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福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观点引质疑
省文史馆馆员、福建师大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生导师、昙石山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
福州日报报道了省文史馆馆员、福建师大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生导师、昙石山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的研究结果:唐甘棠港在福州,福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此观点一出,即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部分读者对此说表示质疑。
为进一步求证事实,30日,欧潭生带着学生再赴琅岐,以考察所获史料、方言、族谱等证据,实地考证唐甘棠港与琅岐的关系,回应质疑。欧潭生表示,福州是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并不是否认这条交通动脉沿线港口各有辉煌的时期,正是先有甘棠港的没落,才有了刺桐港的兴盛。
此“黄崎”即彼“黄岐”
此前,欧潭生从《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中记录甘棠港的文字——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赐名其水为甘棠港”,而推测出甘棠港应在琅岐。
琅岐原名“黄崎”的说法,他已从《八闽通志》、明弘治《长乐县志》和民国23年的地图得到佐证。但最为直接的描述来自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福州湾,当闽江入海之口....。。口外群岛罗列,近则有黄岐(今琅岐)、芭蕉、福斗等岛。”
对于“崎”与“岐”字不同的质疑,欧潭生表示,随着历史的演变,地名在字眼上有所变化的例子很多,最关键的是读音相同。他认为《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中的“黄崎”,应该就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的“黄岐”。
当地因刘家根基雄厚被称为“刘崎”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琅岐在史料记载中又有着“刘崎”的称呼,而琅岐在福州话中发音为“牢耶”。那么,“黄崎”、“刘崎”、“牢耶”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4月17日下午,他曾考察了琅岐岛。在琅岐龙台村刘氏宗祠里,他见到了刘氏族谱《唐司马参军刘贻孙世家》。书中记载,刘山甫,彭城人,随王(审知)入闽的部将,谋勇双全,王审知授其节度判官,终殿中侍郎,负责致祭连江“甘棠港”。这说明,当时王审知授命刘山甫开辟甘棠港。而《长乐王氏族谱》对此有着更明确的记载——刘山甫致祭的连江琅岐港为甘棠港。
“刘家在修建甘棠港工程中贡献巨大。现在琅岐还有两处刘氏宗祠。刘家与王家关系密切,两家又是儿女亲家。刘家在甘棠港一带根基雄厚。因此甘棠港所在的黄崎(今琅岐)被福州方言称为‘刘崎’即‘牢耶’,一直流传至今不改。”欧潭生说。
甘棠港的没落才有刺桐港的兴盛
对于网友们讨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争议,欧潭生表示,他所得出的观点是,福州是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并不否认这条交通动脉沿线港口各有辉煌的时期。
“闽王王审知在位28年,甘棠港也就兴盛了这么多年。他的儿子不成器,使王朝没落,港口衰败,而那时的泉州不过是渔村模样。若甘棠港未败,论地理位置、 基础设施、贸易基础等元素,也不会有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的兴盛。”欧潭生对此颇为惋惜,尽管唐朝时甘棠港衰败,但从明郑和下西洋到清马尾船政,海洋文化在福州一直有所传承。
昨日,欧潭生和学生们在琅岐岛又找到一些线索。他们乘船来到他认为是甘棠港所在之处的凤窝码头,在码头外的江中搜寻古码头的痕迹。在航道最为狭窄之处、一个名叫棋牌门的地方,他听当地人描述,这里此前曾有一块类似帆船形状的巨石,但巨石在几年前因建设被炸毁。他怀疑巨石可能为当时码头的遗址。他还登上琅岐最高的白云山,去了山上的白云庵,探寻白云山在唐时是否叫“黄岐山”,但未有所得。他和学生们将带着疑问,翻阅地方志书,继续寻找这些答案。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