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2013-09-17 19:25:50来源:台州郑钦南和儿子郑苍钧

打印 字号: T|T

   第一世祖 王从德
 古荆篇

年年三月飞桃花,楚王宫里斗繁华。云连蜀道三千里,柳拂江堤十万家。丹楼绣幌巢飞燕,青阁文窗起曙鸦。
鸦飞燕语等闲度,不计江城春早暮。春风香吐合欢花,落日莺啼相思树。王孙挟弹郢门西,少年伴客章台路。
少年矫矫名都儿,雕鞍朱勒黄金羁。采桑陌上青丝笼,红粉楼中  辞。白绿水为君起,青春环珮如流水。
东城丝管接西城,相府毫华压朱邸。侠客飞鹰古道傍,佳人卖笑垂杨里。垂杨二月隐朱楼,家家燕喜楼上头。
綦鸟喧阗朝送酒,管丝嘈杂夜藏钩.繁丝急管夜初栏,惜花少女怨春残。桃花滟滟云成绮,兰炷漫漫火送寒。
晓风杨柳菖蒲浦,秋月梧桐金井栏。秋月春花无断绝,门前桃李几回折。愿作阳台雨后云,谁怜洛水风中雪。
阳台洛水梦空长,那似倡家玳瑁床,羊车共羡东邻子,宝帐新怜西曲娘,织成锦席迷蝴蝶,种得青梧栖凤凰。
游人恋恋无穷已,踏遍江城春万里。只解宾从集似云,那惜年光去如矢,花开花落迥生愁,郢树鄢云几度秋。
霍氏功名成梦寐,梁王台馆空山邱。荣枯翻覆竟何言,昨宵弱水今昆仑,无人更哭西州路,有雀还登翟氏门,
汉恩何浅天河薄,百年冠带坐萧索。昔时嘘气成烟云,今朝失势委坭砾,青蛾皓齿复何人,金床玉枕为谁作,
已矣哉,归去来,楚国非无宝荆山,空有哀,君家白雪阳春调,千载还推作赋才。
    
 寄潘拾遗并讯东皋王孙

诗客不寂寞,故人多辉光,潘侯自压五马去,十年相齐复相梁,
大梁夷门已非故,大果游侠犹倾慕,共道青云公子交,还夸白雪相如赋,
病夫偃息东山庐,自言于世无所如,倘遇汉朝刘了政,为求鸿宝枕中书。


二世祖 王惟贤,字明善,号东山处士
 赢女凤图

秦台明月下,照见乘鸾女,玉萧声不闻,缄情空复许,相思何处忆,离群欲报佳期隔,彩云怀中知有琼,华字夜夜清光独映君。
    
 送宋子臣之庐州

北峡吞淮口,东陵控海隅,霍山分岳镇,肥水混濡须,从事之官远,观风问俗殊,庐江多小吏,应候府中趋。


五世祖 王元禹

 赋得狼居胥山送李侍御

材官十万绝大漠,逾河一战胡儿却,夜纵翼兵袭章渠,系以往封狼居胥,姑衍山头列旗鼓,中坛拥纛陈首虏,
帐前面缚三当户,骠骑将军醉歌舞,北风千里雲摧颓,瀚海波涛蹴日回,宋家天子雄才哉,捷书亲发玉门台,
君持绣斧五原郡,牧马匈奴不敢问,黄沙白草寒冥冥,今年为王犁二庭。
    
 云中九月九日同赵子登高

佳节明朝是,边寒花未开,愁心看极塞,乡思上高台,对酒清笳发,当歌白雁来,天涯难为面,风雨复相催。


五世祖 王元坦,字文敏
   
 四月十三渡鄱阳湖

泊舟鄱君湖,风雨至夜半,求济敢自必,苟安固所愿,孤悉知无益,暂忍复永叹,
夜久忽自睡,倦及不知旦,舟人呼我起,顺风不容缓,半篙已湖心,一叶恰镜面,
仰见云衣开,侧视帆腹满,天如琉璃钟,下覆水晶碗,波光金汁泻,日影银柱贯,
康山杯中蛭,庐阜帆前幔,豁然地元蒂,渺若海不岸,是身若虚空,御风游汗漫,
初忧触危涛,不意拾奇观,近岁六暄凉,此水三往返,未涉每不宁,既济好复玩,
游倦当自归,非为猿鹤怨。
    
 夜宿杨溪晓起见雪

茅檐无声风不起,误喜夜阑雨应止,开门送眼忽心惊,失却前山万堆翠,江南只说浙西山,更令着雪与人看,
诸峰尽处一峰出,凛然玉立最高寒,溪声细绊人声苦,客心冷趁波心去,掉头得句恐人嗔,且唤征夫问前路。


六世祖 王顺之,字伯善
    
 行路难

君不见河阳花,今如泥土昔如霞,君不见武昌柳,春作金丝秋作帚。人生马耳射东风,柳色桃花却长久,
秦时东陵千户侯,华虫被体腰苍,汉初沛邑刀笔吏,折腰如磬头抢地,萧相厥初谒邵平,中庭百拜百刁;
应,邵平后来谒萧相,故侯一拜一惆怆。万事反复何所无,二子岂是大丈夫,穷通流坎皆偶尔,搏扶未必贤枪榆,
华胥别是一天地,醉乡何尝有生死,侬欲与君归去来,千愁万恨付一杯。
    
 张善请祠甚力简以长

老夫不及朱师古,纳却太常少卿得潼府,老夫不及张约斋,乞得华州仙观名云台,金印如斗床头笏,富贵何曾膏白骨,
一世穷忙为阿谁,终日逢人锁两眉,卖身长须仍赤脚,忽向墙间乞东郭,添丁德曜喜欲颠,孤竹一箪贞个错,
张君有宅复有田,朱君归去无一钱,老夫老矣不归去,五柳先生应笑汝。

 清夜吟

半夜天中月,惊寒孤雁音。挑灯读周易,剥复见天心。

七世 王珙,字端甫
   
 送刘户曹成卿使荆楚

帝将北伐岁云暮,使者南征三楚赋,借问何人当此行,东平文学今张英,朔塞风尘今赤县,中原戎马疲苍生,
飞旌直下武昌道,黄鹄矶头见春草,仙侣不来空倚楼,汉江东流波浩浩,孤凤叫天天上闻,野田鸟雀何纷纷,
湘竹遥连洞庭雨,衡山半落苍梧云,云岑烟树莽相似,猿声至今悲帝子,有才偏抱千古愁,片月多情照湖水,
国计艰难亦昔时,君今肯醉习家池,无限悲歌楚人调,秋风独遗骚人知。


十五世 王叔英,字原采,号静学
    
 孤桐生崇冈一首赠友人

孤桐生崇冈,托根亦已高。严冬风雪繁,枝叶成萧条。根本具生意,幸逢雨露未必终憔悴,勿为樵牧侵。韶音如可作,迟为瑟琴。
    
 次韵答胡饶文

少小爱吟咏,人皆谓诗瑶。年来颇疏懒,出品不成音。佳篇忽见投,欲和力不任。君才浩莫量,嵩高沧海深。嗟余岂君偶,
块土当邱岑。方今向太平,选才由士林。未和收尺寸,而乃弃丈寻。君能为时出,足展平生心。题彼千里驹,载骤恒。
生才果足用,岂得自韬沉。穷通固有命,伸屈顺阳阴。君看大易象,动静有明箴。

台州市黄岩区退休教师郑钦南, 41年来坚持不懈,跋山涉水,进村访户,搜集到50多本宗谱,从中摘取了近6000首古诗,陆续自费注释出版,成为当地珍贵的乡土教材。他从文化遗产中开掘出“富矿” ■本报记者 刘治浪

  “山川千古钟灵秀,中有仙岩一片奇。玉气暖浮黄玛瑙,金精寒枕碧琉璃。
      风生瑶草知春早,竹送清溪璞月迟。不独舆图名胜概,人才多入凤凰池。”

    明朝文人黄献章写的《黄岩枕流》,被台州市黄岩区退休教师郑钦南从黄氏宗谱中摘录出版后,“黄岩枕流”现已成为黄岩区西部山区的特色景点,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侨陈福临,已80多岁高龄,看到这首诗拍手叫好,仿佛自己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他激动地到邮局汇款:“为保护故乡文化遗产,表示我的一份心意。”  
 郑钦南今年68岁,41年来坚持不懈,跋山涉水,进村访户,在黄岩等地搜集到50多本宗谱。而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老人搜集这些宗谱不为别的,只为摘取其中的古诗词,共集得近6000首古诗词。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古诗词保留了历史的记忆,是光芒四射的文化遗产。”
  郑钦南用自己的退休工资,相继出版了两本专集,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已被台州市区各级图书馆、博览馆和中小学校收藏,成为一些学校的乡土教材。 
  火口“偷”出第一本宗谱 
 郑钦南是黄岩区上郑乡上郑村人,退休语文教师。郑钦南说:“真正让我走上收集宗谱中的古诗词这条路,却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一天,他来到区公所,看见有人运来大堆古籍,准备烧毁,便上前抽出一本,见封面上写着《宁溪王氏宗谱》。在宁溪,王氏赫赫有名,无人不晓。传说这一族在宁溪生存了1000多年,其中唐朝王顺德中举人后,出任大理寺少卿;后人王元坦中举人后,出任宋朝翰林检阅;民国时期王氏后代出了8位将军,5名烈士,现在的宁溪古街大多为王氏所建, 每旬两天集市日也是王氏所倡导。民间有“没有王氏就没有今天的宁溪镇”之说。王氏宗谱有12本,郑钦南从将要焚烧的书堆里掏了一本,对正在边上值勤人的说:“借我一本看一看。”便把这一本宗谱塞进衣服里带回家。回家一看,郑钦南大吃一惊,里面有很多诗,从来没有看见过,于是抄了下来,足有100多首诗。
  跑遍台州三区“觅”古诗 
 从此以后,郑钦南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黄岩各地寻找宗谱。他向亲戚要、向朋友借,甚至听说陌生人家的宗谱,他也要想方设法借过来,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宝贝诗词。 
 谈起当初搜集宗谱时的辛酸,郑钦南仍是感慨万千。金岙村黄姓有宗谱,这个村离他家10多公里,他第一次步行去,管宗谱的人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只好空手而返。第二次又步行去,并叫外甥带路,终于找到毛氏后人,主人只准他看一眼,不准带回家去。毛氏宗谱有6册,只保存了二册,于是郑钦南当场抄了10多首诗。当他打听到黄氏后人黄昌岳这一房保存着完好的宗谱,又步行十多公里,终于借到完整的黄氏宗谱,带回家抄了200多首古诗。就这样,郑钦南不怕千辛万苦,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寻找,几乎跑遍了台州三区,共借阅宗谱50多部,摘取古诗近6000首。 
  郑钦南从搜寻到的民间宗谱里发现闪光的文化遗产,他说:“宗谱诗词一是填补正史的空白。譬如,明初牟圣民的《松门筑城歌》,讲述松门筑城防止倭寇入侵一事,地方志就没有记载,但这是件大事。第二可传承民间风俗等文化遗产,如月半迎灯的习俗记载于明代蒋东岙的《李氏宗谱》里,其详细程度是独一无二的。” 
 郑钦南说,宋末牟大昌的《黄土岭抗元》诗,这首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诗是战斗的号角,是出征的誓词,气壮山河,感天地而泣鬼神,充分体现了“台州式的硬气”,在台州文学史上放射出异样的光辉。在宗谱里,颂民族英雄牟大昌率兵抗元,激战黄土岭壮烈牺牲的诗很多,如牟筠圃《读北藜公家传》、牟松溪《次和筠圃叔读北藜传》、牟勉庵《和筠圃叔读北藜公传》等等。也有歌颂清初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农村妇女黄嘉文妻蔡慧奴高风劲节。有披露以平定叛乱、保境安民为名的清军乘机大肆掳掠妇女儿童的滔天罪行。
  台州历代诗词大家不多,但好的作品却层出不穷。南宋台州十大儒之一的屿头黄超然和宁溪南峰公王所的《古风》和《尚默轩》等,都富有深刻的哲理。黄超然的《迎送神乐歌》与屈原的《九歌》如出一辙,可见楚文化对台州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溪王氏始迁祖唐代王从德的《古荆篇》写得雍容典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这些诗词大量散落在民间宗谱里,藏于深闺,束之高阁,光辉被岁月湮没,今天终于重见天日。 
 让每个字的注释准确无误 
 古诗的校勘、注释,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泛的涉猎,谈何容易。古诗里没有标点,有断句、繁体字、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每个可疑字的校注都要准确无误。宁溪王氏宗谱里王惟贤作的《赢女凤图》,郑钦南反复推敲,觉得缺少一个动词,一定是后人修谱时失误。这个动词是什么?久久不能确定。一次,他在上郑乡陈宾福家门口,发现一幅婚联:绣阁昔曾传跨凤,德门今妻近乘龙。他灵机一动,把王惟贤的《赢女凤图》改为《赢女跨凤图》,使这首诗的诗名更贴切。 
 由于千百年来,许多宗谱因遭受水灾、火灾、虫侵鼠咬,诗词里很多字都是空白,需要一一补全。每天,不管吃饭,还是上床准备睡觉,郑钦南都在想古诗的校注。搜集、校注到足够的诗词后,他开始艰辛地自费出书工作。2004年,《宁溪历代山水诗》出版,收诗词150首;2006年,郑钦南和他的儿子、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郑苍钧整理校注的《台州市区西部历代诗词校注》出版,汇集诗词600多首,被一些专家称为“台州市本级历代诗词的集大成者”。现在,郑钦南在他儿子的帮助下,正在编撰《台州市区历代诗词校注》,收集诗词上千首。

2007年12月14日浙江日报 郑钦南和儿子郑苍钧正在商讨古诗校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