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经典连载:“太原堂”王氏寻根之三

2019-06-14 10:16:44来源:王大良 王成

打印 字号: T|T

 
太原王氏简史
王大良  王成
(选自《中华王氏通书》第四章“太原王氏寻根”,天地出版社2013年版) 
 
       二、关于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
       众所周知,王姓有太原、琅琊两大支派,自古就是王姓人的主要出处所在。但在两支起源谁先谁后、在王姓中的地位谁最重要等问题上却存在着争论,也是本章难以回避的问题。
      主张太原王氏早于琅琊王氏的人说,据《国语》记载,太子晋因直谏被废,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人称王家,改姬姓为王姓,为太原王氏。又说,南齐琅琊王俭撰著《姓谱》,置太原王氏于琅琊王氏之前,可见太原王氏的影响很早就盛于琅琊王氏。还说,《广韵》载王氏21地望,太原王氏居首。《广韵》是宋人据隋代韵籍编著的,可见在隋代之前,已有居21望之首的说法。太原王氏地望太原郡,始于秦,无怪历来有太原王氏显于秦汉之说了。还说,现在海外王氏谱籍很多论著说,琅琊王氏同属太原王氏。
      其实,以上的几个观点也大多经不起推敲。今查《国语》所有版本,并没有宗敬奔晋为太原王氏的任何记载;王俭《姓谱》在隋唐时已亡佚,所记内容以东晋刘宋大姓大族为本,当时琅琊王氏早已被确认为第一望族,而太原王氏已在晋末动荡中亡族,没有任何理由被琅琊王氏人编撰的书籍放在自己家族的前面;《广韵》成书于宋代,蓝本是隋朝的《切韵》,但绝大部分内容超出《均韵》之外。宋代以前,王姓还没有21望之说,《切韵》也没有关于王姓郡望的记载;至于海外王姓人认为琅琊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也只是个别人的一面之词,并不能作为信史。
      若认真考证起来,关于太原、琅琊两支王姓人先祖的说法多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为依据,即两支同出自周灵王太子晋的19世孙秦武城侯王离。王有王元和王威两个儿子,其中王元避秦乱迁到琅琊徙临沂,4世孙王吉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王吉子王骏、孙王崇、王游等显于西汉;王离次子王威的9世孙王霸始居太原晋阳,王霸的20世孙王泽任东汉雁门太守。据此,可知太原、琅琊两支王姓人虽然分别出自王离二子,但琅琊王氏世系除在王吉以前有4世无考外,其余都连贯不断;而太原王氏在王威以后有8世无考,到第九世王霸的儿子王咸以后又18世不显,直到19世才有王泽。因此,有些史家据此断言,琅琊王氏作为王离子孙中的长门,显然是先于太原王氏开族,在各自于史可考的始祖王吉或王霸、王泽以前又以琅琊王氏较为贵显,论汉代的代表还是作为长门的琅琊王氏,而非次门的太原王氏,这种起源先后的争论无疑是琅琊王氏在先而太原王氏居后。
《新唐书》封面,其中的《宰相世系表》有琅琊王氏早于太原王氏的记载
       再者,若从历史上论证,琅琊王氏的实际始祖即我们在本书《琅琊王氏寻根》一章中所提到的西汉昭、宣二帝时期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而太原王氏由于实际上再分为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两支,其中祁县王氏始祖是东汉献帝时的司徒王允,晋阳王氏始祖是比王允稍后的王柔、王泽兄弟。同时,从发展线索上看,祁县王氏基本上在汉魏时昙花一现,晋阳王氏也只在三国末年至东晋末百余年间闻名,此后虽枝叶众多,但大多有假冒之嫌,远不能与琅琊王氏自汉至唐近千年间世系不断、东晋南朝排名第一相比。因此在隋唐以前,天下有四大贵姓的说法:东晋南朝有王、谢、袁、萧,其中“王”即指琅琊王氏,排名第一位;北朝有崔、卢、李、郑,还没有把太原王氏包括在内;隋唐时仍称四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崔、卢、王、谢,其中的“王”仍指琅琊王氏;另则沿袭北朝旧称,仍然没有太原王氏。只是在除此之外的五大贵姓说中才有一个王姓,但是被附在崔、卢、李、郑之后,称崔、卢、李、郑、王,这个“王”才指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太原王氏贵显历史远较琅琊王氏为晚,所谓琅琊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云云,也是无稽之谈。
    对于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历史,明朝人王世贞在他所著的《弇州集》中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说:“江左(东晋南朝)门高,故称王、谢,其次则顾、陆、朱、张,梁武以次速侯景之叛。淮北(北朝)则推崔、卢、李、郑,崔浩宗虽灭而贵不衰。陇西之李居次,唐文息以人主之势发忿而望不盖。江左见并于隋,故王、谢小减。琅琊之王初在太原上,而隋唐之际,太原渐贵,至宋益贵,是亦乘除之数也。”意思是说,琅琊王氏贵显于隋唐以前,后因亡国于隋而地位微减;太原王氏显于隋唐之后,历唐宋不衰,于是才能后来居上,超过琅琊王氏。
      当然,关于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至少在唐宋时期就有原本一家的说法,其中有代表性的说法除前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外,再如唐朝人王颜所撰的《王卓神道碑》也说:“又见近代太原房谱,称显姓之祖,始自周灵王太子晋,琅琊房谱亦云太子晋后。”王颜是唐代中叶人,该碑撰于唐朝贞元年间(785-805年),其中既然认为“近代”以来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家谱都自称是太子晋之后,可见至少在当时就有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原本一家的说法。又如在南宋人汪藻的《世说新语·琅琊临沂王氏谱》中,曾引《世说》“王武子与从兄恬不平”一句,说两支王姓人“则初亦一族”。尽管他这里是因《世说》版本的笔误将琅琊王恬(实际是太原王佑)当成太原王济(字武子)的从兄,但所得的结论仍是与两支先祖的传说相同的,基本沿袭了《新唐书》中同出自太子晋和他的裔孙王离的观点。
       三、太原王氏始祖考辨
       鉴于我们在上述廓清了关于太原王氏的一些不实之词,让我们从本部分开始仔细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太原王氏。出于木本水源的考虑,让我们认识太原王氏从它的始祖开始。
       历史上关于太原王氏始祖的说法,据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研究共有5种,其影响较大者除周灵王太子晋外,又有周平王孙赤和周大夫王子成父两说。
      说太原王氏出自周平王孙赤者,最早见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王颜所撰《王卓神道碑》。该碑中也有王姓来源的记载,我们已在本书《王姓发源地寻根》一章的有关部分中述及,与太原王氏有关的记载有:“周之先也;积仁成德,积德成圣,以至文王周公,与天地合德,乃继为家圣焉。厥后子孙,因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其父泄,未立而卒。平王崩,赤当嗣,为叔父桓王林废而自立,用赤为大夫。及庄王不明,赤遂奔晋,晋用为并州牧。凡称太原王者,无非周平王之孙赤之后。”碑中又列太原王氏东周以来世系,指斥“太子晋说”是“各为修谱,世务神奇”,不合史实,皆有独到之处。但此说因王卓而起,王卓卒葬河东猗氏县(今山西临猗),子孙留居于此,人称河东王氏。故怀疑碑中所说太原王氏实指河东王氏。加之碑中所举诸人多于史无考,所以,前人多不赞同此说,《蒲州府志》更认为此碑不是唐人所作,说:“文中谓周平王孙赤,其父泄未立而卒,平王崩,赤当嗣,为叔父桓王林废之而自立。及庄王不明赤遂奔晋。求之传记事皆无有。且晋于是时献公未强,并州太原尚在狄地,况州牧之官始自汉世,安得晋于此时即用以为牧而先立此号?又谓自赤至龟八代,代牧并州,自龟至文钊十六代,通前八代,代袭封晋阳侯。语尤无稽。且太原乡牒其状乃颜所上,状称《冀州刺史碑》,乃云河东太守,状称卓在晋为司空河东太守,碑乃云历魏晋为河东太守迁司空,安有一人自述其先世而牾不合若此?又谓开元中,左相张说越认范阳封燕国公,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封齐国公,夫说与缙自以功名官位得封,初未闻越认之事,且公侯之爵亦非因越认门望可邀得者。”这段文字的质疑也有些道理,而这种主张太原王氏出自周平王孙赤的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唐代以后逐渐湮没无闻了。
      太原王氏出自王子成父说,最早见于三国魏《王基碑》,后又见北魏《勃海太守王偃墓志》及唐韩愈《王仲舒神道碑》。墓志称:王偃字盘虎,太原晋阳人也,“其先盖隆周之遐裔。当春秋时,王子城父自周适齐,有败狄之勋,遂锡王氏焉。丹东紫盖之贵,雄侠五都,调风渫鼎之豪,声华三辅。”《王仲舒神道碑》称:王仲舒,太原祁人,穆宗时任江西观察使,其先出自王子成父。又说,王氏皆王者之后,在太原为姬姓,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因赐氏,厥后世居太原。关于这种说法的历史依据,我们已在本书《王姓发源地寻根》一章中述及,此处不赘。
       当然,关于太原王氏的始祖,最通行的说法还是周灵王太子晋。这种说法大约最早见于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其后太原、琅琊两支王姓人都主此说。如南朝齐《永明敬太妃墓志铭》说:“太妃王氏,琅琊临沂人也,其先周灵王之后。”北魏《威远将军王昌墓志》:“太原祁县高贵乡吉千里人也。玉根肇于子晋,金枝光于太原。”唐益州大都督《王仁皎碑》:“太原祁人,王子宾天,启灵光之族。”河东刺史《王仁求碑》:“安宁郡人也,其胄出于太原,因迁播而在焉,十有余世。氏族之系,肇命王子。”唐宋以后,其例更多,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海内外各地。
东汉人王符塑像,他所著的《潜夫论》最早记载周灵王太子晋是太原王氏始祖
    太原王氏既尊太子晋为始祖,又补充了太子晋以下各传说中祖先的世系。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太子晋因直谏被周灵王废为庶人后,“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威,汉扬州刺史。九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根据这段记载,王霸是王氏居太原的第—人,所以后来也被尊为太原王氏立祠开族的始祖。
      案王霸,《后汉书》有传,称太原广武人。考广武,西汉置县,治所即今山西代县西南的古城;晋阳,秦置县,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二县在西汉时同属太原郡,西汉以后,广武由雁门郡管辖,而晋阳仍属太原,为郡治。《后汉书》称王霸为太原广武人,实际是沿袭西汉旧称。
      王霸家于广武,何以会被认为家于晋阳?原因大概是他初家广武,后迁晋阳,史书两称,皆有所据。或因为他知名后活动在晋阳一带,并最终留居于此,也并非没有可能。
      王霸在两汉之际有盛名,王莽代汉后辞官不仕,东汉初年应召入京师洛阳,司徒侯霸曾一度打算让位与他,后因阎阳反对,没有成功,他也因此不得任司徒。其后因病辞官,隐居于家,连征不就,以寿终。因为他是当地有史可考的王姓第一位名人,于是被奉为太原王氏始祖。
       不过,据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在《六朝门阀的研究——太原王氏系谱考》一书中研究,太原王氏关于始祖的五种说法,大都出现于门阀制度兴起的时期,对先秦祖先的附会和追忆完全不可信。其可信的上限是东汉中叶以后,在祁县以司徒王允为代表,在晋阳是魏司空王昶伯父柔、父泽兄弟二人。《后汉书·王允传》有王允先人“世仕州郡为冠盖”等语,假定为可信,其时间最早也只能定在东汉中叶。上述观点注重太原王氏在史书上留下的证据,以及正史以下流传的文献和丰富的石刻资料,被池田温誉为“是把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族的实际状态清楚地勾画出来的实证性成果,它是这一研究领域的范例”。池田温的评价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即守屋美都雄关于太原王氏始祖的结论至少不是轻易得出的,它是作者在严肃分析、研究之后而下的结论,其可信度是很高的。我们也赞同这一说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