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连载:“太原堂”王氏寻根之二

太原王氏简史
王大良 王成
(选自《中华王氏通书》第四章“太原王氏寻根”,天地出版社2013年版)
王大良 王成
(选自《中华王氏通书》第四章“太原王氏寻根”,天地出版社2013年版)
在关于太原王氏来源的说法中,还有一种认为“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太原的王氏,系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裔。晋子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也就是说现在的山西太原王氏就是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同时还认为太子晋之子不仅曾经“奔晋”,而且还在死后葬在了太原,甚至确切地点都有了。关于这种说法中的后者,我们已在上一部分中认为太子晋之子奔晋一说不能成立,即使“奔晋”也是“奔”到了今天的临汾而非太原市,那么“晋子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一说更是不攻自破了,更何况这种“晋子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的说法不知出自哪一时代的何书记载,如果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那就是以想当然的态度信口胡言了。
不仅“晋子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的说法为虚妄,“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太原的王氏”、现在的山西太原王氏就是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一说更不能成立。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山西太原与历史上的太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现在的山西太原是指现在在山西省中部、作为山西省省会的那座城市,而历史上的太原且不说在先秦时期是指今山西南部那一广大地区,而且即使在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初置太原郡”后所指也是今山西省中部的广大地区,甚至在这一所指范围逐渐萎缩后的所指范围也不完全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市及所辖各县。因此,我们可见历史上的太原与今天的山西太原市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这里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是在有意地偷换概念。

敦煌莫高窟中的盛唐时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画像
既然历史上的太原与今天的山西太原市不是同一个概念,那么,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当然也不是现在的山西太原王氏,历史上的太原王氏更不是起源于现在的山西太原王氏。从汉唐时期开始,人们都认为太原王氏是王霸的后代,但他是太原广武人,家在今山西代县西南部的古城一带,从大的范围来看是太原郡人,犹如说他是山西省人一样,大家都不会把山西省人完全当作是山西太原市人。更何况广武县仅在西汉时属太原郡,西汉以后就归雁门郡管辖,《后汉书》称王霸为太原广武人,实际是沿袭西汉旧称,确切地说应该是雁门郡广武县人,是雁门广武王氏或雁门王氏,与太原王氏事实上没有关系。后来人多称太原王氏是王霸的后代,换句话说应该是太原王氏出自雁门王氏,是雁门王氏的分支,其故里在今山西代县。不仅如此,历史上的太原王氏还以太原郡祁县王氏知名最早,时间是在东汉中后期,此后才有居住在今太原市的太原郡晋阳王氏为人所知。而祁县在今太原市南57公里,属与太原市同样行政级别的晋中市管辖,可见比太原郡晋阳王氏知名更早的太原郡祁县王氏也不是现在的太原王氏。有关于此,我们在本章的以下部分还要专门探讨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的具体情况,也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当然,在现在的山西太原也有不少王姓人,如果借用过去的称呼也可以是太原王氏,但他们基本上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无关了。历史上与今天的山西太原有关的太原王氏即太原郡晋阳王氏,居住在太原市晋源区一带,他们大约在唐代以后即衰落无闻,直到金、元时期才有人从山西南部的洪洞县迁来这里,居住在今晋源区内刘家堡和晋源东街一带,去世后则葬在西山蚕石附近。由于这些迁来的人到明代中叶出了兵部尚书王琼,成为代表人物,他的家族也被称为新的太原王氏,但显然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无关了。
(三)王导、王羲之等人是否出自太原王氏
主张王姓根在今山西太原的人,还从名人的角度说“太原王氏名人辈出,是王氏地望之首。东晋世族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王安石、著名学者王阳明、王世贞、王夫之、王念孙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其实,这段话也是大有没问题的,因为所提到的这些人几乎没有人与今山西太原有关。如王导、王羲之,二人出自琅琊王氏,这是世人共知的事实,这里说他们是“太原王氏名人”,显然是犯了常识性的低级错误。至于王安石、王阳明、王世贞、王夫之、王念孙等人,根据正史中各自的传记对他们的记载,分别是抚州临川(今江西清江)、浙江余姚、江苏太仓、湖南衡阳、江苏高邮人,见不到与今山西太原有关的任何文字。即使在家谱中,也只有王安石、王夫之和王念孙被称为出自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但他们一则与太原郡祁县王氏有关,一则在世系中杂有琅琊王氏成员,但无论如何还不能确信他们就与历史上的太原郡晋阳王氏有关。至于王阳明和王世贞,则一是王羲之的后代,一是王导的后代,都出自琅琊王氏,证据见明王绾《阳明先生行状》和王世贞本人所写的《弇州山人续稿》,本书《琅琊王氏寻根》一章也有详论,此处不赘。
在上述这种认为许多历史名人都与今山西太原有关的说法中,还有一句说“唐代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其中除王瀚被《旧唐书》记载为并州晋阳人外,王昌龄和王之涣还很难说与今山西太原有关。首先,关于王昌龄,《旧唐书》本传说他是京兆(今西安)人,《新唐书》本传和《唐诗纪事》说他是江宁(今南京)人, 只有唐人《河岳英灵集》和《唐才子传》说他是太原人,但究竟属于太原郡祁县王氏还是太原郡晋阳王氏并未明言,显然还不能认定他就是今山西太原人。更何况他本人还有《霸上闲居》、《别李浦之京》等诗,《别李浦之京》诗中明确说自己“故园今在霸陵西”,而时人称他是“王江宁”,可见他的祖籍在今天尽管已经无法让人确知,但说他是今天的西安和南京人都应该没有问题,而说是今太原人还很难令人信服。同样,王之涣在两唐书中无传,《唐才子传》说他是蓟门(今北京)人,唐人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说他“本家晋阳,宦徙绛郡”,也就是说他最多以晋阳为原籍,而家却在绛州(今山西新绛)。唐朝诗人高适那首著名的《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诗中有“適远登蓟丘”等句,至少也可以证明《唐才子传》说他是蓟门人有其根据,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上述“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之说过于武断。
(四)太原市的晋祠是否就是王姓发祥地
如上所述,既然我们已经认为目前流行的王姓发源于太原之说是子虚乌有,那么,说今天的太原晋祠是“王氏开族立姓的发祥地”更是不值得一驳了。事实上,今天的太原确有一个叫晋祠的旅游景点,但那是北魏以后才有的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此“晋”并非是太子晋的“晋”,当然也与王姓无关。如果查阅一下历史文献便可知道,晋祠名称大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齐人魏收所撰的《魏书·地形志》,兴建的原因被认为是附会《汉书·地理志》的有关记载,在明代中叶以前几乎与王姓没有任何关系。直到明代中叶时,因为当地出了一个前述兵部尚书王琼,在晋祠附近建了一座私人花园,并以他的号命名为晋溪园。他去世后,子孙为了祭祀他,在园内正室翁溪堂设立祖堂,供奉他的灵位,成为他的家祠,而晋溪园也改称晋溪书院。此后,书院房屋大部倾圯,王琼家祠也只存败壁,后被并入到晋祠中。只是在近年寻根热兴起以后,当地人为了搞经贸活动和吸引天下王姓人前来,在王琼家祠的废墟上建了座仿古建筑,取名为子乔祠,又称太原王氏祖祠,并在其中塑了太子晋像,于1993年6月告竣,从此便大力宣传晋祠是“王氏开族立姓的发祥地”。由此可见,这里显然还称不上是“王氏开族立姓的发祥地”,1993年建的子乔祠最多是复建的王琼家祠,还无法与太子晋和王姓发祥地联系在一起。当地如果仍以“晋祠是王姓发祥地”、“王琼家祠就是子乔祠”等混淆视听,也难逃让天下王姓人都自认是王琼子孙之嫌。

坐落在山西太原晋祠中的王琼祠,一名晋溪书院
总之,在王姓起源和太原王氏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少带有明显功利主义色彩的说法,实际上都是难以经得起推敲的。上述四点,不过是笔者信手找来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说法罢了,当然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比如还有一篇名叫《天下王氏出山西太原》的报道说“王氏后来成为太原地区最显赫的望族:北魏定太原王氏为天下四大姓之一,唐太宗将太原王氏定为天下五大姓之一。王氏家族的发展,以晋朝时最为鼎盛。史籍曾有歌唱王姓、谢姓两大世族在晋朝时无比显赫的诗句:‘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王氏家族之气派与繁盛,由此可见一斑”,其中所提到的“王谢”在稍有常识的的人看来都知道是指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完全与太原王氏无关,其说法无疑也是在故意标新立异了。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