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姓名文化概述(十五)

2015-07-10 16:25:25来源:中国姓名文化概述 王喜修 主编

打印 字号: T|T
十五、姓氏的郡望与堂号
 
    我国宋朝编纂的《百家姓》有一种版本叫《郡望百家姓》。这种版本的《百家姓》在每个姓字的后面或旁边注明一个地名。如赵姓天水、钱姓彭城、孙姓乐安、李姓陇西等等。这些地名就是郡望的名称。又叫郡头名。郡望与姓氏源流不同。郡望既不是各姓的起源,也不是各姓的得姓来源。那么什么是郡望呢?要弄清郡望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郡。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名称。其级别和建制各朝代不同。周朝时的郡小于县。称千里百县,县有四郡。秦统一六国后设有36郡,郡下设县。随唐时郡州互称。宋设州府,郡为府之别称。明朝郡废,但还有习惯称郡的。如称杭州府为杭郡等。所谓郡望就是一郡之内的显贵氏姓。由于各地都有一些家族因各种原因,达到人财两旺、人才辈出、爵多官大、经济发达,成为一地的名门大族。既具有威望,又为别族所仰望,故称这些氏姓家族为郡望。郡望在历史上曾是区别姓氏家族贵贱的标志,也是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史的依据。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以郡望选人的制度。因此,从魏晋到隋唐,名门望族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家族列人郡望。有些大姓列人郡望的很多,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张姓有40多望,王姓有38望。很多郡望还想打通关节进人一等四姓。所谓四姓,是指按郡望权势分甲、乙、丙、丁四等为贵族的等级制度。唐朝曾把清河崔姓,范阳卢姓、荥阳郑姓,太原王姓列为四姓。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后大怒,责令重修《大唐氏族志》。最后把李姓列为第一。郡望不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依据。也是豪门谈婚论嫁的依据。一般人的婚姻都讲门当户对。名门望族的婚姻强调非望族不娶、非豪门不嫁。东晋时最大的郡望是王、谢二姓。北魏曾有大将侯景归降南朝的梁,梁武帝封侯景为河南王。侯景为王后想娶王、谢家之女为妻,请梁武帝撮合。梁武帝却说:王、谢门第太高,你高攀不上,还是去朱、张以下的望族中去寻找吧。这说明对名门望族连皇权也无可奈何。可见名门望族并非天子所命,而是世代人才积累的结果。这就是郡望的威望。
堂号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支派的称号。因“堂”是厅堂之义,堂号的得名便来自祠堂。凡同姓族人众多的,对有特殊功德贡献和有代表性的始祖便修建祠堂供奉。祠堂的特称就是堂号。堂号也是中国姓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独特风格。
    堂号的名目繁多,仅上海图书馆所藏家谱1万多种就有堂号2100多个。实际上还远远不止此数。有人初步统计仅王姓就有堂号几百个。
    郡望是历史上不平等制度的产物,是维护豪门显贵阶层利益的。这一制度在唐朝末期已因士族世家的瓦解而逐渐消弱。到了宋朝,郡的行政区划被取消,郡望制度便被历史所淘汰。近千年后的今天,人们对这一制度已很陌生。研究郡望也无现实意义。因此,本书对这些历史往事不多叙述,也不把传统的姓氏郡望名称列入本书。
    堂号是家族祠堂的称号。但大多数祠堂无堂号。有堂号的也很少传承,人们对堂号已逐渐淡忘。我对桂林市80多个王氏家族进行调查,对堂号只有两种认识,—是不知道自己祖先有什么堂号,此类约占三分之二,二是知道堂号都是清一色的三槐堂,此类约占三分之一。80多个家族祠堂有自己堂号的只有两个,即灌阳德铭公堂号为敦睦堂,全州王巩家族为光裕堂。根据目前的情况,了解堂号的意义,已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