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祥|王子乔文化的唐诗书写
王士祥|王子乔文化的唐诗书写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5-04

(编者按: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洛阳王子乔文化研究会(筹)常务副会长。本文是作者在2022年王亥与中华王姓源流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
王子乔是周灵王太子,又称太子晋,遇仙于伊洛河畔,学道于中岳嵩山,升仙于偃师缑山。这些信息可见于汉刘向《列仙传》记载: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后立祠于缑氏及嵩山。
山西太原晋祠内有王氏宗祠,其中所供王氏初祖为王子乔,初唐王勃在《倬彼我系》诗中称其家族“出自有周”“亦可为证。自周平王东迁洛都至周灵王已历十一世,故王子乔系以洛都为宅,如此则洛阳当为王氏祖根地。
王子乔飞仙在唐代是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唐诗中有较全面的体现。《全唐诗》中以王子乔文化入诗者近百首,且多有诗坛巨匠之作,如宋之问径以王子乔为题赋诗;李白在《感遇四首》其一中直呼“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表现出对道家文化的向往;白居易亦有《王子晋庙》。综合研读可见,唐诗中的王子乔文化书写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形态:
一、表现仙道文化,
二、表现音乐文化,
三、表现鹤文化,
四、表现祭祀文化,
五、表现科举文化。笔者拟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考察,并就教于方家。
一、表现仙道文化,
二、表现音乐文化,
三、表现鹤文化,
四、表现祭祀文化,
五、表现科举文化。笔者拟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考察,并就教于方家。
由于王子乔特殊的成仙经历,唐诗中的王子乔文化主要体现为仙道主题。具有代表性者有:宋之问的《王子乔》《缑山庙》、崔曙的《缑山庙》《嵩山寻冯炼师不遇》、于鹄的《送宫人入道归山》、白居易的《王子晋庙》、许浑的《缑山庙》、郑政的《题缑山王子晋庙》、吴筠的《缑山庙》等。诸诗直接以人为描写对象者首推之问之《王子乔》:
王子乔,爱神仙,七月七日上宾天。
白虎摇瑟凤吹笙,乘骑云气吸日精。
吸日精,长不归,遗庙今在而人非。
空望山头草,草露湿人衣。
这是一首古诗,诗中直言王子乔的追求“爱神仙”,并最终在七月七日飞升,“宾天”即仙人升天之意,亦即作者《缑山庙》中首句“王子宾仙去”之“宾仙”意。“白虎摇瑟凤吹笙”是其升天时的仪仗,表现出仙家礼乐的隆重,从此王子乔过上“乘骑云气吸日精”的神仙生活。由于王子乔在仙界“吸日精,长不归”,以致“遗庙今在而人非”,说明世事变迁之大,《缑山庙》中“徒闻沧海变,不见白云归”与此相合。作者又在《缑山庙》中称“天路何其远,人间此会稀”,所以眼前能看到的只有“遗庙”和“山头草”。无论是《缑山庙》中的“空歌日云幕,霜月渐微微",还是《王子乔》中的"空望山头草,草露湿人衣",都透露出一丝悲凉。
但对于诗仙李白,则是对王子乔充满了敬仰,否则也不会在《感遇四首》其一中直呼“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这是与李白本人对道家文化的向往有关的。据文献记载,李白从小接受道家文化熏陶,而且是入了道篆的。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一说“六甲”应指南朝陈国沈炯所写《六甲诗》,或指道教符篆。他在《感兴六首》其四中所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是其对钟情道家文化的直接表现,难怪贺知章初见李白惊呼他为“谪仙人”,高道司马承祯赞叹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他神游八极之表。总之,李白有浓厚的道教情结,所以其笔下充斥着道家文化气息。如此,他高呼"吾爱王子晋"便在情理之中了,即便在《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中亦不忘寻访王子乔,“又引王子乔,吹笙舞松风”,松间演奏笙乐。
从上文可以看出,洛阳偃师县南缑山庙是王子乔文化的重要遗迹,是诗人们睹物思人的关键元素。在这方面,郑和吴筠是具有代表性的。吴筠本就是唐代著名道士,在他的笔下,像混元皇帝老子、冲虚真人列子、洞灵真人亢仓子、通玄真人文子、文始真人尹文子等道家人物时常可见。他在《缑山庙》中前半称:“朝吾自嵩山,驱驾遵洛汭。逶迟螺镶侧,仰望缑山际。王子谢时人,笙歌此宾帝。仙材夙所禀,宝位焉足系。为迫丹霄期,阙流苍生惠。高踪邈千载,遗庙今一诣。”这首诗写于作者在嵩山学道期间,吴筠在诗中充分表达了对王子乔的景仰之情。一早从嵩山驾车出发,沿着洛水北岸,"汭"指水的北岸,顺着螺辕山逶迤向缑山进发,远远望见缑山立刻就充满"仰望"之情。作者想到,身为太子的王子乔竟能不慕红尘,专心在这里修仙得道。在作者看来,王子乔的成功是“仙材夙所禀”,所以代表人间富贵的“宝位”“焉足系”。
与吴筠的《缑山庙》相比,郑吹的《题缑山王子晋庙》道家文化气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开篇便说,当年的周灵王太子爱吹笙,"有昔灵王子,吹笙溯汶寥",以至“六宫攀不住,三岛去相招”,“六宫”代指人间富贵,“三岛”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这是用简洁的诗歌语言对《列仙传》情结的描写。在这首诗中,道家文化气息最突出的表现是对词汇的选择,作者多用道家词汇。
除"三岛"外,仍有:"真像写松乔"中的"松乔",指赤松子与王子乔的合称;“珠馆青童宴”中的“珠馆”,指仙宫,“青童”,指青童君,传说中东海仙人;“琳宫阿母朝”中的“琳宫”,指仙宫,“阿母”,指西王母;“气舆仙女侍”中的“气舆”,指神仙坐的车子;“秦郎白管箫”中的“秦郎”,指萧史,秦穆公时人,善吹箫,与秦穆公女弄玉成仙;“句曲觞金洞”中的“句曲”“金洞”,指江苏句容东南的句曲山,被道家称为""金坛华阳之天洞";"三元宝篆饶"中的"三元”,指道教元始天尊所居住玉清天三元宫,“宝篆”,指道教符;“几曾期七日"中的"七日",指王子乔成仙之七月七日;"何由得真诀"中的"真诀",指道家不轻易示人的真法秘诀。这些词汇的选用,无形中使诗的道教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在表现一般道家内容的时候,王子乔文化也会被作为典故用到。崔曙有一首《嵩山寻冯炼师不遇》:
青溪访道凌烟曙,王子仙成已飞去。
更值空山雷雨时,云林薄暮归何处。
所谓炼师即懂得炼丹之法的修道之人,所以作者第一句说“青溪访道”,题中冯炼师即所访之道。结果访而不遇,崔曙未交待不遇的客观原因,而是用“王子仙成已飞去",以王子乔飞升为喻形容冯炼师道法高超。于鹄的《送宫人入道归山》写的宫人出家为道之事,这在唐代也是极常见的。作者在尾联中称“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候山半夜钟",以"缑山半夜钟"形容道家清苦的生活。
据刘向《列仙传》,王子乔善吹笙,所以笙乐文化在以王子乔为主题的唐诗书写中常被常被涉及到。白居易儒释道兼修,尤其提出在《和知非》诗中提出"儒教重礼法,道家养神气”,表明了他对道家文化的态度。白居易有《王子晋庙》:
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
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白居易写了缑山上的一件传奇事件:每到明月之夜,人们总能听到缑山上传来“鸾吟凤唱”的优美笙音,听起来有《霓裳羽衣曲》的美妙。王子晋所奏之乐为仙音,《霓裳羽衣曲》同样为仙乐。据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中讲,开元六年(718)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仙人往来游戏于桂树之下,耳畔仙乐缥缈。因玄宗素解音律,故将所听仙乐熟记在心,且于梦醒后制出《霓裳羽衣曲》。另有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而作之说,如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云:“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是欣赏乐曲的高手,不仅在《琵琶行》中把琵琶声写的传神入化,而且专门写有《霓裳羽衣歌》诗,其中有“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又有“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徐凝对白诗进行了唱和,作《和川守侍郎缑山题仙庙》:“王子维山石殿明,白家诗句咏吹笙。安知散席人间曲,不是寥天鹤上声。”“三川守”是河南尹的别称,白居易曾于大和四年二月至七年四月任河南尹。徐凝自从于杭州与白居易相识,便多有唱和,这是徐凝在洛阳与白居易的唱和之作。此诗与其说是写缑山题仙庙,不如说是对白居易赤裸裸的赞美。
关于王子乔的笙乐书写还有《夜闻洛滨吹笙》,现存有张仲素作品:"王子千年后,笙音五夜闻。逶迤绕清洛,断续下仙云。泄泄飘难定,啾啾曲未分。松风助幽律,波月动轻文。凤管听何远,鸾声若在群。暗空思羽盖,馀气自氛氲。”这更接近《列仙传》所记“好吹笙作凤凰鸣”的记载。虽然王子乔飞升千余年,但每到月明之夜就会听到悠扬的笙音,乐音时断时续,时远时近。节奏悠缓,如同鸟鸣一般。松风徐徐,枝叶摇曳,笙音传得更远,听得更清,仿佛鸾鸟和鸣。这样的情景,不禁也让人生出飞升的愿望。
沈侄期有《凤笙曲》,其中有句云“忆昔王子晋,凤笙游云空”,武元衡在《缑山道中口号》一诗中有“王子白云仙去久,洛滨行路夜吹笙”,既是对王子乔的追忆,也是对王子乔笙音的赞美。李白在《凤吹笙曲》中称“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看似劝阻,实则洋溢着羡慕之情。不同的是,许浑在《缑山庙》中称王子乔所吹之乐器为箫"王子吹箫月满台,玉箫清转鹤裴回",似乎与萧史有所混淆,抑或别有所据。
据《列仙传》所记,王子乔飞升系"乘白鹤,驻山岭",于是缑山鹤成了重要的仙家意象,如许浑的《缑山庙》中便有“玉箫清转鹤裴回”。张仲素专有《缑山鹤》: “羽客骖仙鹤,将飞驻碧山。映松残雪在,度岭片云还。清唳因风远,高姿对水闲。笙歌忆天上,城郭叹人间。几变霜毛洁,方殊藻质斑。迢迢烟路逸,奋翮讵能攀。”“曾鹤是仙家所乘坐之物,不仅叫声清唳,而且羽毛洁白,姿态高雅悠闲,自带灵性。赵在《山阳卢明府以双鹤寄遗伯氏以诗回答因寄和》中云"缑山双去羽翰轻,应为仙家好弟兄”,卢明府为哥哥即题中的“伯氏”寄过去两只鹤,以表达兄友弟恭之意。作者又在诗中称“茅固枕前秋对舞,陆云溪上夜同鸣”,连用两个典故表明兄弟关系和谐。据《太平御览》中讲,茅固是汉代道士,与弟弟茅盈、茅衷同隐于茅山修道,父老作歌称赞“三神乘白鹤,各在山一头”;陆机与陆运也是弟兄,关系融洽传为美谈,赵《五岁》诗有"陆云诵诗溪鹤前"。于是,维山鹤成了表达弟兄之间情谊的桥梁。
但是,王子乔应该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及其缑山鹤会有一天沦落成用来逢迎拍马的道具。据《旧唐书·张行成传》载,张成行有孙名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俱侍宫中,皆傅粉施朱,衣锦绣服,俱承辟阳之宠”,当时设有控鹤府,即武则天为招纳男宠而设立的机构,后改名奉宸府。控鹤府以二张为首,“时谀佞者奏云,昌宗是王子晋后身。乃令被羽衣,吹箫,乘木鹤,奏乐于庭,如子晋乘空。词人皆赋诗以美之,崔融为其绝唱,其句有‘昔遇浮丘伯,今同丁令威。中郎才貌是,藏史姓名非’”。
据崔融诗句,当为《和梁王众传张光禄是王子晋后身》。题中“梁王”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被封为梁王; “张光禄”即张昌宗,因其加银青光禄大夫故称。上引“藏史”当为“柱史”。所引“昔遇浮丘伯,今同丁令威”显然指王子乔。在这首诗的最后,崔融称"朝朝缑氏鹤,长向洛城飞",于是王子乔与缑山鹤毕集。从题中“和梁王”三字推测,武三思是有《众传张光禄是王子晋后身》诗的,遗憾的是没流传下来。但武三思有《仙鹤篇》,亦有研究者认为或为谄媚张昌宗而作,其中有句"缑山七月虽长去""缑山杳杳翔寥廓"。如此操作,亦可称别出心裁了。
王子乔修仙飞升在唐朝成了祭祀皇子的素材,先后用到两次,共存与之相关的作品三首,分别是权德舆《赠文敬太子挽歌词二首》其二、裴度《享惠昭太子庙乐章》、孟简《享惠昭太子庙乐章》。其中权德舆诗作称:
铜壶晓漏初,羽婴拥涂车。
方外留鸿宝,人间得善书。
清笳悲画绶,朱邸散长裾。
还似缑山驾,飘飘向碧虚。
据《新唐书·十一宗诸子》载:“文敬太子,见爱于帝,命为子。贞元初,先诸王王邕。历义武、昭义二军节度大使,以张茂昭、王虔休为留后,不出阁。十五年薨,年十八,追赠及谥。葬日,君臣以位而哭通化门外。”“文敬太子是顺宗之子李源,深得德宗喜爱并被收养,贞元四年(788)被封邕王;贞元七年,领义武军节度大使;贞元十年,担任昭义节度大使;结果没想到到了贞元十五年十月,薨,年十八。废朝三日,赠文敬太子,发丧之日,百官送于通化门外。
这首诗表达了对文敬太子的哀思。一大早,作者就来到灵柩前,看到羽制扇状的棺饰被殉葬品簇拥着。“铜壶”是当时用来计时的滴漏;“羽晏”是一种用来遮挡视线的物品,在路上用来挡车,入殓之后用来挡灵柩;“涂车”是殉葬用品。接下来权德舆把文敬太子比作汉刘安。刘安以好神仙闻名,每闻有善养生修道者,必不惜重金聘之,而且自己写有谈神仙道术的《枕中鸿宝》。后来刘安去世,这些东西都留在了世间。“方外”是相对于世俗而言的。凄清的哀乐令人悲伤,这之后,邕王府那些文人僚属也就各自散去了。接下来,作者不把文敬太子的死当作死,而是说像王子乔在缑山成仙那样,骑着仙鹤飞向云天。一定程度上既淡化了哀伤,又增加了美感。
裴度与孟简所写同为惠昭太子李宁。同据《新唐书·十一宗诸子》载:“惠昭太子宁,贞元二十一年,始王平原,与同安、彭城、高密、文安四王同封。帝即位,进王邓,与澧、深、洋、绛四王同封。……以宁为皇太子,更名宙,前以制示绛等。未几,复初名。……明年薨,年十九。”“李宁是宪宗长子,元和四年(809)立为皇太子,薨于元和六年十二月。祭祀流程总共六个单元,分别是请神、登歌、迎俎酌献、送文舞出迎武舞入、亚献终献、送神,每个单元都配有诗,其中四单元由孟简完成,第五单元裴度创作。孟简诗曰:喧喧金石容既缺,肃肃羽驾就行列。候山遗响昔所闻,庙庭进旅今攸设。
金石并奏,哀乐齐鸣,跳舞的人纷纷就位。诗句中的"金石"指乐器,据蔡邕《月令章句》中的“乐容曰舞”可知“容”指舞蹈。此情此景,仿佛让人回到了当年缑山王子乔成仙的场景,肃穆哀伤。裴度在他的《亚献终献》中表达了近乎相同的情绪,临结尾时用到了"礼成神既醉,仿佛缑山鹤",礼成之时,诸神心满意足享用了祭品,然后驾鹤把惠昭太子迎走了。“礼成神既醉”是对《诗经·小雅·楚茨》“既醉既饱,大小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的凝练借用。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主要以儒家文化为考试内容,但李唐之初确立了道家始祖老子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如高宗于乾封元年(666),“还自岱岳,过真源县,诣老君庙,追尊为玄元皇帝",咸亨五年(674)十二月壬寅武后提出"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又玄宗在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德宗诏"令习老子《道德经》以代《尔雅》,其进士同大经例帖"。这些行为从制度上形成了道家文化对儒家思想的补充甚至冲击。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王子乔文化进入了科举考试体系。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大和二年(828)“进士三十七人”条下注:“试《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见《因话录》。""现存厉玄、钟辂诗二首。神仙之事有浓郁的传奇志怪色彩,所以韩愈称“知者尽知其妄矣”,但是厉玄与钟辂在诗中仍描写细致:
缑山明月夜,岑寂隔尘氛。
紫府参差曲,清宵次第闻。
韵流多入洞,声度半和云。
拂竹鸾惊侣,经松鹤舞群。
蟾光听处合,仙路望中分。
坐惜千岩曙,遗音过汝坟。
作者发挥想象,极力表现仙人王子乔在缑山月夜吹笙的美妙,笙音悠扬,"入洞”“和云”如同天籁,顿使人产生远离凡尘的念头。更美妙的是,曼妙的笙音还使竹林里的鸾鸟和松林中的仙鹤随之翩翩起舞。作者在沉醉中不知不觉迎来了“千岩曙”,一个“惜”字又显得遗憾多多,一句“遗音过汝坟”则留下无穷回味。关于音乐,钟辂在诗中称"查异人间曲,遥分鹤上情。孤鸾惊欲舞,万籁寂无声",均极力描写仙乐之美妙,不仅使人闻之有飘飘若仙的审美感受,亦能感化禽类,使鸾鸟、仙鹤因之起舞,想象丰富奇特。明明是神仙传说,作者却如同身临其境,笔墨间给人信实之感。
之所以以《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为题,除了政治文化背景外,还有一个现实需要,其实与上列祭祀内容相近,是文宗追念哥哥敬宗所设置的试题,有明显的政治用意。唐敬宗是穆宗长子,即位于长庆四年(824)穆宗柩前。在位期间,敬宗荒淫奢侈,尤喜游乐,“好深夜自捕狐狸,宫中谓之‘打夜狐’”,太监多有因小差错而被削职者,因此多有人对敬宗不满,以至于被刘克明等人谋害。文宗即位后,虽对牵连敬宗事者严肃处理,但皇帝遇害毕竟于皇家极不光彩,只有说成“升仙得道”既是对敬宗被害早亡的避讳,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顾及了皇家颜面。大和元年七月“癸酉,葬敬宗于庄陵”伊后,次年便以《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为题试进士科,追念和美化的意图不言而喻!
综而言之,王子乔文化在唐代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唐诗中多有表现。根据综合考察唐诗中的王子乔文化书写,基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文化意义主要集中在仙道文化、音乐文化、仙鹤文化、祭祀文化、科举文化等五个方面,从中可以品味到活跃、开放的文化风貌。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宗祠对联门楣题辞
- · 吟族谱诗
- · 王氏宗祠通用對聯
- ·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 · 闽南王氏宗祠联之一
- · 福鼎召开赤溪楹联楼群全国征联大赛颁奖大会
- · 夏日诗词: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 王士进录安徽王懿修诗抄
- · 户县王氏先辈诗词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