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平:老王的家谱

老王今年八十六岁高龄。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年迈体弱,但他人老心不老,每日读书写字,学习不辍,老有所乐。老王早年应征参军,先后在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和解放军二炮部队服役,升为营职军官。服役地东北地区的严寒气候,磨练出他刚强、豪爽的性格。从军旅退役后,他转业回家乡,在县政府卫生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成绩突出。退休后,他离开县城,返回村里居住。他老当益壮、不辞辛苦,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事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热心为老年人服务解困,并投身于村里的红色文化史料收集工作,深得广大村民称赞敬重。
我与老王同村同姓,但我们却不是同一个王家派系。我属“大王家”,老王则属“小王家”。
我们裴社村,地处新绛县汾南地区峨嵋岭北麓,建村历史悠久,是千年古村落。裴社村,初始建村和村名由来,都与中华名族——闻喜裴家有关。相传,唐朝中兴名相裴度后人最早入住此地,王姓人家随后迁入,村名由此得来。后来,裴氏人家尽皆迁走,王氏人家在此地经历千年繁衍生息,子孙相继,成为全村第一大姓。现在裴社全村共有人口两千多,其中约有十分之八是王姓。
王姓,是中华民族三大姓氏之一,源远流长,人口亿计,华夏域内,遍布四方,支系繁杂,难以细究。据村里老年人讲:裴社王姓,分为大王家和小王家;大王家,人口占多数,传说其祖先是从山东聊城,西徙山西新绛,在裴社村定居,裴社大王家始祖,育有六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迁住阳城,另外五个儿子留居裴社,子孙繁衍,形成今日裴社村人口众多的大王家五大支系;小王家,人口占少数,其祖先来源地,却与大王家不同。那么,老王所属的小王家,其历史渊源、世系承接,详情究竟怎样?多年来,此谜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欲求其解。

现在,老王拿来的这册家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家谱,又称“谱牒”,是历朝历代中国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多为崇尚礼仪、重视家教的儒雅书香人家所编写,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是传统文化遗产,存世稀少,弥足珍贵,须妥善保存,予以整理。
老王对我说:“我们小王家,很早之前就分为东户、西户两个支系。大约五、六年前吧,我偶然在一个古董商人家里,看到一册旧家谱。我仔细翻阅,发现这册旧家谱,竟然是我们家族的家谱!我是又惊又喜啊!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真应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我对古董商说,这是我们家族的家谱,可不可以送给我?这古董商虽然与我是熟人,但他唯利是图,面有难色,犹豫不决。我明白他不肯白送。第二天,我就用家里的一块旧砚台,换下了这册旧家谱,拿回家保存起来。这册家谱,所列我们家族的谱系,既有东户的,也有西户的,又齐全又详细。我准备整理一下,印出新本若干册来。没想到后来我病了一场,住进了医院……等病愈出院,回到家里后,那册旧家谱,却不见了踪影。我寻遍了家里各个地方,怎么找也找不到。可能是让孩子他妈当废纸给扔掉了吧……这事让我后悔痛惜了好长时间。今年清明节时,我在本族人家又找到了一个家谱,就是现在这册。但这册旧家谱,仅是东户家谱,没有列入我们西户的世系,有些遗憾。不管怎样,有总比没有好。所以,我决定抓紧时间,把这册家谱整理整理,再把我们西户的世系,从我祖父那辈起,往下能排的都排出来,东户西户汇成一册,我再写个序文,重新印刷出多本来,以免再有遗失之悔。我年事已高,这事做成,也算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了。”
小王家西户支系,老王祖父辈以上约十代先祖的名讳和传续详情,因无所据,只好付之阙如。中国民间,旧时的家族家庙(祠堂)中,挂有神轴画像,所供奉的列祖列宗,牌位和名讳,记载甚详。但经历了那场特殊年代“大革文化命”的破“四旧”运动的浩劫后,中国各地农村的旧家庙已所剩无几,原先家庙里绝大多幅的神轴画像也早已荡然无存。这是中国家谱文化史的一大损失!
老王起身告辞后,我开始认真翻看他留给我的这册旧家谱。这册家谱,残缺破损,简易线装,纸质是老旧棉纸,用毛笔小楷手写,封面书:“王东户家簿”;掀开封面,前面有王化成、王化风、王鸿逵分别撰写的三篇序文,后面详记各代谱系、父传子继……

我谨慎、用心地翻看这册纸张脆薄的旧家谱,脑子里渐渐理出个头绪来。
一、这个家谱立于清末咸丰年间,根据小王家家庙里的神轴画像所记内容编写;一九五五年,王福德、王福泰重新誊写原家谱,并据家庙里的神轴画像所记,对原家谱内容做了接续补充。
二、王化成,清末儒学廪膳生员(秀才)、钦准乡饮介宾。本族王化风始立家谱,王化成即于大清咸丰七年(1857年)岁次丁巳新正月下旬撰“王氏家簿序”。
三、王鸿逵是小王家第十五代传人,他的序文写于一九五六年正月初一,为家谱誊录续写本而撰。
四、王化成序文中说:“乃我祖先人王姓,不知何年从何处迁至裴社庄。旧无家簿,无所考征……” 家谱中小王家始祖(一世祖)为王绣,传至王化成,已是第十一代,与始祖王绣相隔十代。王化成生活在清朝后期,按两代人出生年份约摸相差二、三十年估计,从王化成生活年代上溯二、三百年,可以大致推测出王绣生活在明朝后期或者明末清初,他也约在那个时期举家迁来裴社村居住。至于王绣迁住裴社村之前的原住地,仍然不得而知。
五、裴社村小王家一世祖王绣,其子王伯仓是二世祖。王伯仓有三子:贵礼、贵明、贵忠,这三子都是三世祖。贵礼、贵明,归入西户;贵忠归入东户。也就是说,小王家是从第三代起,开始分成西户、东户两个支系的。
六、家谱所排第十四代传人之一王三顺(也叫王三锁,属东户支系),抗日战争爆发后,离村外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部队中,王三顺英勇善战,多次立功,入了党,当上了八路军的连长。1942年,王三顺在山东抗日战场上壮烈牺牲,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王三顺的光荣,既是小王家家族的光荣,更是裴社村全村村民的光荣!
七、一九五五年誊抄增补本《王东户家簿》的主要誊写人王福德,是裴社小王家的第十五代传人。王福德,天资聪颖,喜爱读书,博学多才,尤其擅长写毛笔字。王福德,抗日战争时期赴宁夏经商谋事,曾任国民党西北军马鸿逵部司法官,解救过一些共产党干部和革命仁人志士。解放战争初期,王福德反对国共内战,即从马鸿逵军中离职,由宁夏返回山西,回到家乡裴社村定居。王福德耕读传家,为人谦和,助人为乐,甚得村民尊敬。他用毛笔小楷誊写的家谱,字迹工整,流畅秀雅,是传给后代的书法精品,值得永世珍存。另一位誊写人王福泰,名字中虽与王福德关着一个“福”字,但辈份却比王福德小一辈,是小王家第十六代传人。
八、小王家虽然分为西户、东户两个支系,各自繁衍传续,但根据祖上传下来的相互习惯称谓,可以区别确定西户、东户后人的世系辈分。例如:属于西户的老王,年龄虽比东户的王福德小二、三十岁,但他们是平辈,都是小王家的第十五代传人。

牢记祖先血脉源流之根本,明晓家族繁盛承续之次序,教育后嗣敬老爱幼之品德,激励子孙团结兴家之心志,是中国民间家谱文化的核心内涵。现在,裴社村小王家东户、西户两个分支,香火不断,后继有人,已传续到第十九代、第二十代……老王雄心不老,要整理、补写、汇编、印制他们家族的新家谱,这是一件弘扬家谱文化、有益于他们家族后代人的大善事,可敬可贺!
我要热心协助老王,做成做好这件事情。
2023.5.2

作者简介: 王凯平,六O后,山西省新绛县人。高中毕业,上过函授大学,当过代课教师。直面生活,思考人生,热爱读书写作。有多篇诗歌、散文、小说,发表于省、市级报刊及网媒平台。文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