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论始迁祖:从胡适的⼀篇谱序谈起

2022-11-17 10:42:37来源:廖庆六 王氏文化研究会

打印 字号: T|T
       内容提要:本论⽂将以评介胡适的谱序开始,继⽽论述“始迁祖”在族谱⽂献中的意义及在宗族⽂化中所扮演的关键性⾓⾊。事实上,始迁祖可以做为⼀个家族历史的断代依据,本⽂将利⽤姓⽒族谱来考述始迁祖之地位与其重要性,进⽽论证族谱⽂献之真正史料价值所在。最后再以传统社会中的姓⽒家庙为例,透过家庙之⼤宗⼩宗及尊卑地位之区分,来见证始迁祖在宗族社会中所具有的地位与意涵。
 
 
 
⼀、前⾔
       “谱序”是探究族谱学理论的重要资源之⼀,不管是收录在各姓⽒族谱中的谱序,或保存于学者全集或⽂集中的谱序,透过这些⽂章之精简内容,我们可以认识到前⼈对于族谱学的观念或评论,这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各个时期族谱⽂献概况的好材料。中外学者⼀直都很重视谱序资源的收集与研究,对于谱序之形成与其资料价值所在,民初梁启超先⽣曾经提出他的看法,他说“清代当承平时,诸姓之谱,恒聘学者为之修订,学者亦喜⾃订其家之谱。观各家集中,殆⽆⼀不有‘某⽒族谱序’等⽂可见也。吾尝欲悉荟萃此项⽂,⽐⽽观之,则某地某姓有佳谱,盖可得崖略。”事实上,⽇本多贺秋五郎博⼠也对中国族谱中的序⽂做出评述,他认为在宋、⾦、元、明、清各朝之⽂集中,已累积有数千篇的谱序,⽽阅读各家谱之内容,更可以了解到族谱的意义、宗族的沿⾰、修谱的意图、⼦孙期望宗族向⼼⼒等重要信息。近⼈盛清沂先⽣曾依据《纪⽂达公遗集》中的六篇谱序,撰⽂论述清儒纪昀的诸点族谱理论。⽽绩溪胡适先⽣(1891——1962)也为同⾢曹⽒显承堂族谱写过⼀篇序⽂(全⽂详见附录),原⽂是发表于1919年12⽉10⽇出版的《新⽣活》杂志第17期。个⼈认为胡适这篇谱序颇有创见,因为他⾸先提出编辑族谱中的家族来源时,我们应该以“始迁祖”做为上限,并把那些“⽆参验”不可信的远祖⼀概从略,如此家谱才能真正具有“信史”的价值。族谱内容兼含⾎缘与地缘两⽅⾯的记录,⽽族谱也兼负对祖先报本与对⼦孙传信的双重功能。突显始迁祖在族谱中所代表的意义,并以他的存在去评断⼀部族谱的重要性与可信度,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到⽐较严肃的族谱学理论。
        始迁祖在宗族⽂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及特殊意义,因为每个宗族若能以始迁祖做为断限的话,就能清楚交代他们的⾎缘及地缘之渊源关系。在过去封建社会宗法时代,有别⼦为祖,继别为宗,断祢者为⼩宗之制。这虽是⼀项严格区分⼤宗、⼩宗之古制,但它同时也为世代祖先及宗族发展,塑造出⼀个裂变因⼦与发展机会。祖与宗虽然在⽂字意义上有别,但两者却可相循⽽衍⽣,因为祖先可以因“迁”⽽肇始⼀个新的宗族,这位祖先当然也会被他后世⼦孙尊为始迁之祖。《礼记·⼤传篇》云“别⼦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谓别⼦之后也。宗其继别⼦之所⾃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另⼀⽅⾯,追溯⼀个宗族历史之发展,若能找出他们的始迁祖先,并以他为断限⼈物,则对探究上代各个祖先⼈物事迹,即可收亲疏易辨与信实可靠之效。清朝郑献甫在《补学轩⽂外编⼀》⼀书中,也提到“若断⾃始迁者,为祖继别者,为宗同出者,为族所距不过数⼗年,则上治易,相去不过数⼗⾥,则旁治易,其相与庆吊往来,岁时问讯,犹相属也,纵之联异世,横之联同世,总之⽽为谱,丝牵绳贯,棋布星罗,⼀展卷⽽亲疏如绘矣,此⽽不信,谁为信⾸?”事实上,族谱与家庙是⼀个⾎缘继嗣群体最明显的特征,从族谱的断限与家庙的报本中,让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始迁祖的重要地位,若能从编修族谱与创建家庙的实务中,去进⾏分析与探讨始迁祖的意涵,应该是⼀条很好的线索。
⼆、对胡适谱序之评介
       胡适所撰谱序“曹⽒显承堂族谱序”⼀篇,这是他年轻时代应亲友所请⽽作的⽂章。胡⽒⽂中要旨共有五点:⼀是他很赞成修⽀谱,他以曹⽒⽀厅主持修谱为例,认为它事轻费微,容易举办且可以随时续修,同时还具有系统容易追寻及事迹信实可靠之优点;⼆是他批评中国旧谱有⼀个“源远流长”的⼤⽑病,过去能慎重从事修谱者少,⽽绝⼤多数的⼈都去认不相⼲的⼈作远祖,因此族谱虽然很多却没有什么史料价值;三是他希望修谱者应该从每族的始迁祖数起,把那些⽆参验不可深信的远祖⼀概从略;四是他推介曹显承堂修的⽀谱是属⼩谱,这种⽅法应可以供别⽀、别姓的⼈傚⾏;五是他期盼将来若能累积⽆数存真传信的⼩谱,加上⽆数存真传信的志书,那就是民族史的绝好史料了。
       胡适先⽣所陈述的五点意见,确实都很具体⽽珍贵,但其核⼼论点应该是在第三点上。也就是说,胡适要藉撰述“曹⽒显承堂族谱序”之便,特别反映出他对中国族谱的利⽤价值与理论观点,他并藉此机会提倡修谱者应从每族的始迁祖数起。他清楚道出各族来源应以始迁祖为断,若⽀谱是从始迁祖数起的,因其所记年代不致太远,所以世系内容才能显得信实可靠。⽂中胡先⽣更以严厉及遗憾之⼝⽓,批评中国的族谱虽然极多极繁,但这些旧谱其实没有什么民族史实的价值,因此让他感到这是⼀⼤恨事。他批判很多修谱者都妄信古⼈的乱说,他们都是中了“源远流长”的迷信之毒,因此名姓名族⽆法⽼⽼实实的把本族的来源记在族谱上。事实上,我们今天在胡适全集当中,也只能找到这⼀篇谱序⽂章,因为⽆法看到较多类似⽂章,因此我们尚⽆法正确掌握到他对族谱⽂献的整体看法。若是单以本篇序⽂内容⽽⾔,个⼈认为他对中国族谱的⼀些观点,尚有值得商榷与略做补充说明的地⽅,例如:
       1、族谱⽂献不可能只有⽀谱⼀种,族谱之学不但源远流长,⽽且也有它特殊的体例与分类。事实上,编修族谱也可以像⽂⼈写诗、散⽂或⼩说⼀样地⾃由发挥。例如族谱之命名、章节之安排、内容之长短、含盖之范围,同样都有很⼤的弹性空间与变通可能。有的家族有纂修宗谱或族谱之必要,但有的家族却只须修个家谱或⽀谱就够了,这些都由当事者⾃⼰来审酌家族的⼈⼒、物⼒、时局、地域等条件⽽做决定。我们并不必局限在编辑⼩谱⼀种,因为⼀切修谱⼤事,只要有个周全的规划,在取得族⼈共识以后,⼤家都可依据章程来设谱局、起凡例、定谱式及拟书法,并遵循世系断⾃始迁祖之定例,如果能够具备以上这些修谱要件者,不管它是宗谱、族谱、家谱、房谱、⽀谱,相信各谱之世系与内容,⼀定都能吻合信实可靠之标准。
        2、族谱并不局限于民族史之利⽤:胡适先⽣认为存真传信的⼩谱及存真传信的志书,就是民族史的绝好史料了,他的理想虽好但观点却有偏颇。因为对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且能存真传信的各类各姓族谱⽽⾔,未免忽视各谱所具有的多样性之利⽤价值。事实上,我们已拥有数量庞⼤的传统族谱⽂献资源,我们也相信这些⽂献具有史实与艺⽂等⽅⾯的利⽤价值。在史料价值⽅⾯,除了可提供民族学、⼈类学之研究利⽤外,还可以提供给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学、⽣物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利⽤。基本上,⼀部具有严谨体例之姓⽒族谱,它不但保存了家族史料,同时也可提供编纂地⽅史的资料采集,这些族谱都应受到⼤家的重视与肯定才对。
三、始迁祖与族谱断限
        选材与分期是历史学的⼀个重要理论,其中选材要有逻辑标准,⽽分期就是把历史年代做⼀断限处理,两者都有赖当事⼈的思想与智慧,如此才能做到最完美、最妥善的处理。吕思敏在评论刘知⼏《史通》时,曾经提出“断限即范围之谓,史事前后衔接,⽽作史必有范围,抽⼑断流,允当⾮易。”事实上,纂修族谱与撰修国史或地⽅志⼀样。章学诚在论述修志⼗议时,⽂章⼀开头就道出“修志有⼆便,地近则易覈,时近则迹真。”族谱记载家族历史,在每个姓⽒家族之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上代祖先,⼜有始祖、始迁祖、本⽀祖、分⽀祖、太祖、⾼祖、曾祖、祖祢之分。其中⼜随不同年代与地域之肇基、发展与变迁过程,⼀个宗族可能会有⼏个不同阶段的始迁祖。始迁祖简单地说就是始迁之先祖,他常随地域与习俗之不同另有始祖、⿐祖、开基祖等不同称呼。当后世⼦孙在追溯历代祖先来源时,始迁祖就是⼀位关键性⼈物,因为他占有时近、地近之便利。从族谱之意义,及如何纂修族谱之实务与理论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编修族谱确实相当不容易,若要编修⼀部信实可靠的族谱,不妨先缩⼩时、地之范围,并以始迁祖做为断限⼈物。从近世所修族谱实例中,我们发现不少族谱的世系,就是以始迁祖做为第⼀世的。兹分别叙述如下:
1、族谱之意义
      (1)谱者普也:编修族谱者,都希望能详细记录全族之⼈名与⼤事,但它却是⼀件很艰难的⼯作。陈瑞鹏撰“江州义门陈⽒宗谱新序”有⾔“谱者普也,古者有普⽆谱,《⽂⼼雕龙·书记》谓‘总领黎庶,则有谱籍簿录,故谓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族谱⽤周普⼀姓⽽为⾔也,顾名思义,其难可知;有谓‘天下事之最难者,莫难于谱学’,良有以也。”在《迁宁李⽒新修⽀谱》新序中,亦有如下之记载:
谱者普也,举族中之昭穆男⼥,⼀⼀笔之于书,⽽能普及全数,斯之谓谱,乌可缩⼩范围哉。然⽽世愈近,则族愈亲⽽势易合;世愈远,则族愈疏⽽势易离。⾃世俗囿于惯例,动欲⾼语⼤同普及疏远,其不为情势所格者⼏希。惟权就世系之近者、亲者谱之,庶⼏⼀蹴可⼏,⽽将来相⼏进⾏,仍得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依然普及全族矣。
修谱者虽然都希望普及全数,但是资料却不易搜辑,因此必须采权宜及渐进之⽅式。例如先从世近者、亲者谱之,再逐步扩⼤远者。事实上,族谱之续,全赖⽀谱为根基。所以这次李⽒先编⽀谱,其⽤意即在此也。
        (2)谱以信今⽽传后,谱以存真传信为贵,要编纂⼀部存真传信的族谱,就必须要有严谨的体例及周详的考证。例如《万载长溪⾼⽒⽀谱》卷⾸“凡例”:“谱家之法,传信不传疑,起祖以上,荒远难稽,且⾮⼠庶之家所敢宗也。故今族谱,明甫公以下近⽽易知,则汇为世系。明甫公以上,概置弗录者,⾮忍弃之也,⼀以传信,⼀⽰不敢宗也。”再如民初湖南邵陵《廖⽒族谱》,在卷⼀“族谱⼩引”中,有如下之记载:
        谱所以信今⽽传后,不忘祖、不诬祖,⼆者尽之已。我族旧谱,揭宋理安公为初祖,以下六派为吴西太和世系。复⾃淇惠公⾄宗字派,凡⼋代为楚南宝宁世系,统称⼤宗总图。我族系出天祥公,然考安化三⽥合谱,有天爵⽽⽆天祥。万岁庙房谱亦云天爵公裔,其中不⽆疑窦。⼜理安公以下世次,按之谱碟,既如此,考之他书,复如彼。反复探讨,难徵传信。兹仿孔⼦删书,断⾃唐虞之例,以天祥公以上⼗⼆派,别为吴西楚南诸祖世系。图表仍依旧谱列之于前,以⽰不敢诬、不敢忘之⾄意,⽽直揭元镇公为肇基祖,列诸图⾸。
编修族谱,应该疑者存疑,不可⾃乱宗系,并厚诬先⼈。邵陵廖⽒所编族谱,决定以元镇公为肇基邵陵新宁的始迁祖,其下再分成禄、定、荣、亮、寿、启六个房派祖,这样才能合乎存真传信之标准。
2、如何纂修族谱
       (1)世系要断限:晋朝史学家刘知⼏,其《史通》内篇有“断限”⼀篇,意指史书记载年代与⼈物,应有定限之制。他说“夫书之⽴约,其来尚矣。如尼⽗之定虞书也,以舜为始。”宋朝⼤学者欧阳修与苏沟,他们在纂修⾃家族谱时,对于族谱世系亦有断限之法。欧、苏两⽒在记载上代祖先世系⽅⾯,采取不纪远⽽纪近,并以断⾃可见之世为原则。欧阳修主张谱随亲疏,宜有详略。欧阳⽒所撰“欧阳⽒谱图序”⼀卷,内有谱图及谱例,其谱例⽈“姓⽒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可见之世,即为⾼祖。下⾄五世⽞孙,⽽别⾃为世。如此世久⼦孙多,则官爵功⾏载于谱者,不胜其繁,宜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苏洵创修苏⽒族谱,他说谱为亲作,远祖⽽不及焉者,亲尽也。因为他认为情见乎亲,亲见于服,⽆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因此他在编制世系图时,往上只记到⾼祖,往下则记到昆弟,昆弟死⽽及昆弟之⼦。后世民间修谱之风⽓渐盛,但为详实记载祖先世系,故有做尼⽗删书之义者,并对上代世系做⼀断限处理。例如在《⽊⽠余⽒宗谱》序⽂中,即有记载“代远年湮,世系殊难稽考,故今谱碟,以良公为第⼀世。犹尼⽗删书,断⾃唐虞。盖纪实也。”第⼀世良公,就是湖南省平江县⽊⽠余⽒的始迁祖。
        公谱与私谱:纂修族谱可以依据宗族的亲疏、远近、或⼤宗、⼩宗之尊卑关系⽽作,这就是族谱的分类与著录范围的⼤⼩问题。清儒纪昀撰“纪⽒家谱序例”⽈“详载本宗,别⽀则略,欧阳⽒、苏⽒皆然。然⼆家之谱,⼀⽀⼀谱者也。今之谱,⼀族⼀谱者也。⼀⽀⼀谱,名群所出,即彼此可以互明;⼀族⼀谱,例⽆别见,义不得⽽偏略也。”⼀⽀⼀谱属私谱性质,⽽⼀族⼀谱则属公谱性质。纪⽒认为欧阳修与苏洵纂修的族谱都是⽀谱,其世系图采⼩宗谱法,都是断⾃可见之世。因此欧、苏所修之谱,应属⼀部私谱性质。如果世系记载是从始迁祖开始者,通常都是由全族⼈⼠共同发起,⽽他们所编修的谱书,即可称为宗谱、统谱或族谱,这些都是属于公谱性质。从始迁祖肇基之后,⼦孙因繁衍⽽有房、⽀、派之分,如果由不同房、⽀、派⼦孙所纂修的谱书,就是属于私谱性质,可称之为房谱、⽀谱或派谱。《安化喻⽒三修族谱》卷⼀例⾔:“同⼀祖矣,复分⼏房,此⽀叙毕,复叙彼⽀,韦⽒、杨⽒、李⽒诸谱皆⽤此制,族⼤⼈众,随事制宜也。”族谱为求传信,所以公谱应以始迁祖为断限;祖分⽽族不分,所以修私谱者亦应视始迁祖为裂变之根源。
四、始迁祖与姓⽒家庙
        家庙具有相当浓厚的宗族⽂化特⾊,兴建家庙就是⼀种报本的⾏为表现,从姓⽒家庙的创建与祭祖仪式,及宗族的裂变与⼤宗⼩宗之区分,最能帮助我们探索家庙与始迁祖的连系关系。笔者过去曾针对⾦门172座各姓⽒家庙,进⾏家庙之宗族⽂化,调查研究,因此本⽂特举⾦门家庙为例,简要叙述始迁祖与家庙之关系,兹分别叙述如下:
1、家庙之创建
       (1)报本:家庙是妥适祖先灵位的地⽅,因此创建家庙就是⼀种报本的孝道⾏为表现。在⾦门各姓⽒家庙之建筑与装饰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像:“祖德宗功”、“光前裕后”、“燕翼贻谋”及各式各样展现宗族⽂化的楹联与匾额。民间家庙多奉“始迁祖”为主神,但他只能算是追溯列祖列宗的中继点⼈物,因此这些⽂字是具有承先启后之意义的。⼀座家庙就像⼀座宗族⽂化博物馆,尤其是有关宗族礼法及传统孝道之标志与⽂物,都在此表露⽆遗。以⾦门地区的家庙建筑为例,⼤多数家庙都具有宏伟的结构,以及⾮常典雅的装饰。当我们把眼光投注于⼀座家庙时,⾸先映⼊眼帘的,就有屋脊上的龙吻与“燕翼贻谋”、“光前裕后”之⽂字,及⼤门上的“某⽒家庙”题额。另外在⼤门两个门板上,更有“祖德、宗功”⽂字或鲜明的门神彩绘。再靠近家庙的两侧门,在门板上的⽂字,不是“左昭、右穆”、“就是“⽊本、⽔源”。进⼈家庙正厅后,马上看到始迁祖的神主牌就奉祀在正中央的神龛⾥,这就是做为⼦孙报本的具体事实。再举头向四周望去,尽是碑记、匾额、灯号及楹联。以上所见到的始迁祖神龛,及种种⽂字、图记或物件,都是属于表彰祖先功德及宏扬宗族⽂化特⾊的⽂物。家庙让族⼈在此体验与发挥“尊祖、敬宗、收族”的意涵与精神,⽽家庙为了要呈现光前裕后的意涵,并扣紧祖宗与⼦孙的⾎脉关系,因此在建筑物的内外装设上,必须要有主神并搭配各种象征吉祥的⽂字与图案。
       (2)祭祖:冬⾄祭祖是指祭祀始迁之祖,在家庙举⾏的各种祭礼当中,⼜以冬⾄祭祖仪式最为隆重。《洞霞尹⽒家谱》卷⾸下,“家礼酌宜·祭礼”中,记载冬⾄祭始迁祖之原由,⽈:“程⼦⽈,此厥初⽣民之祖,冬⾄⼀阳之始,故象其类⽽祭之,按厥初⽣民之祖,则神企邈远不相感通,冬⾄⼀阳之始,故象其类⽽祭之,按厥初⽣民之祖,则神企邈远不相感通,⼜⾮⼠庶之⼈所得祭,当以迁居此地之祖,为始祖也。”事实上,⾦门各姓⽒家庙最重视冬⾄之祭祖,因为他们多以始迁祖做为家庙之主神,并透过隆重的祭祀仪式,来表现报本追远的孝道精神。因此每年⼀到年底冬⾄时节,旅居在外的族⼈就纷纷回乡参加家庙的祭祖活动。他们知道⼦孙必须尊祖与报本,他们世世代代都依时节来祭祀始迁浯洲之祖先,这也是他们创建很多家庙的原因。
2、⼤祖与⼩祖
       家庙可以荟聚⼈于⼀地举⾏祭祖仪式,因此兴建家庙可以帮助族⼈尊卑明⽽亲疏定。从始迁祖以下,⼜有分房、分⽀、分派之不断繁衍,此时祖分⽽祭亦分,故有⼤宗、⼩宗之分。所以,⼀族不⽌⼀宗,⼀族同时分建有数座家庙,这就是⼤祖、⼩祖家庙形成的原因。⼤祖通常是指始迁祖⽽⾔,⽽⼩祖就是从始迁祖衍⽣出来的各房⽀先祖。在旧式封建时代,因宗法制度严明⽽不能随便逾越,以建家庙或建宗祠为例,当时必依官品⾼低及房⽀尊卑来做区分。江南⼤族曾留下⼤量不同层级之祭祀场所。在江西乐安县流坑村的董⽒家族,据说⾄少有153座历代修建的祭祀性建筑。这些称为祠堂的建筑,其分布已涉及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时间与空间交错,⼜产⽣了多个交叉点,它们既相互联系,⼜有差异,相交织成⼀张宗族组织的⽴体关系⽹络。流坑村董⽒开基⾄今已历42代以上,故有“千年⼀村”之美誉;从奉祀开基始祖,到第32代历代先祖之场所,即有⼤宗祠、专祠、⽀祠、书院、书屋之区分。根据调查研究,流坑董⽒是千⼈⼤族(4200⼈)它的管理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宗祠是由全体族⼈共祀在宗族之下分众多的房派⼤房派下⼜有⼩房(4200⼈),它的管理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宗祠是由全体族⼈共祀,在宗族之下,分众多的房派,⼤房派下⼜有⼩房派,⼤⼩房派都有祠。⼩房派以下就在专祠或⾹⽕堂祭祖,超过三代就可以设⾹⽕堂,绝⼤多数就在住宅的厅堂,还有少数⾹⽕堂独⽴出来,附建在住宅⼀侧。后来家族⼈⼝增多,有财有势,超过五代便可形成⼩房派,设⾹⽕堂的住宅便改成为房派的分祠。这是把董⽒祠堂分成⼤宗祠与分房祠⼆⼤类,基本上就是依⼤宗、⼩宗来做区分的。另外分房祠⼜分成房祠、专祠与⾹⽕堂三⼩类,这是依祖先之世代房派(房祠)、⼈物功绩与官品尊贵(专祠)及住宅厅堂(⾹⽕堂)⽽区分的。
        在另⼀⽅⾯,⾦门的陈⽒族⼈共有26座家庙。⾦门陈⽒⼈⼝(8687)还⽐流坑董⽒4200⼈多⼀倍。陈⽒也有⼀座⼤宗祠:“西门陈⽒宗祠”,它由⼊浯⼗五⽀陈⽒合组⼗三股,并按年轮值负责这⼀座总祠之祭祀事宜。⾦门陈⽒⼤宗祠虽奉开闽始祖太傅公为⼤祖,但另外的25座宗祠却另有独⽴的⼤祖、⼩祖分类系统,例如阳宅陈⽒三座祠堂即是。此外,⾦门琼林蔡⽒也有七座家庙,但习惯以“七庙⼋祠”称之,因为其中⼀座⼆进形制的家庙,却分别奉祀六世及⼗世两个不同世代的祖先牌位。事实上,蔡⽒家庙的⼤宗、⼩宗分类法,⽐较像流坑董⽒之分类法,可是蔡⽒祭⼤祖的祠堂,不称“⼤宗祠”,却题名“家庙”。其余六处因属分房祠故称“宗祠”,且都冠上第⼏世宗祠。另外有⼀座“藩伯宗祠”,它就是蔡守愚专祠,属“专祠”性质,当然也归⼊⼩宗祠堂之类。再以⾦沙镇⼭后村王⽒为例,他们祭祀祖先之场所,共分成三个等级:宗祠(⼤宗祠)、公厅(房祠)、住家神龛(⾹⽕堂),⽽祭祀⽇期与祭祀对象各有不同规定与区隔。“王⽒宗祠”奉祀的就是⼤祖;公厅则设于“海珠堂”,它就是分居于⼭后中堡四个房派的共同房祠(⼩祖),⽽住家神龛⼜分设于四个房派裔孙的住家中厅,它就像流坑董⽒的“⾹⽕堂”。
 
 
五、结论
      国史依不同朝代⽽撰修,⽅志依不同地域⽽纂辑。因此,记载姓⽒家族历史的族谱,也须要有⼀个纂修标准与限制,处理历史年代之分期或⼈物之定限问题,确实有赖主事者的逻辑与智慧。过去已有史家与学者,针对此项问题提出他们的创见与论述。从晋朝开始,史家刘知⼏在《史通》中即有断限之说,更以孔⼦删书为义例。宋朝欧阳修与苏洵纂修族谱,他们均采⼩宗谱法,其世系以断⾃可见之世为原则。在民国初年,胡适更对中国旧谱提出评论,并倡议修谱者应该从每族的始迁祖数起。前⼈的诸多理论观念与建议,其⽬的就是要保存信实可靠的各种史料。事实上,祖先世系以始迁祖为断限之说,已⾜于为族谱学之研究奠⽴⼀个理论基础。
       过去传统宗法社会,宗族为了尊祖报本、继承祖先财产及凝聚族⼈向⼼⼒,所以很盛⾏修族谱与建家庙。但是⽇久族⼤以后,情份即有亲疏之分,因此施⾏必有次第。始迁祖在宗族⽂化中确实扮演⼀个很关键性的⾓⾊,尤其在纂修族谱与创建家庙⽅⾯,始迁祖之地位更是特殊⽽重要。总⽽信之,始迁祖与族谱及家庙之关系很密切,始迁祖是族说世系断限的重要⼈物,⽽始迁祖更是家庙祭祀之主神及宗⽀裂变之根源。
    作者廖庆六,祖籍福建诏安,台湾著名姓⽒研究学会资深顾问,中国家谱顾问。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