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十八将随王 九十姓从军(一百二十)

2017-11-27 17:31:36来源:王光辉 著者 王祖麟

打印 字号: T|T
閩王府第概况
王潮故宅
位於惠安縣南盤龍村,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壇廟寺觀》載:寂光寺舊爲唐剌史王潮宅。南唐間(942-957年),節度使留從效建寺。宋宗室趙公迥曾隱限此。北宋秘書郎惠安人王獻臣有詩雲:“霸業何勞問廢興,前人樓閣後人堂。海山有籍歸真主,雲物無情屬野僧。飲鹿澄潭環細浪,啼猿拱木網寒藤。紛華不是舊時事,惟有禪寵空報燈。”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嘗遊寂光寺,並寫有《宿寂光院》一詩雲:“青山環繞如盤穀,中有幽清佛子家。我昔共來今不見,數行老淚濕煙霞。”元時寺毀。明永樂五年(1407),僧惠日重建。嘉靖年間復修,祀海神媽祖。1999年大修,廟煥然一新。三開間,二進深,碎石木歇山頂結構。大門前兩邊相向垛的石雕,刻有龍風麒麟等吉祥物,造型蒼古,簡樸粗獷,類宋風格,應系明初原物。1999年列爲縣鈒文物保護單位。
招賢院
位於泉州鯉城北峰之招賢村。史載:五代十國,中原戰亂頻仍,閩國偏處一隅,社會相對隱定,經濟有所發展。中原士族避亂陸續入閩來泉。王审邦“遺延彬作招賢院禮之,振賦以財。如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誥兵部侍郎韓屋,中書捨人王滌、右補闕崔道融、大司農王標、吏部郎中夏侯叔、司勛員外郎王梃、刑部員外郎楊戩等,皆賴免禍”。先後出入於招賢院者有黃滔,徐寅、楊承休,翁承贊,楊贊圖,王倜等。一時人文薈萃,蔚爲海濱鄒魯。招賢院原建於泉州西郊,背負大小二潘山,現臨晉江下游黃龍溪,古大道從北面穿過。蒼鬆翠竹,館捨臺榭,掩映成趣。延彬繼承父志,不斷完善招賢院規制。詩人韓屋競于蓮花池畔築室而居。但年湮代毀。招賢院的建築規制已了無痕跡,現僅有村名“招賢村”,及村頭一口古井,村民稱其曰:“招賢井”。付左之招賢橋已改建爲公路。館捨建築構件散失;爭盡,或從校捨、民房、豬欄等現代建築物中可找到若幹歷史零件。
仁壽塔
(又名東西塔)王審知建。據《泉州開元寺志》載:“閩王審知,于大都督府(福州)造木塔,夜望一僧語曰:聞王子大都督府造塔,乞移於泉。王怒,命斬之。首墜而身湧高數尺,王覺駭之,物色於泉。泉人雲:有瘋和尚今去矣。王乃以木材浮海至泉建塔。經始於五代粱貞明二年(916)4月朔,至12月晦日成。”凡七級木塔,號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甲午(1114)賜名“仁壽”。淳熙間改造磚塔。紹定元年戊子(1228)改建爲石塔,即今開元寺之西塔。
崇陽樓
後人祀王潮於其上。崇陽樓即崇陽門之門樓,“爲泉郡命脈所系之處。明刑部尚書蘇茂相嘗登樓觀嘗,並賦《登崇陽樓談剌史王潮遺事》一詩雲:“鼙鼓中原沸似波,將軍閩嶠還橫戈。匡扶無望唐襄武,保障差強漢尉陀。事定千年無戰伐,時清萬戶有弦歌。英雄遺跡依稀寄,暮倚高樓一嘯過。”崇陽樓原在承天巷口至花巷口的南大街上。後子城賡。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提督楊捷重建崇陽樓,改門曰:“麗正”,樓曰:“祿蒸”。至民國年間始陸續被拆除,抗日期間才拆毀;爭蠱。但蘇茂相的詩卻道出泉人對“三王”崇敬的不朽心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