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连载:“太原堂”王氏寻根之四

太原王氏简史
王大良 王成
(选自《中华王氏通书》第四章“太原王氏寻根”,天地出版社2013年版)
四、太原王氏祁县支
太原王氏主要有祁县和晋阳两支,其中祁县王氏家于高贵乡吉千里(今山西祁县西北城赵镇修善村),有史可考的祖先是东汉末年担任司徒的王允,此后贤吏雅士辈出,载入史册的名人有:三国魏司空王凌,南朝宋大将军王玄谟、征北大将军王懿,南朝齐征北将军王玄载、河阳侯王玄邈,南朝梁车骑大将车王僧辩,北朝魏南城侯王神念,北朝齐竞陵太守王凯,北朝周太原郡公王思政,北朝周郯国公王轨,隋丘县公王颁、隋末大儒王通,唐宰相王缙、司空王涯、太原公王方翼、特进王仁皎、文学家王维、文学家王珣,北宋太傅王溥、翰林学士王洙、吏部尚书王拱辰,金代文学家王郁,等等。就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大约可以分作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及以后四个时期。
(一)祁县王氏由东汉司徒王允的开基
祁县王氏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知名的太原王氏分支,《后汉书·王允传》说王允先人“世仕州郡为冠盖”,说明它至少在东汉中叶以前就已经名扬乡里了。但它真正为天下所知,还是因为在东汉末年出了著名政治家、司徒王允的缘故。
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称是王霸的后代。王霸长子王殷官至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遂为县人。王殷四世孙王实有三子,其长子便是王允,另两个依次是王隗和王懋。王允字子师(136—192),《后汉书》有传。本传说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骑射,名士郭林宗称赞“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永寿元年(155年),他开始担任郡吏。当时宦官专权,朝政黑暗,宦官赵津倚仗权势,在郡中为非作歹,百姓侧目。他奉太守令将赵津捕杀,大得民心。后三年,因反对太守王球任用品行不端的亲信路佛为郡吏,惹怒王球,险些被杀,幸亏刺史邓盛相救才免于一死,不久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中平元年(184年)升为豫州刺史。黄巾起义爆发后,他与皇甫嵩等招降纳叛,“受降黄巾军数十万众”,有安定一方之功。后因与宦官张让结怨,被诬下狱,司徒杨赐等联名上疏请求赦免他,于次年被释放。他见宦官当道,担心再蹈前辙,便改名换姓,隐居在河南陈留(今开封)一带。直到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死,他在回京师奔丧时参与了大将军何进诛杀宦官的行动,事后被任命为河南尹,献帝即位后擢为太仆。次年,代杨彪为司徒。当时权臣董卓操纵国政、为所欲为,胁迫献帝迁都长安,有不臣之心,他表面虚与委蛇,暗地里联合吕布等人,商定乘汉献帝生病刚好、群臣会于未央宫之际,派亲信20余人扮成官兵,等董卓进宫时把他刺死,为朝廷除掉一害,百姓听说后举杯相庆。他也因此而名著史册。
董卓死后,王允主持朝政,正想有所作为,但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起兵围困长安(今西安),他遇害,子王盖、王景、王定及宗族10多人也都被杀,只有兄子王晨、王陵因逃归乡里而幸免于难。及朝廷平定了李傕之乱,为他平反昭雪,又封他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他的遗体在后来也归葬了祁县修善村。

现代绘画:王允与貂蝉
王允为国捐躯,杀身成仁,成为忠贞不渝、不畏强暴的典范,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他使用连环计、美人计除掉董卓的故事。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渲染,他的事迹更加家喻户晓。他所在的祁县王氏也因为有了他,在家祸之后幸存下来的人相继于汉魏时期进入仕途,进一步光大了祁县王氏。(二)祁县王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曲折发展
祁县王氏在王允之后,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王允的兄子王凌(陵)。王凌既免于叔父之难,以才能为魏武帝曹操知遇,入魏后官至太尉,时人说他“文武俱赡,当今无双”。司马懿有不臣之心,诛除异己,他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举兵讨伐,兵败被杀,时论无不认为他是“固忠于魏之社稷者”。他有子四人,其中长子王广有志尚学行,与弟王飞枭、王金虎并才武过人,人称“广等志力,有美于父耳”;少子王明山最知名,善书法,多技艺,书法被时人视为楷模。后与三位兄长都被司马懿杀害,使祁县王氏再次遭到一次灭顶之灾。
祁县王氏在遭受魏末的家难之后,元气大伤,在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代魏建晋后更因为是晋朝的罪臣之家,在两晋时倍受压仰,以致无人贵显于世。直到南北朝时期,才相继有几支自称是祁县王氏的人为官为宦,但实际上己与王允、王凌等人无关。如南朝宋车骑将军王玄谟,自称是王允从子雁门太守王宏的6世孙,说“六世祖宏,河东太守,绵竹侯,以从叔司徒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仍为新兴、雁门太守”,但考诸史传,三国时吴国人谢承所著《后汉书》说王宏是王允兄,与王玄谟同时的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只说王宏与王允同郡,两书又都说王宏被王允用为右扶风太守,与王允同被李傕杀害,但都没有提及王宏北居新兴等事。由于谢承去东汉较近,范晔与王玄谟同时,范晔并没有采用王玄谟的说法,显然是认为他所言值得怀疑。加以《宋书》、《南史》等在提到王玄谟家世时,无不特别注明“其自叙云尔”,也可以证明两书的作者同样不相信王玄谟的话。
尽管王玄谟让人怀疑与东汉任司徒王允的关系,但出自祁县王氏应是可信的,或者与王允等别族。他作为王凌以后祁县王氏第一位最有影响的人,在晋宋之际遇宋武帝刘裕于青徐地区,被辟为从事史,以后因军功不断升迁,至宋孝武帝末年官至大将军,是被托付后事的大臣之一。因为有他的显贵作基础,他的后代从此也家世相传,知名于南朝。如他的儿子王宽,官至光禄大夫。他的从弟王玄载,官至兖州刺史。王玄载弟王玄邈,官至雍州刺史。他的曾孙王茂,仕梁朝为开国元勋,官至太尉。
与王玄谟同时,祁县王氏知名的还有宋镇北大将军王懿一家。史称王懿“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二千石”,与王玄谟一样没有被认可正宗身份。王懿与兄王睿都在晋末自前秦出奔江南,又帮宋武帝代晋建宋,都是开国元勋,兄弟双双封侯,王睿的孙子王文和在南朝齐时还官至益州刺史。
在上述两支祁县王氏稍后,又有自称出于祁县的梁右卫将军王神念、宰相王僧辩父子等人,即《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乌丸王氏”。这支王姓人实出乌桓族,其说详见本书《王姓发源地寻根》一章。
北朝时,祁县王氏贵显者有三支,但身份也更加值得怀疑。其一是西魏大将军、太原郡公王思政所在支系,史称“太原祁人,汉司徒允之后也。自魏太尉凌诛后,冠冕遂绝。父佑,州主簿”。其实,王思政实际是高丽人,姓拓王氏,他的祖先在北魏孝文帝改姓时才开始以王为姓。至西魏时恢复各族旧姓,他的儿子王康被赐姓拓王,实际上是恢复了原有的姓氏。
王思政在魏末大乱时以军功起家,后幸遇尚未继位的魏孝武帝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被视为心膂,其后便大富大贵。后又得幸于西魏宰相宇文泰,镇守颍川(今河南长葛东北)。东魏派兵攻颍川,他和长子王元逊兵败被俘,后仕东魏,倍受优礼,北齐代魏后任都官尚书、兖州刺史。他的儿孙仍留在西魏,也受优抚,儿子王康还被封为太原郡公,王揆封中都县公,王邗封西安县侯,王恭封忠诚县伯,王幼显封亲县伯,一女也封齐郡君,王元逊子王景也封晋阳县侯。王康等人后来还显于西魏、北周,到隋朝初年还有人官至州刺史。
另—支显于北朝的祁县王氏,即北周徐州总管王轨一家。《周书》本传说他是“太原祁人也,小名沙门,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累叶仕魏”。但《北史》本传则说他是被“赐姓乌丸氏”,说明他出自乌丸族,也像王思政的祖先一样先改王姓再通过“赐姓”的方式恢复旧。他的父亲王兴也起于军功,见知于宇文泰,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平原县公。他本人则得幸于周武帝,还被委以心腹之任,参预军国大政,任上大将军,封郯国公。只是后来因受周宣帝猜忌,先出任柱国、徐州总管,后又被杀害。
北朝时的最后一支祁县王氏,是历仕西魏、北周、隋朝的王庆一家。王庆父王因任西魏灵州刺史,封怀德县公。他本人仕隋官至上柱国,封平昌郡公。他的儿子王淹,在他去世后袭爵。但王庆父子三人究竟出自祁县王氏哪一支,因史无明载,可能与王允、王凌的关系更远了。
(三)隋唐时期祁县王氏的辉煌岁月
隋唐时期,祁县王氏又有几支贵显,并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人物,一时人才济济,支撑着太原王氏半壁江山。当时的知名房支若以渊源与人才论,有出自乌丸王氏的唐太宗宰相王珪、唐宪宗和唐文宗宰相王涯、特进王仁皎、太子少保王守一等人,又有隋末大儒王通、唐高宗王皇后及其父司空王仁佑、唐代宗宰相王缙、诗人王勃、尚书右丞王维、兵部尚书王忠嗣、户部侍郎王鉷、左散骑常侍王质、左散骑常侍王仲舒、太原郡公王方翼、中书舍人王珣、检校太尉王重用、太傅王重盈、河中节度使王珂等人,共同缔造了祁县王氏的辉煌岁月。
1、祁县王氏“拓王”支的先荣后衰
祁县王氏的“拓王”支,亦即西魏大将军、太原郡公王思政的后代。由于王思政及其子孙显于西魏、北周,入隋唐后也是祁县王氏最有代表性的家族,他的族弟王裕还娶了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儿子王仁佑在唐初也任罗山令一职,王仁佑女即唐高宗王皇后。两唐书说王皇后貌美多才艺,性格和顺,“从祖母同安长公主以后贤淑,曰太宗以为晋王妃”,15岁时嫁给了当时的晋王、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先后被册封为晋王妃、太子妃、皇后,她所在的也因此变得显耀无比,一跃超过了其他支派,成为祁县王氏的代表性房支。他的父亲王仁佑本来只是罗山令,在他被立为皇后后超授特进,封魏国公,去世时也被赠官司空。只是她一生无子,为了维护皇后的地位,她收养了宫女刘氏所生的皇子李忠,让唐高宗立他为皇太子;又为了压制得宠并已生了皇子的萧淑妃,暗中把唐高宗缱绻的武则天迎进宫来。但武则天入宫后恩将仇报,先后以巫蛊案、害死自己的女儿等手段嫁祸给她,唐高宗不明真相,一怒之下废去了她的皇后名位,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把她贬为庶人,她的母亲柳氏、兄弟等也被“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武则天至此仍不罢休,不仅把她的姓氏改为“蟒”,还对她百般折磨,甚至截去手足,浸于酒中,名曰“骨醉”,她在数日后便被被折磨而死,时年约28岁。

在王皇后被废前,他的堂兄王方翼是一位在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字仲翔(622—684),《新唐书》本传说他是同安长公主的孙子,但父早卒,幼时与人佣作,深知民间疾苦。王皇后被立后,他被授为安定县令,在任期内诛灭地方土豪皇甫氏,发展生产,政绩显著,升任肃州(今甘肃洒泉)刺史。肃州由于州城荒毁,又无壕堑,常为突厥骚扰。他到任后发动土卒修筑城垣,引水环城为壕,加强防备。又出私财在水边建水碾、水磨,方便百姓加工米面。后来州中发生蝗灾,他大力赈济,又修房安置逃难的饥民,被人立碑歌颂。仪凤二年(677年),西突厥进攻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他奉命任裴行俭副职前往平乱,兼检校安西都护,负责修筑碎叶城(今俄国中亚楚河),“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胡人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成为安西四镇中最西的一个军事重镇,对巩固西北边防和维护中西陆路交通具有重要作用。后来,他又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刺史,迁夏州(今陕西横山)都督,同样安民保境,奉诏回京时还被唐高宗问以西域边事,让其裸臂,亲视其伤,十分赞叹,封太原郡公。可惜在武则天临朝执政时他因是王皇后氏族受株连,被捕下狱,流放崖州(今海南),忧愤而逝于途。
2、祁县王氏在京兆万年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祁县王氏,许多都已离开了祁县本土,迁到其他地区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的一支是唐太宗宰相王珪所在的“乌丸王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他是南朝梁冀州刺史王神念的曾孙,在北周时已家于京兆万年(今西安)。他字叔玠(570-638),“性沉澹,志量隐正”,隋朝任太常治礼郎,因受汉王杨谅谋废太子杨广事件牵连而辞官逃慝长安以南山中,唐高祖李渊占据长安后经丞相府司录李纲引荐复出,任世子李建成咨议参军,唐代建国后转东宫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李建成密谋除掉秦王李世民,“募健儿,欲以为变”,他积极参与,但还没来得及实施便被揭发,他因涉嫌而被流放到崔州(今四川西昌)。后来“玄武门事变”爆发,太子李建成被杀,秦王继位为唐太宗,捐弃前嫌,召他任谏议大夫,他也从此“推诚纳善,每存规益”,深受信任,终于从贞观四年(630年)开始行宰相之职,推诚尽节,多所献纳,与房玄龄、魏征等人同为“贞观名臣”。有次唐太宗让他评价各大臣的优劣,他从容说:“孜孜奉国,多谋善略,臣不如房玄龄;能文兼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说明,条理清晰,臣不如温彦傅;办事干练,案无滞留,臣不如戴胄;忠诚无私,犯颜直谏,臣不如魏征。然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有一日之长。”这样知人知己的一番话让唐太宗听了很感慨,说“卿如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不久,还把女儿南平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王敬直。当时本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公主下嫁后不拜见公婆,但他则要求南平公主按家礼行事。从此以后,公主下嫁都要拜见公婆,是他开了一个先例。在他后来去世时,唐太宗他亲自素服吊唁。
王珪孙王焘,曾任给事中、邺郡太守,以医术闻名,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史称他“幼年疾病,长好医术”,还辑东汉以来医方药书编为《外台秘要》一书。该书收录方剂6900多个,共40卷,1104门,包括内、外、骨、眼、齿、妇产、小儿、皮肌、神经等科,对伤寒、瘟疫、疟疾、虚劳等传染病论证尤详,是一部重要医药典籍,与当时另一医学名著《千金方》并称为“双璧”。
3、在绛州龙门的祁县王氏
这一时期的祁县王氏,又有一些人迁居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其中以隋末大儒王通知名最早。王通字仲淹(584—617),自幼受儒学熏陶,隋初举秀才高第,官至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后自长安回到故里,专心著述,聚徒讲学,门人知名者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10多人,隰城尉房玄龄、巨鹿道士魏征、马邑郡丞李靖、太原士人温大雅、京兆士人杜如晦等人也常与他探究王道之由,建立了师友关系,这些人在后来都成了初唐名臣。他所著的《续六经》有100多卷,《中说》至今还流传于世。他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以恢复王道为目标,倡导施行“仁政”,做到儒释道“三教合一” ;哲学思想上上围绕“天人”核心,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 ,阐述自己的自然观、发展观、认识论;在文学思想上提倡改革文风,论文主理,论诗主教,论文辞主约、达、典、则。由于思想宏富,价值独到,被认为是个上承孔孟、下接韩愈、李翱以达宋代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王通之后,他的弟弟王绩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绩字无功(586—644),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自幼好学,博闻强记,15岁时主动拜见隋朝宰相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隋炀帝初年,他被举为孝廉,授秘书正字,后转六合县丞。因嗜酒误事解职。入唐后以原官待诏门下省。他本来喜欢饮酒,门下省又有日给酒三升的惯例,他甚至因此而留在这里。他的弟弟王静曾问他:“待诏快乐否?”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侍中陈叔达听说后,下令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他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他又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为杜康建庙,也把焦革供进庙中,尊以为师,还写了《酒经》、《酒谱》、《祭杜康新庙文》、《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被时人誉为“酒家之南董”。此外,他还好弹琴,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并在诗歌领域富有成就,被后世誉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为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

古人所绘王勃像,子安是他的字
王通的孙子王勃,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字子安(649—676),十分聪明早慧,据说 6岁便能文辞,9岁读《汉书》即能指出颜注的失误,被巡行关内的太常刘祥道誉为神童,应试及第,授朝散郎,转沛王李贤如署府修撰。时诸王时常以斗鸡争胜,他戏作《檄英王鸡文》,唐高宗看到后大怒,下令把他逐出王府,流落蜀中。后听说虢州(今河南灵宝)多药草,求为虢州参军。终因恃才傲物,“为僚吏共嫉”,后来又受曹达案牵连,被判死罪,幸得赦,免官。在南下到交趾探望父亲时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恰逢都督阎伯欤宴客于滕王阁,阎欲以其婿作序以夸客,又假意拿出纸笔,遍请座上人士作文,都谢“莫敢当”,至他则欣然承应,挥笔疾书了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尤以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让人称绝,被誉为天才之作。遗憾的是在他离开洪州去交趾途中渡海溺死,当时才28岁。但他一生中对唐代文学的贡献仍是杰出的,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后世称为“初唐四杰”。 他批评汉赋、两晋六朝的颓靡文风,非常反感当时的浮艳诗风,所写诗文多登临山水、怀乡别友之作,其中五律成就最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脍炙人口,成为古今赠别名句,并对盛唐诗歌影响很大。4、迁居河东蒲县的祁县王氏
河东蒲县王氏也是祁县王氏的分支,由祁县迁于河东蒲县(今山西永济),代表人物是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文人派画家王维和他的弟弟王缙。
王维字摩诘(701—761),祖籍祁县,因父官汾州司马而徙家蒲县,遂为河东人。母博陵崔氏,虔诚奉佛,对他影响很深。自幼聪颖,9岁能诗文,15岁曾以诗词书画惊动京城,19岁赴京兆府应试获第一,21岁进士及第,调任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事不合定制,受牵连贬为济州(今山东长清)司仓参军,后一度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受执政的张九龄引荐,任右拾遗,张九龄被贬后转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府判官,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吏部郎中、给事中等职。他“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又“性娴音律,妙能琵琶”,与弟弟侍御史王缙“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安史之乱”时一度担任伪职,事后被贬为太子中允,不久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并在任上去世,故世人称他为王右丞。他的一生中在诗歌上贡献最大,传世的有400多首,以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艺术成就最高。此外,他还兼通乐理,精绘画,多有传世之作。为画师法吴道子又加以变化,自称“宿世廖词客,前身应画师”,认为画技与做诗同,“意在笔先”,重在创造意境,以萧疏清淡为特色。所画泼墨山水松石“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平远之景“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后来米芾、黄公望、董其昌等都继承了他的画风,董其昌还称他是“文人画南宗之祖”。苏轼也对他有一个全面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极尽空灵之美,被认为是最为精当的评价。

王维
王维弟王缙字夏卿(700—781),自幼能文,科举及第后历任侍御史、兵部员外郎等,“安史之乱”时任太原少尹,整肃纪律,从严治军,将恃功自居的旧将以法处斩,军威因此大振,因功升任刑部侍郎。时王维因任伪职而被收系狱中,按律当死,他泣请削已官爵为兄赎罪,最终王维得以化险为夷,兄弟间的情谊颇受世人称赞。此后,他又两度拜相,一度受权臣元载牵连,被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刺史,被召回后任太子宾客、东都留守等,直到去世。他也与王维一样笃信佛法,又长于诗文,文辞清丽,可惜留存不多。5、祁县王氏在华州郑县
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王氏也出自祁县王氏,代表人物王忠嗣是唐朝名将。他初名王训(706—750),出身将门,父亲王海宾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在他9岁时,王海宾在与吐蕃之战中战死,他被唐玄宗养于宫中,赐名忠嗣,长大后“雄毅寡言,有谋略”,深得玄宗器重,说他“尔后必为良将”。他后来历任左领军卫郎将、灵州都督、河东河西陇右朔方节度使等职,先后平定了吐蕃、奚族、吐谷浑的叛乱,曾经“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自朔方至云中,缘边数千里,当要塞地开拓旧城,或自创制,斥地名数百里。”边境民众皆言“自张仁愿后四十余年,忠嗣继其功”,是捍卫唐朝边疆的中流砥柱。他还曾数次出战青海、积石,都取得重大胜利,又发兵讨伐吐谷浑,平定其国。经略突厥时一举涉越昆水,修建城堡,加强边防,从此“虏不敢盗塞”,史称“立功边城,为世虎臣”。又注意改善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西北与各族互市,以内地的丝绸、铁器、粮食等交换马匹,“诸蕃闻之,竞来求市”,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他还爱惜士卒,领兵作战时讲究战略战术,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一次,唐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他上奏说:“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唐玄宗不以为然,派董延光负责攻城,让他出兵接应。他按不动,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结果唐玄宗终因出师无功而罢兵。天宝六年(747年),他因拒绝安禄山的拉拢引诱、上书揭露其叛乱阴谋而遭诬陷,被唐玄宗贬为汉阳太守,不久便郁郁而终。
王忠嗣作为唐朝中叶的一位著名军事将领,料敌如神,深谋远虑,战必破,攻必克,还栽培出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李晟等名将,可谓一代名将宗师。
(四)唐代以后的祁县王氏
经历了唐代时期的辉煌以后,祁县王氏便逐渐走向衰落。加上自五代开始社会风气也出现了变化,人们很少再把祁县王氏与太原王氏的晋阳支区分开来,转而统称为太原王氏,从而也加速了祁县王氏的消亡。但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过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在五代和北宋时期,祁县王氏又孕育了一个宰相之家,这也就是宋初宰相王溥所在的家族,从而使祁县王氏的发展又形成了最后一次高潮。
王溥是五代至宋初良吏王祚之子,所在家族的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6世祖王隐,但在他时已从祁县东迁到首都开封府祥符县近善里(今开封市内)居住。在他的父亲王祚以前,他的家族让人所知很少,只知道他的6世祖王隐生王文礼,王文礼生王后,王后生王建福,王建福即王祚的父亲。王祚生活在五代时期,初任后汉太原郡吏,后汉亡后入后周,历任随州、商州、颍州刺史,都有惠政。在商州时曾以自己的俸钱募人开凿大秦山岩梯路。行旅之人甚感其惠。在颍州疏浚商渠以利舟楫,使郡无水患。入宋后,王祚又任宿州防御使,课民凿井修火备,筑城北堤以防水灾,最后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
王溥字齐物(922—982),自幼好学,手不释卷,后汉时举进士甲科,授秘书郎中,转任后周太祖郭威枢密使幕僚,参与平定叛乱河中之役,深得信任,郭威建后周后任宰相。周世宗柴荣时,他不顾权臣冯道等反对,积极支持周世宗亲自率军出击北汉,并为之筹划,取得大捷。其后周世宗挥师西征,让他举荐将帅,他以向拱应举,结果大获全胜,周世宗在庆功宴上亲赐御酒给他,并说“为朕择帅成边功者,卿也”。后加授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宋朝建国后,他进位司空,直到乾德二年(964年)罢相,改任太子太保,又迁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封祁国公,直到太平兴国七年病逝。他一生王溥平易近人,事亲极孝,从不以宰相自傲。每当父亲的宾客到家中,他总是前去拜谒,并躬身趋侍左右。他又好提携后进,经他所荐至显位的人很多,颇受时人称赞,宋太祖赵匡胤也说他“十年做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此外,他还在史学和文化方面有所贡献,开创了“会要”史书体例,主持修成《唐会要》100卷,编成《五代会要》30卷,记述了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典章制度、田徭赋税及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不仅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是后人修纂《宋会要》、《明会要》时的范本。
王溥作为北宋初年祁县王氏最显赫的人物,不进使他本人成为当时著名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而且也为他的家族在宋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在世时,他的夫人常氏被封为魏国夫人,四个儿子王贻孙、王贻正、王贻序和王贻庆也都相继进入仕途,并有不同程度地发展。其中长子王贻孙字象贤,年轻时随后周太祖典商、颍二州,任衙内都指挥使,王溥拜宰相后升任朝散大夫、著作佐郎,北宋初年以金部员外郎累迁至右司郎中。他又学问渊博,遍览群书,凡有所对,无不据经引典,时称谙练,深受宋太祖及宰相赵普赏识,直到淳化时(990---994年) 去世。
王溥次子王贻正,在宋代官至国子博土,后代在兄弟四人中最为显贵,祁县王氏的地位也因此更加巩固。他的儿子王克明字季长(一作秀长),性清慎寡言,颇通书法,不好声技,被宋太宗选为驸马,把长女郑国长公主嫁给他,拜驸马都尉,还赐名王贻永。由于有了国戚的身份,王克明后来历任单澶定等州知州、安德军节度使,皇祜元年(1049年)自枢密院使拜宰相,执掌枢密,政无过失,人称谦静。此后,他的儿子王道卿(一作清臣)因有父母荫庇的缘故,历任供备库副使、高州刺史、西上阁门使,累迁至贵州团练使,同样光大了父祖的基业。
王溥第三子王贻序,又名贻矩,景德二年(1005年)进土,累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去世后被赠官吏部侍郎。他的儿子王珣瑜字唐辅 (1006--1057),初受从兄王克明荫补将作监主簿,后累官殿中丞、廷尉、国子博士、朝散大夫、尚书、虞部郎中,出守汝州、阆州,去世后被赠官司勋郎中。王珣瑜夫人李氏是刑部尚书李维之女,为他生了王肃和王鉴两个儿子。其中王肃官内殿承制,王鉴任内殿崇班。兄弟二人又有8个儿子,分别是王审求、王审交、王审言、王审文、王审立、王审奇、王审方、王审之,也大多获得了功名。
王溥第四子王贻庆(963—1041),字茂先,以父荫补郊社斋郎,历任太理评事、国子博士、虞比驾三部员外郎、河南尹、司农少卿,官至朝散大夫,封祁县开国子。他酷爱奇书古画,藏书极多,连皇帝都曾向他借书3000卷,足见藏书之富。他还在搜集古碑文的基础上著成金石著作《琬琰集》,可惜已佚不存。他先后娶妻刘氏、宋氏,有王涣、王鼎、王渐、王震四子。其中王涣初任右侍禁,累官金吾卫将军,去世后被赠官左武卫大将军。王涣子王甫(1015—1069),初名希甫,字周翰,历官至六宅副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上骑都尉,封太原县开国伯,曾奉命出使契丹,不辱使命。王甫的两个儿子王琳和王说分别官至阌乡县主簿、左班殿直,四个孙子王思齐、王思聪、王思楚、王思明也知名于北宋末年。至于王涣弟王鼎、王渐、王震,也分别官至三班奉、西头供奉、右班殿直。
北宋末年以后,王溥的子孙湮没无闻,但其它房支的人由于出外为官或避乱的缘故迁到全国不少地方并在新到之地发展成为望族。据研究,这样的新望族主要有安徽的婺源王氏、武口王氏、武溪王氏、丰洛王氏、碧溪王氏、藤溪王氏、海川王氏,江苏的常州王氏,湖北的荆门王氏,以及浙江各地的王氏等。
(五)今日祁县
祁县王氏的故里祁县,今天仍在使用当年的名称。它位于山西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东岸,总面积 850平方公里,有6镇6乡、23万多人。历史上,祁县最早是春秋时晋大夫祁奚的食邑,周敬王六年(前 514年)置县。其后或置或省,直到1961年才固定下来。县内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有仰韶文化晚期的梁村遗址、春秋时祁奚父子墓,以及著名旅游景点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长裕川大院(历史名人蜡像馆)、何家大院(古典建筑展览馆)、马家大院、昭余书院(文史民俗馆)、贾令镇河楼、祁县古城、“明、清商业一条街”等,其中祁县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今日祁县一角,古色古乡的民居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在祁县西北部的城赵镇修善村,亦即祁县王氏故里的具体所在。城赵镇地处三晋腹地,是春秋时赵国开国诸侯赵襄子所建赵城所在地,现有耕地近8万亩,人口3.48万。祁县王氏始祖王允墓相传就在镇中的修善村。当然,关于王允墓,相传还有一座,在东汉末年的都城许昌(今属河南)北郊清河西大堤上。该墓四周草木茂盛,墓冢封土高大,墓顶有一古柏,郁郁葱葱,苍劲挺拔.墓前即清河。相传他在当年被杀后,遗体被葬在了这里。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