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闽国王氏之源

2015-07-13 17:57:31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闽国王氏之源
王刚
    【摘要】唐末河南固始县王潮三兄弟随王绪义军南下入闽,唐僖宗光启元年乙巳八月(公元885年9月)王潮取代王绪兵权之后,逐步平定统一福建各地地方武装。王潮去世后政权由季弟王审知继任,开平三年四月甲寅(西元909年5月11日)王审知受后梁封闽王,王审知去世后其子王延翰继位,后唐庄宗天成元年丙戌十月初六日己丑(西元926年11月13日)王延翰脱离中原政权建立大闽国,立宫殿,置百宫,威仪文物悉效天子之制。福建第一次以国的建置出现在华夏历史舞台。南唐保大四年丙午九月乙未(后晋开运三年,西元946年10月5日)王审知之孙闽国漳州刺史王继成归降后唐,宣告闽国结束。历史上把闽国的执政者及其后裔称为闽国王氏,简称王闽。
    闽国王氏的祖源,或说起自太原王氏;或说起自琅琊王氏;或说起自草莽……众说纷纭。本文将可以查得到的文物证据及史载资料归类分析。分别将太原说、琅琊说、草莽说、长汉说、长溪说、殷商说等六个部分各自分析。并在篇尾做推测性论断。、
一、太原说
    闽国王氏追溯上源最早的是归属太原王氏、现存史料有三如下:
    1.《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897年冬十一月之前,黄滔回泉州时应开元寺方丈之请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后特地到晋江潘湖欧阳詹故里探望其庶孙黄仁颖,随地应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之请,为欧阳詹撰写故宅之联曰:“温陵第一人,甲第破天荒”。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混沌死而天地生,道德销而仁义作。情车业网,始脉旋波。天谓洛龟河龙,文有生而不文无生,乃产金圣人于西国。钻智慧火,干烦恼海,理不吾吾而一贯生生。其姿电桁吨苁遥其波派漾于汉代。繇是馆移鸿胪,城崇白马。斯有寺之始也。寺制殿,象王者之居,尊其法也。其后金地莲扃,周旋四海,乌飞兔走,或故或新。至如神运之灵莫灵矣,亦靡得而岿然。则我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斯革故鼎新之数也。初仆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
    此文写于897年冬十一月之前,是王审知当政之前的文章,文中一句“初仆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是王潮认上源为太原王氏的重要证据,句中的仆射太原公指的正是王潮,唐昭宗干宁四年丁巳(西元897年),四月,唐廷加王潮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全观泉州历史在897年能称仆射太原公并和文中意思相符的的只有王潮。
    2. 《司直陈公墓志铭》
    光化三年庚申正月十七日丙午(西元900年2月20日),黄滔所作《司直陈公墓志铭》再次称王潮为“司空太原公”。
    《司直陈公墓志铭》
    姬孔之教,与日月以悬天。颜闵之馨,作芝兰而出地。可不诔清尘于桂苑,揭贞石于松阡,叙白杨之别生悲风,示黄壤之下藏嘉气者哉?汉太邱长二十三世孙南安县尉讳真,生处士荛,荛生大理评事齐,忠信笃敬,不类今世。尝有白雀巢其庭宇,佳莲产其池塘,识者谓其后必大。有子九人,皆力儒学,公其长也。讳峤字延封,……司空太原公帅闽,解榻以礼,辟之为大从事,受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三年庚申正月十七日丙午,葬于泉州莆田县崇教里北平故山。……
    3. 《(泉州)开元寺志》
    泉州《开元寺志》不仅记载了闽国王氏王审知三兄弟对开元寺的建设,从记载看开元寺旧檀越祠(现存文献最早的泉州开元寺檀越祠)并非以黄公守恭为主檀越,开元寺最早的檀越祠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由开元寺高僧钞恩所建,以闽王王审知公主檀越,首献地者黄守恭及闽国将领董思安为配祭檀越。由此可见闽王王审知是开元寺最大的檀越主,也可见闽国时闽王对泉州的重视程度,首献地者功绩尚无法与之比拟(当然闽国末期闽国将领董思安对重修开元寺也是功不可没因此与黄公守恭列为配祭檀越)。而且最重要可以看到的是:“经楼旧在大殿之西北仆射太原公王潮延僧书大藏经三千卷安置楼上”,《开元寺志》作为佛教典籍没有受到政局变换的影响,真实保留王潮隶属太原的记载。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闽国王氏始祖三兄弟的不认可上源是太原,小小威武军节度使判官黄滔怎敢有胆量给“仆射王公”安排祖宗?闽国王氏是泉州开元寺最大的檀越主和闽国王氏的关系密切,又怎能能容得下黄滔信口雌黄,并为之立碑、立志?如果公元897年碑记是黄滔说错,那就不会在公元900年再次提到的“司空太原公”。更不能在以后的《开元寺志》里留下“仆射太原公”的记载,所以太原说是闽国三兄弟自己认可的记载,不是黄滔为闽国王氏安排的祖宗。
    4.随王入闽的固始太原世系
    下附国家图书馆收藏,清代《太原王氏晋阳支派光州固始世系图》一张,清代《太原王氏通谱》一张,都是唐末随王入闽的太原王氏支系,这从侧面反映当时固始至少有支派自认是固始太原王氏,王廷简是闽国安远使,王仁債是闽国大理评事。

    太原说法的综合推断
    综上四点,本人认为闽国始祖三兄弟至少在公元900年之前是认同上源太原说的,上源太原说和闽南及的审知公后裔千年来家中门匾只写“太原衍派”是相符的,闽东、闽西王氏后裔也大致认同太原。而且至今未发现王潮受封“太原”的相关爵位。
    按历史证据学,“太原说”存在有公元897年和公元900年的证据,比起其它要早。当然上源太原至今尚未发现确切的支系,原因后述。
二.琅琊说
    1.琅琊说法的正面证据
    a.《莆山灵岩寺碑铭并序》及906年之后的碑记
    天佑二年906年泉州莆阳《莆山灵岩寺碑铭并序》的“仆射琅琊王公”(此处仆射琅琊王公指的是王审知);
    天佑二年906年及之后福州的《大唐福州报恩寺定光多宝塔碑记》、《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的“我威武军节度使相府琅琊王王公”
    成书于北宋(约1010年),路振所撰的《九国志》。记载:“太祖名审知,字信通,潮季弟。……天佑元年四月,封琅琊王。”上述所说的三处“琅琊王公”指的是王审知,据此906年之后的琅琊说法很大一部分只是说明“琅琊”是封爵而不是祖源。
    b. 《琅琊郡王王审知神道碑》
    公元926年的《琅琊郡王王审知神道碑》:“其氏琅琊人也”此处已经说明是上源是琅琊人。
    c. 《左威卫大将军琪琊太尉侍中王府君墓志铭》
   
1987年出土于南京雨花台附近西善桥的《左威卫大将军琅琊太尉侍中王府君墓志铭》及《全唐文•卷八七五》陈致雍《左威卫大将军琅琊太尉侍中王府君墓志铭》相互印证内容,记载:“公讳继勋,字绍元,琅琊临沂人,因家为泉州晋江人也。其先自秦汉至隋唐,累世名德,冠冕蝉联不绝,国史家牒,莫不详焉。故所谓仁人之利,本枝百世,昭穆无穷。若夫离翦佐时宁乱,定功于前,浑祥辅主济民,垂名于后。归刀示信,誓水指期。或辟王肇基,宏大功业,近则我祖有之也。别宗因地,始封闽王,讳审知,族人尊之,是为太祖。四世之亲,因之追赠。故桂州阳朔县令赠司徒讳玉,公之高祖也。司空赠太师中书令讳恁,曾祖也。守泉州刺史赠侍中追谥武肃讳审邦,皇父也。福建管内三司发运副使检校司徒赠太尉讳延祯,皇考也。崇国太夫人宋氏,妣也。”
琅琊说正面证据的综合推断
    综合以上琅琊说的三个证据都在906年及之后,是王审知受封琅琊王的904年之后,也是王审知附梁朝朱温之后的说法,在证据年代上无法超越900年之前太原说的证据,因此本人初步认为906年之后的上源琅琊说法,源自王审知附梁朝朱温后所受封爵,后世以此追溯上源琅琊的可能性极大。
    继勋为审知仲兄审郏之孙。上源之说是琅琊临沂,作者陈至雍是闽国旧臣。但该碑撰文时间是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仅能说明956年时闽国王氏上源认同琅琊,同样无法超越五十年前认同太原的证据。
    2.琅琊说法的反面证据
    a. 《唐会要》王方庆世系
    《唐会要•卷卅五》(北宋王溥922•982撰):“神功元年697五月。上谓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多书。合有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再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卷。贞观十二年(西元638年)。太宗购求。先臣并以进讫。惟有一卷见在。今亦进讫。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
    b.《新唐书》及其它史载的闽国王氏上源世系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五》(成书1060年):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晔为固始令,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按其余历史证据曾祖友名、祖玉、父恁,闽国王氏上源四代基本无争议本初不再一一列举出处)。
    c.《闽王德政碑》
    《闽中金石略•卷二》及福州闽王祠的于兢撰《闽王德政碑》:“曾祖友名,赠光禄卿,王父蕴玉,赠秘书少监,父恁,赠光州刺史,继赠太尉。”德政碑现在福州闽王祠。
    d. 《大唐清河张府君墓志之铭(并序)》
    《唐文拾遗•卷二十—)):天宝中奉义郎行仪王府兵曹参军张晏所著。
    《大唐清河张府君墓志之铭(并序)》:“公讳敫,字承宗,…夫人琅琊王氏,祖方茂,伯祖方庆,唐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开元拾柒年柒月贰拾五曰遘疾,终于东京寿安县之别业,亨年七十有二。…嗣子恒,前饶阳郡鹿城县丞,…”
    e. 王氏谱牒的世系图
    依据王氏谱牒绘制(如下图,现琅琊说法普遍认同的世系表,方庆以上与《唐会要•卷卅五》所记载一致,《新唐书》所说闽国王氏五代祖晔公,即琅琊说法王氏谱中即王琳方庆公之子,按理接到方庆公,但王氏谱牒中自王褒之后连续七代生年缺失。
    琅琊说法的反面证据综合推断
    综上a、b、c、d、e五点,王氏谱牒普遍认同的闽国王氏上源琅琊世系表,按理接到王方庆,琅琊说法的世系就很直接明了。但细细推算一下王褒之后连续七代缺失的生年,问题就出现了,也因此本人将上述证据列为反面,因为这个世系站不住脚,完整的世系于是成了反面的证据。
    表中王规、王褒两位先人历史记载其生卒年是清楚的,王弘直、王方庆两位先人的卒年是清楚的,王方庆(琅琊王导公11世孙,见宰相世系)生年不详,但他有个弟弟方茂,方茂公有个孙女有确切生卒年,生于652年,卒于723年,享年72岁。
    方茂是方庆叔叔弘训的长子,王氏是方茂的长房孙女。
    王方茂当爷爷的最早年龄假定为35岁,那方茂的生年大致是617年之前,那王方庆的假定年龄大致在617年之前基本可以确定,卒年是702年,则享年至少八十五岁以上。如果王方茂的孙女王氏是最晚年份出生,则王方庆、王方茂这两位堂兄弟最早出生年份甚至可能出生在550年左右。当然从从政宦历及王褒后裔合理生殖年龄推算,王方庆出生在617年左右还是合理的,太早了,和他的宦历不符合;太晚了和王氏的墓志铭相悖,不符合合理生殖年龄。
    王綝,弘直公四子,字方庆,弱冠随任,希古读史记汉书。唐高宗永淳(西元682-683年)中累迁太仆少卿,武后临朝(西元690年),拜广州都督,以办理昆仑海舶与广州互市,近除积弊为武后赏识,长安二年卒赠衮州都督。中宗复位,赠礼部尚书,生九子。
    《新唐书•王方庆传》:王綝,字方庆,以字显。其先自丹杨徙雍咸阳。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王好畋游,上书切谏,王稍止,然益疏斥。终荆王友。
    《旧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四十九•张九龄传》
    张九龄(678-740年唐开元尚书丞相),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父弘愈,以九龄贵,赠广州刺史。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于广州剌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可佐证690年王方庆为广州都督。
    如果方庆公是王审知五代祖,那王友名就是王方庆之孙,和王方茂之孙女就是堂兄妹或堂姐弟。从世系上看,如果友名是方庆的孙子,假设方庆、方茂两个堂兄弟年纪相差不大,那友名出生年份大致和他的堂姐妹相差不大,在652年左右。那问题就出来了,友名之孙王潮生于847年,三代之间年纪竟然相差近200年。等于每代人必须要近50岁左右才出丁,而如按正常平均代龄在25-30岁之间出丁,则友名公出生年代应在760年左右,这样与其不出五服的堂姐妹年纪相差一百多岁,显然“琅琊说”已经站不住理。清代也有王氏谱再修者可能了解这段时间过长,在友名和晔之间加了1代人,王恁成了王晔的玄孙,按唐代习惯不是五世祖、而是六世祖,可惜王恁公以上名字与史载不符,且出处不明(如下图)。
 
    再者《新唐书》“王潮…五代祖晔为固始令…世以赀显。”可见固始令之前王氏上源并非官宦,家世之所以“显”是因为五代祖王晔当了固始令,以此记载闽国王氏上源为宰相王方庆后裔可能性不大,因为固始令品级仅七品,如果晔公为殿堂高官王方庆的儿子此处不该出现“世以赀显”,而该谈及其六世袓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赠兖州都督王方庆。
三.草莽说
    1.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僭伪列传一》“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为农民。”“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说明平民出身。
    2.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卷二百十九•僭伪部》(1005年王钦若主修):“闽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父恁,世为农民”说明平民出身。
    3.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闽世家第八》“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为农。”说明平民出身。
    4.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卷二八三》开运二年945乙巳二月条:仁达潜入福州,与继珣说黄仁讽曰:“今唐兵乘胜,建州孤危。富沙王不能保建州,安能保福州!昔王潮兄弟,光山布衣耳,取福建如反掌。况吾辈乘此机会,自图富贵,何患不如彼乎!”
    作为王氏部属揭王氏老底,所言之事也是“草莽说”的侧证。
    5. 《唐会要》、《闽大纪》
    《唐会要》、《闽大纪》:闽人周朴,于黄巢义军入闽时.尝被搜获,问其能从义军否?朴答云:“我尚不事天子,安能从贼。”
    周朴遂被诛杀。张浚帅闽,奏请庙额,曰“刚显”。
    对于唐朝廷周朴是难得的忠臣,黄巢军离去后,就有人于福州乌石山立祠祭祀他。王氏建立闽国时,曾经大封境内诸祀,独独周朴不予议封。导致宋•张浚感叹地说:“处士死节,三百年未有庙额可激励当世。”从王氏不封抗拒巢军、为唐死节之周朴等,可见其王氏不以周朴为是、黄巢为非。或许也是侧面证明王氏出身草莽。
    6. 《南唐书》
    马令《南唐书》:“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世为农,唐末群盗起,审知与兄潮俱起草莽”。
    7. 《新唐书》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晔为固始令,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世以赀显。
    草莽说法综合推断
    以《新唐书》“王潮…五代祖晔为固始令…世以赀显。”可见固始令之前王氏上源并非官宦,家世之所以“显”是因为五代祖王晔当了固始令,以此记载闽国王氏上源为宰相王方庆后裔可能性不大,因为固始令品级仅七品,如果王晔公三品之上高官王方庆的儿子此处不该出现“世以赀显”。所以闽国王氏近代上源起于草莽平民可信度较高。
四.长汉说
    《吴越备史•卷二》:“天佑以后,中原多事,西川王氏称蜀,邗沟杨氏称吴,南海彭城氏称汉,长汉王氏称闽,皆窃大号。”
    《元史•王玉传》:王玉,赵州宁晋人。长身骈胁,多力,金季为万户,镇赵州。太师、国王木华黎下中原,玉率众来附,领本部军,从攻邢、铭、磁三州,济南诸郡,号长汉万户。
    四库全书有此二处地名长汉,结合上下文长汉作地名解释,长汉在河北省,如记载属实则王氏来自河北再迁河南。
五.长溪说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记为闽国王氏为“长溪王氏”。长溪: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析闽县原温麻县地设立长溪县(治所在今福建霞浦县岭尾庵),隶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市,范围大致为现在福建大部分)。现在福安有王氏谱记载闽国王氏有兄弟或堂兄弟名文光,后裔在原长溪范围繁衍。《十国春秋》取证是否受福安王氏谱牒影响不得而知,也可能是误将《吴越备史》的“长漢”误为“长溪”。两字之形体的相类似,误看可能性也极大。
    “长漢”与“长溪”一字之差,又令后世增添迷惑,因概述出自清代,本文不再细论。
六.殷商说
    1. 王延政建国称殷
    《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延政乃以建州建国称殷”;《五国故事•卷下》:“(延政)僭号称大殷皇帝”;《吴越备史•卷三》:“王延政于建州遂僭称大殷皇帝”。
    上述史书记载王延政称帝建“殷”,观华夏历史有建国号和之前国号相同的,都以之前相同国号的子孙自居,如后唐李氏、南唐李氏、后汉刘氏……王延政建“殷”应该自以为是殷商后裔。
    2. 殷商后裔传衍的王姓
    至此先简述“王”的来历。远古君主称“三皇五帝”,不称王。夏朝的君主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的“后”,即首领的意思。商朝的君主称帝,如帝盘庚、帝武丁、帝辛,帝辛也被“商纣王”,但这是后人的叫法,在殷朝时称“帝辛”。商朝外戚姬周非法取得商朝政权后极力将前朝领袖妖魔化,并给帝辛送了一个《谥法》中最差的三个字“纣、炀、纵”之一的“纣”,谥号是人去世后盖棺定论的字。《谥法》“讨:残义损善曰纣”因此帝辛在生时不会自己称“纣王”。这三个最不好的谥号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得到,另一个是隋场帝,也是隋朝外戚李唐非法取得政权妖魔化杨广而赠以的谥号。《史记•殷本纪》说,周朝建立后,“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称周文王、周武王等。
    因此可以认定“王”字之所以显贵是在周朝以王为政权元首的称号后“王”;字才显贵,因此王这个姓氏,个人认为起源于周朝比较合理。
    《竹书纪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施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伐有易灭之杀绵臣”殷商王子“姬亥”近代有人认为是王氏起源始祖之一,证据暂缺乏说服力,尚待进一步考据。
    《史记•卷三》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为王,而封殷后为诸侯属周,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
    上述所讲的周武王姬发虽自称仁义之师,但在帝辛自焚后仍然砍下他的头挂在白旗上,对死人都不尊重不放过,是否仁义其实一看便知。姬发在取得政权后,实行的政令还是以盘庚的制度为主,做了一些让殷朝百姓接受的事,包括表彰殷王子比干的忠义,给帝辛的儿子武庚封官延续殷商的香火……,但殷帝之子武庚并没有甘心失国(一说武庚之判是被动),姬发建立周朝不久就去世,武庚就和姬发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发起叛乱,周公平叛后被杀。就如武王虽砍下帝辛的头,但仍然延续殷商后裔,以仁义立世的周公,也会保证武庚的宗室延续,当然以周公的才智,武庚的后裔不可能再有显赫的封国和地位,沦为平民是必然的。
    这次叛乱后没有显示其它受封为诸侯的殷商后裔受到牵连,殷商子姓后裔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
    《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墉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为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径其墟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后乃属晋地居河淇之间战国时皆属于赵《水经注•卷九》。
    上述两部姓氏书提到林姓出自比干的儿子记载详细,但记载王姓出自比干后裔的,确很含糊。至此似乎可以推断这些含糊的王姓比干后裔可能并非比干的直系后裔,而是社会地位日下武庚后裔及其它从贵族沦为平民的殷商后裔,为了生存的需要,这些殷商后裔将受周朝表彰为忠义之臣的殷王子比干奉为祖先,作为身份庇护。因此王姓的比干后裔自然不能记载得像林姓的比干后裔一样清晰,只能含糊其辞。周既然以王为尊,殷商后裔骨子里的正溯感自然会选择以尊贵的王为姓氏,而500年后周王子姬乔作为继承大位正溯王子被篡位,并被导演成得道升天的神仙形象(是否有子嗣,现在暂无可信的正史记录)。其正溯被篡的情况,正和殷商王姓后裔的遭遇是一致的,周王子姬乔会不会是被殷商帝族后裔当成事人文始祖,用来隐喻失国之痛,暗喻自己也是失去正溯的贵族?而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晋地,也就是后来的太原。如果推测成立的话,殷商后裔将成了太原王氏的起源的新说。
    3.殷王子箕子后裔改王姓
《魏故处士王君墓志铭》
    君讳基,字洪业,乐浪遂城人也。……正光三年岁次壬寅二月癸亥朔廿四日丙戌薨于洛阳永康里……四年十月甲寅朔廿日癸酉窆于洛阳城北首阳之山……其先出自有殷,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鲜,子孙因而氏焉。六世祖波,燕仪同三司武邑公。高祖班,散骑常侍平西将军给事黄门侍郎晋阳侯。曾祖定国,圣朝库部给事冠军将军并州刺史博平男。祖唐成,广武将军东宫侍郎合肥子。父光祖,宁远将军徐州长史淮阳太守司州中正晋阳男第三子也。
    这方公元522年所撰的《魏故处士王君墓志铭》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殷商王姓后裔改王姓。
    迁徙路线:朝歌(今河南淇县)一一朝鲜半岛一一乐浪遂城一一洛阳。《万姓统谱》记载以殷商王子比干为始祖的后裔分布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按此记载查对古地名具体如下:天水:现位于甘肃东南部,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
东平:现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县,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历史古地名。
新蔡:新蔡现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历史古地名(与固始县相交邻)。
新野:新野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商、周时属邓国(固始西面)。
山阳:现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属陕西东南部,
中山:地名多处,远到琉球中山。
彰武: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
东莱:汉景帝时分胶东国而置,其地在今山东烟台、威海一带。
河东:现在山西省,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可以看到称为     比干王姓后裔的殷商族群,以河东(山西省)为面传衍至点:北至山西北部;南至河南南部的新蔡;西到甘肃天水;扩散点至东北到辽宁,东边甚至可能到琉球的区域。如下图:
    4. 殷商后裔转太原王氏实例
    《大周使持节大将军安宁郡公夫人贺拔氏之墓志铭》
    公讳懋字坦度太原晋阳人盖秦将王翦之后也其先世有入仕于魏者重复加拓遂为拓王氏曾祖真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刺史乐浪公父盟太傅济南孝定公……
    贺拔氏墓志将它丈夫王懋的祖源说明了是王翦之后,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太原王氏。并将她的公公王盟及其公公的祖父王珍官职交代得很清楚。
    而《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徳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入六世祖波前燕太宰祖珍魏黄门侍郎赠并州刺史乐浪公”王盟的传记与上文《魏故处士王君墓志铭》:“君讳基,字洪业,乐浪遂城人也……其先出自有殷,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鲜,子孙因而氏焉。六世祖波,燕仪同三司武邑公。经对比考证王懋正是王基的子侄辈,是燕仪同三司武邑公(太宰)王波,王盟的高祖与王基的高祖是亲兄弟。于是可以看到从王波到王盟、王基历经六代都记载是殷商王子箕子的后裔乐浪王氏,而到了王盟的儿子王懋切改认太原王氏王翦的后代。
    关键点:乐浪王氏变太原王氏
    5. 闽国王氏祖源固始王氏与新罗国的关系
    2005年5月洛阳市南龙门张沟村出土一方青石质墓志,方形,边长73厘米,楷书38行,满行39字。盖盏顶,较志略大,篆书3行,行3字:《宋故硕人王氏墓志铭》,现藏洛阳大学。志主之先人王彦英、王仁侃父子于唐末自福建出海,至新罗国为相国;志主之丈夫杨畏为朝廷言官,皆见于史书记载。
    《宋故硕人王氏墓志铭并序》:“……杨公讳畏之硕人曰王氏,其先光州固始人。高祖避五季之乱,乘桴游海南,新罗国王一见奇之,命以相国。曾祖讳仁侃,继执国柄,后赠光禄卿。祖讳彬,……父讳宗望,故任中散大夫,充集贤殿修撰,历工部侍郎,赠开府仪同三司;践扬中外六十年,以君子长者称。自金紫葬汝州梁县,遂为汝人……至元丰末1085年,杨公初自御史出...享年六十有六,实宣和六年甲辰八月十五日(1124年09月24日)也……”
    《宋史卷•三零四•王彬传》:“王彬,光州固始人。祖彦英,父仁侃,从其族人潮入闽。潮有闽土,彦英颇用事,潮恶其逼,阴欲图之。彦英觉之,挈家浮海奔新罗。新罗长爱其材,用之,父子相继执国政。”
    上述两篇文章证实固始王氏与朝鲜半岛王氏或许存有渊源关系,《高丽史》:“肃宗七年十月壬子朔(公元1102年)……礼部奏:我国教化礼仪,自箕子始。而不载祀典。乞求其坟茔,立祠以祭。”而上文提到的王基及其祖上王波正是乐浪遂城(现在朝鲜境内)人。
    篇尾
    闽国王氏的祖居地固始与新蔡县相接可算是零距离。完全在殷商后裔的传衍范围,武庚的封地邶城:位于现在河南省汤阴县城东南16公里。《河南通志•卷五十一》:“邶城在汤阴县东南三十里纣子武庚所封地”;乾隆《汤阴县志》:“邪城在县东三十里,此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封纣子武庚于此。”《明一统志•卷二十八》:“在府城东北周武王克商分畿内为邶墉卫三国一说在河内”;在河南固始北部,离固始也仅仅500多公里。《史记•卷三十一)):“武王伐纣,分其地为三监,三监叛,周公灭之,并三监之地,更封康叔,故三国尽被康叔之化。”
    武庚的后裔在这次叛乱失败后迁徙,《前汉书•卷二十八下》:“迁邶庸之民于雒邑”(雒邑今日洛阳王城公园附近)。证实了武庚后裔及其封地子民被庶民化。《史记•卷四》:“(迁邶庸之民于雒邑后)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卫:辖地为现在的河南省黄河北部(濮阳市)、河北省邯郸市及邢台市一部分、山东省聊城市西部一带,证实武庚的子民被迁往河南北部至河北南部。而后迁徙地按《万姓统谱》传衍面最广的山西。
    王潮的五世祖晔公为固始令也证实了固始王氏的迁徙事实,如果河南固始王氏的上源的迁徙路线是自山西迁往河北长汉再迁往河南固始,那闽国王氏“长汉说”也在合理之中。宋富弼所撰状元宰相王曾的行状《王文正公曽行状》:“公即太原人也其先旅于无棣唐末屡徙晋避地青社遂家”无棣县现在属于山东省滨州市,位于山东省最北部,从该行状可见这支太原王氏就是从山西迁往山东北部,再迁往山东中部,最后迁往河南。展示另一支太原王氏前迁徙路线。
    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太原郡,而太原王氏是在秦汉之后才有的概念名词,武德年间修撰的《隋书》:“〇王朗王肃家传一卷〇太原王氏家传二十三卷”可见太原王氏在隋代家谱二十三卷,已经蔚然大族。而王朗、王肃家族族谱各仅一卷,两者相差之大无法比拟。
    太原王氏始祖姬乔(史书也记王乔、王子乔、太子晋等,因其姓为姬名乔,本不姓王本文以姬乔称之)南朝梁元帝萧绎着《古今同姓名录•八王乔》记载了不同时期的八个王乔:
一周太子即灵王太子晋也
一古仙人师高晨君出太子经
一后汉叶县令一河东人袁山松汉书
一晋庐陵太守一魏人见赵王传
一上古神仙歴五帝三代或隐或显又非前师高晨君者
一武阳人食肉芝得仙并出王氏神仙传叶续三
    现代很多地方已经将上述的同姓名王乔逐渐同化为一人,而且是仙人,因此可以在不同时期出现。
    殷商后裔改王姓的原因是不王而王,失去正溯王族地位的殷商贵族骨子里仍存在强烈的正溯感,而姬周的篡位非法继承正溯并极力将功勋卓著、一统中州的殷商末君帝辛,夸大他的缺点将他妖魔化演绎成荒淫无道的商纣王,500年过去了当姬乔发生被篡位的故事发生后,这位英年早逝的聪慧王子,勾起殷商王族后裔的同样失去正溯的感受,于是殷商后人借用姬乔为人文始祖。这样做至少有5个因素:
    1. 隐殷商被篡位的事实和周王子姬乔的雷同的故事符合殷商后裔的心情感
受;
    2. 表示自己的贵族地位,不是一般的庶民;
    3. 在周朝的统治下更好、更容易生存;
    4. 如果当时姬乔没有后裔,那更没有因此冒名顶替而产生的宗族纠纷。
    5. 不愿意认同有个荒淫无道的祖先。
    当周武王姬发弑君篡位被演绎成除暴安良并流传700多年(离太原郡建立时间)后,历史的推进使得殷商王姓后裔的人口兴旺,而此时谎言已经变成真理,后裔中或许己经有不认同殷商帝辛为祖先的,而是改为认同人文祖先姬乔,并且慢慢地被牵强附会地演绎成亲缘始祖。
    将姬乔作为人文始祖是失去正溯地位的殷商王族。当然这支沦落为平民的贵族不大可能有很完整的世系(自认为太原王氏的支系也基本都有缺陷,情况正好相符),而在西元897年王潮公兄弟认同源自太原恰好也没有完整的世系证明上源支派,而且以其高祖王晔当了七品县令,家族才可以显贵,符合史记草莽说。而王潮族人王彦英的迁徙路线又恰好是殷商箕子王姓后裔的发源地,这一切都并非巧合。
    《竹书纪年》记载的:“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将上古圣贤化的禅让制神话击破的粉粹。《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真是一语中的。非正常手段取得政权的继任者妖魔化前朝末帝历史比比皆是不再细说,这样的结果导致前朝贵族后人改换门庭求得生存成了必然的选择。
     归纳上述可得闽国王氏上源的衍化过程:
    殷商后裔 箕子、比干王姓后裔  乐浪王氏、河东王氏、长汉王氏 、太原王氏 、闽国王氏。
(作者系姓氏研宄爱好者)
(责任编辑:王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