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族,富贵12代,兴盛400年,庄园有33院落、1300多房间,家训却仅60余字!

上世纪80年代,
在山东日照出土了一张神秘的财神年画,
与传统年画不同,
这幅年画上画的不是财神爷,
而是明清时期三大富豪。
其中,除了当时声名显赫的沈万三、阮子兰之外,
还有一位“康百万”。

“三大活财神”年画
康百万并不是指某一个人,
而是对河南巩义市康氏家族历代传人的通称。
关于康氏家族,
人们更熟悉的是“康百万”这个称呼。
康百万也并非人名,
康百万只是慈禧太后的一句玩笑话,
但康百万家族却因此而扬名天下。

当年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
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
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
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
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
从此,
“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慈禧銮驾
数百年来,康氏家族从落魄走向强大走向辉煌,
并且现在仍在,民间对康家有这样的描述:
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
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康百万庄园作为三大庄园之首,
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5倍,
整个家族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
连富12代,400余年长盛不衰。
现如今这个家族后世仍然是响当当的有钱人。

是什么让康百万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400年长盛不衰?
下面,京博君就带大家看看,
这个家族是怎么跳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至今仍然人才辈出的秘诀。
一、凡事要留有余地

康百万家族世代读儒家经典,行孔孟之礼。
在康家的家风家训中,
行善,是康家长辈对子孙后辈的首要要求。
在刚进康百万庄园过厅正上方,有一块“留余”匾: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留余匾》
“留余”匾刻于康家一门二进士的鼎盛时期,
其之所以能借短短174个字而成就世代口碑,
更多还是缘于它所蕴含的处世哲学:
执中守和、不走极端、
不说满话、不做绝事,
凡事留有余地的处世理念。
无论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
还是道家“阴阳相依”“否泰互转”,
还是佛家常讲的“舍得”,
其实都在传递一个相同的信息
天道忌盈,人道忌满,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凡事留余方能恒久。

174字的“留余”匾是在教育子孙后代,
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
而应临事让人一步,临财放宽一分,
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懂得适可而止。
400多年来,在家训的熏陶下,
康家历代子孙大多向上向善、勤奋好学,
从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
创造了不少传奇故事。

二、
保留叶氏井
与人为善,莫太强势,才是做人之根本!
康熙年间,康家第十二代传人康大勇,
想要买下洛河边上一块地造庄园,
就找这块地的所有人叶家协商。
叶家虽然同意了卖地,但却坚持不卖地里的一口水井,
因为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
康家许以重金,叶家还是不卖,
最终康大勇尊重了叶家的意见,保留了叶氏井。
康家这种为人和善,和睦乡邻,
不仗势欺人、不恃强凌弱的家风,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三、
庆寿烧债券
才聚人散,财散人聚
康家第十四代传人康应魁,
在七十五岁大寿时,族人和乡亲来为他祝寿。
康应魁不仅不让乡亲为其送贺寿礼,
还命各地商业经营负责人,把康店地区发放的债券整理出来,
让各栈房把多年难以讨回的契约,
和孤寡老人、残疾人的借债契约,统统交到他的手里。
在寒暄祝贺之后,一把火当众烧掉了族人和乡亲欠债的账目。

一天,康应魁在洛河边让人用泥土垒出一个小水池。
让儿子康道顺、康道平、康道兴三兄弟往水池中灌水。
三兄弟虽非常不解,但仍提水倒进水池。
当水池快要溢出时,道平怕水池被泡塌忙阻止。
康应魁盯着道平问:“怎样才能让水池不被泡塌?”
道平小声说道:“不再倒水!”
康应魁微蹙着眉头。道平见状又答:
“从池子里往外取水就能把水池保住!”
康应魁脸上浮出了一丝笑意,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赚钱,就好像筑起了一圈堤坝,将财富聚集起来,成为一座水池。然而,当你财富越多,由这些水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力也就越大,一旦溃堤,什么都没有了。
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经商赚钱,还要学会散财,多做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族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直至今天,
“留余忌尽”仍是康家每一个族人都在恪守的家道、仕道和商规,
它已经融入每一个家族成员为人处世的思维逻辑中,
成为这个家族恒久不变的文化基因。

四、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族人:
“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在进出康家庄园的必经之地,有这样一副楹联:
“处事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就是要时刻提醒后世子孙要行善、坚持读书传家。
为确保孩子们得到良好教育,康百万家族不仅投入巨资,
在庄园里建了按年龄段分设的儿童私塾和青年学馆,
还花大价钱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
孙涵三、赵凤鸣、康欲远这三位私塾老师,
在当时就远近闻名。
据记载,孙涵三被称为驮煤举人。
他学习先人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
一边驮煤为生,一边读书学习,最终考取举人。
康家人欣赏他的志气,就出高薪请他到康家私塾教书。
康裕远是康店村人,
贡生出身,是个饱经风霜,阅历较深的人,
曾做过知县的幕僚,
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怀扶弱济贫之志。
偃师人赵凤鸣,身为举人,
学识渊博,人品端正,
在康家教了一辈子书,将毕生所学,尽传康氏子弟。

康百万庄园——百年葡萄树
庄园中,康家还专门建了一座藏书楼,
收集了颇具规模的馆藏图书,
形成了一个家族的公共图书馆。

经腴史华楼。这是康百万家族的藏书楼,也是康家为教育子孙而设立的家族公共图书馆。
为督促后辈勤学苦读,
康家长辈还花了不少心思,营造劝学的氛围。
在康百万庄园南院,
一个厕所的门楣上刻有“三上成文”四个大字。
这一门楣取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意在提醒子孙后代,
即使是在厕上、马上、枕上,
也可以读书、打腹稿、写文章。
在康百万庄园北院,有一张拜月石案。
石案底部镌刻一段发人深思的铭文:
“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刮去垢兮磨其光,棱角铮铮類珪璋......”
这篇涵义隽永的《石案铭》反映出康家对读书的高度重视,
就连中秋赏月、拜月之际,
也不忘提醒子孙后辈刻苦攻读、励志进取。

康家长辈倡导的行善、读书等优良家风对康家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明代以来,康家人才辈出,具有较大影响的就有100多人,
从政、从文、从商有所成就的后人,遍布社会各界。
康绍敬是第六代传人中的杰出代表。
明嘉靖年间,他读书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县境内)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大使。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经常把俸银拿出周济百姓。但面对宦官权臣贪婪索贿,他却断然拒绝,并最终辞官归田。
咸丰初年,康家第十五代后人康道顺为候补知县。
在山东汶上任职期间,他自备生活所需,俸金分文不取,全部捐给贫困子弟,为百姓分忧解难。良好的家教也使他时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洁,不仅自己做到把贿赂者拒之门外,还时时告诫他的随从、轿夫及署内有关人员,不能接受不义之财。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无虑。
在近现代的大变局中,一些读书明理的康家后人投身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王国权,原名康午生,是康家十九代后人,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国权任热河省委组织部长、民运部长兼承德市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热河省委书记、省长,带领干部群众消灭了被群众称为“三害”的土匪、鸦片和鼠疫,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离开热河以后,他开始了职业外交官生涯,先后出任中国驻民主德国、波兰、澳大利亚、意大利大使,还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和中日友协副会长。
在此期间,他为中美、中日建交作出贡献。
现年88岁的康素婵是十七代庄园主康鸿猷的孙女。
受“读书传家”的家训影响,她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些孩子以交白卷为荣的时候,她坚信读书对孩子的成长有益,严厉督促子女每天必须读书学习。
恢复高考后,她的两个儿子分别考上了武汉大学、湖南大学。
现在,她子女及孙辈五人均已成才,
分别任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建筑工程学校等。

康百万庄园全景
五、
家训短短60余字
留余忌尽,忠厚传家

康氏家训
康氏家训内容为:
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
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
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
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
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此家训意在告诫康氏子孙,在经商结交过程中勿求凡事有利于己,要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留余于人,以保持商业关系的持续稳定;
日常交际中要懂得谦恭退让,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要学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家族子孙定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哪怕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让其处处提防自己的巧诈,立身行事。
“巧诈”固然可以欺人一时,谋一时之利益,但不会长久;
“拙诚”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取信于人,涵养操守,立稳人生与事业的根基。

短短70余字中,
蕴藏的却是康百万家族留余忌尽、忠厚传家的大智慧。
而这,
或许就是康百万家族跳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至今仍然人才辈出的秘诀。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起源
- · 中华百家姓和全球十大华人姓氏
- · 福建伍氏的辉煌历史
- · 福鼎西阳村现存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介绍
- · 刘与李是历史上称帝最多的姓氏
- · 神奇的姓氏--
- · 陈姓起源
- · 关于成立云门林氏宗亲理事会的决定
- · 吴姓起源
- · 福鼎桐城丹岐张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