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吴姓起源

2013-05-29 20:47:26来源:东方网

打印 字号: T|T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镇貂峰村的吴氏宗祠

  吴姓是中国第十大姓,尤其在东南地区和南部最有影响。当今吴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93%,总人口大约在2400多万。

  吴的名义和图腾

  《说文》注解:吴,是姓,也作地名,吴的本义是大声说话。“吴”字是由旧字体“吳”而来,楷书体吴字源自小篆体吴字,小篆体吴字承接了金文吴字。而甲骨文中的吴字,乃是一个倾斜着脑袋的人,正在手舞足蹈地大声说话的形状。金文仅仅将口移到一旁。吴作为地名专指江浙,这是一个借象形的会意字。古代中原人对江浙一带的语音不好理解,只有依赖他们的手势和大声强调才能沟通。吴氏族的族徽的形成与此有关,早期吴氏活动过的地方被称为“吴”,在此建立的国家称为吴国,最终成为了姓氏。

  吴姓的起源与演变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黄帝时代的吴部落以驺虞为图腾,解释为吴,作为氏族之名。驺虞是一种古兽,其声音十分洪亮。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跃于今陕西陇县陇山之东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称吴山。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炎帝和黄帝同为古羌人的两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夏朝时,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曾与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吴贺,是其后裔。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吴回氏族。黄帝的后裔颛顼,颛顼之子称,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舜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氏族居于姜姓吴的故地。夏朝时,吴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吴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首先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南新郑地区。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商末的吴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东夷族的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占据古吴之地,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

  第四支出自姬姓。产生于周初,也称周族姬姓吴,是吴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最久远,人丁最兴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长子太伯于陕西陇县的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陕西武功西的雍原。不久太伯与仲雍率领周族姬姓吴氏族一起出奔荆蛮,进陕西秦岭南之商县,穿湖北入湖南衡山,经江西清江吴城,渡永修,沿长江而下,迁江苏江宁、镇江、涉常熟,历经四代最终到达江苏无锡东的梅里。仲雍之曾孙周章建立吴国,亦称句吴。公元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春秋后期,吴国曾一度攻破楚国,北上与晋国争霸,称雄于东南。公元前473年灭于越国,吴国的子孙遂以吴为氏。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随后向中原、华北和华南发展壮大,也有2600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吴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发生稀少。宋朝以后才出现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吴姓,清朝满州八旗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吴。南方地区的汉族中融入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

  历史上吴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其中一支北上山东,西进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汉初,吴芮被封长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成了吴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是江南吴氏,其子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吴姓在江浙地区更是快速发展。唐朝是吴姓在南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唐初吴姓已进入了四川,随后由江西南部进入福建和两广。唐朝中叶,吴姓的足迹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吴朝”。从此,吴姓群体在南方的发展更为迅速,当代两广地区吴姓人丁兴旺与越南的“吴朝”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直到元朝,吴姓才首次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为宋朝第八大姓。吴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七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浙江为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四省,大约居住了61%的吴姓人口。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二省,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吴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广东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8.5%,为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华南、华东、川鄂贵湘三大吴姓分布地区。

  吴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琼桂、闽台赣浙、贵湘大部、苏皖南部、重庆东南,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4%以上,最高可达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7%,居住了大约56.3%的吴姓人口。在川云、重庆大部、湖北、湖南东部、苏皖北部、山东、陕豫南部、宁夏、甘肃中部、青海东部、河北东、天津、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东部,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1.2%—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5%;其他地区,居住了大约34.2%的吴姓人口。

  吴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三让”堂号典故出自吴姓远祖太伯和仲雍三辞王位传说。传说周太王古公父年事太高,想传位于孙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历之子,很有顾虑,忧心忡忡。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意思之后,便相继向父王表示自己无意作继承人,这为“一让”。接着,他们以上山采药为名,故意出外避让,为昌立为继承人封号提供机会,此为“二让”。周太王逝世时,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时,三弟季历又以王位相让,他们再次推辞,并远出东南吴地不再归来,此为“三让”。圣人孔子对“三让”之传说十分赞誉,称“可谓至德也”。

  楹联重要的吴姓楹联有以下六副:

  治平称醉;让德留芳。

  清操绝俗;画圣留名。

  鹰扬虎视;剑气玉光。

  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

  孙子能教宫女;文箫幸遇仙姝。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富饶迁石里派衍东山。

  家训格言:吴氏的家训首推明末大臣吴麟征的《家训要言》。吴麟征,浙江海盐人,天启进士,崇祯年间在吏、刑两部为官十余年,针砭朝政,直言无忌,为崇祯所幸,为朝中所敬,因拒李自成死守西直门,城破自杀殉国,南明赐谥“忠节”,清廷又加赐谥“贞肃”。吴麟征家教甚严,他主张人品须从少年做起,“修身笃行,信命读书”,端正人品。“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人正。”要求子孙要有远大的抱负,“器量须大,心境须宽”。认为“争目前之事,则忘远大之图。深儿女之怀,便短英雄之气”,“每事宽一分,及积一分之福”。应当坚信“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茹荼历辛”、“历练艰苦”之士。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吴姓历代名人805名,占总名人数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位;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8%,排在第十三位;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55%,排在第七位;吴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3.16%,排在第五位。

  发祥于江南的我国著名吴姓,地灵人杰,名人不绝于史。战国楚国名将吴起;秦朝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广;西汉长沙王吴芮;东汉舞阳侯吴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朝画家吴道子,史学家吴兢;五代后晋名将吴峦;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大臣吴潜;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画家吴伟,医家吴又可;清朝平西王吴三桂,医家吴鞠通、吴尚先,植物学家吴其溶,小说家吴敬梓,篆刻和书画家吴熙载,画家吴历、吴友如,金石和文字学家吴大澂;民国北洋军阀吴佩孚;当代画家吴昌硕,考古学家吴金鼎,人类学家吴泽霖,历史学家吴晗,物理学家吴有训、吴健雄,数学家吴文俊,语言学家吴文祺,社会学家吴文藻,林学家吴中伦。

  吴姓血型

  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B型占27.1%,AB型占8.1%。

  郡望:延陵县,濮阳郡,陈留郡,渤海郡,吴兴郡,汝南郡,武昌郡

  总堂号:延陵堂

  分堂号:至德堂,源远堂,思敬堂,怡德堂,有秩堂,三让堂,崇礼堂,让德堂,思让堂,均安堂,履成堂,敦厚堂,德让堂,源德堂,树德堂,仁泽堂,世享堂,世德堂,世笃堂,世让堂,永思堂,永怀堂,至德祠,自求堂,孝言堂,孝敬堂,吴诒堂,奉先堂,尚德堂,金陵堂,怡清堂,治平堂,承先堂,思源堂,泉源堂,徐伦堂,振宜堂,伦叙堂,纯修堂,报本堂,敬思堂,敦行堂,敦叙堂,敦伦堂,道生堂,渤海堂,瑞本堂,槐庆堂,饴远堂,雍睦堂,义顺堂,源一堂,经远堂,聚庆堂,德礼堂,澄澜堂,笃叙堂,泽远堂,济美堂,识春堂,怀仁堂,宝诰堂,继述堂,观止堂,观乐堂(共66个)

  馆藏堂号:源远堂,思敬堂,崇礼堂,树德堂,世德堂,报本堂,敦伦堂

  谱籍: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香港,台湾

  可查家谱总数:1631种

  可查名人家谱:吴大成,吴山,吴山涛,吴仁杰,吴正治,吴世英,吴可读,吴邦桢,吴兆骞,吴汝伦,吴兑,吴玠,吴直方,吴昌时,吴昌硕,吴易,吴宗泰,吴定璋,吴洪,吴时来,吴悌,吴莱,吴国桢,吴崇礼,吴惠,吴棠,吴复古,吴舒帷,吴道南,吴凤,吴德樫,吴璘,吴兴祚

  堂号典故: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逝世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至德堂:孔子对泰伯的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援引孔子的赞语,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

  附: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镇貂峰村,建于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四六二年),占地面积十亩,明朝嘉靖的国师吴大田威望,仿皇宫式样建造的,内有金阶丹墀,规模宏大,有宋清年代墓志铭一块。广场门前有古井,正门前上方悬挂“吴氏世居”系明探花郎朱迷祚手书,正厅后堂悬挂“黉宫师表”系明代国师吴大田门第。现已列入莆田市名祠,也有水泥村道直通,交通极为方便。

  吴氏宗祠的前左方是拱笔亭,系明代兴化府太守岳正创建。亭中有一对联曰:“作亭者谁蒙众太守,问津在是南海慈航”,是岳正亲笔行草手书,其气势壮观一气呵成。但毁于一九五八年,是不可多得的文物之一。相传古时其他吴朱两姓经常恶斗,后一风水先生建亭压邪气,亭子是审判台,荷塘里有砚台,池中有块方形地,水池为墨,旁边有一小塔为笔,现通水泥村道出入极为方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