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闽王氏源流初考
入闽王氏源流初考
王学智
王姓为中国的第一大姓,人口有9288.1万人。占中国人口的7.25%。全球王姓人口在一亿左右。王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新疆为集中区。王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例高达16.2~9.2%以上。福建王姓人口近153万人,占总人口的4.07%。王学智
王氏姓出多元,有众多的源流与支派。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云:“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如有:
子姓之“王”,又称汲郡王氏。《通志•氏族略》述:“出于汲郡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
姬姓之“王”,为天下王姓最大支派。包含周文王毕公高之后、周平王太孙赤之后、王子城父之后、周灵王太子之后、周考王弟之后等等。其中周灵王太子晋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其派下有瑯琊王与太原王两大支派。
另一影响最大的“王城王氏”即周考王弟之后得姓于洛阳王城。
妫姓之“王”,系出舜帝之后妫满。其派下有北海王氏和陈留王氏。
外族之王,如汉时匈奴、隋唐西域胡人、北宋西夏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完颜氏等,都有汉化改姓王氏者。
此外,还有赐姓、改姓、冒姓、换姓、复姓之王等等,难以详述。
历史上的入闽王氏同样也有众多的源流与支派。以下进行初步的梳理与考证。
一、三国时期(220-265年)
王氏入闽第一人王蕃
从文献见载,三国吴永安年间(258-264年)建安郡太守王蕃为入闽王氏第一人。《八闽通志》称其“仕吴为建安太守。郡属初创,筑城立署,庶务纪纲多蕃劳计。”《闽书》载:“自有闽,则建安之名最古,其后乃有福州,合而名福建也。”据《建瓯史略》记:三国蜀汉景耀三年(260年),太守王蕃建郡城于水南覆船山麓。史称“全闽首郡”。
二、东晋时期(317-420年)
(一)王氏入闽定居第一人王彬
东晋瑯琊王后裔王彬,是东晋宰相王导的从弟。《闽书》中引宋郑侠《吴与太儒人王氏墓志》云:“王本瑯琊,自东晋肅侯彬,始迁于闽。其后子孙、世居尤溪。尤溪分置,是为漳浦人。”民国《福建通志•名宦传》卷一•王彬本传云:“王彬,字世儒,宰相导从弟,预讨华轶,以功得侯。愍帝召为尚书郎,道险不就。迁建安守。为人朴素方直,乏风味之好,虽居显位,布衣蔬食。仕终尚书右仆射,卒谥曰‘肅’。”其后裔众多散居福建各地,有部分定居于龙溪、漳浦,其支脉未详。具体哪些地方?后裔谁?待考。
(二)东晋时还有王玄甫、邓伯元等一批人居南霍修真之士。《闽书•方域志•霍童山》云:“王、邓二真人,学道霍山,……用思洞房以来积三十四年……晋兴宁三年(365年)乙丑岁正月五日……二真人以其日乖云驾龙,白日登天。”王玄甫后裔待考。
三、齐朝时期(479-501年)
齐朝入闽的王增、王霸父子。《闽书•方域志•怡山》云:“怡山在凤山南。一名西禅山,有西禅寺。……仙人王霸上升地也。霸,梁时人。父增,自齐朝渡江入闽,宅于西禅。增,善黄老术。霸,幼好之。年三十,游武夷,十六年还旧居……王霸上升时,谶文云:“……未滿一千岁,自有系孙列。后来是三皇,潮水荡祸殃。岩逢一乍间,未免有销亡。子孙依吾道,代代封闽疆。”此谶后为开闽王审知公所用。据考现福清县瑶峰、玉峰、鳌峰的守愚、守鲁、守约三兄弟为其后裔。
四、南北朝时期(420-580年)
南北朝时期(479—502年)王坛自中原渡江入闽,后裔留居福建,传衍未详。
五、隋朝时期(581~618年)
(一)椐《南史》记载,隋平陈以后(581年-),尽改旧制,法严政急,百姓不滿,举国皆反,泉州王国庆同时举兵,自封“大都督”。史称王国庆为“南安豪族”。上源、分居待考。
(二)(龙海市)青阳俗称青洋(今属龙海市隆教乡径内村)。据漳州“青阳衍派”族谱记载:始祖出河南固始,隋末唐初,聚族南移谋生。初入漳州海澄,继移浮宫际都,再移港尾石埠,最后到太武山青阳聚族开发。年代比陈政入闽开漳还早近百年,故称“开闽第一王”。
六、唐朝时期(618-907年)
(一)(福安市)福安“溪柄楼下王氏”乃琅琊王裔,江左世系。王羲之第十世孙謇,随黄中入闽为官,任福州长乐县令,任满至唐贞观四年(630年)迁移小麻。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迁居福宁(今霞浦县)大清皎。至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謇公第二十世迁福安溪柄南山村。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二十七世每官公迁至福安松罗叶洋,后再迁回福安楼下,另枝居叶洋、松罗古厝等地。
(二)唐高宗时期。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奉旨入闽镇抚“啸乱”。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官兵五十八姓共8000多人入闽,《闽书》书其“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
1. 其中王华、王一忠、王佑甫等三位王姓军校定居福建。上源分居待考。
2. (龙海市)龙海市隆教流会王姓。据传是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的王姓将士的后裔(其世系失传)。
3. (南靖县)水美始祖肃斋,元末迁入。其先代随陈元光入闽居三山。派下:职山, 清康熙年间移居涌口五钱银;和能、和成兄弟乾隆年间分居桃仔林、顶对后;鹅、能、赐嘉庆年间分居言仔、吊镜、水辫;命田,移居浮山;九代廷珍,移居和溪;十代邦思、胤洛、应串渡台。应从侨居印尼。
4. (漳浦县)海澄青洋社王弥寿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入赘漳浦前亭田中央村何干户家为婿,生二子,传裔田中央。佛昙大坑寮下,清咸丰四年(1854年)一支从寮下播迁入台,定居于宜兰。1933年有一支从寮下迁佛昙园东。称“青田王”。其始祖为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
5. (龙海市)明洪武四年(1371年),青阳裔孙王风岐入赘卓岐陈家,衍传卓岐城仔内、太原圩、港头行、山过社,分衍浮宫山头王,播迁新加坡(今有3000多人)、泰国、马来亚和台湾、香港。
(三)王务琨的祖父伯宜公(太子晋第四十二世裔孙)于高祖李渊武德六年(623年)入闽为官任温麻令(即长溪令),后任唐魏州刺史;子怀铎公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继任长溪令;后务琨公于723年袭父荫再为长溪令,因居长溪(今为霞浦县)赤岸,遂为赤岸肇基祖。
1.(霞浦县)王务琨(706-775年),讳才,寿六十九岁,葬赤岸黄家山道观之中,赤岸黄家山道观外西侧;配谢氏生子三:处一、奉一、如一。处一生四子:不起、不危、不逸、不恭。不危公再传二十九世迁居赛岐赛江,正五公为赛江始迁祖。
2.(霞浦县)长春镇王始祖蔵公,务琨公从弟,后裔因移居长春镇而得名。
3.(福鼎市)唐代广德年间(763-764年)务琨三世孙不奢公由赤岸迁入福鼎西园肇基,后移居透埕,人称“透埕王”,至今繁衍52代,发展人数约2000多人,后裔遍布福鼎各地。
现散居海内外赤岸王氏20多万人,仅宁德市内约2万多人,霞浦县内约1.46万人。赤岸本村500多人。史有“赤岸桥头分九族”之说。
(四)(宁化县)宁化安远《太原王氏族谱》:以王极为一世,周朝居岐阳。源流甚远,其迁徙线路自岐阳一真定一太原一泉州一镅州一建宁一宁化。
南迁入闽始祖王仁庆(第92世),于唐会昌元年(846年)镇守泉州,官封将军太师。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因葬父王显德于泉州(泉城)荫得子孙。
第101代王德轩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太祖赵匡礼封官丞相,于太平兴国二年(9H年)从邵武和坪徙居建宁赤下堡(今均口修竹)王家坊。
第111世:丙郎长子必隆公生子贞公,为修竹始祖。次子必荣公为茶口始祖。三子必盛公徙迁宁化水西。
第112世:子贞公为山田始祖。德兴公为井街坊始祖;南郎公为下溪头始祖;辉玉公为鱼山丰领始袓;四一郎为排下始祖。清郎公为丰领古武际始祖。
自德轩公徙建宁至今有千余年,开基、建祠兴族,郡号太原、堂号琅琊。
(五)唐代(618-907年)福建闽南地区已有不少王氏居民,并屡见文献、金石记载。如唐初泉州开元寺祖师释匡护,俗姓王;中唐,与开闽甲第进士挚友的里人王式、王云卿;唐大中八年(854年)捐造寺院经幢的“入缘人”就有王軿、王审、王宕、王清、王戏等人。可多补录,后裔待考。
七、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
(一)唐末,光启元年(885年)太子晋瑯琊王后裔,河南光州固始的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三王”带领许多王氏族人入闽。其中有族兄王彦英、王潮从弟王彦复、王审知从弟王想、族人王廷简等等。创建了闽国。肇基了辉煌的“开闽王”支派。成为闽台王氏的主流派系,人口占居福建王氏的80%以上,至今繁衍四百多万人,遍布福建各地、市、乡村。分迁台湾、东南亚、欧、美、澳世界各地。
其中王潮、王审邦、王审知、王彦英、王彦复、王想后裔的主要聚居地是:泉州、漳州、福州、厦门、宁德、龙岩、三明等地。具体详细状况专文另述。
(二)(仙游县)《奎山王氏族谱》载:“第一代,逢公:先世河南光州固始,曾祖父讳侃公,任徐州法曹参军。祖父讳殷公(太子晋四十八世孙),任侯官令。父讳绶公。在五季之乱时(885年),公从祖父殷公随军入闽,居福州三山王巷,仕闽官殿中丞检校工部尚书,为“奎山王”是入闽始祖。后裔居仙游。生两男,长曰居,次曰揩。(注:为隨“三王”王)
1.(仙游县)第二代居公,官秘书省正字,与弟楷公,于公元940年,五代后晋开运元年,由福州三山王巷迁仙游常德里(大济)乌头村居住。地名曰奎山。居公为仙游奎山王氏始迁祖。(摘仙游县《云庄王氏族谱》)
2.(莆田市)莆田《王氏族谱》载:第二代楷公,官秘书郎,与兄居公入仙后,买田于莆壶山,并在玉几峰之前建仓贮粮,故其地曰“王仓”。是为莆田壶山王氏始迁祖。
莆田“王仓”开族地有:云仓、冲溪、涵江、下阪、耕原、山美、东汾、莆头、美澜、洋城等村。后裔待考。
3.(长泰县)宋代,第十四世始祖王壶山,字仲敏,由仙游县迁入长泰,后定居县城西门传衍,俗称“西门王”。西门王姓第四世王德样,元初迁居泉州城行医,第六世王真治,字君仁,迁居安溪县盖竹,传衍盖竹、珠洋、大垅格等社。
4.(安溪县)真治之子永惠,从安溪迁回长泰善化里林墩坂上,传元祥、元初、元昭三子(西门王第八世)。后元祥、元昭又于元初回安溪定居,分别为高坑、白泉王姓开基祖。
5.(龙溪县)西门王第十一世王思忠,迁龙溪县樟山(今龙文区樟山)。清代,部分后裔迁往台湾。
(三)(莆田市)据《帽峰王氏族谱》载:由河南固始渡江入莆,始迁祖为王嫡麟。王嫡麟,字宗正,行朝一,唐天(佑)三年(906年)由光州固始入莆,居仙邑慈孝里黄岭(紫帽山下,今郊尾伍狮村)。垂统后世,衣冠之衍,为帽峰王氏之始迁祖。(注:是隨“三王”王)
族人于明、清二代渡过台湾海峡,到宝岛营生,现多分布在台北市、台北县、高雄市、彰化县、台南市、嘉义市。现王姓人口数在台湾排序第6位。
(四)(宁化县)后唐时(923-935年),王起凤(讳邦),为两淮节度使。后唐亡国后,从江西宁都迁居于宁化安远王坊。北宋开宝元年(968-976年),他有4个儿子:长子王暨立居原地(影树坑)。次子王先立迁居江西石城白土(木兰乡王坊);王先立的次子王玄郎于迁居大王村,为大王村开基祖。第三子王有立迁居淮土小王村。第四子王廉侍迁居江西广昌。(详见宁化淮土王盛魁《大王王氏史略》)上源待考。
明代时王玄郎后裔有迁居漳州、广东、江西兴国等地。
(注:五代(907-960年)闽国(923-945年)应是“避乱求安入闽”。)
八、北宋(960-1127年)
(一)(宁化县)宋幵宝元年(968年),三槐王祐后裔,有纪、有立兄弟,始迁宁化安远洋坊。有立卜居大塘尾,次子十八郎,居淮土大王坊;纪立之子五郎,仍居洋坊。后传十七世山保公,迁桂岩。其子,曼真外迁;崇真、万真留守桂岩;详见《太原王氏族谱》。
(二)(明溪县)宋初,太原王氏王汉谋由河南省怀庆迁居江西省南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其后裔王君瑞迁居福建邵武,后又从邵武迁徙柳杨里(今明溪县盖洋)为明溪王氏始祖。
王君瑞的长子王恭章移居沙县水源城下,次子王伯荐迁居明溪盖洋,第三子王胡禄迁居明溪林地土坑(今明溪盖洋),第四子王文大居原白岚,第五子王累推居明溪柳杨里。(盖洋镇王氏人口1600多人)。
(三)(鼓楼区)宋咸平年间(998 -1003年)迁入,始迁祖名讳失考,世居鼓东庆城路闽王祠旁。今传40世,50余户、200多人。因旧城改造,其后裔移迁福州各地,还迁同安、将乐、顺昌等地。祖源不清待考。
(四)(沙县)北宋景德(1004-1007年)年间,山西太原郡一支王氏辗转迁入沙县的徐墩村。后裔待考。
(五)(邵武县)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太原王氏王泉从浙江杭州的金溪县迁居福建邵武禾坪;其子王万一从邵武迁居建宁富田葛藤窠。(见宁化安远(杜家)《太原王氏族谱》)摘自《三明姓氏考略》。后裔待考。
(六)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王承邦由江西南昌迁福建汀州宁化安远洋。后裔待考。
(七)北宋末(-1127年)朝廷南迁,北方藉民为避战乱,大量南迁,有部分进入福建,其中亦不乏王姓;待考。
(八)(龙岩市)宋年间,入岩始祖恕斋公,河南光州固始人,宋时宦遊漳郡,授漳州六都兵马使;生子德斋、仁斋;仁斋生信斋,奉恩宋授龙岩县尉,任滿处于城西下井住居。入岩王分氏三大户:天成户、可泰户、複兴户。今传27世,居西山社、陈陂社、东新村、西湖村等地。
九、南宋、金(1127-1279年)
(一)(连江县)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寅由山门后迁敖江北岸浦口上山村。今传30世,居村100余户、600多人。还衍分福州、宁德、湖南岳州,侨居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数十户。
(二)(福清市)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王弘仁世居广东番禺银井巷。中进士,授福建布政司福州府同知,传二世王启承,因倭乱无法返粤,定居福清龙田下一村。今传35余世,分迁融城上巷、江镜塘沁、东张三星、阳下王典、音西石井等地。
弘仁公为龙田前施王氏始祖,承启公为二世祖。塘沁王氏16世宗光公留居塘沁发扬至今。塘沁王氏16始祖宗元公迁往下院后,为下院后一世祖。16世宗鼎公的长房,三房迁建宁内扇巷(现建宁县)。
谱载:下院后17始祖世道公迁往连江县牛栂洋,现连江县牛栂洋王氏后代们称祖先来自福清井得里竹仔下村。
(三)(长汀县)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江南各省大量人口逃入福建,亦有王姓。南宋嘉宝年间,王伯一郎从江西吉安移居长汀开基,为入汀州始祖。后裔待考。(注:为避乱入闽)
(四)(福清市)王坑王氏,始祖王世昌宋绍兴二年(1132年)中进士,宋末,随外祖父黄远入闽,定居永福(今永泰县)余坑,不久由佘坑迁福清园耕社(即清源里王坑)。元代及民国初,分迁县城旺巷、高山东埔、港头西炉等地。(注:为避乱入闽)
(五)(龙海市)南宋末(-127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尚贤,徙居海澄清溪玉州社(今属龙海),后移居北坊溪美社,(又名溪尾社,今属海澄镇屿上村),传衍漳州溪尾、许坑社,分衍东园新林新圩等社;二世王议,字均礼,徙居漳浦横口;十四世王永成迁居厦门。(注:为避乱入闽)
(六)(漳浦县)另“三槐王”一支脉,于宋末播居秦溪,并为秦溪王姓肇居之祖。固有“三槐”派和“衡山”派合居一地。
1.明中期,秦溪王姓的后裔,与郭姓,黄姓等混居,形成了以秦溪为中心,包括了郭厝,玉厝,黄厝,营脚等自然村的王姓聚居地。有部分展播于鹰山(绥安镇英山村)一带4村,少量分衍于六鳌。
2.(云霄县)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秦溪王氏一支迁到云霄陈岱镇前江村(雅名“秦江”),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族人建有宗祠“溯源堂”。现全村王姓有255户,1000多人。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前江村王姓第二世族人传入双岭村开基,繁衍为大族。现最晚辈为闽漳三槐王姓第二十四世。后世建有“三槐堂”宗祠;今村中有王姓族人1180人。
又传秦溪王姓做生意经过澄海汕头一带常常会受到族亲的帮助照顾等。另传当地的一落第秀才受本地人欺负,流落到广东澄海外沙当私塾先生。
(七)宋末江西入闽的汀州刺史继宗公支派:
该支系源流:系姓祖太子晋……19世威(太原祖)……50世该(庐陵祖)……67世薰——68世大璋——69世继宗。
继宗公,字用章,江西吉安人,是该支系第一位入闽始祖。北宋徽宗时(1101-1125年)兄弟神童,殿试赐进士,入闽为官,任福建汀州刺史,诰封中宪大夫。南宋度宗(赵棰)咸淳五年(1269年)己已岁举孝廉。卒于汀州(今长汀)官署,葬于什乡。生三子:
1.黼公号伯一郎,汀州始祖,生三子:均勇,均德,均政。
均勇公,任福宁州学政,晚年辞职,隐居住在宁化石壁寨。
均德公(1242-1330年)为武平丰田桑梓坑王氏开基始祖。
均德公孙寿兴公(1326-1387年)为才溪王姓开基始祖,尊父万九郎公为一世祖。现 其裔万余人分布在上杭才溪、官庄、湖洋、旧县、白砂、蚊洋、南阳、城关等地,其中以才溪居多。
另居资料查知,才溪太原堂寿兴公裔孙外衍:四川内江、广东惠州、深圳、江西赣州、宁都、寻鸟、兴国、干县、台湾等房系众多,后裔人口有五万之众。
均德公在武平开基700多年,衍30余代,数十万人,分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港、澳、台。
2.黻公号伯二郎,十四岁随父避乱石壁寨,定居淮山凹下。绍定二年(1229年)率子南迁,先居上杭茶地后移永定溪南星里上村定居。长子均绚公(1190-1274年)先居汀州,后游武平,继迁太拔大地(开基始祖)。
3.猷公号伯三郎,生长子均粲、次子均辉,三子均耀,都居江西什乡。
4.(永定县)王均德其裔孙王十五郎(王万三郎次子)从武平迁永定仙师务田仓头开基。为入永定开基始祖。现已繁衍26代、近900多户5000余人。
5.(南靖县)船场龙水下雷始祖念一郎,均德公裔由永定县中心洋迁入。南靖县梅林上科岭始祖万昌,明崇祯九年(1636年)由永定县中心洋迁入。念一郎派下德发,清光绪年间移居古福坑。摘《南靖县志》:南靖王姓迁移台湾分布:嘉义市、北社屋、大林、梅山、高雄;南投;台中沙鹿;台北新店等。
十、元代(1271-1368年)
(一)(宁化县)太子晋十世孙元公,隐居太原。后裔迪公,为洪州左司理。其子衡,为袁州参军,卒于任,留籍袁州西门。传五世至癸郎,于乾道五年(1169年)为宣武使,徙居吉水。再传五世为八郎公,仕明,自东罗游学虔化县。
迨至玄郎,于元元贞元年(1295年)自白露下徙居石城上水白土,末几,再迁宁化。为淮土大王一世祖。后至孝郎,迁大王坊;继之分居石邑廖三坑。
明代,王玄郎的后裔迁居漳州和广东、江西兴国等地。《太原王氏族谱》
清雍正年间,裔孙分衍邵武、永安、江西顺昌以及广东、四川省境。《宁邑太原郡王氏十二修家谱》
(二)元初(1271年-)金陵(今南京)乌衣巷太原王后裔王撒达,受元世祖忽必烈嘉赏,赐姓唐兀氏。撒达生尚回,尚回生蕉,王蕉生德,王德生王翰,传至五世孙王翰,官至潮州路总管。元至正间,任福州路治中,升同知、理问官,综理罗源、永福两县。
翰生3子:长王伯,次王仲,三王孟扬。王翰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偕子移居永泰观猎山。三王生2子:长修(早殇),次伟(又名振)。
1.(永泰县)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王翰自潮州入闽,任福州路治中,带季子王傅定居永福(今永泰县)观猎村,为“官烈王氏”始迁祖。
王翰隐居永福观猎村。今传25世,居村400余户、1600多人。
2.(晋江市)明洪武二年(1369年)潮州路总管王翰调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返闽经晋江寓居罗山沙塘为其始祖。在晋江称为望族,共尊王翰为始祖,王仲(致政)公为沙堤王氏一世祖。二世祖横山公、夏坡公、宣教公。
3.历今600余年,今传有26世,子孙传布安海通天巷、西宫,后裔衍分晋江、泉州、石狮、永春、龙海海澄和及港澳台各地,达一万余人。
另有福清水井500多人,闽侯南通300人,永泰城关200多人,王横山于清末迁居于福州梅坞、保福山等100多人;据《罗山沙塘族谱》记载:王毅轩于明咸化(1471年)移居龙岩;现居龙岩有1千多人。
王国祯等于清末移居菲律宾;沙堤十九世王若察,民国初渡菲经商颇有成就。
清康熙二十二年复界,开海禁后,道光二十三年沙塘王姓不少人到新加坡。
王思夺等于民国期间迁往香港、澳门;目前沙塘己有万余人口,移居香港、九龙有近千人,居住于澳门的有约一百人。
(三)(寿宁县)开基始祖王宣教(王羌九)系“三槐王”祐公裔,浙江乐清王十朋第五世孙。宋绍定二年(1229年)由浙江温州东欧移居景宁沙湾。元大德二年(1298年)转迁寿宁上党乡。(太原王霸(晋阳)一王殷……王通……王言一撒一祐……十朋……羌九——伏六——显五公(王霸45世孙))。后于元末明初(1365-1375年)王显五携族转迁寿宁下党乡水尾前洋,为开基始祖,至今己传21世。(注:是否避宋元之难?)。
其后裔分迁北京、杭州、浙江龙游、松阳、台湾与福建浦城、顺昌、松溪、政和、建阳、建瓯、邵武、周宁等县市。迁寿宁县县内的平溪、下党、芹洋、托溪所辖的20多个村庄。总人数约达10万人以上。
(四)(南靖县)元末明初(1368年-),泉州副总管王白野,讳瓚,元代任宣抚使兼漳泉二路总管居漳州。离职后到龙溪县二十一都茶铺社定居。生二子,长子普泽,留在今芗城区石亭镇埔尾村,传大厝顶村、高坪村。其中有一支迁居寮里村。次子普惠,则到南靖后街开基。靖城后街始祖兰轩,王白野孙,明初由龙溪县茶铺迁入。
(五)(将乐县)元代末年,江西临川王氏的王思一调任将乐军职。后因其父病逝,王思一夫妇回临川,儿子王友仁却留居将乐县城。因此,将乐王姓就是临川王氏的后裔。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友仁在将乐守御所千户李所部下任军士,死后葬于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压泥岭。此后,王友仁裔分两房:长子伯祥子孙为一房,次子伯敬裔孙为二房。清康熙年间,为避兵乱,王友仁的后裔王祇移居将乐北乡安仁中都石埠头(今安仁乡石富村)。现安仁乡有150多人。
清代,江西临川王姓迁居将乐大源乡将王坑村;后其后裔徒迁长汀县河田乡太墘头村。该支派的十五代孙王意盛又从长汀河田迁回将乐,定居漠源村吴坊村,以造纸营生。后又迁到安仁乡元洋林坑自然村安家。现大源乡有280多人。
唐代末年,太原王氏的王永泰游览山川,来到江西临川,十分喜爱这里山川地势的清秀灵气,就迁居于此。江西临川王氏自王安石祖叔考中进士任朝廷命官到王安石父子兄弟出将入相,名声大震,成为当地望族。
十一、明代(1368-1644年)
(一)(莆田市)先祖扬州真州人,明代初(1368年-)以入籍隶兴化卫,始为莆田人。王大用,字时行,正德(1508)登进士第,官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平息贼乱有功,擢广东佥事。(注:入闽为官,后裔待考。)
(二)(福清市)“三槐王”祐公三传至冲公,为赞善大夫,娶闽省永福(今永泰)县黄远之女,生二子,长世昂、次世昌。世昌公为二槐系入闽始祖;四传士敏公,迁居融城;生子元美,任仙游县县尉;生子玄桑,字彦推,迁居兴化;子二,长德、次费,德公复迁南日岛,妣吴氏,生三子:长惟文,次惟理,三惟寅字庚生,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南日岛东岱尾始迁江厦,娶琯下村方厝方氏孺人,为江厦一世祖。(注:入闽为官)
(三)(永泰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安由安徽庐州统军入闽,定居鼓楼区钱塘巷。生3子:王端、王敏、王宁,均袭职将军职。王宁屯兵永福赤岸,迁丹云赤岸前洋,今传24世,居村380余户、1500多人。传至三世王成于永乐间年迁闽侯鸿尾乡,现居村200余户、1000多人。正德年间,六世王治迁闽侯竹岐,现居村100余户、500多人。其后裔还分迁溪坪的有50多户、200多人;城关30户、150多人。(注:随洪武征进入闽)
(四)(罗源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新兴由江西吉水岩头村入闽任延平卫。永乐二年(1404年),随军屯田定居罗源洪洋大目,衍分松山镇小获村,分迁宁德县。(智注:入闽为官)
(五)(德化县)明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王应宗公由江西建昌府南丰三十八都四社人氏随洪武征进福建镇守泉州卫,由来永春盖德洋内洋居住至德化,始祖王发继之子道真、朝安建房置田于德化南埕前锋村(现有218人)再迁碧坑村(至今300多年,传衍21世,130余人)。摘自《寺内王氏宗谱》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蔡明秀编修之序。(注:随洪武征进入闽)
(六)开基始祖王益二(字至,号浩),系浙江乐清王十朋第八世孙。为太原王威晋阳王霸裔。于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迁五里傺源村(今涤头仔)肇基。繁衍20世,3%多。后裔迁三望洋、前陶、城关。
(七)(闽清县)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胜由安徽凤阳府横路下八角井边迁闽清二十三都桔林林洋村。今传20世,居村120余户640多人。
(八)(闽清县)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宗盛由安徽凤阳府迁闽清桔林高阳。今传12世,居村30余户、100多人。
(九)(闽清县)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文彬任职江西吉安,奉命率军入闽,守闽清渡口,后迁下竹坑里。今传20世,居村90余户、400多人。(注:为官入闽)
(十)始迁祖王旭窗,为太原王氏支派。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江西吉水县清江乡(今吉水县于江乡)王旭窗在福州经营陶瓷生意,定居福州东街孝义巷。其后代称“西清王氏”。(注:入闽经商)
传至六世始衍分支派,七世王秀卿分6房,在城内孝义巷置宅产。传至第十世王庆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西清王氏商贾之家,变成官宦世家。
传第十二世王仁堪(1849-1893年)字可庄,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故居在东街孝义巷。祖父庆云,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工部尚书。父传灿随侍衙署当少爷,养尊处优,学业上没多大成就,只中个秀才。王仁堪却勤奋好学,同治九年(1870年)二十二岁时中了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殿试状元。授殿撰,官苏州知府。善设色花卉。书宗欧、褚,名称一时,卒年四十六。
自始祖王旭窗至今传17世,因旧城改造,其后裔散居各处,还外迁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及台湾等地。
(十一)(永泰县)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丈、王恕兄弟由江西建昌新城县五都三社(旧名白洋围前山茶埕)迁徙永泰霞拔村,衍分三房,定居福长、长庆、同安等地,现居村500余户、3000多人;还迁连江、罗源、闽清等地。
(十二)(长乐县)明嘉靖末王镐与弟王鉴、王钦由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竹林庄迁入长乐井尾村。后弟王鉴、王钦迁泉州。今传18世,居村195户、786人;分迁福州北门5户、26人,侨居美国、加拿大的有110户、440人。
(十三)(长泰县)始祖王盛熙,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岱州迁长泰县城北门定居,居住地俗称王厝。其后裔又分衍大银塘、曾厝等社。后晶山王姓与王厝王姓后裔合居,统称北门王姓。
王盛熙后裔自县城北门王厝迁入大银塘开基。
(十四)(平潭县)明代(年间失考),始祖王克履,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世居金门,因经商抵岚,定居平潭县城关五福境,后裔转迁流水西楼村。
十二、清代(1644-1911年)
(一)(云霄县)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一支由前江村王姓第二世(闽漳三槐王氏第十八世)支族人,传入双岭村开基。现最晚辈为闽漳三槐王姓
第二十四世。后世建有“三槐堂”宗祠;今村中有王姓族人1180人。
(二)(福清市)始迁祖为南京金陵王导支派,迁福清玉融隆仁里蔗塘(今龙田际塘村)。清道光五年(1825年),有一支由际塘村分迁江镜塘边村,一支派分迁龙田友谊村以及福鼎县青屿等地。
(三)(沙县)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广东兴林县的一支王氏迁居沙县的夏茂、长阜村、大布村。
主要参考目录:
《闽书》 (明)何乔远(1620年)撰《八闽通志》 (明)黄仲昭(1435年~1508年)编纂
《福建通志•名宦传》 (民国)陈衍(1856~1937)编纂
《福州姓氏志》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清市志》 福清市市志编纂委员会
《漳州市志姓氏王姓》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泉州市志姓氏》 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安溪姓氏志》 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三明姓氏考略》 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承编
《德化县姓氏志》 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尤溪姓氏志》 尤溪县方志办尤溪县政协编著
《丰泽区姓氏志》 泉州市丰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漳浦姓氏丛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漳浦县委员会陈桂味主编
《厦门王氏源流》 王国兴杨绪狮编著
《安溪姓氏大全》 陈拱编著
《宁化客家姓氏》 余保云编著
《琅岐姓氏源流》 杨宗成编著
《闽东王氏》 王道亨主编
福州市王氏源流参考 《宁德市志》 《漳州市志》
《鼓楼区志》 《霞浦县志》 《芗城区志》
《连江县志》 《蕉城区志》 《东山县志》
《马尾区志》 《福安市志》 《华安县志》
《闽侯县志》 《福鼎县志》 《南靖县志》
《罗源县志》 《古田县志》 《平和县志》
《平潭县志》 《周宁县志》 《龙海县志》
《仙游县志》 《柘荣县志》 《漳浦县志》
《三明市志》 《云霄县志》
南平市王氏源流参考: 《诏安县志》
《浦城县志《泰宁县志》
闽东王氏源流参考: 漳州市王氏源济
《邵武市志》《武平县志》
(作者系高级退休教师)
(贵任编辑:王凤英)
(贵任编辑:王凤英)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