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西阳村现存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介绍
福鼎西阳村现存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介绍
----宁德市2013年度祠堂联谊会交流材料
福鼎市管阳镇西阳村为吴姓望族村庄,地处闽浙两省三县交界,风光优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西阳原名狮洋,因村中有山状狮而得名,后因谐音改为西阳。据西阳《吴氏族谱》记载:始祖旺三公自江苏丹徒县迁徒西阳定居迄今有600多年传二十五世,其后裔分布闽浙两省及全国各地,人丁繁衍近六千之众。西阳村历来以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悠长的历史文化被列入福鼎“四大历史名村”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
西阳吴氏宗祠
福鼎西阳吴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西阳行政村中心区域,始建于清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坐坤向艮,总占地面积达2800平方米。由门楼、天井、思贤楼、厢廊、神龛等组成,其布局合理,主体建筑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走进西阳吴氏宗祠,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左边台基上方那根十几米高的青石华表,上书“弘扬泰伯精神,造福子孙后代”鎏金大字,中间方斗四面依次镶刻“诚明祖德”大型篆字;大门右边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六角亭,亭顶内壁分别饰美人像壁画:走进鱼池,可见气势恢宏的门楼,四根巨大的石龙柱整齐排列在门楼下方,“吴氏宗祠”牌匾下,一副“龙腾天竹寨声九天惊宇宙,虎踞岩兜峰迴六境接江山”的草书楹联十分显目,门楼两旁墙壁镶刻着精美绝伦的《二十四孝》石雕,门槛上方门楼内可见“三让流芳”大型匾额。沿着天桥两旁鱼池边依次摆放的童男童女、石象石马前进,便是建筑精美的思贤楼,楼上方镶嵌着著名书法家李树明先生题写的“光宗耀祖”墨宝;楼内整齐有序地排列着18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藻井和天花板上镂饰鲜艳,看上去富丽堂皇,两边墙壁上分别饰《姜太公钓鱼》和《紫气东来》壁画。沿着厢廊继续前行,绕过天地炉,便到了宗祠的核心区神龛,中间摆放着一张珍贵稀木几桌,右上方悬挂着海军司令萨镇冰赐“受笃慈帏”等褒匾,弥足珍贵;神龛里供奉着开基祖旺山公的神祖牌,神龛两边壁画下方分别安放着吴氏 “孝、悌、忠、信、天、地、兴、发”八房先祖神牌,神龛后房供奉着祖公祖婆神像。每年农历十月初九始祖诞辰曰,众多吴氏裔孙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敬香祭祖,场面颇为壮观。
西阳墟市
西阳赶墟,在当地可谓人人皆知。掘清版《福鼎县乡土志》记载;“西阳有小市。”可见早在清代,西阳人便着手从事小商品活动。西阳村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西阳村历来成为西阳片群众农产品和生活用品的集散地,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集市”。前来西阳赶墟的人,近的来自苍南、泰顺、柘荣、宁德、建瓯,远的来自安徽、四川、广东,涵盖了5个省10多个县市。西阳墟市自此成为闽东第一个边界农贸市场。其墟市交易有几个特点:一是赶集时间偏前,赶在周边浙江泰顺的雅中、仕阳墟日前开市;二是农副产品产地集中,从八十年代起,西阳周边的几个村落都有特色产业,如楮楼村的棕制品加工、中村的长毛兔养殖、白坑的生猪养殖,再加周边的千亩太子参基地、万担马铃薯基地等,这些特色产业成墟市交易的主要支撑;第三是政府部门支持,实行与边贸一样的信贷浮动政策;第四是西阳村交通便捷,毗邻两省三县,易于人流集中和车辆往来。
西阳墟市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耕牛、猪仔的专业市场,上市交易的商品有服装、农具、电器、木材、家禽、水果、苗仔等10多个种类,赶墟当日人流量最高时可达1一3万多人,日成交额达30-100万元不等。边界农贸市场不断成熟,已真正成为“闽浙边界一枝花”。
月爿古井
西阳双流古井“月爿井”共有三个井,两明一暗,明代吴氏始祖定居时便在此选址迄今达600多年之久,该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吴氏后裔,成为旅居外地吴氏裔孙的象征性建筑物。“月爿井”是由台石围砌成半月形,呈U形,造型精致罕见,历经岁月洗礼,古井依然常年水源丰沛。井水严寒似温泉,炎暑冷如冰,用此水酿酒特别醇久存不变质,长期饮用可美白肌肤;虽两井相距仅几米之遥,可井水却是一勺不取而不溢,千挑万担挑不干。令人称奇的是,该井能卜吉凶祸福,每年井水涌出方向便可现吉利,十分灵验。吴氏后裔们世代在此取水饮用和洗菜浣裳。古井四周竖立二十多个方形石蹬,井坪绿树成荫,花香扑鼻,是村人休闲乘凉、娱乐避暑的好去处。
西阳“秀才村”
西阳村吴氏后裔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十多年来,在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西阳中学和西阳小学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村里孩童读书蔚然成风。西阳中学被福鼎市政府命名为福鼎市第十二中学,是一所中等规模的独立初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未来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为工作宗旨,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里为国家输送400多位大学毕业生,20位硕士研究生,1位教授,4位博士,4位留学生等,使村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英勇善战的吴立批
吴立批(1914一1977年),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西阳村人,民国3年(1914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早丧,家道贫寒。立批从小牧羊、砍柴、种田。15岁时,随一铜匠学艺谋生。其间,他耳濡目染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为穷人撑腰的革命事迹,逐渐认识到只有参加革命才能脱离苦海的道理。民国23年4月,立批参加了红军,在红军青年团宣传队工作,兼警卫班长。同年11月任中共霞鼎泰县委二区红军游击队队长。民国24年任福鼎县新兵队队长;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队扫荡苏区时,率领100多名新兵坚持英勇斗争。同年11月,立批率队赴寿宁,被编入闽东北红军一纵队。他工作积极,打仗勇敢,先后担任红军教导队班长、一纵队二支队副队长、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立批随军北上抗日,先后参加江南反顽战、郭村保卫战和黄桥决战等战斗。他利用战斗空隙时间,刻苦钻研兵书,逐渐成长为一名卓越的指挥员。他英勇善战,战术灵活,多次在敌人重兵包围之中,指挥若定,使部队化险为夷。立批常深入虎穴侦察敌情,虎口拔牙。一次,化装成日本军官进入敌人据点,把正在洗澡的日本兵集合起来,不费一枪一弹就拿下据点。他的机智果敢曾令曰伪军、汉奸闻风丧胆。至今,他生前战斗过的靖江地区民间还传颂着他当年的战斗业绩。
在解放战争期间,吴立批参加淮海战役等战斗。先后任十一纵队九十四团团长、二十九军教导团团长、福建闽侯军分区副司令员。他对人民的解放事业赤胆忠心,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批致力于地方军事建设。1951年10月任八十五师副师长。1977年4月5曰,病逝于南京军区总医院,享年63岁。
西阳线狮
西阳线狮,又称抽狮,源于清代,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杂技节目。西阳线狮的制作精美别致,表演起来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每逢喜庆节日,或是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活动,西阳线狮均会派上用场,以助喜庆热闹。表演时,将笨重的布狮头、身、尾、足系上绳子,挂在特制的架子上,由多人拉绳操作,把“死狮”抽成“活狮”。主要套路在線柱、出洞、钻穴、登山、下岭、飞岩等。西阳线狮表演者通过后台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能表演坐立、蹲卧、搔首、舔毛、伸足、偎依、追逐、逗引、顾盼、亲昵、抢球、啃球、传球、失球、叭球等动作。西阳线狮在大锣大鼓伴奏下,反扑跳跃,回旋翻滚,怒吼威震,形象逼真。经历代民间艺人的实践性摸索,西阳线狮的表现力已越来越丰富。
西阳老人桥
西阳老人桥位于福鼎市管阳镇西阳村桥头自然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康熙、同治年间重修,该桥为东西走向,长30.4米,宽4.8米,高8.0米,孔跨25.2米,桥架顶部架枕木铺钉桥板,上造桥亭一座,桥亭形似长廊,中央设神龛两间,一为供奉泗如佛、水官大帝、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艺精巧,神态如生,前置石香炉一口。一龛供奉邱老人,龛中置一“明排难解纷邱阜公神位”的木制浮雕双龙戏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历时悠久的石香炉,镌有“邱老人公”字样,背边有破损缺口,据说是“文革”中被拋弃潭中撞缺的。清光绪间,知县黄鼎翰所编的《乡土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邱阜,瓦洋人,有齿德,为遐迩排难纠纷者数十年,有某甲,妇悍甚,小忿涉讼。阜劝谕弗听,自耻德薄,赴水死。阊里感其诚,建桥设主以祀,至今呼为老人桥云。”西阳老人桥是一座木结构的弧形古式桥梁,横跨于溪潭上,规模颇具壮观,系福鼎市现存唯一的木构虹梁式廊屋桥, 2002年7月被福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鼎市西阳吴氏宗祠资料室整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起源
- · 中华百家姓和全球十大华人姓氏
- · 福建伍氏的辉煌历史
- · 福鼎西阳村现存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介绍
- · 刘与李是历史上称帝最多的姓氏
- · 神奇的姓氏--
- · 陈姓起源
- · 关于成立云门林氏宗亲理事会的决定
- · 吴姓起源
- · 福鼎桐城丹岐张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