中“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名振京师”,一方面说明王祐的社会影响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桑维翰对王家的帮助也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官场挫折之后,王祐手植三槐于庭,次子王旦成为宋真宗朝宰相,后世称其住宅为三槐堂,体现了三槐王氏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三是提供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历史资料。赵孟頫撰写的《有元故征士王公墓志铭》,为我们了解三槐王氏人物、研究宋末元初社会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
【主要疑问】一是“北图”一词含混不清。有关资料说《王公纪略》藏于“北图”,然而“北图”是一个缩略语,可以有多个解释,比如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等,到底是哪一个图书馆,让人不得而知,这就不排除有蒙混过关的猫腻。二是王乾之父不明不白。《王公纪略》说“曾祖乾”即王祐曾祖父叫王乾,但没有对王乾作任何解释,更没上溯王乾之父是谁。倒是《永泰王氏源流序》给王乾硬接了一个“父亲”王庆存:“质生庆存,庆存生王乾……乾生王言。”刘禹锡《王质神道碑》记载:“初,公娶於荥阳郑氏,生三女而没,今盖祔焉。一子曰庆存,方龀矣。”刘禹锡也只写到王庆存七、八岁稚童时的情况, 此后没有王庆存的任何信息,特别是没有王庆存子嗣的任何信息。因此,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王庆存与王乾具有父子关系。三是基础资料严重出错。赵孟頫与王泰来交往甚密,赵孟頫应约撰写《王公纪略》是有可能的,但问题是出在基础材料上。《王公纪略》中“曾祖乾”与《永泰王氏源流序》中“庆存生王乾”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由此断定,《永泰王氏源流序》至少是王泰来当时提供的基础材料之一。即便如此,赵孟頫也没有再把王乾记述为庆存之子。后来的研究证明,《永泰王氏源流序》是一篇伪造假托的文章。历史告诉我们,真人也有可能把历史写错,这类文章一般都是跟着别人写错而写错,如王阳明世系长期多次被误写为王羲之世系,所以历史资料即使真人撰写也可能出现真假问题。《王公纪略》真的是:撰写《王公纪略》这件事情是真的,所记述的王祐事迹是真的;假的是:“曾祖乾”是假的,“庆存生王乾”是假的,提供的基础资料是假的。
(三)王友谧《初纂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
【原文摘录】褒公生鼒,“鼒子弘让,中书舍人;弘直,魏州刺史。弘直子綝,字方庆,封石泉男;弘让子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彻公,官拾遗;晋公祜,显于汉、周,入宋官兵部侍郎,多阴德,手植三槐于庭。”其描述的由褒至王言的世系一线图为:褒—鼒—宏让—方则—0—练—0—0—0—0—0—0—言。
【主要背景】关于《初纂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下称《源流序》)信息不多。《源流序》出自安徽滁州柳巷王氏《滁州柳巷王氏谱》。滁州柳巷王氏包括柳巷王氏和开沙王氏。南宋初年,王三一与族属南迁,侨寓淮北杨柳巷,形成柳巷王氏分支。元末,柳巷王氏王伏七迁至开沙,为开沙王氏始迁祖。《源流序》写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即1543年。《新唐表》王氏部分对王练记述得非常明确:“王练,莘尉。”结合《新唐表》记述,《源流序》记述的三槐王氏世系为:“褒—鼒—宏让—方则—景—练……言—彻—祐—王旭—王端—王元—王毅—王伦—王述—王柟—王炎……王三一……王伏七……王友谧”。作者王友谧,为开沙王氏始迁祖王伏七的六世孙。
【主要贡献】一是肯定三槐王氏出自琅琊世系。王练由王褒、王鼒、王綝、王弘让、王景而来,均属三槐琅琊世系。尤其是唐相王綝及其后裔繁衍出了开闽王氏、三槐王氏和新安王氏,成为琅琊王氏的重要功德始祖。二是突出三槐王氏祖地。莘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唐代以来形成中华王氏的重要徙居地,最突出的是:唐代前期王练迁莘和唐代晚期王言迁莘,都为三槐王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三槐王氏的祖根地。据《莘县文史资料·莘县地名(连载21-22)》记载:王练任莘县尉,携家由关中迁居莘县,定居城东三里处,取名王庄,后因人才辈出,更名群贤堡。群贤堡成为三槐王氏永远的崇拜圣地。三是充分利用国史资源。《新唐表》明确记载:“弘让,字敬宗,中书舍人,专掌机密。方則,字玄宪,光祿卿。景,兰州刺史。练,莘尉。”王练王言说充分运用了《新唐表》的历史记载,使国史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要问题】一是世代空缺太多。《源流序》世代衔接很不严谨,四处用“某某数传至某某”,其间往往六七代、七八代空缺,而且世代越近空缺越多,用这种方式把名人与名人串接起来,确实无法让人信服,特别是《新唐表》王练至王言空缺六代人,这六代人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连名字都没有,说服力严重不足。二是三个王言的生平差别大。三个王言的共同点在于:生卒年、登进士第、任黎阳令、荫封爵位这四点相同;不同点在于:王搏之子的王言青年登进士第、任黎阳令,中年退出政坛、教子成名;王乾之子的王言青年从军,中年登进士第,晚年任黎阳令;王练六世孙的王言生平不详。王搏之子王言的生平与时政紧密相关,符合当时历史环境。三是三个王言任黎阳令必为“一真两假”。在“三说”中共有三个王言任过黎阳令,其任职时间:王搏王言说为唐乾宁三年即896年仕唐黎阳令,王乾王言说为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仕滑州黎阳令,王练王言说未涉及任职时间但大致在896年到926年之间。在短短的30年里,黎阳县不可能有三个叫王言的人担任县令。《宋史·王祐传》称:“祖言,仕唐黎阳令。”聊城文史资料称:“聊城状元第六位是王彻……父亲王言曾任唐朝黎阳(今河南浚县)令……。”浚县及聊城有关文史资料称,黎阳令王言为王阳明二十一世祖。由此判断,王搏王言说的黎阳令王言为真。
第三类史料:内容不惜真中掺假、企图弄假成真
这类史料影响较大的有:王旦《文正公自述世系及宋真宗敕题》、《文正公遗训》,王素《永泰王氏族谱序》,桑维翰《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寇准《后唐故鲁国公王彻神道碑铭》,朱熹《三槐王氏世宦年谱》等。主要特点是:史料形成过程和撰写作者都是虚假的,史料内容虽然大部分是客观真实的,但造假者在关键节点上掺入虚假信息、企图弄假成真。下面辨析四例典型史料。
(一)所谓《文正公自述世系及宋真宗敕题》
【原文摘录】“四十四世绍,生四十五世玙,唐肃宗朝丞相。生四十六世及,为中书舍人。生四十七世鐵(应为鐬),字声仁,为右谏议大夫。生四十八世搏,字昭逸,唐昭宗朝丞相。生四十九世四子:倜字垂光,为户尉,在宏文馆。倓,河南府文学。伦,校书郎。言,仕唐为滑州黎阳令,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
【有关背景】《文正公自述世系》的内容及其表述与《新唐表》基本一致,落款为“咸平戊戌八月丁丑旦述”。《文正公奏请王氏族谱序疏》,落款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枢密太尉充玉清昭应宫使上柱国兼军国重事臣王旦上疏”。宋真宗赵恒《王氏族谱序敕题》,落款为“大中祥符五年三月十五日颁”。为便于表述,上述三篇文章暂且合并取名为《文正公自述世系及宋真宗敕题》。《文正公自述世系及宋真宗敕题》原载上海图书馆·家谱图书馆所藏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续修版《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山阴天乐三泉王氏为宛丘王氏,始祖王俣,北宋未南渡迁居余姚县;南宋时由王中立自余姚县迁居山阴县天乐三泉村形成三泉王氏。
【主要问题】一是《文正公自述世系》撰写时间比荫封时间提前19年。《文正公自述世系》称:“言,仕唐为滑州黎阳令,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荫封“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许国公”的时间为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以后即王旦逝世以后。《文正公自述世系》的撰写时间为北宋咸平戊戌年(998年),比荫封时间还早19年,即王旦提前19年就把自己身后由皇帝决策的事情写进了自述世系。《文正公自述世系》的伪造者没有料到会在时间上穿帮。二是王旦不会自称“军国重事臣”。宋代共有8人获得“平章军国事”荣誉称号,其中王旦、吕夷简二人辞而不拜。王旦认为皇恩已厚,因而婉言谢绝“平章军国事”荣誉,宋真宗也就没有颁发敕命。因此,王旦在奏疏中肯定不会自称“军国重事臣”,欧阳修在《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中也没有写“军国重事臣”。另外,《宋会要辑稿》《宋史》《资治通鉴》等典籍记载了宋真宗赐王旦美酒、良驹和珠宝,但没有记载为王旦族谱题序。这些事实说明,所谓《王旦自述世系及宋真宗敕题》是后人假借王旦之名的伪作。
(二)所谓《永泰王氏族谱序》
【原文摘录】“质生庆存。庆存生王乾,讨黄巢功授忠显校尉,转承直郎、淮东道江都邑令,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邑。乾生王言,开平二年举进士,官授从侍郎、新安邑丞,淮西江北道光州定城令,转承务郎,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知淮西北道舒州环宁邑,知滑州黎阳令,卒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许国公。”
【有关背景】《永泰王氏族谱序》原载《永泰王氏宗谱》。永泰王氏一世祖王永兴,名王睦,王祐之子,时任浙江东阳令,任职期间落籍东阳永泰乡繁衍发展成永泰王氏。王质,太原祁人,历仕唐观察处置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王庆存,王质之子。刘禹锡《王质神道碑》记载:“一子曰庆存,方龀矣。”王质去世时王庆存仅七、八岁,由其从兄前太原府参军王扶抚养,此后再无王庆存的任何史料。
【主要问题】一是落款时间与仕宦时间矛盾。《永泰王氏族谱序》落款为“宋庆历三年(1042年)岁在癸未元宵之吉叔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王素”。有关史料记载,王素庆历二年(1042年)任兵部员外郞、右谏议大夫、同判国子监,治平初年(1064年)拜端明殿学士,熙宁元年(1068年)转工部尚书。由此看出,此文的撰写时间与任职时间发生矛盾:任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至少是在1064年之后,1042年落款时王素并没有这两个职衔,而且相差22年。二是“庆存生王乾”的疑问无法消除。“庆存生王乾”是《永泰王氏族谱序》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疑点。疑点在于:不仅王庆存是否生育王乾值得怀疑,而且连王庆存自身是否健康成长都值得怀疑。刘禹锡在《王质神道碑》中记述的王庆存仅为七、八岁的幼童,以后如何,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因此,在没有确切史料证明之前,庆存生王乾及其父子关系的疑问还无法消除。三是王旦王素形成两个世系。《永泰王氏族谱序》记述太原世系,《王旦自述世系》记述琅琊世系,由此形成父亲王旦与儿子王素各为一个世系、各有各的祖宗,这样的造假严重违背血缘关系任何人无法选择、任何社会不允许改变血缘关系的基本准则。总之,《永泰王氏族谱序》与《王旦自述世系》一样,并非本人所作,都是他人伪造假托。
(三)所谓《后唐故鲁国公王彻神道碑铭》
【原文摘录】“公讳彻,字文通,谥文庄,年五十有四,生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卒于后周显德六年(959),殁于正寝,明年十一月有三日葬于陶丘。先世(绛州)龙门之河汾人,后汉父讳言,位莘令,有善政,子孙家于莘,封许国公……兹公之孙旦,携赵相国所为状,征余纪其行实于丽牲之石。余不敢以不文辞,且致蔽亦不可不以文姑述其概,俾归刻之,以为士君劝,若欲知公之详,则自有赵相国状在。”
【有关背景】《后唐故鲁国公王彻神道碑铭》(下称《王彻神道碑铭》)源自佚名《三槐王氏文化研究重要资料汇编》,落款为赐进士第荣光大夫枢密使兼参知政事后学寇准。寇准(961年—1023年),历宋太宗、真宗两朝,两次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次被贬,最后病逝于雷州贬所。寇准是王旦宰相职的继任者。赵普(922年—992年),历宋太祖、太宗两朝,三任宰相,两次被贬,助力太祖、太宗建立和巩固北宋王朝。赵普是王祐的同朝官僚。卢多逊(934年―985年),历宋太祖、太宗两朝,宋太祖时迁翰林学士,宋太宗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受秦王赵廷美案牵连被坐罪流放,卒于流所崖州。卢多逊是王祐的同朝官僚,也是朝堂上的对头。
【主要问题】一是王彻生平错乱不堪。莘县志说,王彻生于892年,卒于942年,《王彻神道碑铭》说王彻生于908年,卒于959年。二者生卒年相差16年。莘县志说王言任黎阳令,《王彻神道碑铭》说王言于后汉时任莘令,第一次出现王言任莘令的说法。二是“赵相国所为状”几无可能。“赵相国所为状”即宰相赵普撰写王彻行状。王祐与赵普有过排除太原路障、支持赵普反对卢多逊这两次交集,但由于个人交往不多加之性格差异,王祐不可能请赵普为父亲王彻撰写行状。三是王旦持赵相国状请寇准撰写王彻神道碑铭更无可能。王旦多次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好话,并在临终前举荐寇准担任宰相,而寇准则多次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不是,王旦对此也是有所耳闻的,更何况王旦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在这种状态下,王旦请寇准撰写碑铭和寇准撰写碑铭这两个方面的事情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总之,《王彻神道碑铭》违背历史事实和客观实际,纯系他人伪作。
(四)所谓《三槐王氏世宦年谱》
【原文摘录】“灵王辛亥年……怒而贬晋太子位,太原安置……质,元和六年登进士甲科……王氏鼎立天下,犀象声色有悦于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璧玉帛,有适于用而用之则敝取之,则竭仁智之所见,忠义之所闻,功名之所立,支裔之所分,而无不周知者惟书之长也。孔子圣人也,其学必始于观书。韩宣子适鲁然见易象与春秋,委礼聘上国,然后得闻之国风、雅、颂,楚左史倚相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然后明九州之义。郭子仪着谱系,然后知郭崇蹈之哭墓,狄梁公存世宦年谱,然后能使狄青知一时之侥幸,谱书之功,莫大乎是予考三槐王氏之源,自三代得姓而至汉唐,其岁月之久,兹不繁赘……姑以王乾公,始生于唐宣宗己巳二年三月二日卯时……”
【主要背景】《三槐王氏世宦年谱》出自东阳三槐堂《永泰王氏宗谱》,与《永泰王氏族谱序》如出一辙。落款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8〕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朱熹一生研究理学、教书育人、重视家谱,不得已而为官。
【主要问题】一是写作由头不清楚。朱熹撰写此文的由头,除了“谱书之功,莫大乎是予考三槐王氏之源”外,如谁在请序,目的是什么,在文中没有作任何说明。二是“太原安置”背离史实。“灵王辛亥年……怒而贬晋太子位,太原安置”,这句违背史实的话说得太露骨了,连《新唐表》都只能省略类似“居太原”这样的说法,也不会直接说“太原安置”这种违背史实的话。三是重要节点胡弄人。《三槐王氏世宦年谱》全文都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人物名字及其官宦履历,即使采纳王乾王言说,也应按王质、王庆存、王乾的顺序来记述才对,然而《三槐王氏世宦年谱》却违反思维规律,先写王质,次写议论,再写王乾,即在中间去掉王庆存,并把本应属于王庆存的内容写成“王氏鼎立天下……兹不繁赘”一段230字的议论文字。这一段议论文字,除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全文格格不入外,确实是想掩盖“庆存生王乾不可信”这个漏洞。朱熹思想深刻、思维严谨、语言精准,用这段议论文字来取代王庆存这个必经人物,违反逻辑思维规律,纯属胡编乱造,严重损害朱熹形象。总之,《三槐王氏世宦年谱》看似华丽,实则伪造。
“三说”的史料辨析到此,结尾谈三点认知。
第一,对“三说”人物的认知。一是王搏王言说的父子二人。王搏,生于唐会昌五年(845年),卒于唐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朝宰相,遇奸臣崔胤诬陷而被赐死于蓝田驿。王搏之子王言,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卒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唐乾宁元年(894)登进士第,随后(896年左右)仕唐黎阳令,唐光化三年避蓝田之祸,占籍魏郡莘亭,隐居王家庄潜心教子。二是王乾王言说的祖父子三人。王庆存,约生于829年,在七岁时因父去世后由其从兄抚养,以后无任何史料记载。庆存子王乾,生于唐大中三年(约849年),因讨黄巢有功,授忠显校尉,转承直郞,仕淮东道江都邑令,知杭州钱塘邑,唐天祐四年(907年)避地于淮西寿州紫金山。王乾子王言,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卒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唐乾宁三年(896)为宣武军牛存节部都将,军功不就,弃军从文。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登进士第,任新安县丞、光州定城令,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仕滑州黎阳令。三是王练王言说的父祖二人。王言的六世祖王练约710年左右为莘县尉,遂迁莘。王练六世孙王言曾任滑州黎阳令,退隐莘县王家庄。父不详。
第二,对“三说”根源的认知。产生“三说”的原因很复杂,除历史久远、战乱破坏等原因外,根本的原因是立场观点问题:是坚持求是原则即坚持探求历史真实还是坚持适用原则即坚持天下王氏出太原。要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努力探求历史真像,使“三说”具有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要尊重子晋居洛邑、宗敬居平阳、王元奠基琅琊、王威奠基太原、琅琊太原并行的基本历史事实,彻底摒弃“天下王氏出太原”的错误观念,为解决“三说”问题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三,对“三说”归一的认知。“三说”的特点是既有一致又有矛盾、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既难统一又需统一。“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写史可以,研史不行。“三言”统一为一言,三父(祖)统一为一父,这是王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充分认识“三说”归一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坚持研究资料多元性、研究过程严谨性、研究成果科学性的要求,正确处理国史、方志和族谱的关系,只要史料真实准确,不论什么史都可以运用。要加大史料查找和收集的力度,发动王氏宗亲发现和提供新的历史资料,组织王氏文化专家以及热心人士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术研究。要加强王氏发展历史的宣传教育,逐步统一广大王氏宗亲的思想认识,促进广大王氏宗亲团结统一。
注释
〔1〕搏:一字两读:一读bó,一读tuǎn,王搏之处读tuǎn。一字两写:一写搏,唐宋以前;一写抟,唐宋以后。本文用“搏”,如引文为“抟”除外。
〔2〕祐:王祐的祐,本文用“祐”,如引文为“祜”除外。
〔3〕琅琊王氏唐朝四位宰相:即《新唐表》所列琅琊王氏宰相王方庆、王玙、王搏、王璇。
〔4〕按状:按照行状。行状:xíng zhuàng,古代悼念逝者的一种文章体裁。文章叙述逝者生平、籍贯、世系、事迹,随讣闻分送亲友。通常由逝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以后撰写墓志或撰写传记的依据。
〔5〕行密子渥:吴王杨行密之子杨渥,继任其父官职,贬王璧为祁门令。
〔6〕江左:“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长江以东地区的王氏,简称江左王氏。江左王氏以琅琊王氏为主体。
〔7〕竹轩府君:王阳明祖父王伦。
〔8〕海日先生:王阳明父亲王华,进士。
〔9〕主泉州同安簿选邑:泉州同安主簿并书院教授。主簿:县级文官,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选邑:挑选优秀生员并办学教书。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王大松宗贤创办的闽王
闽王酒业 [详细内容]
- · 三槐王氏上源世系部分“三说”史料粗浅辨析
- · 王大松宗贤创办的闽王酒业
- · 听传奇故事·品百味人生·赏王大松宗贤风采
- · 重阳节前夕拜访王重农老爷子
- · 75岁王馥荔痛别爱人王群
- · 今日寒露,三宜、三忌、三秘诀,过好深秋1
- · 南安市闽王文化研究会召开第二届二次理监事
- · 郡望堂号——王氏文化
- · 世联会议恳亲团拜谒龙梅王氏宗祠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国庆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