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经典连载:“太原堂”王氏寻根之一

2019-06-12 10:05:20来源:王大良 王成

打印 字号: T|T
 

太原王氏简史


王大良  王成

(选自《中华王氏通书》第四章“太原王氏寻根”,天地出版社2013年版)
 
      太原王氏是王姓人的重要支派之一,也是北朝隋唐时期被与崔、卢、李、郑四姓并称的天下第五大姓。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太原王氏自北朝以来就与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等并称天下望族,还说“四姓唯郑氏不离荥阳,有岗头卢、泽底李、士门崔,家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汲镂王家,誉金质而银饰也”。意思是说,当时天下有出自五个姓氏、如金似银的望族,太原王氏便是其中之一,是“汲镂王家”。这种情况,与人们称东晋南朝时期琅琊王氏为“侨姓首族”有大致相同的含义。仍以唐朝人的说法为例,当时人柳芳在《姓系论》中指出:“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这是说,在过江建立东晋南朝的那些贵族中,有四大望族,其中“王”指的是琅琊王氏,其他依次是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唐朝与此前的魏晋南北朝是最崇尚郡望的时代,王姓的许多望族都形成于这一时期,而其中最重要的望族除了我们在《琅琊王氏寻根》一章中提到的琅琊王氏外还有太原王氏,可见太原王氏的地位多么特殊了。此外,在唐朝前后,由于许多无法确知自己祖先的王姓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主动把自己归类到太原王氏之下,从而使其更加名声赫赫,以至明清以来几乎成了王姓的代表,甚至到了凡提到王姓必称出自太原的程度,“天下王姓出太原”、“ 太原王氏遍天下”之说也影响深远。追本求源,便主要是因为上述的原因。不过,在此需要厘清的是,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并非是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由“太子晋之子奔晋”而出现的,太原也不是王姓的发源地,太原王氏的出处是一桩无法让人说清的历史疑案,其可考的历史晚于琅琊王氏,其辉煌的历史远远逊色于琅琊王氏,其主体支派曾有一段让人真假莫辨的历史,其血缘组成十分庞杂,其传世世系中引入了许多琅琊王氏世系,其望族所在地并非一处,其寻根纪念地晋祠本与太子晋无关。故而,本着“无证不信”的求实态度,本章试图拨开迷雾,给你一个真实的太原王氏。
海外王姓寻根团在“太原堂”前合影,“太原堂”即太原王氏的一处纪念地
        一、关于“太子晋之子奔晋”和王姓发源地
       在明清以来许多王姓家谱上或民间,都有一种试图把天下所有王姓人全部归入到太原王氏名下的极端做法,这种做法甚至在近年的寻根活动中更加甚嚣尘上,以致误导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混淆了舆论和视听。其所宣传的主要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太原是王姓的发祥地,始祖出自太原”,这是因为“太子晋之子宗敬避周难于晋,改姬姓为王姓”,或太子晋“子宗敬,少有大志,曾仕为司徒。究因王政失坠,周室就衰,于力不从心之余,毅然辞归太原。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姓”;第二,“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太原的王氏,系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裔。晋子宗敬死后,即葬于晋阳城北”;第三,“太原王氏名人辈出,是王氏地望之首。东晋世族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王安石、著名学者王阳明、王世贞、王夫之、王念孙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第四,太原晋祠是“王氏开族立姓的的发祥地”。上述四点都是我们引用的原文,如果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王姓的来源是因为太子晋之子奔晋;太原王氏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的王氏;王导、王羲之等都是出自太原王氏;太原市的晋祠是王姓发祥地。其实,上述四点都是大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中几乎无一是事实。对此,我们不妨一一展开来商榷。
      (一)太子晋之子是否奔晋
      关于前述太子晋之子奔晋并进而产生了王姓的说法,实际上是为王姓起源于今山西太原说服务的。根据他们的观点,是认为太子晋之子宗敬当年“曾仕为司徒,究因王政失坠,周室就衰”,所以才“避周难于晋”或“辞归太原”,进而“改姬姓为王姓”或“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姓”,因此今山西省的“太原是王姓的发祥地,始祖出自太原”。对于上述这种观点,如果我们查阅历史文献,就会发现实际上是偷改了汉唐时期的有关文献资料、以便为自己的说法服务。其改的资料一出自东汉人王符所撰的《潜夫论·志氏姓》,原文是“周灵王之太子晋,……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另一是宋代人欧阳修根据唐朝“逐家谱牒”所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原文是“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在这两条原始资料中,所记王姓得姓传说基本一致,也应是王姓起源山西太原说的基本依据,但被忽略了最为关键的“家于平阳”4字,同时对“其嗣避周难于晋”有了偷换概念式的解释。
       如我们在本书《王姓发源地寻根》一章的有关部分中所述,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关于王姓来源的记载其实已经误导了后人,他认为在太子晋去世以后,太子晋的后代到晋国避乱,定居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然后才姓王。事实上,这段记载中有许多让人难解之处,如他说的太子晋的后代是到了平阳以后才姓王,并没有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在东晋人孙绰所撰《丞相王导碑》中,便说“公胄兴姬文,氏由王乔”,明确指出王姓来源于太子晋(王乔),而非王符所说的“其嗣”。由于太子晋是周灵王太子,属于王子,被称为王子晋或王子乔等无疑是理所当然的了,不必再像王符所说的那样要等到“其嗣”再姓王。而王导是东晋的丞相,孙绰为他撰写的碑文当有所凭依,显然不会是孙绰本人的凭空捏造,因此他关于王姓来源于太子晋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也说明至迟在两晋之际的王姓人已经否定了的王符的说法。另外,在宋人邵思的《姓解》中,也说“王,周灵王太子曰晋,世传晋登仙,是王家之太子,遂称王氏”,即认为王姓出自太子晋而非“其嗣”。上述都说明,至少自秦汉到宋代都有关于王姓来源一脉相承的记载,是认为王姓出自太子晋,而非王符所说的“其嗣”,王符在《潜夫论》中的记载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
      王符在《潜夫论》中关于王姓来源的记载,大约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记载,尽管有其不为后人所去之处,但他的“其嗣”说似乎影响了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致进而出现了太子晋“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等字,实际上光大了“其嗣”说,让人更有王姓出自太子晋之子宗敬的感觉。实际上,欧阳修的说法不过是把王符的说法具体化而已,而“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等等也没有旁证材料可资佐证,甚至“宗敬”的名字也最早见于这里。后人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此书不足征信,适以滋谬,举可废也”(清人沈炳震语),即并不是没有瑕疵,这种关于王姓起源说便是其例。只是后人对此没能明察,以至直到今天还受其误导。
       退一步说,我们假定王符的“其嗣避周难于晋”为事实,但“其嗣”的避难之地是“家于平阳”,这个“平阳”也不是指今天的太原。王符时的平阳是指平阳侯国,亦即太子晋时期的晋国平阳邑,相当于县,属河东郡,其地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西南部一带。据古书记载,平阳的得名是因为当地有一条叫做平水的河流,平阳就座落在平水以北,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开始这里又称平阳县。这里从唐尧夏禹以来便是当地的政治中心,唐叔虞所封的唐以及他的后代所建的晋国统治中心也在这里以南不远处的翼城县天马村到曲沃县曲村一带。由于这一带是一个大而平坦的地区,是个“大原”,因此也被称为“太原”,是泛指而非特指,先秦文献中的“太原”所指也都是这一带,其中如《禹贡》夏禹治水“既修太原”、《诗经》“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竹书纪年》周穆王“遂迁于太原”、《国语》周宣王“料民于太原”,以及《左传》、《史记》所记的“太原”等等无不如此。直到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才“初置太原郡”,辖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一代,“太原”才有确切所指。今临汾到太原相距260公里,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被混淆在一起。即使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平阳又是今太原的别称,认为今太原原名晋阳,在“尧都平阳”前曾居曾是唐尧故居,后人也把晋阳称作平阳,但此说也早已被研究者所否定,而晋阳名称的出现最早也在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在时间上也晚于平阳许多,更不足据。
      总之,所谓太子晋之子奔晋一说,本来出自东汉人王符的《潜夫论》,到宋代又被欧阳修的《新唐书》夸大,此后至今更被人为扭曲。更为重要的是,既然古人已经认为王姓得姓于太子晋,那么,今人如果继续主张王姓是在太子晋之子奔晋之后才出现就有些节外生枝了。更何况,即使当年太子晋之子奔晋,所奔之地也是今天的临汾而非太原市,上述那种天下王姓出自现在的太原之说同样是子虚乌有。(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